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遗产;孝义文化;郑义门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导“百善孝为先”。“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义乃是发展的存续之道,如人不知孝义廉耻,何谈社会的存在。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融古代建筑、儒学思想、孝义文化于一体的典型历史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郑义门”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
“郑义门”古建筑群,以郑门宗祠为主称,包括沿向麟溪两岸分布着的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末叶,全祠共64间两弄,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设门廊、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粮仓、制膳房、总理室和厢房等,功能齐全、规模宏大,有千柱落地,蚊蝇不生之说。师俭厅前院中,有元代古柏九棵,粗可合抱,枝若苍虬,传为宋濂手植。师俭厅内,还挂有历代名公巨卿的匾额、楹联;四壁有碑记多方。郑义门古建筑群在南宋时期的规划还相当简陋,仅供岁时祭祀之用;元至正(公元十四世纪)时,同居七世祖郑钦建祠堂五间;随着郑氏家族同居规模的不断扩大,郑氏宗祠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在郑氏同居最为鼎盛的元末明初,在宋濂(曾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参与下,按照儒家的教义思想对宗祠进行了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存留至今的规划布局形式(主体建筑东朝西面向白麟溪,主入口仪门座北朝南)。此后的郑氏宗祠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到清康熙年间,在族人的捐资下,扩建了九间寝室及十八间厢房,并将原寝室改为拜厅。清乾隆年间(公元十八世纪),因为郑氏宗祠的部分建筑被洪水冲坏,于是,重造了有序堂和仪门,新造池上石桥;嘉庆三年(1798年)重造过厅和师俭厅,并将木柱换为石柱,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了寝室。由于郑氏家祠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195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专文署名保护“郑氏义门祠堂碑记”。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据资料记载.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其孝风义行多次受到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美名。据《郑氏宗谱》记载,郑氏家族三朝旌表,173位郑氏子孙入朝为仕无一贪渎,仅明太祖朱元璋一代,郑氏子孙被委以要职者都多达47人,最高者官至礼部尚书,他们出仕的途径无一出于科场,这是史无前例的;郑氏家族以《郑氏规范》治家,以《郑氏家仪》约束,有《功德录》、《劝惩薄》激励族人;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历宋、元、明三朝计332年,其家族的管理模式堪称原始共产主义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综上所述,郑义门古建筑群是一个融古代建筑、传统民俗和儒学文化为一体的典型,它所留存的文物古迹,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三性价值;而且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礼仪治家的典范和缩影,对研究中国儒家史、伦理史、教育史、管理史和宗族发展史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二、“郑义门”古建筑群的保护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遗址面临厄运。过分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现。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确立以保护为主的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开发,通过开发促进遗址的保护,使二者相互协调,实现古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早在80年代初期,浦江县政府、郑宅镇政府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条例》等,多举并措,县乡联动,进一步明确文物工作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文物普查,陆续将郑义门古建筑内的郑氏宗祠、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7处建筑遗产列为“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及时抓好自然和历史文物的抢救、传承,留住文化遗产。2000年当地政府又积极将“郑义门古建筑群”建筑遗产申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引进民营企业资金对“郑义门古建筑群”进行初期的保护开发。2001年“郑义门古建筑群”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筑遗产的依法规范管理及合理利用,加速发展旅游开发又进了一步。2004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文件,县政府出巨资从民营企业手中购回景区经营权,随后在遗产保护和更新过程中正式启动保护规划。2006年,“郑义门古建筑群”保护开发规划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管委会”请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对古镇实地踏勘,编制了古镇白麟溪两岸传统民居、新建民居等各类建筑的保护规划和改造方案。规划围绕“一区二路七个景点”,进行保护开发。“一区”即新建入口区,配套停车场、入口广场、游客中心、办公大楼、九块牌坊群。“二路”即麟溪路和义门路。通过对麟溪路和义门路部分段两边的房屋立面按照灰墙、黛瓦、坡顶、木排门等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进行整治,再现明清时期浦江民居的传统风貌。“七个景点”即孝感泉、昌三公祠、郑氏宗祠、建文井、昌七公祠、木牌坊、十桥九闸。孝感泉主要展示义门的孝义文化;昌三公祠主要体现郑宅婚嫁礼仪文化;郑氏宗祠主要体现宗祠的宗教文化,展示老宅作为部级文化保护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的作用;建文井主要反映建文帝逃难的场景;昌七公祠主要体现古镇的衣食风俗文化,展示郑宅特色的着衣制度和用膳风俗;木牌坊主要体现展示古镇的远古;十桥九闸是改造白麟溪还原江南古镇别致风景。在项目管理上,成立“郑义门”古建筑群管委会,协同郑宅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负责工程建设;在资金拼盘上,坚持财政倾斜、市场运作、社会募捐多途径筹措来保障;管理上改由政府开发,责任和利益关系为县旅游局进行门票管理,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对古建筑进行维修。