关键词:书籍;书籍设计;品鉴
书籍是承载知识内容和富有文化气息的信息载体,是以内容为本,以视觉形态为体的人造物。其主要职能是承载文字图像信息,既可供以阅读又可借此传播文化。因此,书籍包含两大基本特征:它是信息的承载物,同时又具有独立品格。
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对包括书籍外观(封面、书脊、书口以及书籍形态等)、书芯(结构布局、版式设计、图文设计与编排等)以及外延设计(腰封、函套、书签等)等多个结构组成部分进行的整体设计,是集编辑学、逻辑学、美学、装饰学、图像学、工艺学、设计学、记号学于一身的设计门类。
书籍设计之品鉴
当前,无论在出版行业、书籍设计界、还是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书籍设计水平的品鉴均鲜有研究。书籍设计界曾经就书籍设计要“书卷气”还是“广告气”展开过争论,提出“书籍设计的形式要服从于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要有时代性、民族性”。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虽然提出“五感说”、“多元美感的装帧观”等观点,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品评标准。
目前,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一、当书籍成为商品,对其设计水平的评判主要交由市场来完成。然而,目前广大受众对书籍设计的理解有限,加之自身艺术审美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的统计也存在客观困难。二、专业设计赛事与展览。主要由组织机构聘请业界人士针对不同主题制定评价标准,往往各有侧重,不同赛事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特点。三、教学机构的教学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均设有书籍设计课程,但课程名称上依然存在不同版本,诸如:书籍设计、装帧设计、书籍装帧等,由此带来的是对书籍设计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对书籍设计水平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对书籍设计的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对书籍设计的品鉴所关注的是设计的结果,而书籍设计与对设计的品鉴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与还原书籍设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书籍设计本身而言,对书籍内容的创意传达水平、整体形态与结构的设计、视觉元素的统筹安排、印刷工艺的选择与印制装订水平的综合评价等是检验书籍设计水准的基本内容。
1、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构建书籍本体美。
书籍设计是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传达、诠释与升华,是对书籍精神性的视觉再现。德国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书籍设计“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其功能、审美与内容、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语言的独特性,在诠释书籍内涵的同时还会有所外延。但是不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使书籍表里不一。工艺美术家邱陵曾经对书籍设计做过这样的表述:“书籍装帧艺术一方面为书籍的内容服务,一方面为广大读者的使用和欣赏服务,二者是统一的。书籍装帧艺术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必要通道和工具,它对于书不是伴奏,而是合奏。”
如果说内容是书籍的内在美,是书籍的灵魂,那么形式则是书籍的视觉本身,是外在美。打造书籍本体美就是要通过设计使书籍的内在美得以视觉化。不但要求书籍设计者在开展设计时要对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将书籍视为有生命的个体,从内容出发,为书籍塑造相匹配的形态和气质,从而形成书籍的本体之美。诸如开本、外形、结构、厚度、重量、材料、工艺、页面版式、文字、图像、色彩等,都是营造书籍本体美的重要因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书籍的内容。
书籍内在的文化涵养以及由此而自然散发出的外在气质相结合,才会构成有血有肉的书籍本体美。
2、书籍整体逻辑安排与视觉呈现
西方辞典广泛使用BOOKDESIGN来表述书籍设计,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EDITORIALDESIGN(编辑创意设计)。要求在设计前期对书籍内容进行梳理和编辑,将内容合理的安排在书籍形态的结构中,再完成从抽象内容到视觉上的转化。书籍整体设计如同影视剧的拍摄,导演在理解剧本之后就要统筹整部剧作的演员人选、剧情构建、进度安排、场景设置等等。书籍设计者就相当于导演,需要具体安排内容与结构的关系,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书籍由彼此联系的多个页面组成,因此在结构上和时间上便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本设计优秀的书籍必然呈现出结构合理、视觉和谐、象征贴切的整体面貌。例如,Cyan工作室为《柏林当代艺术展》设计的画册:“在书还没有打开的时候,你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空间性——塑料外封面与纸方面上布满了均匀的立方体图案。”翻开后映入眼帘的大幅照片都是在柏林著有特殊意义的公共场所。它们是画册的“引子”,展示了过去十年间,东西柏林合并之后,柏林所经历的变化。纸张与印刷方式的切换与画册的章节结构交相呼应……这是画册的核心部分,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以照片形式展开在一个对页上,页码索引位于右页的右上角,它会指引你找到下一个章节中的、相关的另一个对页……再下去,英译文部分,使用一种更薄的纸(单色印刷)。最后是艺术家的履历……”如上所述,我们所见到的效果便出自于设计师在书籍设计之初的整体逻辑安排。
3、细节的设计与工艺
“书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他最重要的功能”。在对书籍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诸如在印前设计中,注意字体、字型、字号、字距、行距、横排、竖排及其组合变化,文字组的层级变化,注意章节页、书眉、页码的设计,注意书脊、书口、环衬的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注意印刷工艺和印刷材料的选择,注意抽样检查与校对,装订工艺与质量等。一本书在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书籍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关注细节过程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应因过于苛求细节而忽视设计的整体和谐与书籍的基本职能。以书眉与页码设计为例,目前在我国图书中,页码与书眉已经是书籍必备的组成部分,就其功能性而言,一方面他们便于读者对书籍的认识和内容的检索;另一方面起到加强书籍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作用,是提升书籍设计表现力的一个因素,就单一页面而言,丰富了书籍的视觉语言。前者是出于功能性上的考虑,后者是设计形式美学范畴。但是,有些书籍过分注重书眉和页码上的细节设计,甚至使其脱离书籍整体而孤立存在,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也大大折损了书籍本身的美学价值。
