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木料雕刻教程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

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它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朦胧和混沌。在后来渐渐地在借鉴、吸收和运用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过程中,逐步凸现出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被人们认可的艺术类型。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批加彩木俑便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明。这些加彩木俑在雕刻技巧方面并未达到细腻与精致的境界,但在木俑的面部、衣饰上绘上了简单的线条,因此可以认定,彩绘木雕的创作萌芽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彩绘木雕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采飞扬的木雕作品,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艺人们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向,内容表现形式不仅争奇斗艳,而且各显身手,因而到了唐宋时期,彩绘木雕发展到了鼎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彩绘木雕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从敦煌、麦积山的彩塑,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彩绘泥塑,山西双林寺的彩塑与壁画,宋代遗存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从这些遗存下来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彩绘木雕在它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走过的脚步,以及听到它呼吸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佛教是一朵神异的奇葩。通过佛教的折射,从灵光佛相中领略民族的风情习尚、瑰丽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凡的聪明才智。而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广大、浩瀚、崇高而使人敬畏的宗教气氛,渲染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宣扬信仰的精神。历史中遗留的藏传佛像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巨型造像还是小型造像都大量使用一些纯金、纯银以及一些其他的贵重材料,使这些造像具有了丰富的层次、立体的轮廓以及绚烂斑斓的色彩,表达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的追求。笔者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佛像雕刻的基础上,借鉴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髓,利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加以彩绘,使原本笼罩着神秘感的佛像色彩艳丽经久而不褪色,具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制作中利用“雕”与“绘”的工艺技巧,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看其造像笔触,不管布局有多繁杂、细密,依然能分辨出每条线条的清晰和均匀所在。用金缀于其间,金彩辉映,所画金丝用进口金粉加以研磨和烧制。当我们静心面对这些造像新颖的佛像时,能够感受到其色彩之绚丽,笔法之细腻,法相之庄严、神韵之所在。

彩绘佛像木雕中“雕”与“绘”的关系很微妙,它们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感情。在雕塑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两者不断地相互延伸,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绘画时可以通过雕塑更好地研究结构,为之后的绘画打好基础。同时绘画又是雕塑的框架与开端,雕塑前的框架需要用绘画表现出来,才会有成熟的雕塑产生。“雕”是木雕工艺部分,一般采用阴刻的线条手法来表现造像的面部五官神韵以及服饰衣褶,同时也运用半浮雕的手法,增加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但从作品的视觉效果来说,“绘”是对于“雕”的另一种艺术依附和超脱。从彩塑佛像作品《财宝天王》中,我们可以看到“雕”与“绘”的完美结合,流露出造型严谨、构图饱满、刻工稔熟、线条流畅、色彩明丽等特点。财宝天王又叫多闻天王,是佛教的4大天王之一北方的保护神,又肩司财之职,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财宝天王头顶上的伞盖以金为材质,金碧辉煌,同时点缀于金色的珠子,更加绚烂丰富。头戴五佛宝冠,粗眉大眼,耳珰垂肩、身穿五彩铠甲,右持宝幢,左手捧着口吐各种珍宝的宝鼠,脚蹬长靴、以菩萨如意坐姿态,坐于伏地狮子上,身上放射如十万旭日之光芒,财宝无尽之天库为其所有。同时加以精致的莲花宝座,莲瓣环绕四周,与地下的座基完美融合,使《财宝天王》造像富有层次感。在绘画上,色彩明丽而不妖艳,线条细腻而不呆滞,从而使雕像显得身姿妩媚绰约,神态生动有致,令人获得美的愉悦享受。显然,由于“绘”的元素,使木雕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享受。

