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绿色化学前沿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海岛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生态岛屿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59-03

1岛屿及城市概况

1.1岛屿概况

东山岛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因主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它介于厦门和汕头之间。全县由东山主岛和周围33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为247.24km2其中主岛194km2。主岛四面环山:岛南为大帽山、乌礁湾森林公园,岛东南为苏峰山,东北有龙潭山,北部有西山岩林地、南正院山。因山体较多。故拥有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东山海域面积广阔,岸线外2海里的海域面积约317.5km2。岛上的东南沿岸有南门湾、马銮湾、金銮湾、乌礁湾等七个月牙型海湾首尾相联,绵延数十公里。海水蔚蓝清澈,沙滩洁白平坦,苍笼林带环抱着海湾,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和疗养场所,也是旅游开发的黄金地带。

东山岛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岛上有宋代磁窑、明朝“武庙”、铜山古城: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扎寨练兵的旧址:有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出生、读书、讲学的遗址:有抗击倭寇的古战场等众多名胜古迹。此外,东山还拥有巧夺天工,驰名于世的内8景、外8景、海天又8景。尤以风动石、石僧拜塔等景点誉满海内外。

1.2城市概况

东山县城位于主岛的中东面,呈现出组团式的发展格局,西铺组团和铜陵组团规模较大,康美组团则缺少发展动力,规模相对较小。2007年,东山县城现有建成区面积为7.67krn2-(其中西浦区3.29km2、康美区1.08km2、铜陵区3.30km2),县城区城镇人口为8.9万。

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东山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规定:东山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大容量,以度假为主的,兼容观光、康乐、避暑、体育、会议、商务等多元化的海滨旅游胜地…。城市的未来定位非常高,这将促使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必须按高标准要求进行。

2岛屿城市绿地现状及主要问题

2.1城市绿地现状及问题从目前县城的绿化方面看,状况不十分理想。2007年,城区内绿地总面积为190.26hm2,人均绿地面积为21.40m2,绿地率为24.81%,未达到福建省园林城市标准。

(1)公园绿地:县城中有石庙山公园、风动石公园等为数不多的公园,总面积为36.90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4.15m2,尚未达到全国2000年6.83m2/人的平均水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数量偏小,分布极不均匀,服务半径过大,大大影响了公园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城市未来高标准发展的要求。

(2)防护绿地:东山防护绿地面积较大,总面积为53.51hm2,人均面积为6.02m2。以沿海岸分布的防风林、防潮林占多数。其主要问题有:第一,林中木麻黄比例在80%以上,品种单一,基千林带老化,自然枯死、断梢和病虫害严重,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二代更新速度缓慢。第二,沿海基千林带有断带缺口,沙荒风口造林难度大、进程慢。第三,侵占林地、毁林取沙、采石取土现象严重,破坏较大。

(3)东山的生产绿地面积偏小,约占建成区面积的1%,城市绿化的苗木需要从外地引进;附属绿地中各小区、单位的绿地率普遍较低,品种也较为单一;其他绿地的面积较大,但是与城市内部绿地的连接度不高,渗透作用不强,绿地的系统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

2.2岛屿环境现状与问题

(1)采矿采砂:苏峰山、南正院山、观音山等地由于采矿,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较为严重。过度无序的采矿造成了以下破坏:①山体形态受损、植被破坏,已经威胁到了风景名胜的整体美观:②植被破坏后导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③在一定程度上使地质环境遭到改变和破坏,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尾矿泄露、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

(2)水产养殖:目前,东部沿海乱占海湾搞水产养殖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海岸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金銮湾、乌礁湾(最严重)等海湾的鲍鱼场及水面吊养问题尤为突出(见图1)。一些养殖场建在潮间带沙滩之上、防风林带之下,部分防护林遭到砍伐,还有的直接将养殖废水向沙滩上排放,污水泡沫横流,造成沙滩被污水污染泥化黑化。

