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财政汲水政策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财政汲水政策范文

内容摘要: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既有对周边城市发展带动的扩散效应,也有对其剥夺的“汲取效应”。通过对重庆市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分析,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呈抛物线形。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其距离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对此的解释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同时存在扩散效应和“汲取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效应衰减的速率大于“汲取效应”衰减的速率。

关键词:城市化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城际剥夺汲取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催生出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群。许多省会城市,通过行政手段强行以自己为核心构建都市圈;非省会城市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联合相邻几个城市也开始建设“组合城市”,形成多核都市圈。

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可以产生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化可以带来工业化的大发展,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此外,城市化还可以带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程度。所以这也是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人们在过多关注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成果时,大多数人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城市化过程中,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形成强烈对比的周边城市发展的普遍滞后。也就是说,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其社会财富的积累,并不是完全靠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是靠对周边城市的剥夺积累起来的。简而言之是转移财富,而不完全是创造财富。

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的距离为半径划圆,随着半径的延长,在某些资源和产业的发展上,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发展越受到限制;距离越远,受限制越小,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反倒优于近中心城市地区。这说明,尽管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辐射带动作用,但也表现出了其明显的黑洞“汲取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重庆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实证分析

中心城市的房价据高不下,从供需矛盾看,就是供不应求。买方市场中,除了城市本身人口自然增长所产生的对住房的需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周边城市的移居者所产生的住房需求。由于中心城市生活设施的完备、购物、娱乐、医疗、教育等的优质服务,加之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交通的便捷,使得周边城市的部分居民愿意到中心城市置业。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周边城市的人均新住宅购置量。见表1。

根据以上数据的散点表,本文初步判定:重庆周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与中心城市重庆的距离大致呈抛物线形状。

由此本文设:y=ax2+bx+c

其中,x为距离;y为人均购置房产面积。

令x1=x2,x2=x,由此原方程变为:y=ax1+bx2+c。

变换见表2。列表计算回归系数见表3。

依据多元回归的标准方程组:

∑y=mc+a∑x1+b∑x2

∑x1y=c∑x1+a∑x12+b∑x1x2

∑x2y=c∑x2+a∑x1x2+b∑x22

所以有:

27=6c+2884a+122b

13604=2884c+2022160a+74408b

550=122c+74408a+2884b

解得:a=0.03,b=-1.15,c=13.72

由此回归方程为:

Yc=0.03x2-1.15x+13.72,x=19.2时,Yc有最小值=2.7。

求相关系数r,列表见表4。

=0.913

由此看出,x与y密切相关。

多元回归的标准误差:

由此可见,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非常好。

以上可以看出:从涪陵县、丰都县、梁平县,随着距离重庆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人均购房面积逐步递减;从石柱县、云阳县、奉节县,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继续增加,人均购房面积又开始逐步回升。

从重庆市区,到涪陵县,再到丰都县、梁平县、石柱县、云阳县,最后至奉节县,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加大,周边城市的人均购房量与距离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变化。

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呈抛物线变化的理论解释

笔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同时存在辐射效应和对资源汲取的“黑洞效应”。这两种效应都与中心城市到周边城市的距离成反向关系。假定辐射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速率大于“黑洞效应”随距离衰减的速率。当辐射效应大于“黑洞效应”时,随着距离的增加,二者叠加的效果随距离逐渐降低,到一定距离,辐射效应率先衰减为零,二者叠加的综合效应此时为稳定的最低点。随着“黑洞效应”的继续衰减,总效应又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此即为对抛物线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也可以从其他现象中找到对此的佐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人才、物的汲取效应远大于其对内陆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边远地区的农民工可以千里跋涉到沿海打工,但沿海地区对其家乡的经济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由此可以对周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作出这样的解释:本地居民或外地居民是否在当地购房,取决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同时作用的辐射效应和“黑洞效应”叠加后的综合效应。

随着距离的延长,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效应迅速降低,但“黑洞效应”的衰减较缓,总效应以辐射效应的变化为主。此时周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走势呈下降趋势。如从重庆市区,到涪陵县,再到丰都县、梁平县,人均购房面积逐渐减小。购房者可能更多地选择在中心城市或者更加靠近中心城市的地域购房。