经过有序开发和利用,“郑义门古建筑群”先后被授予现为国家4A级景区、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郑义门”古建筑群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遗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聚落地域建筑保存,对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有极大之帮助。近些年来,通过“韩国郑氏后裔祭祖”、“郑义门集体婚礼“、”郑义门孝义文化诗歌赛“等文化宣传交流,“郑义门”古建筑群被视为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而成为吸引国人与国际观光客或学术团体拜访或游览该地域的重要观光资源。但在开发和保护建筑遗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人为破坏建筑文化遗产依然存在;建筑遗产保护方法过于传统,片面注重单体保护;全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等等,亟需进一步传承孝义文化,加快推进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步伐,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双赢发展。
一要确定政府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尚处于启动和起步阶段,社会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成长,需要有效确立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培养人才及社会宣传等举措来建立政府主导的机制,为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社会基础。
二要完善有效的古建筑文化管理办法。古建筑的管理保护是一件严谨细致、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增强科学意识,讲究科学方法。
当今信息社会时代,在采用收集、整理、贮存、出版、展示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三要提高公众保护建筑遗产的意识。在实际的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保护事业的主体参与者。因此,有必要让广大民众了解建筑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建筑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的意识中,让全民都积极加入到古建筑保护的队伍中来。要通过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建筑遗产进行管理,将保护开发所产生的间接收益,全部用于建筑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并且政府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四要提高郑义门古建筑群的知名度。郑义门古建筑群有三朝旌表的辉煌历史、有建文帝避难的传说等等,给郑义门古建筑群增添了浓厚的帝王文化气息;郑义门古建筑群形成了很多的民俗文化,如加冠礼、三献礼、翘脚灯、洗水龙、同居饭等等;郑义门古建筑群虽然是个家族,但其管理模式已超出了家族的范畴,从《郑氏规范》和《郑氏家仪》中,可以充分体现其管理模式和生活形态,展示孝义、和谐、德治等内涵,是难得可贵的文艺创作素材。相关部门可以探索通过拍摄电视剧、举办全国性的书画、摄影和征文比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的含金量。
五要构筑建筑遗产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平台。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在保护建筑遗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挖掘再利用的因素,通过改变传统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方式,使传统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并赋予古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古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育实验基地,不仅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二十五史》卷七《宋史》上、孝义、郑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二十五史》卷九《元金辽史》、孝义、郑文嗣,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二十五史》卷十《明史》孝义、郑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特征明显。在历史洗礼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建筑表现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村寨体系。村寨文化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力量。本文以恩施州宣恩县的庆阳坝村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并用了田野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庆阳坝村的文化发展轨迹,并对此产生的一定的见解,并对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相关论述,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对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庆阳坝的基本情况
庆阳坝村位于椒园镇北12公里,距宣恩县城19公里,东经109.23.10,北纬30.03.07,地处武陵山脉鄂西南边陲,地形呈椭圆状,为一处冲击平坝,坝西南为丝栗堡峻峰,四周有五条呈东西走向的山脊,所在地为低山带。现有人口1706人,70%以上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966亩,常用耕地面积近2000亩,其中水田220余亩,旱地1540余亩。
庆阳坝村古为巴子国地,元属镇边万户总管府,改土归流前,由施南土司覃氏统治数百年。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怀柔”政策,凉亭街日渐鼎盛,成为了省际边贸集市中心。1955年,庆阳坝村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宣恩,属谋道辖区内的一个行政自然村。由于长期交通受限,寨内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庆阳坝村的古建筑遗址保存良好,现存古桥1座、驿站1座、古墓葬l座、古商业街3条和古庙遗址2座。民风民俗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二、庆阳坝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农耕文化的传承
