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因材施教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下简称为本课程)是细胞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其实验方法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更应认真和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学生层次复杂,有研究生(含硕士、博士)、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专科等系列。本文从授课内容、学情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学情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以期为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服务。
1.授课内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的实验课内容以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研究生培养要求,选择当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作为实验内容,如: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DNA的提取;PCR扩增技术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将逐渐增加新的内容。在实验操作中,因研究生理论基础较扎实,实验的基本原理略讲,重点讲解和强调实验操作的细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力争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为今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七年制本科生的实验课开设项目大致同五年制本科生。实验课内容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实验有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亲自动手实践从动物到标本的整个实验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将逐步增加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等项目。
专科学生由于课时有限,近几年,本课程理论课时减少,实验课相应地也在缩减,实验课以基础性实验为主。
2.学情特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经过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的学习,当再次接触到《医学细胞生物学》时,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欲望,尤其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研究,若有涉及该方面内容时,大家都认真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动手操作,课堂气氛活跃。
七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整体素质较高,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对本课程兴趣浓厚,操作积极,但是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较研究生稍差。课堂上,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基本在预期范围内。
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相关医学及实验技术基础较差,学习态度没有本科生端正,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相关实验,而部分学生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相操作,有两极分化之趋势。
3.小结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在今后的实验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以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理论课和实验课设计上,有所选择和取舍。如:在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课上,以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为核心内容。而其他专业,则可以结合自身特色,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讲解和开展实验课。
其次,注重思想教育的因材施教[2],[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指导。研究生层面,也有一小部分不重视本课程的学生,表现为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实验课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思想,改变学习态度,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作风;七年制学生大部分比较认真,每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学习更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因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这时,就需要实验老师对学生加以安慰,并不断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五年制学生大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但也有一部分人将实验课视为“放松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心思没在实验课上,这就要求实验课老师对学生加以督促,正确引导。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的表现,实验老师要注意统领全局,细致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注重教学形式的因材施教。从课堂组织来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课堂形式,研究生可以采取开放式、创新性实验的形式,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实验课;七年制学生实验课可以参照研究生的实验课模式,即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五年制本科生在实验课上则主要是进行积极管理,让学生遵循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并鼓励学生多看书、勤思考、积极动手。
总之,本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学生特点,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4],[5]。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更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和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不断观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娟,訾晓渊,张树忠,等.浅谈因材施教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74.
[2]刘佳.点燃学生自信心:大学教师不应忽视的一环[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33.
[3]李晓龙,韦力嘉,黄婉春.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63-164.
[4]郑立红,陈萍,刘丹,等.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89-90.
[5]刘芳莉,黄昀,李钰,等.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36-637.
本文受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663)
黄晓军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自1989年开始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实验研究,在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复发等各种移植合并症的诊断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在真菌感染、移植免疫等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6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获中国医师奖;2009年经卫生部推荐项目“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规模化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现兼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第七届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推荐就诊疾病:骨髓移植、白血病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的综合性血液疾病研究所,于1981年由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教授组建成立。现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同基因骨髓移植,目前完成的达到1100例以上,长期无病存活率超过75%,居国内领先地位。每年可承担造血干细胞移植近300例。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
