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条线凸显黄河文明
说起黄河坛的文化内涵,冯钦铎认为“绕不开黄河”。“黄河令人骄傲,是因为在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像黄河这样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大河,而且至少持续了5000年历史的,是唯一的。世界上其他大河,无论是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还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它们或被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拥有,但时间太短;或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文明,往往是不延续的;或者已历经多次兴衰。而黄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冯钦铎介绍,黄河坛在规划布局上贯穿了5条文化线,即黄河5000年传统文化线、感恩母亲河文化线、宁夏历史与文化线、中国青铜艺术展示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建筑线。“以黄河5000年文化线来讲,上下5000年文化要在这里集大成,所以说黄河坛的3条大道很重要。碑林大道有历代古圣先贤对黄河的赞扬、歌颂;农耕大道以24节气为主,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华大道是经典文化,以《四书五经》《山海经》《水经注》《黄帝内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为主,是朝代文脉,展现了历朝历代的传承关系。
二十四节气图腾柱重现农耕文化
走在连接思恩区和礼恩区的农耕大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分列道路两旁的“二十四节气图腾柱”。
冯钦铎说:“别小看这些图腾柱上的农耕图,可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费了很大劲,集众人之心血的力作。”据介绍,这24幅农耕图是历史上没有的。擅长年画的李洛玉老先生承担了二十四节气图的绘制工作。刚接手这项任务时,他整整伏案工作了3个多月,才完成其中的8幅。李洛玉说:“太难了,没有任何史料可循,完全要靠自己挖掘组织,实在不知从何下笔。”为此,参与中华黄河坛设计的专家学者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了一批民俗、历史、雕塑、年画等各方面专家,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对应的画面。“专家们一头扎进浩瀚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寻找农耕文化的根基,生动形象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浮雕图才得以展示在观众面前。”
两坊凸显“宁夏元素”
从黄河坛设计之初,就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宁夏建黄河坛,又如何突出宁夏元素呢?冯钦铎说:“现在,我交上了一份不敢说最满意但很有诚意的答卷。”礼恩坊就采用了宁夏独有的西夏建筑风格,融入人像石碑座、妙音鸟等西夏文化符号。
此外,在突出“回族建筑风格”上,专家学者们颇费了一番苦心。“回族建筑采用的主要符号是‘拱’。‘拱’虽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独有,却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备的一个特征。”感恩坊独特的穹顶建筑风格,空灵剔透,一眼看去就能确定是伊斯兰建筑风格。加之感恩牌楼内联:天有情天下黄河圣水积穴富宁夏,地有义地上金沙紫气堆山聚宝阁;外联:黄龙和吟清音绕梁三千日荡气回肠回汉吉祥庆有余,金牛雄哞雅韵转山八万年开怀舒心华夏福寿祝无疆。宁夏元素一目了然。
有人将感恩牌楼称作回族建筑。冯钦铎认为并不妥帖,“准确地理解,宁夏回汉儿女都受黄河母亲的恩泽,用回汉儿女共同感恩的方式表达,是对的。就文化而言,黄河文化不光是回汉的,而是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因此,这个以回族符号为主的牌楼应该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共同感恩母亲河”。
一条连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个体灵性
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富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启发性。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再创造。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面对这截然不同的真实情景,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便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样?
这个例子,教师创设“引而即发、一跃而起”的情境与氛围,激发了学生内心很强的探究欲,使学生身心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老师在激发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展个性。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如教学《猪八戒吃西瓜》、《草船借箭》等历史、神话故事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说书人那样说一段精彩的故事,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则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中正方、反方辩论的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正、反方辩论的话题和辩词。在这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抓住课题质疑、自由阅读、寻疑释疑等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二、在合作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平等中对话、交流、碰撞,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去选择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交流方式。一次,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精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提出了质疑。一学生说:“老师,平时不是说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吗?我觉得苹果既好吃,给人口福,又好看,能让人欣赏到美,做苹果那样的人没有什么不好啊。”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经过激励的辩论,学生达成了共识:课文是拿苹果和花生对比,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不是说苹果有什么不好。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又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当学生理解了黄河水变浑的的原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我们为母亲河黄河想想办法,出个主意,使它不再受到破坏,让它变清好吗?”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起了手。转贴于
生:我想组织一个志愿者队伍,到黄河边去植树种草,不让那里的泥土再流失,那样,黄河的情况就会好转。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我还想利用节假日到黄河流域去宣传,让那里的人民了解环保知识,和我们一起共同保护黄河,保护我们自己美好的家园。
师:你们的主意真好!黄河有救了。
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说出了别具一格的“主意”,这些无不闪烁着学生富有创新的个性。接着,我又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我们想出了好多主意,我相信,黄河之水一定会清的。现在,请各小组把这些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交流。”于是,各个合作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各组先确定主题,确定交流方式,然后进行练习。在交流时,有的小组写标语牌,有的写信,有的画画,还有的唱起了《保卫黄河》这首歌……在这一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与张扬。
一、黄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整体布局不合理
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多集中在各级机关部门和勘测设计、科研单位,河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作为主要承担黄河防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的河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少,尤其是基层河务、水文部门很少有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黄河防汛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
黄河治理与开发领域至今没有一名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勘察大师、设计大师,缺乏首席科学家类的人才,已经成为治黄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当前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学科分布不尽合理
目前黄河治理开发领域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在防洪、河道整治、水电工程建设、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泥沙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依然依靠和利用外部技术力量,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四)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和社会化机制,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差,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有用的人才难引进,单位拔尖人才难留住,过剩的人员难流走。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利用市场的手段进行优化配置,是当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期待解决的问题。
(五)缺乏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科技治黄,人才是关键;吸引、流住人才,薪酬是关键。人力资源流向工资率和投资报酬率高的地方是市场基础配置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人才薪酬构成上,必须打破单一的工资形式,引入人力资本参与分配。
(六)人才培养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保证
人才培养投入不够,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难以落实,新引进人才的有关待遇难以落实。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治黄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激励体系
为了使激励成为集聚人才的有效杠杆,稳定对治黄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高级人才为治黄事业贡献其聪明才智。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珍视人才优势资源,使人才队伍建设各个工作环节和全部过程都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制定与其贡献、能力相适应的优秀人才激励政策,妥善解决人才的待遇问题,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真正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构筑人才培养基地
为满足治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黄河流域内的科研、设计单位应建设成为培养人才基地,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为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前沿,解决治黄科技难题提供重要人才保障。人才基地要始终坚持多种择优的方式选用人员,某些关键和重要科研岗位还可在国内外公开实行招聘。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增强科技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人才基地要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和科研课题制。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都要从优秀的科研人员中择优选出,也可通过招标的方式从其他单位引入。
(三)实行资源整合,组建科研团队
通过对现有科研人员重组与最佳配置,建设一支以项目为中心,首席科学家为带头人,统一管理利用,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治黄科技人才队伍,同样能够提升科研优势力量的集聚力,更可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科研团队的组建,结合实际情况,可参考下面两种方式:一是以项目为中心组建科研团队。二是以首席专家为领头人组建科研团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兼顾人才的能力建设和思想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着力激发人才队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使治黄人才队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利益观,成为愿为治黄事业作贡献的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