(3)旅游开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监管,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环境隐患。如海岸边出现的大排档餐饮,乱占海岸进行搭盖,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废弃食材、餐具、不可降解的塑料白色污染的任意丢弃等等(见图2),宝贵的沙滩资源和优美的岸滩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3绿地系统空间结构问题

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思想的指导,东山现有的绿地空间结构松散、不成系统,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尽人意。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生态廊道缺乏:在岛上,县城山体资源非常丰富,植被保持也较为完好,但是从调查结果和卫星图片上显示,城市现有的绿地成斑块化状态零星分布,全岛尚未形成一条有效的绿色生态廊道,这给岛屿的动物迁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借景渗透不足:县城东面海滩景观资源非常优越,然而城市通往海边的视线通廊非常缺乏,重要的景观视廊尚未形成,现有通往海边的道路普遍狭窄,不能将优美的海滩海湾景观资源进行借入。同时,城市北面、西面、南面丰富的山体森林资源也没有通过廊道进行有机的渗透,失去了海岛城市绿地系统应有的生态特色和景观特色。

(3)综合利用不强:高层次的绿地规划应该对绿地进行高效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东山岛东部沿海被确定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黄金主轴,同时又是城市主要的防风林所在地,因此,如何将绿地的防护作用

和休闲度假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从现状看,防风林品种过于单一,植物景观特色缺乏,与旅游功能的要求相差甚远。

3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构建的思路与理念

3.1实施生态岛屿工程

从实施“整体生态岛”的思路出发,充分利用岛屿各种优势,对岛上生态海岸、生态山林、生态农田、生态水系四大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性保护;同时,结合县城三大组团的布局特色,以营造“山、海、城”景观特色及“五大沙滩、七大海湾”的海滨风光为中心,构建全岛大绿化景观系统,建设“生态型风景旅游宝岛”。

3.2进行景观渗透

在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山体、美丽海湾、金色海滩、生态农田、碧蓝水体等优美景观,通过城市绿色视线廊道的开辟与布置,将美丽景观进行层层渗透,使三大城区的植被与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机衔接,把城周美丽景观最大限度地引入城市,以此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3贯彻系统规划思想

根据东山县的地理环境、城市性质和布局结构,凭借山水骨架与自然景观肌理,充分利用山、海、域、林的优越条件,形成“绿地公园化、庭院园林化、乡村生态化”的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和以森林为主、生物多样化、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同时,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建成点、线、面状绿地相结合,城郊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5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在绿地的布局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通过改善绿地空间环境和拓展绿地的各种功能,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和湿地保护等功能内涵,为市民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二是通过拓展绿地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的联系,改善绿地的可达性状况,使得各类绿地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4海岛(县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及配套工程

4.1空间结构的构建

以大地构造线为主副轴,以东部滨海带为纽带。以疏港路、西铜路、备战路等主要交通线为骨架,沿山、沿海、沿路构筑景观绿地和防护绿带,形成覆盖整个县域的绿化网络结构体系,构建岛屿大绿色空间,形成“一主三副一带三廊”的岛屿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见图3)。

(1)“一主”:由县域西北部的连绵山体“西山岩一王爹山一针岭山一大岭山一牛犊山”大地构造主轴线所组成,是县域内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自然生态屏障。

(2)“三副”:由县域内三组东西向的连绵山体构成,是连接“一主一带”的另外三条自然生态屏障,是县域内大地构造的副轴线,分别是:

・北部副轴:马山一南正院山一岗山一钱岗山一尖公山:

・中部副轴:亲营山一谦山一苏峰山:

・南部副轴:旗山一东岛山一大帽山一大肉山。

(3)“一带”:由县域东部的滨海防护带及旅游景观带组成,是东山旅游景观的主体。

(4)“三廊”:贯穿县域连接主副轴及滨海带的三条主要生态走廊。

・西廊:马山一备战路一鞍山:

・中廊:岗山一湿地公园一沿海防护林:

・东廊:城公园一龙潭山一桂花山公园一九仙山公园一风动石公园。

4.2配套生态工程规划

为保证上述规划思路和空间结构的顺利实施,对整个岛屿的生态绿化工程作出下述安排:

