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范文篇1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highereducation,anditsbasictaskistotrainhigh-qualityandskilledtalents.Trainingobjectivesshouldbeappliedasthemainline,anditshoulddesignstudents'knowledge,ability,qualitystructureandtrainingprogramstostrengthenpracticeteaching.Withtheprincipleof"thepurposeofservice,theemploymentoriented"ideas,itshouldconstantlystrengthentheconnotationofspecialties,teachersteamconstructionandsysteminnovation.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项目教学;内涵建设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projectteaching;connotatio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76-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学科、新课题等不断涌现,在现实社会发展中,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一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一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高职院校的培养教育却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造成一种学用分离状况。如何缩小高职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加强内涵建设,将是高职教育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1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认识观念

由于现实中存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且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行为,同时高职院校几乎处于最后录取批次,再加上目前本科类高校极速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差。因而也使人们自然形成一种偏见,普遍认为“只有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才去上高职院校”,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生源报到率每况愈下,且生源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另外,高职教育现状总体上还是沿袭学科型模式,课程设置上主要分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等;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仅处于观察或模仿阶段,与真实的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岗位操作。

以上这些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使之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摇篮”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实实在在提高适应我国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群体的社会地位,多宣传技能型人才的事迹及贡献,同时也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其次要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社会是同等重要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2探索高职教育改革新模式

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协调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思想,把教师培训的重点由学历补偿转化为更新专业知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上来。建立适合职业教育院校的能力考评制度,以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重之中重,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经验技术的结合,要做到加大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环节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重达到50%以上。

除了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之外,还需要创办校办产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并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通过生产这条线把实践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贯穿始终,作为教师和学生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场所。同时,校办产业的生产利润能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支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育部竭力推荐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最受追捧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特别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着力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方面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国内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探索“项目化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采用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要求。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内涵发展就是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并体现出教育的功能和人文的精神,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最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推动其持续、健康、科学、和谐发展,这已成为现在和将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要实现质量立校,就必须凝炼特色。特色是质量的基本内涵,质量是特色的体现;有特色才有质量,有质量必然有特色。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有力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实践技能应用程度的高低。学生要在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形成熟练的实践技能,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就要让学生真实、直接接触相关的生产设备,到实际岗位上“真刀真枪”地训练或操作。高职院校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广泛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中。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把企业的车间连同生产线一起迁入校内,实现生产和教学同步进行、企业和学校互惠双赢。坚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展开放式办学空间,实现校内互通、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际交流,走开走活一条开放式办学之路,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4结论

总之,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积极探讨适应社会需要的适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秋,董连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7.

[2]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

[3]赵岩铁,赵磊.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1(5).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范文

一、动画[2]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动画设计中的创意在于实现美好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持续发展及影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本世纪,动画艺术设计与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影视文化现象,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动画设计因素与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关系,这体现在动画设计前、中、后期,综合运用各种形态的文化元素。动画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应该是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和电影学、美术学、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以及营销、材质、传播、经济、媒体技术等知识,另外从业人员的经验和素质也很重要。“当代动画片艺术的制作不仅深受其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更与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3]动画设计[4]是各种形态文化因素综合加工的创意过程,这些元素是追求动画文化涵义的途径,对于动画设计的影响、作用、意义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影视动画设计的实质是一种创意文化形式的再现,动画设计中,依赖单一文化因素是靠不住的,在科技的影响下,动画艺术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表现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文化通过动画艺术家的自由幻想和思考,把科学、文化、艺术、商业、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表现出动画独有的魅力。

