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防治原理

园林植物大体上可分为2大类群:一是城镇露地栽培的各种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坪等;二是主要以日光温室或各种塑料拱棚形式栽培的各种盆花及鲜切花。城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是:(1)人的活动多,植物品种丰富,生长周期长,立地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种群关系被打乱;(2)城镇郊区与农作物、蔬菜、果树相连接,除了园林植物本身特有的病虫害外,还有许多来自农作物、蔬菜、果树上的病虫,有的相互转主危害或越夏越冬,有的长期落户,因而病虫种类多危害严重。盆花及鲜切花病虫害的特点是:(1)品种单一,种植密集,而且大多数都在日光温室及各种塑料拱棚内栽培,环境湿度大,病虫重且易流行,防治难度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根据经济、生态和社会后果的预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病虫害控制方案进行选择、综合和实施的过程。

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2.1合理配施肥料

2.1.1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如猪粪、鸡粪、人粪尿、豆饼等,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无机肥如各种化肥,其优点是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会产生不良影响,故两者以兼施为宜。

2.1.2多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施:氮、磷、钾是化肥中的三种主要元素,植物对其需要最多,称为大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钙、镁、铁、锰、锌等,则称为微量元素。在施肥时,强调多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在多量元素中,强调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造成花木的徒长,降低其抗病虫性。

2.1.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施用有机肥时,强调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原因是未腐熟的有机肥中往往带有大量的虫卵,容易引起地下害虫的暴发危害。

2.2运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措施

使园林植物茁壮成长,提高抗病虫能力;消灭或减少病虫的来源,或改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而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一切栽培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投资,而且又有预防作用,可长期控制病虫害,因此是最基本的防治方法。但这种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病虫害大发生时必须依靠其它防治措施。其包括选育抗病虫品种、无病虫园圃育苗、无病株采种、组培脱毒育苗、适地种植、合理搭配、轮作、注意园圃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改善环境条件以及球茎等器官的收获及收后的管理等。

2.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园林植物预警预报体系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切实掌握疫情,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控制站和基层测报点,开展疫情监测,不错过、不漏过任何一个疫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布区域、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建立疫情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确保不危害或降低为害。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以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镇基层测报点为主题的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预防、控制植保体系。

2.4生物农药的应用

2.4.1微生物农药。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可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线虫等。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病原细菌、病原真菌和病原病毒三类。

2.4.2生化农药。指那些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主要来自于昆虫体内分泌的激素,包括昆虫的性外激素、昆虫的脱皮激素及保幼激素等内激素。在国外已有100多种昆虫激素商品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我国已有近30种性激素用于梨小食心虫、白杨透翅蛾等昆虫的诱捕、迷向及引诱绝育法的防治。

2.4.3以菌治病。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它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5物理机械防治

2.5.1捕杀成虫。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成虫群体,假死习性的害虫如蓑蛾、大蚕蛾等害虫,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2.5.2诱集或诱杀。①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集并加以消灭。如利用黑光灯或高压电网灭虫灯、诱杀有趋光性的害虫。②利用害虫的趋向性,以饵料诱集害虫称为毒饵诱集;或在饵料中添加杀虫剂予以杀灭。

参考文献

1童勇军.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8(6)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防治森林病虫害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077-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阶段,为了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

二、河南省林州市的基本情况概述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三、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森林病虫害号称“森林的三大灾害”之一,在民间更是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森林林木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这一过程中,林木随时都可能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森林病虫害爆发之后,会使林木生长减缓,森林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树木枯死,导致森林大面积受损。我国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十分繁多,加上复杂的环境条件,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1.森林害虫害的传播能力极强,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病虫害很难被消灭干净。

2.人工林面积大幅上升。

3.现代林业的发展,树苗、木材的频繁运输,导致不少病虫害在大面积内传播。

4.随着防治工作的推进,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在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人工造林的面积在大幅提升,人工造林往往种植单一树种,这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2.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造成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病虫害种类被发现,极大地危害着森林。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各地之间运输林木,传播了大量的病虫害,其中有一些十分危险,对森林的危害极大。

4.森林病虫害顽固,难以根治。很多病虫害都是突然暴发的,危害较大,形成灾害,有时候现实的监测不到位,很难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就及时发现,以至于到发现时已对森林造成极大危害。