(1)西山岩生态隔离区:依托大地构造主轴中的主要山体西山岩进行,从东北部海岸一直延伸到西南部的滨海区。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在生态工业园发展区和城市发展区之间构筑一道巨型的天然绿色隔离走廊,起到安全隔离的作用:另一方面,隔离区对东部的城市主要饮用水源地――红旗水库也起到卫生隔离保护的作用。

(2)南正院山生态防护区:以北面的南正院山为起点,沿北部海岸系列山体延伸到东部海域。防护区南面为铁路线规划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防风和城市生态保护等方面。

(3)金銮湾防护林带:包括马銮湾和金銮湾两大海湾的防护林带。防护带可依托原有基础进行,主要为防风功能。因该区域是东山未来滨海旅游的发展重点地带,故防风林应结合旅游休闲景观林进行。

(4)乌礁湾防护林带:它是东部金銮湾防护林向南进行延伸的结果。其主要作用是扩大东山沿海防护林面积,以此构筑完善的城市防风林体系。

(5)苏峰山景观恢复区:位于亲营山、苏峰山及周边山体。该区北部由于采矿,山体及植被景观破坏较为严重,为保证滨海未来旅游发展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将其作为景观恢复区进行规划建设。

(6)大帽山景观保护区:位于岛屿最南端。该地域古遗迹较多,为适应未来旅游、观光、科普等的发展需要,可结合旗山、大帽山等山体进行植被景观的保护和营造(见图4)。

5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及措施

海岛型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在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高绿心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绿轴的连接度,维护绿环的永久生态性,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网络。

为了与东山岛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分布相协调,展现风景旅游胜地的城市形象,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构建要结合县城三大组团的布局进行,西埔、康美、铜陵三大城区采用融于自然生态环境,并与山、海、城风光相协调带状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城区以北部的山林景观为背景,城区间以生态绿地和生态农田为隔离,加强城市景观与山林景观、农田景观、大海景观的联系,突出风景旅游胜地的特色。最终形成“一带,二轴,四廊,九线,十三园”的规划结构(见图5)。

(1)“一带”:指滨海防护林带。在东南面沿滨海大道外侧布置宽为10-200m的防风林,它是连接三个城区的重要带状绿地。它一方面对城市起着防海风防潮的作用,另外对于体现东山海滨风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建设应该结合城市景观和滨海景观进行。

(2)“二轴”:即两条东西向的城市主要道路绿化景观轴,分别为疏港路和西铜路。

・疏港路景观轴:在道路两侧各布置25m宽的绿化防护带,道路内部按照“3m+8m+3m”的“两板式”绿化断面进行。

・西铜路景观轴:道路两侧各布置25m宽的绿化防护带,道路内部按照“5m+3m+3m+5m”的“三板式”绿化断面进行。

以上两条绿轴贯穿三大城区,将城区中点状和面状的绿地有机的串成一体,构成并列式的布局结构。以此完善整个城区的绿化网络结构。

(3)“四廊”:即连接城区南北向的四条生态廊道。“四廊”将东山岛南北两面的沿海绿带连为一体,一方面可为野生动物活动提供南北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组团间的域市生态隔离带,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区的无序扩展。分别为:

・铜陵区北部的“城公园一龙潭山一桂花山公园一九仙山公园一风动石公园”廊道:

・铜陵区西面的“城市隔离带一妈祖山公

园一沿海防护带”廊道;

・康美区西面的“岗山一湿地公园一沿海防护带”廊道:

・西埔区东面的“马山公园一备战路防护带―鞍山一庙后山公园”廊道。

(4)“九线”:即6条纵向和3条横向的城市林荫大道。为了使东山岛南北联系更为有机,同时为了丰富城市道路景观,设立6条纵向(铜陵2条、康美2条、西埔2条)和3条横向(铜陵、康美、西铺各1条)的城市林荫大道,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区和道路的环境质量,丰富城区的绿化景观。