近年来在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国内移植例数最多、成活率最高的移植中心。这一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并开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时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和细胞生物学治疗一直居国内、国际领先地位或先进地位。
血液科专家
孙秉中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血液内科主任、校专家组成员,现任陕西省医学会疑难血液病会诊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医学会陕西血液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顾问、《临床血液学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常务编委。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擅长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疑难血液病的治疗,是国内著名血液病专家。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课题,主要成果有“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诱导及多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免疫治疗研究”等。专业特长:1、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疑难血液病的诊治。2、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的诊治。
关键词:网络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天空教室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该课程主要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展、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科学[1]。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是医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应用英语或双语教学在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2],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资源的研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不少医学细胞生物学多媒体资源[3],[4],但适用于双语教学的网络课程还鲜见报道。经过近年来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已经制作了集丰富文字、插图、视频、音频等为一体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对于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软件平台
该网络课程是依托校园网、利用天空教室软件平台制作而成。“天空教室软件平台”是由国内知名教育技术厂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一套网络教学系统,各学校可以购买使用,其功能包括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及管理等,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均操作简便,而且可以修改或增删模块中的内容,功能强大,是制作网络课程的较佳选择,配合SkyOne工作平台的离线备课功能,可随时录入与更改信息,易于网站管理[5]。但其也有不足:比如用其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风格模式比较单调,缺乏个性和变化。鉴于这一问题,我们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中“在线课程”这一主要模块,先利用“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制成内容丰富的网页,然后再利用天空教室软件的导入功能把网页导入到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中。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是一种较好的网页制作工具,容易制作特色风格的网页,但因为网页做好后需要放到服务器上运行,购买服务器就会增加开支,若放在其他部门的服务器上,管理与更新网站内容就很不方便。因此,将“天空教室软件平台”和“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两种工具相结合构建网络课程,相得益彰。
二、主要模块
“天空教室软件”列出课程创建时的多个初始节点(模块),可以自由选择、修改和增删。我们制作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包含10个模块(图1),其中核心模块“在线课程”有“英文”和“中文”两个版面。
三、主要资源建设
课程的主要资源包括“在线双语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自测题库、音频视频、电子书和师生互动”等模块。
“在线课程”模块英文版面的文字素材主要以GeraldKarp编写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影印版,高教教育出版社,2006)英文教材为基础,该书与其他细胞生物学英文教材相比,虽然内容不够丰富,但资料翔实、结构体系完整,并且语句简单易懂,比较适用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学习。在电脑上先按章节建好文件夹,用扫描仪以300dpi以上的分辨率扫描全部章节内容,以原书页码次序命名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然后应用ABBYYFineReaderpro10光学文字识别软件按章节批量打开扫描图片,逐页读取、识别,该软件识别英文准确率很高,可达90%以上,然后人工纠错,保存为Word文档,这样,教材全部内容就转换成了可以编辑的文字素材了。依照教学大纲,参考详细的中文教案,精编文本内容,缩减至原书文字的30%左右,精选专业词汇使用粗体字,并加注中文注释,因为该书中插图只有英文释义,所以删除所有原插图,然后插入相应的有中英文对照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图片主要由网络、上述英文教材及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等教材插图,经修改加注中英文释义而成。每个章节的内容前面添加学习目标,后面适当增加应用及进展内容,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及BruceAlberts等人编写的“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4thedition,GarlandScience出版社,2002)。中文版面主要依照比较详细的中文授课教案,配以上述中英文对照图片制作而成,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英文时参照。
“音频视频”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词汇录音和动画精选。专业词汇按照章节列出,中英文对照,请发音纯正的老师朗读,数码录音笔录音。精选部分内容制作动画及选取一些从网络上下载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动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书”模块包括GeraldKarp编写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影印版,高教教育出版社,2006)英文教材、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中文教材,以及《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中英文对照读本。
四、优势与创新
通过使用与改进,我们认为该网络课程具有一些优势和特色。(1)制作了比较详细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英文网络课程,与教材相比,其优势是学习者可以利用金山词霸等网络词典即时翻译。由于该课程描述形态和结构的常用句型较多,学生借助词典学习了几个章节之后,就可以记熟相应的句型,而且专业词汇后面都加注了中文注释,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不用词典也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多数学生反映借助该网络课程既省时又省力,学习效果较好。(2)把专业词汇按章节列出,录音包括中英文对照词汇读音与拼写,学生可以边听边写,也可以闭目静听。(3)利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和“SkyOne工作平台”的离线备课功能,可以随时录入与更改信息,易于网站管理。(4)结合“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制作在线课程,弥补了天空教室网站风格模式缺乏个性和变化的不足。(5)留言簿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促进网站的改进和更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交流能力。(6)利用网络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内容的表达上更加丰富,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体现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对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龙岗,陈同强,林卡莉等.导学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袁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51-54.
[2]张思河,陈志南,邢金良等.医学本科生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59-62.
[3]杨慈清,李小英,张光谋等.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