二、动画设计中文化的视觉表现

动画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视觉表现在:影视动画片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和影视知识在动画设计中的综合运用,“以影像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以及生活在这个文化中的个体,将文字文化志中的宏大文化叙事浓缩、具象于个体生命、具体的事件过程中。”[5]动画作品中文化视觉表现在剧本、情节、角色、场景、原画、动画、镜头等方面,包括艺术、科学、技术及美学、哲学等知识。首先,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技术的革新;其次,动画片设计过程中的艺术、商业价值倾向;再次,在不同影片设计过程中文化类型多元化借鉴,使电影思维和观念发生的变化,也让电影新技术等视听艺术的综合利用为动画艺术家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带领他们探索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的关系并吸收科学和文化的精髓,创作出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上世纪以来,以迪斯尼和梦工厂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引导着世界动画发展的潮流,最重要的是,迪斯尼和梦工厂除了在技术方面不断开拓与创新,还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大胆借鉴,充分考虑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消费观,把美国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等传播到其他国家,使得美国动画的创新精神在世界动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影视艺术整合的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愈多,作品就愈有生命力,传播的地区也愈广泛,如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美女与野兽》、《人猿泰山》、《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僵尸新娘》、《阿凡达》等。特别是动画片《僵尸新娘》,把科学幻想、艺术、文化、技术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是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影视设计文化元素冲突不仅不会在新作品中彻底改变原作品的社会属性,相反的,却能在原作品基础上产生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成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

三、中国动画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近百年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艺术的影响表现在动画片的叙事手法、艺术特色方面。然而从事中国动画设计(角色、场景、色彩、声音、动作、台词、摄影)的人员始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浸润,动画制作流程的演变使文化元素在制作动画的时候不断变化。“中国美术片的高质量,在国际动画界是公认的。在40多年之中,中国生产了几百部美术片,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摄制了400多部美术动画片,近10000分钟。其中80多部影片在国外获奖100多次。”[6]尽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系列动画作品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美术思维比影视思维明显,那也是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的特征之一。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动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貌。如动画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天书奇谭》等,在题材、叙事、风格、技巧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现了中国动画的风采,并有所创新,为发展国产动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动画艺术在坚持走中国传统文化和多种类型风格的动画特征相结合的道路的过程中,融合数字技术到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中,逐渐从题材、观众定位、类型、导演、创作模式、发行等方面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影片相比作了调整,创作出了《宝莲灯》、《海尔兄弟》、《小倩》、《梁山伯与祝英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动画片,这些动画作品淡化说教成分,注重娱乐元素,不断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市场化的运作和政府的保护政策、动画的传播和受众等措施),给发展中国动画产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契机。我认为,程式、意象、教化的风格特征只能代表过去的中国动画,提高动画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因此,只有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政策体系和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结合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全方面、多角度借鉴并吸收各种有利文化元素,注重动画作品的民族化、个性化语言和电影思维,中国动画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经典影视动画作品往往集合了作品所处的时代、文化、社会、现实、科技的精华,更体现着动画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精神。现代CG(ComputerGraphic)技术使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变得方便,影视数字特效技术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甚至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变得极富视觉冲击力,实际上,“观念是一种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技术是观念的基础与内涵,也是一种理念的定位与确立的基础”[7]。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新影视动画设计理念,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已成为革新影视动画设计的现实需求。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42-2

1998年11月24日,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准确界定和鉴别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高等院校的培养人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一)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大都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成以下8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英国的大学特别是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把“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一代代高水平的人才。在面对新世纪经济革命的需要时,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雇用灵活性。……个人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二)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我国许多专家就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比如:

吴贻春和刘花元教授在《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文章中指出“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冷余生教授于2000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发表的论文《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2005年,刘泽双博士和薛惠锋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力而打破旧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

由此可见,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阐释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角度进行的。课题组成员认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应该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础,融入当代社会对于创新的需要,不是静止的理解,而是与时俱进的界定。因此,创新型人才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创新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点石成金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并产生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思维、新方法。创新能力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如图所示):

(一)新型合理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所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新型、合理的智能结构,则是指适应社会创造事业需要的智能结构。它一般有较高的效能性,有较强的适应性,较好的进攻性和较多的独特性。效能性,是为社会和人类进步服务的效能高低程度,即贡献大小;适应性,是能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进攻性,是探索、开拓未知领域的能力;独特性,是浓厚的个性特色。创新人才的这种素质,具体地说,大致包含下列内容:

第一,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创新型经济,创新是其灵魂,但知识经济首先是以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积聚、知识的分配、知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的更新为基础的,完整的知识及体系构成了创意形成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人们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努力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尤其是知识的创新,才能为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支持,也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知识经济的本质及要求。

  • 上一篇:教师月度工作总结(3篇)
  • 下一篇:励志名言警句(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