五、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治理和预防相结合,防治与营林相结合,全面防治森林病虫害。

1.积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报告情况,进行必要预测

采用各种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结合林地的气候及树木发育状况,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作出决策,采取必要措施,根除害虫,避免造成损失。

2.重视营林防治,全面防治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尽量控制纯种树林的面积,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在重视营林防治的同时,也要采用其他的防治方法,不可偏废。以护为主,保护与繁殖相结合,全面防治病虫害。

3.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

这两者各有优点,协调好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化学防治可以迅速高效地消灭病虫害,能够弥补其他手段速度不行的缺点。另外,要建设防疫站,专门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有时候会使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埋下隐患,在应用时还可能会误杀天敌生物,给环境造成危害,而生物防治可以改善这一缺点,神武防止也有缺点,现实中往往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总之,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要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和协调,已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

4.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的作用,严格防范人为破坏;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治理害虫,加强技术投入,积极进行监测,提高防治的效果;积极宣传,加强防治意识,引导广大人民进行群防群冶,可以积极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保护森林资源。

六、结束语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每一个地区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就会有所区别,病虫害种类不同,也要采取类别相应的对策。总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总原则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在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监测,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协调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辉.叶加惠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

[2]唐晓琴.卢杰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其控制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

[3]王蓬.WANGPENG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43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53

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仍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仅占我国面积的12%。全国人均占有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的1/8。近年来,全国森林病害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每年发生面积在870万hm2以上,造成木材生长量减少1700多万m3,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堪称“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1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1.1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且呈递增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且发生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严重危害的有200多种,危害面积从建国初期的年均320万hm2,到“十一五”期间的年均0.11亿hm2,病虫害分布遍布全国,现在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率仍每年呈偏重偏升的发生态势。

1.2森林病虫害的成灾原因

1.2.1人工林比重加大且人工林栽植单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木材的需要,导致大量栽植人工纯林,天然林比重逐渐减小,生物多样性也逐渐被破坏,加上这种单一结构的林地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一旦侵害,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灾害且防治起来难度极大。

1.2.2盲目引种,没有适地适树

每一个树种都有其适应的生长范围。超越了它的适合生长区域,便不能正常生长使得其生长势逐渐减弱造成病虫害。近年来国内外的先进引种技术使得“南树北种”,“外树内种”等现象逐渐流行,由于盲目的引种,不仅由于不适应的生长范围让感病的危险性加大,且容易带来外来入侵物种。

1.2.3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

有些林场,或者飞播林区,初植密度过大,每667m2立木密度达5、6千株,林分很快郁闭,没有保持适当的造林密度,加上经营管理跟不上,不能及时合理的间抚育伐,就会造成林地通风透光较差,幼树营养状况不良,很难抵御病虫害。一旦造成病虫害,即使再好的药剂,也于事无补,终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2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综合治理的概念

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经济、有效、适用的原则,因事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生物、物理、机械和化学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2综合治理的措施

2.2.1加强植物检疫,特别是产地检疫

从源头上防止病虫害侵害森林。植物检疫是国内外一种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限制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播的措施。保障了林业生产的安全发展。把好植物检疫关必须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从观念上主动遵守检疫的法规条例,理解并支持检疫工作人员,才能保障植物检疫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2.2.2坚持生态防治,建立自然生态的营林体系

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条件下,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倡良种壮苗,甚至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得抗虫林木,积极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林业工程中,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造林质量从而加强林木自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2.3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从而和防治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科学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当地的病虫害情况,才能早发现、早处理病虫害,阻断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避免发生重大的森林病虫害。

2.2.4森防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

要坚持科学防治,改进防治手段,拓宽防治途径,提倡使用无公害农药,植物源农药,积极运用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积极主动的运用天敌防治病虫害,从而适应病虫害防治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2.2.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建立社会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作为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后备力量。

以往防治森林病虫害就是要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完全杀死。而今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森林病虫害,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于这些病虫害要侧重于调节,做到有病有虫不成灾,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创新防治,协调防治,绿色防治的原则,做到群防群治,统防统治,达到科学防控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美术工作总结(9篇)
  • 下一篇:手术室护士年度工作总结范文集锦七(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