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热情;连接;充实;拓展;保持
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主力在应试科目上,小学开设的美术课有的顺便让非专业的老师兼任,有的干脆改为自学课,这是农村学校最普遍的现象。由于小学阶段学习不完整,加上不少学校迫于升学考试压力裁掉了初三的美术课程,有的学校初中的甚至是整个义务教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就“浓缩”为初一初二学年约80个课时。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机会少之又少,作为具有专业水平的美术教师,到底是依照学生现有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还是采取自由的态度,把教师擅长的专业技术教给学生,或是该对学生手头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重新制订计划,还原给学生一个该阶段美术的整体知识结构呢?关于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事项,笔者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对美术教学工作需要有满腔工作热情
从事过农村美术教学的教师都有此体会:美术课由于其视觉特点的要求,筹备一节精彩的美术课,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设计安排,又要准备大量相应的教学用具,加之农村美术教学设备欠缺,现成的教学资源不足,多媒体教室又是其他学科经常需用的,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任务艰巨,有时准备工作就将用上好几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如果缺少对学生的关心是难以坚持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要准确把握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知识结构与学习内容的连接
学生对美术了解少,再加之课时不足,如果照本宣科,或者只按照教师的意愿随意教学,那么所学未必能涵盖学生本需掌握的美术知识范畴。所以教师在了解全套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状,把握和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对有限的课时作合理地安排,重新架构起教学脉络,才能达到对学生的全面知识引导。例如,教学《美术就在你身边》时,笔者注重知识联系,强调学生对美术的整体与分类的认识,开课欣赏建筑图例,以殿宇比喻为美术,绘画、雕像、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是支撑的主心柱,各柱上承托的横梁则代表其下更细的体系,各梁柱之间联络的关系则代表着各门类的联系。通过比较法,学生对美术的种类与形式理解更深刻。教师对整个美术教学体系有了全面地把握,才能设计出切合学生的有效课程。
另外,学校分配美术教师循环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加快掌握教学体系。美术科组制定整学段的授课计划,真正落实集体备课、筹备教学用具,减轻教师单一备课的精力耗费问题,使教师更能寓教于乐。
三、充分利用美术欣赏充实学生知识与拓展视野
初中美术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美术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于课时少、知识涵盖量大,美术专业技术形成所需课时长,因此应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容量大、欣赏的形式多样灵活等特点。笔者注重欣赏艺术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共鸣。例如,教学《向画家学构图》时,我先展示大师的美术作品图像,引出疑问:你理解画中的构图吗?然后开展逛商店的游戏活动。把大黑板布置成服装店的展台,以展挂时装的形式去表达服装店如何展现衣服的款式与色彩之美吸引顾客。穿插衣服因数量、长短和颜色改变等引起美感改变等问题的讨论。以亲身体验方式引出学生构图应用以及构图美的思考。接着回到大师作品解决构图知识。最后以临摹和改变大师作品构图的两个小练习来巩固所学。整个活动始终围绕构图美的主题加深理解。美术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感受艺术家个人思想意图,认识其表达语言及手段,理解其生活态度,思维过程与审美活动的不断递进发展。从知识与技能学习,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形成自然的积累和提高,是直接见效的教学方法。
四、开启美术兴趣之门及保持浓厚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要善用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美术学科本身内涵丰富,发挥空间大,但没有创意的教法必定会成为生硬沉闷地说教。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贴近学生情感表达。知识技能演进的发展过程是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可多从学生生活切入,观察学生生活细节,“投其所好”,引出学习的趣味,搬走学习障碍。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教学途径
1.知识迁移与美术欣赏
1.1可以加深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
美术欣赏的最主要感官在于视觉,知识迁移能够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理解美术作品内涵的活动予以有效加深。高中美术欣赏这一课程有广泛的涉及范围,这样“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广大范围,对美术教师教学活动提出了巨大挑战。故而,美术教师应认真备课,根据作品特点联系各个兄弟学科知识,对作品内涵做出理解。