4、材料和工艺的选择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包括书籍承印媒介的选择、印刷油墨、印刷与装订工艺的选择等。材料和工艺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情况下,书籍选用纸张作为承印材料,不同性质的纸张对传达不同的内容也有一定辅助作用,甚至不同纸张、不同克数都会对印刷结果产生影响。例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材《LAYOUT版式设计》,该书的印刷选用了三种不同纸张,其中1、2、4、6、8、10书帖采用亚光纸印刷;5、7、9书帖采用了光面纸;书帖3运用无光纸;书帖11则运用了牛皮纸。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纸张在同一种印刷工艺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在书籍发展过程中,因为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促使书籍得到了飞跃发展,由此书籍在形态与结构上也基本确立下来。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下,纸与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纸虽无声却胜有声,中国传统纸张几乎浸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纵然在数字时代的当下,电子书也在一直在试图模仿纸张所带给读者的视觉、听觉感受。
随着书籍设计的发展,书籍设计在材料上也不限于传统的纸张,除了花样繁多的特种纸之外,各种织物、木材、金属、塑料,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不同层度上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运用,同时,对不同的材料施以不同的印刷与制作工艺。例如原研哉对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册的材料和工艺上的设计:“我希望封面能够使用一种白色柔软的纸张,以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使得文字部分凹陷下去,而且凹陷下去的部分呈现出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在支持冬奥会造纸厂家的努力下,具有“冰一般”感觉的纸最终生产出来。将文字的金属模板加热,然后压在纸上,文字部分出现凹陷,因为热的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半透明状”,“柔软的素材唤起人们关于冰雪的记忆,在其正中,则是以烫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圣火,光亮的红色火焰深深的压在雪地中央。”
5、有创造性
书籍设计要力求推陈出新,不落俗套,拒绝平庸,“唯有创新的艺术才有灵魂。”一年一度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为书籍设计提出自己的评选标准:一、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的传达给读者。二、强调超越、有创造性。三、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虽然“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美,但这一标准的含义却异常丰富,包含了书籍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创造性是一项重要标准。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等发展到古老书籍的简、牍,再到缣、帛书和纸本书书籍、电子书,经历了无定型阅读——沉重的阅读——卷轴式阅读——翻页阅读——平板阅读……多个历史时期,书籍设计的发展创新,促使书籍在概念、形态、材质、工艺、和技术上取得巨大发展,尤其是步入数码时代的今天,电子书从某种意义上是在书籍形态上新的探索,似乎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将书籍最原始的形式与传统书籍概念的一次超越时空整合。电子书籍是对书籍形态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替代纸本书籍。不论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书的设计均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6、通感
从与一本书的一面之缘,到书执在手的诵读与品鉴,人与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经历,也许是因内容,产生爱屋及乌似的感情;也许我们会下意识地将书籍的精神与体态自我重合,从而完成一次书籍形式与书籍内容的比肩;也许是自然而然的翻页所发出的沙响、翰墨与纸香;也许是某一处精巧的插图或别致的工艺;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把读书环境的一茶一室都纳入到对书籍设计的鉴赏之列。此时的书籍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的躯壳,我们在品读中的所思、所见、所听、所闻、所感均构成对书籍品鉴的因素,而这一切通感也是书籍设计作为满足阅读需要所虑之处。通感实现了书籍设计者与书籍内容、读者之间的对话,而书籍成了永恒的媒介。
书籍设计不同于其它产品设计,它源于书籍自身的文化特征,明代《藏书纪要》指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帜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装帧艺术的本质“主要不是锦上添花,不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而是在引起美观感受的同时,引导读者对书籍的内容作深入的理解”。所以说,我们要从书籍内容及其本身职能出发,来鉴赏品评书籍设计。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书籍依然是重要的知识传播工具之一,因此,加强对书籍概念的理解对书籍设计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许有一天,当书籍脱离了传播知识的一般功能,退出作为一般概念的书籍历史舞台,再次回到小众人群,其概念和意义也将被重新定义和评估。
参考文献
[1]《书衣翩翩》孙艳童翠萍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书艺问道》吕敬人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平面设计艺术》芦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发展
书籍装帧设计基于其“小学”的学科属性而鲜有人谈论体积这一概念系统。而伴随着现代出版业的逐步成熟以及出版市场的进一步灵活运营,从而促进了专业装帧设计的个体人才和人才队伍的不断涌现和成熟,这一概念和职业也开始逐步为世人熟识,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出版业的整体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书籍装帧设计已经逐渐显现出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科学与文化语境下被提了出来并得到全社会和理论界的肯定。而大量的实践现实证明,书籍装帧设计实实在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五四”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演变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逐步进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伴随西方印刷术的“东渐”引入,西方的工业化印刷代替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因此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装订工艺产生了,同时还催生出了精装本和平装本,装帧方法也由此发生了结构层次上的变化,封面、封底、版权页、扉页、环衬、护封、正页、目录页等等,统统构成书籍设计的全新的重要元素。
