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实施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产后护理期间,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产后母婴亲情交流,保障母乳喂养实施,让母亲尽快适应初为人母的角色转变,体现了产科服务模式人文关怀的特点。母婴床旁护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对保健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律性,提高满意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我院产科自2011年2月至今,共有188例产科病房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了母婴床旁护理的操作模式[1],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报道如下。
1母婴床旁护理方法
1.1床旁沐浴
床旁沐浴是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生前将新生儿沐浴的好处告诉孕妇及家属,新生儿出生后每日在床旁进行新生儿沐浴,保证室温在26~28℃、水温38~40℃,在操作过程中,床旁沐浴严格实行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均一一对应,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母婴同室,婴儿极少离开妈妈和家属的视线,显著避免产科工作差错,降低错误率,护士操作应尽量详细讲解沐浴步骤和各要点,产妇及家属跟着做,做中学,共同参与。使家属掌握新生儿沐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出院后的护理新生儿将有很大帮助。
1.1.1婴儿沐浴所需物品
①婴儿床旁护理车。②婴儿浴盆、干净的毛巾、大小各一条。③更换的婴儿服、干净的尿布、打包被。④婴儿专用沐浴露、婴儿爽身粉、护臀霜、润肤露或婴儿油。⑤消毒棉球、无菌护脐带、75%的乙醇或碘伏、水温计以及沐浴后使用的称重计等。
1.1.2婴儿床旁沐浴步骤
病房温度26~28℃。沐浴水温38~40℃。检查护士手指甲,要求不过肉际,手上不可佩戴任何饰物,洗净双手、围上围裙,一般沐浴的顺序:先清洁眼睛——清洁面部——洗头——清洗婴儿全身,特别注意婴儿洗头时需要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清洗婴儿全身前应摘下尿布,用婴儿卫生巾揩净粪便、尿液等污物,防止其腐蚀婴儿臀部发生尿布疹。沐浴完后,立即用清洁干净的大浴巾吸干婴儿身上水汽,进行脐部护理,用棉签蘸取碘伏由内圈向外圈做直径3~5cm的环行消毒,消毒2次、每次更换棉签,然后用脐带纱布卷包裹脐部,婴儿臀部需涂上一层鞣酸软膏,有效预防尿布疹,最后称重并记录。
1.2床旁抚触
婴儿床旁护理抚触步骤:房间温度28℃以上,播放柔和的音乐,帮助婴儿放松,操作前务必洗净双手,正式抚触前,先温暖双手,在掌心倒一些婴儿润肤油,双手轻轻对搓,使婴儿油具备一定热度后开始抚触,抚触步骤为头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抚触,特别注意应选择适当的时机给婴儿做抚触,可选择沐浴前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也可选择两次进食之间,婴儿不烦躁、不疲倦、不饥饿也不太饱、清醒的状态最适合。让产妇及家属跟着做,做中学,共同参与,使家属掌握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3母婴床旁宣教
在孕(产)妇床旁进行一对一宣教,内容包括。
1.3.1产前对孕妇健康宣教
入室宣教(环境介绍、用物准备、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介绍、探视制度、饮食卫生介绍、自测胎动、吸氧的目的)产科并发症宣教(针对孕妇自身情况而定)分娩前、术前宣教(临产征兆、分娩过程简要介绍、术前准备项目及目的、分娩前/术前心理疏导)。转贴于
1.3.2母婴同室护理健康宣教
①产后第1天: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意义,母亲正确的喂奶体位及婴儿含接姿势,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新生儿安全教育知识宣教。②产后第2天:纠正母亲喂奶体位及婴儿含接姿势、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方法、讲解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抚触、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及内容。③产后第3天:产后避孕指导、恶露的持续时间、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菌接种、出院指导。
2结果
2.1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通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服务,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在服务过程中,把产妇视为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护患关系更加融洽了。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孕产妇的信任和赞扬,使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3个月的满意度调查达99.5%。母婴床旁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我院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体现专科特色的有效举措。通过基础护理广泛接触患者落实专科护理措施,借助专科护理内涵提升基础护理品质,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结合,让每一位莅临我院的产妇和婴儿享受称心如意的护理服务。
2.2降低了医疗纠纷
床旁护理操作模式使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医疗纠纷减少,满意度提高。在此之前经常有产妇担心或怀疑护士会抱错孩子、打错针、喂错药、输错液等。有的产妇会跟着护士到处置室门口,想方设法推门探头一看究竟,表现出不放心。新生儿护理操作在母亲床旁边进行,产妇直接观看,解除了产妇的担心和猜疑,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减少因误会引起的各种医疗纠纷。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使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母婴同室落实,达到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护理领域、提升专业品质、提高母婴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2.3变被动宣教为主动宣教
卫生宣教是护士在新生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封闭式管理卫生宣教被动简单,在患儿入院查体时简单给家属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开展病房母婴同室后,护士既为患儿进行治疗又为产妇和家属讲解患儿疾病护理常识,亲自指导母亲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教会母亲如何观察病儿的反应、呼吸运动、大小便性状以及测体温、换尿布等。将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优点等其他科普知识介绍给产妇和家属,对暂不能与患儿同住一室的产妇,在哺乳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挤奶,保持泌乳。
2.4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提高