庆阳坝村地处鄂西南边陲,地处北纬30黄金分割线,海拔600-700米形,溶岩地貌,黄壤土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8度,年降水量1491.3毫米。目前庆阳坝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业,追溯其历史,来自民国27年(1937),中国茶叶公司在庆阳坝设立了制茶所,由此将生产茶叶和制作茶叶的技术带进了庆阳,主要生产的有玉露、龙井、炒青等等绿茶,也有红茶,年产三十担。该茶厂红火了四五年。当时官方非常重视。后来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曾一度改种水稻,在上世纪“宜红”茶叶的红毛茶基地,是“鄂茶10号”母树所在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合硒量较高。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特点,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庆阳坝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兴茶园,当地私企纷纷涌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硒的土壤条件,以及独特的传统绿茶制作工艺,使庆阳坝村一跃成为椒园镇重要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现在在庆阳坝通用的品牌是“伍家台贡茶”,正是由于当地的富硒资源和良好的种植技术,使“伍家台贡茶”品牌更具生机和价值。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逐渐成为了庆阳坝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正是因为政府的支持,现在以茶叶种植为主的农耕文化在庆阳坝发展得非常好。
(二)建筑文化的传承
土家族的建筑造诣非常高,自古以来都十分有名。c阳坝的凉亭街就是典型的土家商贸集市建筑风格,庆阳凉亭街长约951米,历史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由两条大街道组成,有一条呈“Y”,字形的主街道,走向是东南至西北,与另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街道架角而列。街道房屋前为铺面,后层吊脚。单侧房屋首尾相连,两侧房屋之间前檐相搭,架“水笕”导水,形成凉亭街。主街道西段岔行一分为二,巷道曲径通幽,形成街巷,两侧房屋檐搭檐角接脚,形成了独特的凉亭街街道。另一条街道依于丝栗堡山脚,以石拱桥相连,两街相围处为一大坝水田,对侧山脚是一溜吊脚楼民居。古桥有石拱桥、凉亭桥,将古街两侧建筑连成一体,现保存完好。凉亭街建筑一般为三开间,木结构穿斗式,临街面多为二至三层,一层为商铺,二三层为生活用房,多做成“过街楼”、“燕子楼”形式。临溪面(后檐)做成“拖檐”,稍低于临街面。屋面施小青瓦。但凉亭街内现有也新民居,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其建筑特点主要是:建筑体量较大,一般为二至四层建筑;屋顶多为机瓦覆盖或水泥平屋顶;墙体为水泥砖或青砖砌筑,水泥刷墙面,外贴釉色瓷砖;门窗、栏杆不再是木质,而使用了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沿河吊脚楼改建成现代材料房屋。这些房屋从外观上完全改变了土家族建筑的原始风貌,与古民居及传统形式民居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质朴风貌。凉亭街本身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古街道将经商和居住合二为一,内涵丰富,工艺精细,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高。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价值的所在,在政府引导帮助下,村民选择把现代的房屋还原成传统样式,在外来新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当村民意识到文化价值本身时,那么外来文化的思潮势必被优质的传统文化所淹没。
三、庆阳坝传统文化的消逝
汉流文化繁盛与消失。
东汉末年,公元220-268年,正是魏、蜀、吴、争汉鼎的严峻对峙时期,为了复兴汉室,保住汉室江山,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兄弟,同时设立夫子牌位,饮血为盟,砍香发誓,如有不忠不义,照香行事,永不得翻身。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拥护,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组织。由于此事起源与汉朝,又在当地广泛流行,于是就有了“汉流”一说。汉流组织在庆阳坝一带的组织形式分为“仁号”和“义号”上两派。无论是“仁号”还是“义号”上都一样,每次发展成员的时候就必须设立香堂、举行仪式、供奉夫子牌位,喝雄鸡血酒,砍香发誓,才能正式成为其组织成员。在庆阳坝仁号上的王坪阶独当一面;义号上以谢荣昌、曾广灿为主,他们都称为大爷,隶属于县龙头大爷吕泽录(仁号上)、薛干臣(义号上)所辖。谢荣昌当时是椒庆乡副乡长,曾广灿是当地保长,两人都有权有势。为了争权夺利,扩大势力,两派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势不两立,都想压倒对方而独霸一方。由于义号上人少势弱,往往斗不过仁号上,只得采取妥协退让的缓兵之计,但绝不是口服心服。于是义号上的谢荣昌和曾广灿就利用手中拥有的伪政权势,采取假公济私的办法施加压力,主要针对参加到仁号上的辖区百姓,不该当兵的捉去当兵;不该挑夫的要派去挑夫;不该征粮纳税的强行摊派。这些人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只好去找仁号上寻求保护,于是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最终得利的还是仁号的王坪阶,因为他是当地有名的地头蛇、土皇帝,谁也斗不过他。王坪阶是庆阳坝附近大茶园的人,土生土长,生意世家出生,与英培、板栗园的侯唯一以及湖南八面山的的瞿波平等不少社会名流结成为拜把兄弟,并且往来密切。他之所以是称霸一方的“地头蛇”,胆敢与骑兵连抗击和与义号上的人明争暗斗的保护一些投靠他的人,与其交往的这些社会名流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谁也奈何不了他,因此他名大声大,非一般等闲人物。解放以后他被划成当地最大的恶霸地主,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依法处以极刑。从其以上事实看来,王平阶确实是个逢恶不怕,遇善不欺,喜好打抱不平,且又有胆有识的人物。他的这些秩事至今还在不少老年人中传说。汉流组织在当时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也确实起到保护一些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作用。腐败无能的旧社会没有取缔汉流组织的根本原因是因其法律不平等,一些弱势群体的自身利益始终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解放以后制定的国家宪法,人人都能平等事受,基本上就不存在有弱势群体了。所以,汉流组织文化就在人民群众中自生自灭的销声匿迹了。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有其社会因素。
四、问题和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坝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地冲击,一些传统也已经流失。庆阳坝的很多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特色村寨传承存在的问题