而中国现代的书籍设计也仅仅是百年区间内受西方世界的影响,但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冲破了闭关锁国的文化政策,自此西方装帧设计理念和技术进入中国古老的文化社会。诞生于“五四”前后的出版物,书籍装帧设计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上都实现了与新文化革命的同步效应,共同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纪元。而这里不可回避的要谈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匠,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在书籍装帧设计工艺方面也起到了难以企及的先锋作用。鲁迅先生事必躬亲,自己动手,亲自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同时还鼓励指导了一批青年艺术家的悉心钻研、大胆创作,同时还促进了理论创新方面的建树。对待设计封面这一工作,鲁迅先生自开始起就表现出了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能够保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而且鲁迅先生在封面设计中对图解式的创作方法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反对意见,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另外他在一封信中又说:“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芦扬蔡婉云,浅谈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的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8)]鲁迅先生的这些想法集中表现为强调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及其对文学作品有限的依赖性,从而主张这一设计行为所赖以生存的装饰功能,因此对于它所装饰的书籍内容不必勉强配合,这对于几十年后的现当代出版设计理念来说也是超前而适用的,却历来是容易忽略的所在。鲁迅先生还对传统的过挤过满地书版格式持反对意见,认为排版的高密度而一点空间不留,是一种设计上的弊病,需要改正。而长期以来,出于对纸张的节约的片面强调性思路,书籍逐步被当做一种类似“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非艺术品来看待,成为现代工业化时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非独立性的硬伤。而反而是处于几十年前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各路设计家和学者百无禁忌,各领,反而推动了书籍装帧设计工艺的新发展。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很多学者、书画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对书籍装帧设计工艺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贡献。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设计,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设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而钱君淘先生认为,书籍装帧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他个人便运用过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的创作方法。但他始终没有忘装帧设计中的民族化方向。
二、抗日战争乃至建国后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演变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伴随战争形势的综合复杂性变化,全国形成了日伪区、解放区和国统区三大地域,每个区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但是在印刷条件上都一致的艰难短缺,而当时的解放区由于长期被和日伪严密封锁而成为条件最艰苦的区域。解放区的出版物,很多甚至出现了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纸张印刷而成,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葩。而同样处于大西南的国统区没有条件以铜版、锌版来印制封面,印书也是靠土纸,而只好依靠画家木刻,自绘,或者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上机印刷。印出来的成品反而有一种原拓套色木刻的效果,朴素而原始的美感反而成了一种特色。相对来说,日据区域的条件相对好一些,然而太平洋战争到日本投降这一期间,由于战争形势所造成的物资奇缺,北京上海也只能用土纸印书,白报纸印刷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的奢侈品。而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又迎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期。以丁聪、钱君淘、曹辛之等人的成就最为明显。老画家叶浅予、张光宇、黄永玉、池宁等也有创作。曹辛之以隽逸典雅的抒情风格吸引了读者,而丁聪的装饰画则是以人物见长。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工艺和装帧技术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自此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开启了异彩纷呈、多元风格并存的格局。而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在“十年”期间遭到了大举破坏,“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
总之,作为书籍造型设计一种艺术化体现,书籍装帧设计工艺经历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直至当代,在继承了中华传统印刷术和书画艺术为核心的装帧艺术理念的同时,在近现代又合理的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工艺理念,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书籍造型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孙彤辉,书装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diversityofbookdesigntools,materials,richlanguage,accurateprintingtechnology,computerhardwareandsoftwarecontinuestodevelop,allofwhichwillhaveaprofoundimpacttothedevelopmentofbookbindingdesign.