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符合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新生儿的护理特点[2]。特别是产妇直接参与操作,如为新生儿沐浴、抚触和游泳等,在很大程度上使产妇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幸福感,从而使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床旁护理操作时,每次操作前护士和产妇认真核对,不必将新生儿推出推进,很大程度上减少打错针、抱错孩子的机会,使新生儿得到更加安全的服务。
2.5提高了护士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护士的形象是一种组织的整体形象,它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总体认识和评价[3]。母婴床旁护理挑选的都是学历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所以护士们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自觉性提高,护理技术更加娴熟、规范,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3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操作模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程度,自本院产科母婴同室实施床旁护理以来,满足了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了母婴亲情交流,保障了母乳喂养成功,帮助产妇顺利实现初为人母的转变过程,减少产后抑郁,使产妇在分娩后可亲历各项婴儿护理服务,缓解家庭成员的不安和焦虑,使新生儿父母更勇于承担起养育的重则,而且降低了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风险,减轻医护人员精神压力,为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5(3):33.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水平不断的提升,对医院护理工作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主要是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在产妇的床旁完成,能让产妇更好的开展监督工作,并且也能让产妇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提升对于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此外,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的保证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体现医院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120例妇产科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120例妇产科产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模式,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共有产妇60例。产妇年龄为20~40岁之间,本次选择的产妇均为单胎初产,没有精神疾病或残疾。同时两组产妇在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则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所掌握的新生儿护理情况,调查其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主要护理措施为:(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提升综合素质,不断的丰富自我掌握的分娩专业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在母婴床旁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产妇以及家属的实际需求和建议来开展工作,为产妇尽量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要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述母乳喂养的好处、婴儿洗澡的方法和常见的一些婴儿生理变化等等,做好知识的普及工作。(3)在涉及到洗澡和换尿布等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时,需要通过演示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并要求产妇共同参与其中进行操作练习,护士则负责监督和指导,从而帮助其更好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技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在新生儿护理技巧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使用医院自制的母婴保健知识及技能掌握表进行调查。同时在产妇出院前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统计均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珋±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各项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对照组情况如下:母乳喂养87.5±7.9,沐浴81.2±8.5,抚触78.5±8.8,臀部护理85.2±9.1。观察组情况如下:母乳喂养85.3±6.5,沐浴75.6±8.3,抚触70.6±6.5,臀部护理77.6±7.8,P<0.05。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照组非常满意35例,满意15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83.3%。观察组非常满意45例,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96.6%,P<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是当前一种比较优质的产后服务措施,既能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能让产妇更多的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当中,促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可以说在产科当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床旁护理能让家属、产妇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并且也能有效的提升产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态度,对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本次的研究当中,我院共120例妇产科产妇分为2组对比观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各项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96.6%)的护理满意度方面也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的说明了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积极效果。
综上可知,在产科的护理当中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于提升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十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绪玲.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12).
[2]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06).