(5)“十三园”:即13个主要城市公园。其中,铜陵区6个:风动石公园、九仙山公园、桂花山公园、妈祖山公园、城公园、滨海带状公园;康美区3个:乌山公园、湿地公园、中央带状公园;西埔区4个:战斗烈士公园、虎山公园、石庙山公园、西埔公园(见图6)。

从“整体生态岛”思路出发,通过“一带,二轴,四廊,五线,十三园”的生态绿地格局,将生态空间向内层渗透,逐步引入到都市区内部;通过道路绿廊、河道绿带等纽带,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东山完善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

6结语

总之,东山岛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应协调城镇体系的发展,强化城区的功能分工,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探求人与环境绿化、环境绿化与社会、经济的最佳结合;按照城乡结合,公园绿地与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发展与巩固结合的原则,形成各类绿地布置均匀、网络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山水特征明显、城林关系协调并独具特色的海岛型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并达到建成“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越、特色显著、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生态港口城市,国际化的海滨旅游胜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东山县规划局,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2)[z],东山县规划局,2006:10―19.

[2]王芳,熊和平,聂云等,海岛型城镇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析――以浙江玉环县尘世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35-39.

绿色化学前沿范文篇2

一、应当正确认识《规划》的战略意义

《规划》虽然是河北省制定的,其地域范围也只包括省内的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域,即陆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但这一《规划》既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意义就绝不是局限在河北境内了。这正如《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所表明的那样,河北沿海地区将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和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这一战略定位所包括的5个方面,内涵各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我个人理解,把我省沿海地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应当是我们把握和落实《规划》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一个较长时期还需要大量工业产品,特别是重化工业产品;另一方面,从我省沿海地区所具有的区位、土地、港口、人力等综合资源优势来看,可以说是我国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中最有条件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地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工业化仍然是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但面对新形势,又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只能推进新型工业化。从5个方面的定位来说,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是我省沿海地区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不依靠新型工业化基地,我省沿海地区很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新兴增长区域。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可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也有助于京津城市功能的拓展。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必须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沿海布局的调整和发展,使河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朝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并起示范作用。在河北沿海地区大规模发展新型工业,必然会聚集相应的人口,这两者都会加大对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在渤海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河北沿海地区必须坚持高起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由此可见,这5个方面的定位是密切相关的,但其核心是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

二、应当准确把握我省沿海地区与首都经济圈互动发展的关系

我省发展拥有诸多优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区位优势。区位优势表现在诸多方面,与沿海优势同等重要的是环绕首都。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这表明,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我国又一个都市经济圈的构建已经提到了日程。首都经济圈的构建,必将为我省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态,通常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与具有经济社会一体化倾向的相邻地区共同组成圈层式经济体系,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经济联系程度的不同,都市经济圈内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尽管在文件中尚未看到有关首都经济圈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具体界定,专家学者也未就此形成一致的意见,但笔者认为,作为唯一环绕首都的省份,河北与北京接壤的14个县(市、区),或扩大到与北京接壤的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4个设区市,应当纳入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层,而河北全省和天津则应划入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包括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区域的环渤海地区,似应成为首都经济圈的松散层。

从长远来看,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必然逐步与天津和河北沿海地区对接融合,然后再扩展到河北的其他地区,最终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目前,我省正在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应当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既是我省从实际出发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为首都经济圈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沿海地区应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在沿海地区将重点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突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在环首都周边地区,则更要突出绿色发展;“绿色”既体现在打造首都的绿色屏障上,又体现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我省因具有环绕首都的特殊区位,全省特别是与首都接壤的各县(市、区),既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减少与首都的落差,又要构筑首都生态的护城河。因此,我们应当用“绿色”的理念指导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我省已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总体构想,主要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简称“十四县一圈四区六基地”。“一圈”即“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六基地”指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从发展绿色产业的角度来说,我省应在环首都周边地区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综合效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绿色产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增量快速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减少与首都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对于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些领域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例如,在新能源产业中,光伏和风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环首都的保定、廊坊、张家口等相关产业聚集区和基地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新材料方面,我省在硅材料、钒钛材料、碳纤维、高速钢、液晶材料等若干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某些材料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环首都地区也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因此,我省打造环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应立足现有基础,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加快发展,同时在绿色食品、林产业、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也有所突破。