1.2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若是创设良好情境于美术欣赏课中,则会使美术欣赏的效果有所强化,很多教师经常采取讲授法教学,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如此教学方式对理解作品颇为不利――其往往只能产生单一理解,难以对思维加以发散,教学效果必然不会理想。美术课程授课方式必然不至于单一化,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根据作品特点创设情境,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如可以用播放《牡丹亭》选段导入的方式教学《变幻的自然万象》一课,引导学生在中国园林和昆曲二者间建立联系。
1.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力所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故而其会有不同的欣赏美术作品角度,得到的审美体验也有差异。如在古代陶瓷欣赏课中,不同学生会或者从条纹和图案入手,或者从材质和烧制工艺入手之类。不管从何种欣赏角度,都可以借助知识迁移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以之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也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学科间联系并提升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1.4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学科间知识迁移有正负之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应有效“趋正避负”。教学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无需局限于课堂,反而应有效向课堂外延伸,以之形成知识迁移,从而提升审美体验。教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可以带学生“亲密接触”大自然,以此激发灵感,了解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对“印象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晴朗的日子在校园中速写景物,以此将印象派美术欣赏联系课外活动,在知识迁移中对审美体验予以丰富。
2.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迁移途径
2.1通过音乐知识迁移
作为“姊妹艺术”门类,美术和音乐具备很强互补性,音乐本身具备描绘特征,而具备形式美感的美术则是对其韵律、节奏的解释,故而美术愉悦教学中穿插音乐同样堪称“主要方式”。借助音乐知识迁移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能够对学生理解作品的程度予以加深。如播放《高山流水》于古代山水画欣赏课程中,能够使得学生有效体会画面的意境。再如对《蒙娜丽莎》的欣赏课程中,作者在绘画过程中同样是捕捉人物聆听音乐瞬间的表情,对其加以欣赏时同样可以用轻音乐营造氛围,使得学生感受作品美感。欣赏《格尔尼卡》时,则可借助凄凉的曲调营造油画基调的氛围。借助迁移音乐知识对美术作品加以解释,在朦胧美感的体现中提升解释作品的力度。
2.2通过文学知识迁移
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都有紧密的结合度,故而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迁移文学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丰富作品内涵。如《寒江独钓图》欣赏过程中可以借助《江雪》表现出的诗意挖掘作品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在无法解释美术作品时能够以文学知识迁移令学生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所明白,故而,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应有效地以文学知识迁移的形式对理解与感悟作品的程度予以加深。
2.3通过生活阅历迁移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在相应条件下走出课堂,在突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等有所领略,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教学素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同样可以用多媒体激发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作品。如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若有相应的自身游历,就可以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学生。
2.4通过政史知识迁移
美术作品和时代之间有颇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美术类属一种“时代产物”,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文化、经济、政治之类众多生活画面予以描述。故而,作为教学双方,在对美术作品加以欣赏的过程中,就不能脱离美术作品所处时期世人的审美观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此有效地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挖掘产生促进作用。如在古代的青铜器的欣赏过程中,应和历史彼此结合,以此了解青铜器铸造这一工艺的开始时代、鼎盛时代、为何可以在当时得到广泛使用之类。具体如欣赏《司母戊方鼎》这一作品时,要结合当时风俗,体会作品表现出来的奴隶主无上的权威。
总之,美术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广泛搜集素材,借助知识迁移,丰富学生想象力,激活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勇妹.学会欣赏收获快乐――中学美术欣赏课之探索[J].神州,2014(02).
[2]闫焕文.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生动性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3]张传望.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2015(25).