【关键词】高危妊娠;母婴分离;护理干预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有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有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者导致难产者。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讯速发展,使过去许多认为不宜妊娠的孕产妇可在严密监护下度过围产期,从而高危孕产妇比例有所增加,而高危因素易导致高危儿的出现,有时需要进入新生儿ICU治疗,由此发生母婴分离。由于各种应激使高危产妇心理难以调适,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妇的心理保健已成为围产保健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产后焦虑抑郁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120例高危孕产妇产前、产后母婴分离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并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旨在预防和减少高危产妇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使其安全地度过产褥期。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共2052例,产后母婴分离共161例。高危产妇573例,其中母婴分离120例(排除产前智力障碍、神经精神疾病),占高危产妇的21.0%,占母婴分离产妇总数的74.5%(120/161)。120例母婴分离高危产妇年龄23~42岁,平均(29.6±2.5)岁;孕周29~41周,平均(34±2.3)周。高危产妇母婴分离新生儿共136例(转NICU,双胎12例,3胎2例),其中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
1.2方法采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高危孕妇产前和产后母婴分离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SAS、SDS均含20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个等级,标准分为50分,≥51分为阳性组。所有问卷均由作者本人发放,所有内容均由患者单独填写。共发放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达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到,120例高危产妇中,产前焦虑62例(占51.6%),抑郁27例(占22.5%);产后母婴分离焦虑82例(占68.3%),抑郁54例(占45.0%),较产前明显升高(χ2=5.02,P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高危产妇占产妇总数的27.9%。妊娠生理的巨大变化加上本身的疾病会使高危产妇产生各种心理改变。本组资料显示高危孕妇产前焦虑发生率为51.6%、抑郁发生率为22.5%,高于文献报道的普通孕妇焦虑、抑郁发生率(27%、17%)[1],但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高危孕妇焦虑、抑郁发生率(61.3%、32.4%)[2],可能与我科具有治疗高危妊娠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实施规范化优质护理、加强心理疏导有关。
本研究中21.0%高危产妇发生母婴分离,且占母婴分离产妇总数的74.5%,因此有必要对高危产妇产后母婴分离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本组资料显示产后母婴焦虑发生率为68.3%、抑郁发生率为45.0%,与产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产后母婴同室的普通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30%、35%)[1],有关资料显示,产后妇女第1位的心理需要是看见自已的孩子,心理上得到安慰,对自身疾病的关心程度则有所降低[3]。焦虑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的情绪与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产生否定的情绪与情感[4]。母婴分离后母亲迫切见到自已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安慰,从而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
本组资料中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者36例占妊娠并发症的72.0%。妊娠高血压疾病可导致孕妇重要脏器供血障碍和胎盘功能下降,影响胎儿生长,从而及时终止妊娠导致早产儿出生率增高。如果妊娠周数
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也成为困扰母婴分离产妇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表明产后12个月内是妇女患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其中前3个月发生率更高,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以及有关照料婴儿知识的缺乏,都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显示孕产妇住院期间对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知识需求,产前80.5%、产后87.4%[5],剖宫产60.0%、顺产82.7%[6],说明无论产前产后,分娩方式采取剖宫产还是顺产,孕产妇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都很迫切。本组120例母婴分离的产妇,需求率为63.5%。事实上虽然她们暂时不能与婴儿在一起,但仍需在住院期间进行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因而不必担心提及新生儿会加重产妇的焦虑情绪,只要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她们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事实,愿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应积极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以避免产妇因担心缺乏上述知识而造成的焦虑情绪。
另外母婴分离的产妇产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乳腺管瘀塞不通,产后泌乳时间比母婴同室的产妇延长,胀痛加重,自我舒适感下降[7]等也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再者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在及时终止妊娠后如没有明显好转,也会使她们产生不良情绪。
4护理措施
4.1心理支持高危产妇生理、心理的改变,使她们比以往更渴望亲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的特殊体贴和照顾。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使用角色互换思维,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认真倾听她们的真实想法,分析原因,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医护人员还应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产妇表示出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做好产妇的心理调适工作,加强护患沟通,及时了解产妇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产妇的需求,增强高危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产妇建立正性情感。
4.2信息支持在工作中留心洞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对态度积极的产妇,给予传授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应用示教娃娃教给产妇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母乳喂养和含接姿势。对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的产妇,鼓励其诉说,耐心倾听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逐渐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4.3的护理干预采用热敷、按摩、理疗,教给产妇最适合她的挤奶方法。挤出的乳汁收集在瓶子内,存放在专用冰箱内,随时送入NICU。通过护理干预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时间提前,增强产妇哺乳的信心,减轻产妇与新生儿分离的焦虑情绪[8]。
4.4鼓励母亲尽可能多去看望、接触及照顾自己的婴儿。本院新生儿科设置12张母婴同室床位。当新生儿病情平稳转出NICU,母亲痊愈出院,即可一起入住,既可继续新生儿的治疗也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满足了母亲的需求。NICU还安装摄像镜头,对于暂时不能转出NICU的新生儿,产妇和家属也可通过镜头看望自己的宝宝,有利于降低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邵明鹤,黄秀芹,朱崇云.分娩前后孕产妇焦虑、抑郁状况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2):193.
[2]张敏,何华,朱婉仙,等.产前孕妇心理状态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89.
[3]郭永松,李丽萍,阮芝芳.非母婴同室产妇焦虑与抑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359-360.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31.
[5]刘源美,周晓鹏.孕产妇住院期间的需求调查与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3):175.
[6]容玉葵.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