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体结构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资料分析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人体结构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骨的分类包括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就要想到肌肉的分类包括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人体结构》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比如讲到颅骨连接是缝隙连接时,就可能想当颅内出血时颅骨不会扩张。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二种,即再造想象和幻想。转贴于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体的组成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胃的形态时就要想到动物的胃等。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讲到胃液的作用时要想到盐酸的作用是什么,有助于掌握胃液的功能。
3、引申发挥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创新思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严重缺失。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创新能力的缺乏将会影响到所有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一代的学生任重而道远。自然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也是非常沉重。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块宝地。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阅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我们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民主的班级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1]人的情绪一旦放松了,那么思维也就灵敏了;思维灵敏了,就会不断地产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意两点:(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2]。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样我们就能尽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一种“教学共赢”的和谐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诱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思考的主体角色,去探索,去创新。比如“母爱”这一主题,讲授《我与地坛》、《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课文时,教师即可拨动学生记忆的琴弦,由己及人,真正领略那一份深厚的受,由小家庭到大社会,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成功阅读的智慧与能力,体验到成功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更高境界。又如讲《祭十二郎文》时,可以播放刘欢的《哭诸葛》,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文境,无需老师多言,他们就能够领悟其中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还能理解更深沉的哀痛。
由此可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促成了最佳的阅读心态。“而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3]。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反思批判,存疑阅读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宿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阅读中的创造品质就集中表现在“质疑”这点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不盲目接受既定答案。现代解读学认为,文本意义是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建构的,文本脱离作者后,经读者阅读,其新质就会不断地生成,并富有时代特征,因此,有“说不完的红楼”“道不尽的哈姆雷特”之说。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有专家一样的创见,但要求他们不拘泥于作者的思想,突破课文阅读提示的局限,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阅读教学必需的。
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举过这么一个例子[4],其大意是这样的:有位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孔雀东南飞》一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这一主题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另一种理解,即本文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理由是既然焦仲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为什么刘兰芝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太守的儿子真心诚意地前来求婚,刘兰芝为什么要严词拒绝?她完全可以作出再嫁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妇女这样做是允许的。而她却选择了死。课文最后还在歌颂这样的爱情,岂非在宣扬从一而终?平心而论,学生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他能破除迷信,不唯书唯师,敢于质疑求异,正是创造性的显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或不冷静思考就加以否定,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扼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有创造性的发现,这不正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吗?
三、引导学生联想思维,增强阅读感悟
“多想出智慧”,此“想”即联想。“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联系的反映”[5],它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具有其他思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人们一切思维的基础。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教学智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感悟。比如,当学生吟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离别之情,人皆有之,教师此时就要把握时机,激励联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千丝万缕的离别之情。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凄怆,又有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白,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在这种“思接千载”的联想中,时空拓展了,意蕴深厚了。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双翅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飞翔,去追求真理,增长才干,升华思想和陶冶情操。这不仅能使思维呈现出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而且能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阅读,培养变通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比较、对照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能力的迁移。迁移有顺向与逆向之分,亦有正负之别,一般情况下说的“迁移”都指正迁移,即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思维灵活了,就能发挥创造功能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等比较手段训练思维的迁移性。如将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比较,思考问题:同写江南之美,在情感上有何不同?同样是纪念烈士的文章,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与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对照,看看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思维的变通需以思维的缜密为先导。为此,比较阅读又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如学习了苏洵《六过论》,可结合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分析,同类题材的文章尽管写法不同,前者开篇点题,分层阐述,后者重笔铺陈,篇末点睛,但是,综合而言,这类政论文都有共同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以古喻今,所述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比较阅读,思接千载,思维贯通,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带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闪亮登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杰斯(CarRansomRogers).转引自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学习,2000,(7):23.
[2]王芳.语文教学炽的情境设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6):35.
[3]张莲.浅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语文教学,1996,(2):4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1.前言
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我国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学生培养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具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才能做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工作,才能引领学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更应该加强。就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说,大部分地区还保持老套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普及任重而道远。
2.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
2.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其实我们学习数学,并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学习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这些是数学教育的灵魂之所在,将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用无穷。因此,学生只有深刻洞察数学知识,细致分析后去伪存真,才能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需要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的基本知识,而数学思想恰好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得到锻炼,这样久而久之,就能促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创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见到数学的影子,因此为了丰富生活化素材和案例,教师要以生活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情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满怀兴趣地从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学到的东西的意义,才能真正对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使用价值有所感悟。生活中有好多例子包含数学知识,比如用数列可以计算贷款买车时,每月还款数额与总贷款额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数学思想中,这样可以使数学学习变得趣味无穷,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2.3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寻找答案的途径很多,当我们面临问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的思路尽可能地得到拓展,有利于他们从众多解题方法中寻找最佳者。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鼓励,就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从而产生无尽的创造力。或许他们灵光一闪,就能想到我们从未想到的答案。这样的授课效果远比直接告诉其答案要好得多。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方向
3.1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作为授教的支柱力量,首先要具备相当的创新意识,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授课模式。教师要坚持创新教学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教学突破,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授课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各种解题方法,不断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为了让同学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对数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授课目的。
3.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要质疑,首先要思考。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正是因为缺乏思考的主动性,缺乏联系各种知识点的联系能力,导致学习的被动性。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质疑为什么会这样?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跟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就会质疑和思考,考虑问题的正确性,支持问题的依据,等等,从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3.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研究。作为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先引导学生深刻地观察问题,再引导他们按套路求解。这样才能为学生埋下灵感的种子,才能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多面性的能力,使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到达广阔思维的空间,体会那种豁然开朗的释然。
3.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作为与习惯思维的对立,逆向思维具有间接解决问题的特点。当直接求解无法成功时,采用逆向思维法是众多研究人员采用的战术。由于习惯思维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发现真理的途径,然而逆向思维恰好能克服这种局限性,并且通过多年的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而且学习压力减轻,学习成绩也有很大幅度提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分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数学公式的逆向运用,要与其正向运用同等看待;其次,并不是只有数学公式有逆向性,有些定义也有逆向性,对定义进行逆推,也可以得到答案;再次,对于常规问题也要通过运用逆推方法进行分析考虑,那时简单的常规问题也会变得趣味无穷;最后,部分题目直接解受阻时,可运用逆向思维法,大部分情况下,逆向思维法会更节约时间,对于做题慢的学生很受用。
4.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作为引领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需要经历长期、刻苦的钻研学习,并经历无数的挫折才有可能形成;同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别人给予科学引导和培养。对于教师而言,这必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合理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挖掘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