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5
1目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
1.1病虫害的特征发生分析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因生长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其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病虫害破坏性有所不同。并且,受小麦生长环境与生长地区的影响,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病虫灾害本身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化。
1.2主要的病虫害种类与情况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麦的生产会面临的病虫害影响类型主要包括了:纹枯病、蚜虫灾害以及白粉病等。再者,不同地区的小麦生长还会受条锈病、地下害虫以及叶枯病等影响。这些病虫害所带来的生产破坏受多样化的因素存在而显得各不相同。
1.2.1小麦从播种到入冬前主要是受害虫、纹枯病以及腐蚀病的影响
具体来说,害虫指的是以蛴螬类为主要代表的病虫害,在小麦的播种阶段对小麦的生根带来破坏,进而导致了小麦的断垄;纹枯病与腐蚀病,指的是小麦在生长阶段,因土壤的湿度较高,所导致的枝叶破损、枯黄,更为严重地将会导致小麦因营养不良而直接死亡。
1.2.2在小麦的返青阶段,小麦主要因病虫害的影响而带来生长不良的表现
其中,以红蜘蛛为代表的病虫害对小麦的破坏性最大,而这个时候小麦本身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将会大幅削弱,锈病、蚜虫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2锈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或12.5%特谱唑250~450g/hm2,加水均匀喷雾即可。
3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当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力不到发展的今天,需要就传统的种植结构进行设计与调整,同时,针对于小麦的生长实际环境,可以借助于对栽培制度的转变来有效地减少小麦病。在目前,随着气候的不断恶化,小麦的虫草病也在不断的爆发,并且其发展的特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同点。
防治各地农技人员及农民群众应抓住时机,认真检查发现发病情况,及时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鲜胺35~40g/667m2,加水喷雾防治。
白粉病作为小麦的常见病,需要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进行格外关注,在一般情况下,所有小麦品种都会发生这样的病情。特别是在生长环境较为紧密、施肥存在问题,且阳光不足的环境下更易产生此类病情。白粉病往往在小麦的拔节、抽穗时期最易产生。
4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
在防治时期,齐穗阶段应当选择多菌灵兑水,均匀地挥洒在小麦的穗部,含量为600~750g/hm2。
在一般情况下,小麦的赤霉病主要集中于黄淮河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小麦种植区,而在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带发生的较少。因这类病虫害的发生于天气情况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使得小麦往往会在抽穗期开始产生病变反应,其自身带有的病原体会在适度的空气环境中快速地蔓延,如若再处于阴雨天气,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将会更加迅猛。就小麦个体的发病特征来看,当小麦的主穗开始产生病变的时候,这样的病变灾害将会扩展到整株小麦,导致小麦的枯黄、减产、衰败以及死亡。
5结语
我们要注意:针对于病虫害的解决措施,按照相关指标来完成药剂配置,并将其规范地投入到病虫害治理中去,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来减轻病虫害可能对小麦造成的消极影响,确保小麦可以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防治成效。在对小麦进行施药作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到选择性与多样化,以此来避免病虫害对单一药物的抵抗性生成而带来的病虫害肆虐。同时,应当在小麦到达收获期的前两周停止施药;在灌浆期需要在其叶面喷洒富含氮与钾的肥料,进而避免叶面的枯黄、衰老,更好地实现光合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各类除草剂进行使用,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对除草药剂的品种、剂量与搭配方式进行选择,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农业生产能够实现预期的丰收。
[关键词]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033-01
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优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十,落实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控制的准则,每一步都应该考虑到多种病虫害,尽可能地采取综合对策,同时符合要求的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并尽量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法规,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目的。
一、我国目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
小麦易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播地下害虫,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蚜虫,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和其他。预防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害虫和疾病,预防药最好用生物农药,然后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喷洒[3]。应使用电机喷雾器,以改善喷雾质量。小麦防控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时期进行单独防治,通常在越冬期、返青期、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防治。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治病虫害上的应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4]。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6~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4]。
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等方法消灭害虫。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5]。
利用病虫适应生存温度范围的特性来消灭病虫害。变化温度杀死或减少病虫害,如温烫浸种、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等可杀死土壤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而逐渐死亡,可通过高温来杀灭此类病原菌。
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防治蚜虫和螨类等,利用青蛙捕食蛾类等害虫等。在田间放鸭也可以防治虫害。
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的害虫,从而降低了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效果。
2.3营养防治。作物生长期间适当的、及时的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性。要确定相应的微肥品种,预防和治疗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能补充钙肥。通过不同的营养补充作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实现自身保健。
2.4农业防治。在高产量和优质的前提下,当地种植的品种应该首选具有抗虫害较强的特点,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或寡食性害虫食物链,可以令其无法觅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不同作物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虫害的发生或诱集灭敌,减少病虫害发生,与此同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使用生物群落内部控制害虫和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感染源;秋耕深翻,减少越冬的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的田间,地埂的杂草,是虫卵减少。
三、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取得的成果
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且农药用量减少,残留期缩短,这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生态和社会效益[6]。
绿色防控模式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模式,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性诱剂+天敌等,节约成本220元至300元/hm2,减少喷施1~2次。
绿色防控模式以靶标为主线的模式,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效果达7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hm2,全程实现了绿色化防[7]。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缩短农药残留期,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有利于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5%的,辐射带动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0%的,天敌的数量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人力和化学防治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施绿色防控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示范区的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防控平均水平相比化学预防和控制成本平均减少1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2):26~27.