三、应当主动与天津、辽宁、山东相邻地区对接

人们常说中国的三个经济增长极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相对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原因是这里的经济基础不如长三角,行政体制分割形成的障碍又大于珠三角,协调难度较大。京津冀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计划经济影响也深一些,民营经济的发育不如珠三角、长三角。目前京津冀刚刚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阶段。

环渤海的区域范围比较大,就经济板块来说,东北是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国家也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推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再来看辽宁,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雄厚,有龙头港大连,营口港近年来发展很快,锦州港作为专用港也有长足进步,广阔的腹地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辽宁的综合条件非常优越,有率先发展成东北龙头、引领东北经济板块发展的大趋势。

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要分两步走,这两步又可以在局部地区交叉进行:京津冀之间要加快融合,因为这个地区本来是一体的,过去同属直隶,天津还曾是河北的省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被行政分割多年的三省市又到了经济融合的新阶段,在京津冀一体化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京津冀地区北与辽宁、南与山东深化合作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省的沿海地区不仅要和天津的沿海经济带连为一体,还要早做准备与辽宁和山东对接。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市都在加快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其区域发展规划也都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从长远看,整个东部沿海的经济带必然会连成一线。例如,辽宁以五点一线战略实现了从背朝大海到面向大海的转身,如今五点一线的点正在不断壮大,将来连线之后必然会向河北延伸。山东的经济总量很大,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的延伸都需要合作伙伴。因此,我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不仅要依托京津、面向大海,还要深化与南北两省的合作。对此,我们应及早谋划,争取主动,以便为我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

绿色化学前沿范文

关键词:结构与布局城市绿地孟连县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89-02

一、城市概况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属普洱市。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9°09'~99°46',北纬22°35'~22°32'之间。东与澜沧县相连,北与西盟县接壤,西部、南部与缅甸毗邻,西部的南卡江自西盟而下为中缅分界河。县域范围总面积为1893.42km2,规划区面积为8.65km2,建成区范围面积为5.08km2。建成区位于南垒河东西两岸,背靠山,面向坝区上万亩平坦开阔的水稻田园,南垒河西岸为旧城,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的最后一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的傣族古镇――娜允。

孟连位于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宽谷盆地与山地相间的地形,山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全县地势南北多高山峻岭,东西偏低,多河谷盆地。孟连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均降雨总量1362.7.0mm,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孟连县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南卡江、南马河、南垒河3条,自然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局部镶嵌交错,除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外,自然土壤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红壤和黄棕壤。

二、县城园林绿地建设现状

根据实地踏勘调查资料,孟连县城现状五类绿地共有632.61hm2。其中建成区内公园绿地46.02hm2,生产绿地共5.67hm2,防护绿地45.39hm2,附属绿地48.15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70m2,绿地率27.4%,绿化覆盖率33%。

三、县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根据孟连县其特殊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充分利用规划区周边的植被丰富的的山体,为县城创造良好的绿色生态背景,同时运用了景观生态学“基质-廊道-斑块”理论和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规划具有科学性、生态性、人文性、和谐性的县城绿地系统,形成整个县城的绿地系统紧密和谐而开放,有效控制城市生态脉络,以“山环水绕、田园散布、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南边陲生态园林县城。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中对孟连的城市定位,依托孟连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及绿地现状,规划以县城公园绿地为骨干,附属绿地为补充,道路绿地和河流水系作为联系纽带,构筑绿色斑块及网络层级体系。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分为县城与县域范围两个层次来建设。

县域绿地结构规划主要概括为:“一中心、两轴、三区”。(见图1)

1、“一中心”――孟连县城

利用娜允古镇、南垒河、南扎河、芒弄小河作为构建县城的主要要素,以金山、银山和法罕山构建城市的绿色空间背景,与县城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共同形成具有一定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较好的整个县域绿地系统中一颗耀眼的“翡翠”。