从《财宝天王》藏传佛像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彩绘雕塑的艺术特点:①丰富多样的用金技法。黄金色泽亮丽,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热情,是人类对大自然光明的追求,象征着对世间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求。笔者所彩画的佛像用金地方很多,对金的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由日本进口的纯真泥金,含金量在99.9%,其中金的运用有10多种色相,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用玛瑙刀进行刮磨,从而透出厚重而温和的光线。如财宝天王的伞盖以及手掌、狮子身上的璎珞、底座等都采用金,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巧妙地将黄金之永恒、坚硬、华丽、富贵、光辉、神圣的特点与佛教教义的内涵珠联璧合。用金技巧多种多样,在研究藏传佛像时发现有研制金汁、涂金、描金、刻金、压金、立粉堆金等。②色彩材质的特殊性。颜料全部采用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绘画唐卡所用的颜料也是这些矿物质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年、上千年后,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佛像绘画十分强调色相,红、黄、蓝三原色,黑白极色,金银色最为常见,是构成画面色彩的主要部分。同时,在画面色彩布置上强调冷暖色对比,达到富丽典雅与清丽空灵的对比反衬效果。彩绘木雕的“绘”与敷彩或上色有着很大的区别,敷彩或上色木雕,只能说是涂抹了单调而毫无生气的不同色块,而彩绘木雕则是在雕件上再进行绘画,细腻地刻画出人和物的外表神态、内心世界和细枝末节。这样塑造出来的佛像造像给人一种和谐、平静、包容的视觉感受。③线的艺术审美。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传统工笔线描的功夫真正掌握在喇嘛的手中”。藏传佛像将这一艺术特色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高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运用张弛有序、流畅刚健、柔美舒展的线描手法来进行创作。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迦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显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佛像造像《普贤菩萨》,菩萨衣纹线条被勾勒得繁密紧凑,精致而细小,如潺潺流动的细水,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动态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整体衣纹紧贴身体,有一种薄如蝉翼之感,使身躯的曲线倍感清晰,表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线条那种不拘泥于形体形表,从而产生一种空灵之感。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

温州乐清,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遭遇水患。过去,人们为了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档,通过热闹的游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在板凳上,龙身由一组一组生动精巧的圆雕人物及灯彩组成。游行时,彩旗灯牌锣鼓开道,长竿灯笼引路,龙在游动,龙身上精致传神的木雕也便形成流动的视觉盛宴。

当这些木雕脱离龙档,以独立小型圆雕人物的姿态传世时,民间美术的大画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某天,一位民间雕刻艺人发现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从此,黄杨木雕发端于瓯江之畔,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跻身中国四大木雕之列。

迷茫的大师和失落的传统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结果,业界一直翘首以盼。国大师诚然只是一个头衔,但它更是对工艺美术从业者技艺的一种官方认证。所以,木雕大师云集的乐清,这次的“国字号”究竟花落谁家,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官方虽未公布结果,内部已经有消息传出:以传统文脉为基础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技艺精湛的大师得分普遍高;偏学院派的、时尚感强的分数普遍低。加上同期举办的“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术论坛”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年展”,所有信息都传达着官方对木雕传统技艺的看重,对那些具有民间性、地方性、东方性的木雕艺术的偏向。“官方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技艺在加速流失,而业内普遍认为在所有木雕门类中,黄杨木雕的情况最糟。”大家越来越浮躁、功利,不踏踏实实继承传统,“从黄杨木雕中都快看不到线条了。”

这一典型事件,也促使乐清黄杨木雕从业人员不得不去追问一个问题:黄杨木雕的传统究竟是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高照长期关注黄杨木雕,他说:“材质上的精雕细刻、题材上的古今并重、表现形式上的写实手法是黄杨木雕的特点,尤其是后两点,是黄杨木雕明显区别于其他木雕的特点。”

虽然以雕刻小型人物起源,黄杨木雕最喜闻乐见和流布最广的题材,却是那些反映江南水乡生活和时代风貌的。这一传统,无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还是现在的部级传承人王笃纯的作品中,都能明显看到。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质的一种木雕,黄杨木质细腻,硬度适中,最适合做案头小摆件的雕刻。”王笃纯说:“精致、细腻是黄杨木雕最大的特点,这是由材质决定的,其他木雕没法比。”他把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做了一个对比:“就拿打坯来说,龙眼木雕往往在地上进行,双脚掌抱住木块打坯,斧凿并用,黄杨木雕在桌凳上操作即可;龙眼木雕用的是铁柄雕凿,黄杨木雕用的是木柄。”这些动作和工具上的微小差异,都能反映出黄杨木雕对精细、小巧的诉求。