1.交通落后,“山里的凤凰”飞不出去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庆阳坝村现有小巴士直接到县里但是这段公路较为狭窄,没有大型的停车场,总的来讲道路基础设施不佳,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隐藏在“深山”无人知晓,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2.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流失,庆阳坝村民思想观念趋于迂腐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很多正值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的青少年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又或者是接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庆阳坝学子早已不愿意回到当地把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加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以他们那一辈的经历来看就是小孩不读书也可以照样成才,就算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以后出了社会还是一样的打工,这在土家族地区已成为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束缚人的身心发展的非理性观念。
城市发展要传承历史文化,切忌千城一面
城市要传承历史文化,城市化不是城市扩大化,不能简单发展。现代化也不等于全盘西化,不等于高楼化。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和地域文化相适应,不能一个模式,要与自然生态和谐适应,山区城市有山区城市的特点,港口城市有港口城市的特点。因为城市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载体,城市建设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城市的发展除了物质层面的思考以外,必须扩大到相应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层次。即使我们完成了75%的人口进入城市这一目标,城市也还要发展,怎么提高城市的品味,怎么提高市民的素质,怎么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等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华民族有深远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城市从古代到现代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陕西地区有关东古文化区,北京附近有蒙满汉文化区等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城市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规划,必须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泛长三角区域都是吴越文化史。城市要有自己的名片,你拿到这个名片就知道什么城市,城市现代化要在传承区域文化的前提下,防止千城一面。前一段时间我看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他在文化研究里面提到“中西治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游西学不兴而中学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兴者。”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因为当时有人提出要全面否定国学。我觉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理念,就是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城市学。所以,我们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必须研究中国城市学的特点,中国的城市设计要有中国的理念,有中国文化的思考。
传统文化中的城市审美
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面貌难辨,有河的城市很多,哪一条是天津的海河?西部城市和东部城市有什么差别?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允许在我们的手里把城市一面化。在传统文化当中有关城市审美有很多诗句,如果把苏堤建在北山的脚下,南山的边上,地价会涨,但用杭州话来说就很难听,杭州就变成一个洗脚的脚盆了。我和黄菊同志在上海任职的时候,坚决不许动外滩的36栋建筑,这些建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发展的时候,当时西方殖民者留下的,尽管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删掉,因为这是历史的记忆。这就是上海的LOGO,一个标志,或者是上海的名片,所以我们要建楼,建新的楼到浦东去。现代化不能把伦敦的大钟和议会大厦弄掉,因为这是历史的传承。像芬兰,是冰雪之国,整个国家的建筑都是白色的,并不高,但是很凝重,和自然结合得很好。罗马是一个古城,喷泉雕塑保护得非常好,这是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巴尔扎克写小说的时候都在这个地方坐着写的,当然巴黎也有现代化的地方。杭州西湖周围就是老样子,当然因为城市发展人多了,没地方去,不能都在西湖周边,才兴建新区。
杭州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急流瀑布,更没有一些皇宫遗留下来,为什么能让无数人流连忘返?因为杭州曾经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杭州是幸运的,有两个伟大的文人,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坡,他们给杭州留下不仅是硬件,更留下了“软件”,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比如说灵隐寺旁边有一个冷泉亭,流出来的山泉,泉水很凉,始建于唐代,白居易很喜欢这个地方,“冷泉”两个字是白居易写的,后面“亭”是坡写上去的。明代的书画家留下一幅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清朝的左宗棠也撰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杭州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瀑布溪流,没有很险峻的亭子,但它有文化。
还有孤山的放鹤亭,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孤山,种梅养鹤,苏轼称林逋“自言不做封禅书,更肯悲鸣白头曲”,只是做他的山水文章,不考虑功名利禄。林则徐被革职后路过杭州,非常感慨,他说“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冷泉亭、放鹤亭绝对没有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的颐和园的琉璃瓦,为什么吸引人呢,这里面就是文化,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