2、“两轴”――绿色景观轴

(1)县城至勐阿公路绿色景观轴

该绿色景观轴以勐阿公路为轴线,沿线有金塔、温泉、勐马瀑布、红塔古榕、万亩橡胶园等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农林业景观,形成县域内东西向的绿色生态景观廊道。

(2)309省道经孟连县城至芒信口岸为主的公路景观轴

该轴贯穿娜允古镇,到达芒信200号界桩的南垒河一线口岸。沿路有傣族古城、龙血树古树群天然群落;南垒河两岸自然景观、傣家村寨共同组成了体现云南地貌风光以及热带独有特色生态景观廊道。

3、“三区”――三个重点建设的绿色景观区

(1)口岸经济与边疆民族生态旅游区

根据孟连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前沿阵地,重点规划勐马、芒信为边境口岸,发展工业经济、边境贸易为载体,民族文化绿色生态旅游为主要形式,结合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绿色旅游景观区。

(2)南卡江河流域热区经济林产业片区

该区域以南卡江流域以富岩乡、公信乡级勐马正部分区域为主,区域内水热条件十分优越,规划南卡江河流域为种植热区特色经济林形成典型的立体生态农业区,形成农林互补的特色生态经济林绿色景观区。

(3)粮食作物与畜牧业产业区

该区域包括景信乡、富岩乡、勐马镇和芒信镇的部分区域、娜允古镇县城以外的区域,主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结合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一体,集合农家乐的形式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形成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绿色景观区。

四、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

孟连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以孟连县城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区域大环境绿化空间为背景,县城内的带状、点状、楔状绿地交织成网状系统向外延伸,与规划区外的其他绿地相互联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空间体系。规划独具特色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为以“一环、五绿、两廊、两轴、多点”为核心的县城绿地系统。(见图2)

1、一环

“一环”是指孟连县城的生态安全绿色环,由县城的其他绿地形成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绿色大环境。

2、五楔

“五楔”是指从县城沿着县级以上道路以及带状河流楔入城中心的楔形绿色空间,具体为:沿县城东部回旺水库周边天然林、由澜孟省级公路连接周边生产绿地、工业区附属绿地及卫生防护林、入城口街旁绿地等进入县城东部的城市休闲绿楔;经南弄小河水景公园、休闲度假区绿地沿沿东西向县城街道附属绿地,街旁绿地进入县城中心的县城东南楔(生态休闲绿楔);沿县城西南部规划区之外的芒娜新寨、芒养一带面山森林,经济林、南磊河流域郊野公园、南磊河水源防护绿地、南磊滨水公园进入县城的城市西南楔(生物多样性绿楔);沿法罕山森林公园、金山森林公园、银山森林公园、娜允古城绿地、沿南垒防护绿地,接入到南埂河滨河公园和那允公园楔入县的城市西北楔(民族文化绿楔);经面山森林,沿县城风景防护林进入县城,并与孟连烈士陵园、小区游园等连接起来楔入县城的县城北楔(生态防护绿楔)。

3、两轴

“两轴”是指贯穿城市东西的两条景观廊道,一条是由城西路、海关路、海关小游园、莲花小游园、烈士小游园、城东小游园组成的景观廊道;一条是由莲花路、贺罕小游园、帕当小游园、莲花公园、贺戛小游园、芒弄河小游园组成的景观廊道。

4、三廊

“三廊”是指沿南北向贯穿县城的南垒河、东西向贯穿县城的南柯河和芒弄小河形成的三条滨河景观廊道,是县城水生动植物鸟类等保存与展示的基地,也是县城内外生物多样流的通道。

5、多点

“多点”是指均衡分布在孟连县城中的各类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期内将改扩建和新建的金山公园、银山公园、南垒河滨河公园、南埂河滨河公园、南扎河滨河公园等以及均匀分布在城市内的街旁绿地最终形成完善的公园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云南地州市县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孟连县志编辑委员会,孟连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中共孟连县委员会、孟连县人民政府,孟连县年鉴(2008)[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 上一篇:主管转正工作总结(9篇)
  • 下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笔记(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