然而,越来越多的黄杨木雕,不做精雕细刻,而去追求一种很西化的表现形式,三刀两刻,出个大形,然后打磨,美其名曰“抽象艺术”。材质虽然是黄杨木,但是已经和传统的黄杨木雕相去甚远。

就有专家戏称:“过去成名的工艺师都是凭真功夫‘打出少林’的,现在很多则是‘逃出少林’!”年轻人学到点皮毛功夫就想着赚钱,不愿扎扎实实传承师傅的技艺,妄图走捷径,这似乎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界的通病。

对此,年轻人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诚可敬,总是固守传统,如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很多大师级的木雕艺术家也在尝试创新,但是创新结果总是引来一片声讨。黄杨木雕界从来不乏关注行业兴衰的眼睛,但始终缺少具有领军力的声音。

创新风起云涌

乐清靠海,历史上是一个充满胆识、勇于创造的地方。黄杨木雕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的200多年间,一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单人立体圆雕向拼雕、镂雕和群雕的圆雕技巧发展。1959年,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橘子丰收》,第一次用群像的形式反映了丰收的盛大场面,大获好评。与此同时,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和大师。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杨木“劈雕”开创者。黄杨木雕是在一整块木质细腻的黄杨木上做圆雕,需要材质毫无瑕疵。遇上有结和疤的黄杨木,往往将这些部位去掉,或者干脆弃用这块木料。高公博独辟蹊径,专拣这类“废料”,将其劈开,根据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平自然,不作精雕细刻。这样,原来根据人物范型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的程序被打破,艺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纹理的造型上。

这种做法引来争论不一,黄杨木雕的品质是建立在对细腻材料的精雕细刻上的,材料选用废料,精雕细刻也丢在一旁,这还能叫做黄杨木雕吗?对于父亲的大胆尝试,高公博的儿子高敏未置可否:“要是顺着父亲的路,我永远也到不了他前面。我想把西洋雕塑的味道融入民间艺术。”他将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虞定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前在石雕厂工作,后来转为木雕。石头本身有色彩、纹理,很多技法都是针对这些自然赋予的特征。“能否将在石雕上学到的东西用在木雕中?”虞定良的父兄都是黄杨木雕刻高手,以人物见长,虞定良开始用木雕来塑造天真活泼的动物,“父亲雕了一辈子人物,我试图去理解动物的世界。”

牟湘波是黄杨木雕新生代木雕师,师从虞定良。“传统的马,打砂打得很细,用三角刀雕得也很细,雕刻出来往往都是光溜溜的,下面配合底座板,很工艺化。这种表面的效果、技法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利用从美院学来的结构比例、皮毛效果等雕塑知识,牟湘波采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做出了不同风格的黄杨木雕,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传统的木雕艺人都是出自师傅带徒弟的序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木雕家则出自美术院校,深受西方雕塑、造型知识的影响。他们会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然后用实践去证实某种可能性。

积极的创新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创新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凌空蹈虚。‘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浮躁之风需要摒弃!”高照教授如此强调。

窄路子传承法则

在中国四大木雕中,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以地域命名,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因取材而得名。前两者的发展,不受材质的局限,而且可以大面积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东阳木雕甚至可以实现机械批量化生产,这都是行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龙眼木雕和黄杨木雕从概念上规定了这两种木雕必然是以龙眼木和黄杨木为材料进行的雕刻,一旦材料出现问题,行业就会受影响。“相比龙眼木雕,黄杨木雕的局限性更大,因为黄杨木材料珍稀。”王笃纯所言不假,黄杨木属于一种灌木,生长十分缓慢,四五十年的木材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