[关键词]美术理论概念发展建设
一、美术理论的概念
美术理论是一门研究和考察美术活动与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是美术的知识系统。一个成熟的学科,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固定的学术规范。中国的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问题,只有教学和研究实体,没有教材和规范,研究领域涣散,未进入学科建设轨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提倡美术本体研究,每一学科都存在不同学派不同学说,但并不会影响学科的整体规范,不会淡化学科特征;每一学科都会出现新兴的交叉学科,都会模糊、淡化和重复学科的研究对象,但不会改变本学科艺术质量。因中国美术理论缺乏一个系统建构,所以美术理论只是一个“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系统网络接纳这些知识。
美术理论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的情感、人格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以及人的精神性、个体性和审美价值观,是关于美术现象的整体价值评述。美术理论涉及到人与对象物,人或对象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统计与逻辑推理,这就涉及到科学和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中国的美术理论是品评赏鉴,或在某种价值预制前提下进行的理论评判。理论先于观察,有时交替进行,先发现后评价,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把现象定性定位,构成知识点,后发生转移。以价值观为基点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应有一个时间维度。无法辨别当一个系统理论出现时,是否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开始抑或完结,一种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一个时期的实践状况,可以跨越几个时期,而一个时期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只能根据理论表述自身的性质决定体系的存在,文化系统好确认,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轴和区域空间的标定。
美术是人类造型的活动和现象,属于各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研究这些活动和现象的美术理论,必须成为一个自在的体系,并在不同体系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美术理论”定义是: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分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史、论、评;狭义指基础理论。美术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美术现象自身、美术与社会外部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其任务是:原理研究、技法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中外美术理论的发展源流,比较两者间的形态和功用,因为美术实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地发展,所以,美术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科来讲,广义的“美术学”是我国现行的三级学科“美术学”,狭义的“美术学”是我国“美术学”下属“美术理论”学科。
美术的概念与范畴是对美术样式的艺术功能、社会作用和审美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达。有关样式的分类、流变和艺术特征的理论,必然形成相应的范畴体系,样式的历史沿革导致理论范畴的推移变化。古代中国有三次变化:汉代的“君形”论到六朝的“畅神”论;六朝的“形神”论到宋代的“形意”论;宋代的“意象”论到明清的“逸兴”论。六朝、宋代是两个转折点,而形神论的核心概念是“畅神”,形意论的核心概念是“意象”,主流样式的审美特征转换与概念范畴的推移变化基本一致。
现代,在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和狭隘民族意识驱动下,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概念范畴泛滥成灾,失去了对象性;在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开放的意识下,西方现代艺术中流行的概念范畴也泛滥成灾,失去了对象性。或许我们不能单纯责怪现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失范与混乱,因为创作本身就是探索实验阶段。旧范式被批判,旧理论被质疑,旧概念被颠覆,传统的语境丧失了,在“解构”和“多元”的现代世界中,没有一个共通的美术样式和相应的概念系统。因此,中国古代的理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现代转换”,西方现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本土化”,这个问题可以简化对古论话语的重新诠释,就是“现代转换”;在自我意识界面上接受西方的理论话语,在汉字符码上实现意义的重新组接,成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就是“本土化”。
二、美术理论的发展建设
西方最流行的文化研究是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探索领域,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闭性和狭隘的话语方式,促使研究者从“技术知识分子”的角色中走出来,提倡总体性、传统的思想家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使理论研究者能够批判性地介入社会政治问题,这种文化研究的知识接近中国传统儒家的“文人”品性,即家国政治的学术情结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中国和西方,学术方面的多种现象都有着相悖逆的发展倾向,如人文化倾向与科学化倾向,本质论倾向和非本质论倾向,整体的辩证与局部的分析,系统的与非系统的。在造型艺术方面,写实的与抽象的,具象的与意象的,视觉的与观念的等,几乎都是逆向发展。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否也存在着逆向现象?建立专门的知识领域,厘清研究对象和范型,是现代中国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国的艺术学科不够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理论界著述最多的在交叉学科,不在基本理论。在论文撰著方面,边缘性研究已成为现时存在的普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