关键词:数码设计;书籍装帧;历史沿革;时代特色
Keywords:digitaldesign;bookbinding;historicalorigin;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
中图分类号:TS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49-01
0引言
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书籍装帧艺术则是对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进行的设计。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将知识传播给读者的同时,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好的书籍不仅仅提供静止的阅读,更应该是一部可供欣赏、品味、收藏的流动的静态戏剧,通过读者眼观、手触、味觉、心会,在领略书籍精华神韵的同时,得到连续畅快的精神享受。这正是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宗旨。
1我国近现代书藉装帧设计的历史沿革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学和新美术的发展,也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由于新文化的传播和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的书籍艺术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样式,开始向现代书籍的出版印刷方式和设计形态转变。新文学团体纷纷出现,新式书籍种类日渐增多,不少文学家、美术家和出版家开始重视书籍装帧艺术。鲁迅提倡向外来艺术、包括西方的艺术设计学习,使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书籍装帧的样式,建立起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新的、现代的设计风格。他要求设计家注意吸收中国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在设计的作品中应具有民族艺术的气派和精神。当时许多文学家、画家和从事其他艺术设计的美术家只注意封面设计,缺乏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把握,鲁迅则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面貌,主张将封面、版式编排、字形纸张、印刷装订等结合在一起整体进行设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救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在上海、南京、北平、杭州等城市从事书籍设计的艺术家一部分来到西南的“大后方”,一部分奔赴以延安为中心西北解放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当时印刷条件十分困难,书籍多采用图纸印刷,书面也只能用普通的报纸,封面和图画多采用木刻和漫画的形式,由画家自己刻印或画家起稿由工人手工木刻印刷。木工艺术和漫画艺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书籍艺术又有了新的面貌,使书籍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特色,通过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形势完美的表现出来。
1979年3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全国书籍装帧展览”,这是继1959年“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以后新中国又一次规模盛大的书籍艺术展览活动。这次展览影响很大,期间著名书籍艺术设计家曹辛之撰文写道,装帧设计是决定书籍的结构和形态的手段。一本书的开本大小,纸张、印刷方法、装订形式的选用,封面环衬、扉页、正文版式等的设计,都属于书籍装帧工作。此次会议还呼吁尽可能解决装帧材料短缺和印刷技术欠佳的问题,为提高中国书籍艺术设计的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中国书籍艺术设计走出“”创造的误区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我国封闭已久的实际装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外来文化如决堤的大坝,汹涌而来,超自然的想象、巧妙地构思、强烈的色彩对比,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我们的设计人员开始重视书籍装帧设计,但因长期的封闭缺乏对外来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一味地抄袭国外作品的表面形式。从我国的一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空洞、浅薄、浮躁、缺少文化内涵,外来的装帧设计形式消解着我国装帧艺术的特色,我们的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研究国外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经历、文化等等,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动机。不然我们的设计人员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抄袭上,显然是生硬的,我们应是注重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融合。我国的装帧艺术强调创作应建立在学识,修养的积累上,将设计上的虚实、疏密、曲直等形式变化,转化为中国书籍装帧所独有的气韵之美,这种独有的美在西方装帧设计中是追觅不到的。西方装帧设计艺术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强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形式。他们的这种特色,是源于西方绘画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我国的设计作品缺少国外作品的想象力、创意能力及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但是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特色。
新时期数码技术的介入,使各种创意与设计方案都能制作出来。无论色彩、肌理、字体、形象、布局等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处理这就是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有了更大的创意想象空间。数码设计的出现带给设计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设计人员的创意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延伸。与传统的手工绘制相比,电脑以其高效、便利、精确等优势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表现手段,使人摆脱了繁杂的手工劳动,可以精确有效的处理各种文字和图像,实现以手工绘制无法表现的创意。无论是在收集素材、创意制作,还是完成印刷过程中,数码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外的优秀设计作品。特别是数码技术涉入的书籍装帧作品,其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丰富多变的字体和精美的印刷质量,对我国的设计师构成了强烈的震撼。电脑使设计师从复杂、重复的手工绘制中解放出来,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想象力和再创造力的深度挖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拓宽了思维空间。随着我国数码技术的进步和数码设备的普及,设计手段逐渐多样化,材料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丰富,使书籍的形式与内容有了很好的统一,艺术与技术有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使我们的书籍装帧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