看黄杨木的横截面,碗口直径的木材,年轮已经密密麻麻有几十圈,这意味着黄杨木没办法做建材,没办法做家具,只能是案头的摆设,手里的小把件。事实上,200多年间,黄杨木雕的产业从未做大过,最辉煌的时候出现在新中国解放后。

1955年,23岁的王笃纯授命恢复黄杨木雕生产,从民间走访到8个失业的木雕艺人,组建起“黄杨木雕九人小组”,开启了黄杨木雕一个崭新的时代。“当时,大家都失业在田里种地,有的改行,没人搞木雕了。”这种带有抢救性质的集结,想来让人唏嘘。

1g73年,黄杨木雕厂发展为400多人的大厂,而且拥有8个乡镇加工点,整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有1000多人,木雕大师辈出。30年后的现在,“从业人数不到200人,外地来学木雕的人比本地多。”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低压电器风靡乐清,大多数人都从事与此相关的营生,很快便发家致富,王笃纯的很多徒弟,现在都是低压电器老板。“乐清比较富庶,年轻人随便做点什么,都比做雕刻来钱快。”王笃纯说这个的时候并无太多失落,没人能阻止年轻人选择自己的人生。

王笃纯的淡定,其实还来源于黄杨木雕目前的传承现状。既然黄杨木雕的发展有那么多限制,那么就不求做大产业,而追求做精作品;既然找不到更多人学习黄杨木雕,那么就教自己的子女,依靠家族来传承。

木料雕刻教程范文篇3

一、漳州木偶的雕刻材料

漳州木偶作为福建漳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木材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漳州木偶雕刻的首选材料是樟木。樟木树径较大,材幅宽,中心呈红褐色,边缘呈灰褐色;横切面光滑有光泽,年轮清晰,纹理错综细致;质地重而坚硬,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可以染色处理;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气,味道清凉,有辛、辣感,在福建民间有用樟木驱虫的习俗。樟木分黄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四种。其中黄樟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是木偶雕刻的好材料。闽南地区属季风性温湿气候,樟木耐浸、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另外,樟木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适合于精雕细刻,因此漳州木偶雕刻艺人选取樟木,且最好是纤维细腻的樟木根。总之,漳州木偶雕刻材料首选樟木,是由于樟木是闽南盛产的木料,到处都有,取材方便;同时,它有一种香的味道,一般比较不会被虫咬,一个木偶可以保存几百年;加上布袋木偶颈部是掏空的,演出时可以套进去表演,手指容易出汗,特别是在夏天,汗味发臭,这种木头可以吸汗;而且樟木木质比较松,比较好雕刻;还有一点就是这种木头比较轻,演久也不会累。

二、漳州木偶的雕刻技艺

木偶在木偶戏的演出中是“演员”,不演时是艺术品,木偶是立体的,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根据木雕技法的定义①,漳州木偶雕刻的技法属圆雕法。雕与刻都是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削减。雕刻艺人们十分注意对形体体积的把握,正如民间行话所说:“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掌握木材料的特性,刀法切忌垂直进刀或逆纹进刀,否则木料难以受刃,容易伤及形象。经过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漳州木偶头雕刻已经积累了一套很成熟的雕刻程式,总结成口诀为:“五形”、“三骨”情之最,雕刻紧抓莫放松。脸有千样各有形,眼鼻口耳变无穷。传统的造型已经十分完美,在此基础上如何既不丢掉传统,又能创造出新的角色呢?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是对传统雕刻程式化符号灵活运用的佼佼者。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徐大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木偶雕刻技巧。他认为:木偶头只有大约十厘米的“樟儿木”(坯木),雕刻要像绘画中的“工笔画”那样讲究精巧细腻,做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他将传统“原型”的各种符号,包括五形(两眼、0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嘴、两鼻孔)、三骨(眉骨、颧骨、下颌骨)等元素打散,然后根据角色的性别、身份、性格需要做适当比例和有机配合,以有限的符号,创造出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①。但是,木偶雕刻是一种“减法”的艺术,不是造型元素的简单相加,如果没有对传统元素的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漳州的木偶雕刻艺人们承继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传统的造型符号元素烂熟于心,在完善传统木偶雕刻程式的基础上,往往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挪用造型元素,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角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木偶雕刻师们总结出独特的创作法则“确立最能代表个性的轮廓形态,如脸谱拉长、缩短、宽窄的上下不同、五官移位、聚散及至借助动物特征或者荒诞古怪的结构,来强化人物个性”。②这套法则,可以总结为“原型推衍法”。“原型推衍法”既保存了木偶雕刻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