[2]郭香环,铁春晓,王永攀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8):20~20.
[3]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30~30.
[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4):37~38.
[5]阿孜古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51~51.
关键词:“一喷三防”;施药时间;病虫害;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9.04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麦容易受到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因此提高小麦产量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防治病虫害,应做好“一喷三防”工作,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千粒重。本文对“一喷三防”的定义、成效以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小麦的质量与产量。
1“一喷三防”的定义
“一喷三防”指的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叶面喷洒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混合调配液,一次施药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保证小麦增粒增重、丰产增收。在不同的地区,小麦抽穗之后遭受的病虫害有所不同,“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也就定义为不同种类。例如河北省“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定义为防虫、防病、防早衰,而陕西省为防虫、防病、防热干风,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而导致防治对象有所不同。“一喷三防”措施在各地广大农村受到了积极的推广实施,其效果也已被农户认可。在小麦孕穗抽穗时期,进行“一喷三防”来防治小麦后期的病虫害,是一项保证小麦高产的必要措施,而小麦生长在不同时期实施“一喷三防”的效果也明显不同。
2“一喷三防”的成效
2.1防治小麦病虫害和赤霉病
在小麦的生长时期实施“一喷三防”,通过喷洒农药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和赤霉病的发生,根据操作准则对小麦叶面采取防治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民在防治赤霉病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防治次数和面积。
2.2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一喷三防”技术通过发放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技术做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使农民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防治病虫害的正确方法,在小麦病虫害时期可以自主合理、适期的用药,不断提高农民在农作物药物防治方面的技能。政府部门利用组织优势,积极地开展防治病虫害工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宣传普及,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3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农民的补贴基金相对较少,而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一喷三防”项目可以采取统一的采购药剂方式,降低药剂的购买成本,也就相应的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1不同的施药时间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在不同的施药时期对小麦病虫害防治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实验表明,以小麦的条锈病为例,喷药的时间越早产生的防治效果就会越好,喷药越晚效果越差。应在小麦抽穗之前就进行喷药,这样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条锈病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会循环性的发生,早期的喷药可以抑制之前的病株情况,也能够有效地阻止产生新病株。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喷药时间和小麦花期符合,在小麦抽穗之前喷洒防治效果较差,应在小麦处于旺盛花期时进行喷药,相对于后期喷药,旺盛花期的喷药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喷药时间则需要和小麦抽穗期相符合,小麦在抽穗20%~70%时喷药会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是由于小麦吸浆虫在生长和繁殖时间会有选择性,成虫出现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之后将大量的卵产在初抽穗麦株的里面和侧片上,在这时期进行喷药可以有效的保证小麦的生长。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喷药时间需要晚一些,蚜虫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较快,高温下进行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解决蚜虫危害,因此在小麦抽穗之前进行的喷药可以控制小麦前期生长出现的蚜虫,而在小麦生长后期蚜虫也会有大量的繁殖,需要进行不断的喷药,才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2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产量的保证
不同时间的喷药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小麦抽穗20%与70%时喷药具有良好的保产效果,在小麦扬花末期喷药保产效果很差。小麦在生长后期会受到病虫害影响,特别是受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影响较大。小麦蚜虫属于常见的害虫,在高温天气下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吸浆虫、条锈病、赤霉病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受天气影响也较小。因此为保证小麦的产量最重要的是需要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在小麦抽穗之前需要喷药防范,实施有效的喷药措施,在前期、后期都需要重视实施喷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4结语
“一喷三防”技术的实施需要结合科学的喷药时间,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喷药措施和规划。同时“一喷三防”不仅需要区分病虫害的种类进行防范,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病虫害发生程度来进行有效的防治。尤其对于小麦蚜虫越来越严重的发生情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的实施“一喷三防”,从而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耿军,李兴惠,袁新柱.论小麦“一喷三防”与农民增收[J].陕西农业科学,2011,(05).
[2]文家富,王刚云,陈光华,郑小惠.商洛市小麦条锈病10年来发生特点与综合控制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