三、漳州木偶的雕刻工序

漳州木偶雕刻的工序十分严格,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坯、定型、细雕、盖土、上粉、画脸、过蜡、装饰等多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开坯:樟木料选好后,锯成约十公分长的节段,然后劈成桃子样的三角形。每段都先在五分之二的下半部分砍成脖颈形,再在五分之三的上半部分劈成所需的头脸大体,以备定型之用。定型:以鼻梁为中线,定出鼻、眼、额头的位置,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决定下颌、嘴及耳的位置。确定比例定点设计后,就可以开始粗刻五官。“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运用“五形三骨”设计定型,这是最重要的阶段,角色的基本类型,骨骼、肌肉的塑造在这一阶段几乎得以完整呈现。以后的努力,都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细雕:细雕是在定型后的粗坯基础上逐层加深细刻。粗坯是从无形到有形,从含糊到明确,细雕包括大至脸的轮廓,小至眼皮的厚度,皱纹的大小、形状、位置的安排,都在这个阶段完成。雕刻时注意五官的对称。从侧面看上额、鼻梁、颧骨、眼睛等是否过于凹陷或突出,直到完全合乎要求,做到“侧仰兼顾,面面俱到”。盖土:即打底。盖土程序复杂,必不可少。漳州木偶盖土,所用材料是金门岛或同安县的黄土,质地细做、粘度适中。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注意把握煮胶时间必须适度,还要注意掌握对入土中的胶质,开始的一二遍可以多一些,便于裱绵纸,待干后用小竹刀沾水修光压紧,再盖胶质较浓的黄土,使裱层牢固,而后逐渐减少,反复进行二十遍左右,经过水磨,仔细修整,用砂布细磨后,再用小刀细修五官的细部,然后跟着沿线再刻一遍,接着使用竹篾挑黄土修补五官,使线条清晰明朗,整齐端正,以备粉彩。上粉:这道工序更为复杂细致。可先将白粉(白铅粉加白矿石研成粉)调入牛皮胶,搅成干块状,放在干净的石头上猛敲,入钵研磨成药膏状,然后冲入开水,搅成牛奶状,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用纺绸过滤两遍,就可以使用。上粉时要顺一个方向施涂,每一遍后均需微火烤干。如此反复进行五十次左右,中间还要打磨修整数次,直到木偶头达到瓷器一样光亮细洁,上粉才告完结。画脸:即施彩。主要根据传统的或自己构思的色调及脸谱式样,着以彩绘。画脸谱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有粗有细,同一片颜色中要有深浅变化。画脸的颜色以金、银、锌粉、辰砂、银朱、藤黄、佛青、朱膘、墨等为佳。这些颜料涂后不褪色,耐久性强,最适用木雕彩绘。过蜡:画好脸谱后用刷子蘸石蜡拭光,表面既光泽美观,又使色彩经久不褪,另外也可以起到护色防潮的作用。装饰:木偶是木偶戏的演员,木偶头完成后,还要着手进行“人要衣装”的最后阶段:给花脸、老生装须、戴帽;给女旦套头发,装辫子等,然后分别装上四肢,穿上各自的服装,以备上台充当“演员”。

四、漳州木偶的雕刻制作工具

  • 上一篇:友谊的格言励志名言(3篇)
  •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