随着距离的继续延伸,当辐射效应衰减为零时,此时的综合效应为最低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为最低点,如重庆的梁平县、石柱县。

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黑洞效应”继续衰减,反应到图形上,就是总效应开始呈现爬升趋势。如重庆的石柱县、云阳县、奉节县,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继续增加,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开始逐渐在当地寻求解决,当地居民多在本地购房。人均购房面积又开始逐步回升。“黑洞效应”的递减,使得远离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房地产行业逐渐有所发展。

下面的一些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来自重庆市国土局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主城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中,区县居民购房占12.07%。2006年,这个比例飙升到30.16%。2007年7月,比例上升到45.84%。首次超过主城市民成为主城商品房的第一购买主力。2008年,区县居民购房已经达到了48.67%。到了2009年前3个月,区县购房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主城客户上升至52%。

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数据统计,2009年4月份,重庆市内其他区县居民在主城区购房面积比重达到43.47%,为2008年以来的单月最高。重庆市外居民在主城区购房比重达到10.88%,为2009年以来的单月最高。

重庆周边区县居民以及外来人口青睐在重庆安家落户,大多还是看准了重庆本身的巨大发展潜力。“两江新区”规划、各种部级战略部署等“光环”正越来越强劲地吸引着不少人群。

在福建省福州市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福州侨乡经济的强大,使八县人士成为福州购房的主力。金山的房子30%被八县的客户买走。2008年6月初,泰禾集团旗下的泰禾红峪开盘,周边县市的认购率超过了80%。包括融信宽域、世欧彼岸城、中庚国际华府、中天金海岸等在内的金山品质楼盘都有平潭人的身影。步入2009年,未来省会城市经济强劲发展的预期对周边县市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也让县城市民进入福州购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福州八县中的福清、长乐、平潭、连江四县市,这些县城整体经济实力很强,绝大部分购房群体也是来自这些县市。他们认为福州是个宜居城市,无论城市规划、社会人文还是自然气候的条件,都让人愿意长期居住于此。除了看中城市自身的魅力外,福州相比周边县市所具备的教育优势也是八县市购房者所中意的。教育资源集中、学风良好的福州成了他们购房的最好理由。让自己的孩子跟福州本地的孩子一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八县已经蔓延成为一种风潮。

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原因分析

通过对重庆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变化规律的认识,本文认为,重庆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内部困境是内部城市化率偏低、支柱产业带动的就业人口过少;外部困境是中心城市的汲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

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汲取效应来源于以下方面:一种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自身产生的吸纳力所致。另一种属于政府实施的城市发展战略引起了不同区域间资源的调配,各种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致使周边城市各种发展空间相对缩小,由此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第三种是中心城市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对周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的剥夺。

(二)应对策略

为此,重庆周边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重庆周边城市,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城市化率,以此限制、抵消部分中心城市的黑洞效应。周边城市自身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的扶持,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本地的汲取效应和抵抗中心城市黑洞效应。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诱导重庆市辐射效应的外溢。

2.扩大重庆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并不断提高需求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此提高周边城市的集聚效应,抵消部分重庆市的黑洞汲取效应。进行良好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人口导入结构。在带来劳动力的同时,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拉动区域房地产市场需求。进行快捷交通方面的改善,提升重庆市的辐射力度和效力。研究重庆市外溢人口的需求结构,分析外来人口的需求水平,以此带动周边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3.政府应加大对周边城市财政投入的力度。中心城市垄断行政资源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得不到彻底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多是被中心城市分享。城市的级别不同,得到的好处也不相同。中央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政策,取消城市的辈分,城市不分大小都拥有同样的地位、享受同样的待遇。应该按人头核算拨付城市费用。对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发展机会。在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周边城市投入力度,不能因为级别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级别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机会应该相同。

4.在意识层面上要关注周边城市,倡导区域公平与社会公正。在对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拥有上,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完全平等立足于此,社会更应该对周边城市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城市价值高楼市向好区县购房者“大进城”.重庆时报,2009-05-27

财政汲水政策范文篇2

一、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

现如今,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政府就承担起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任,并且还承担了地方的基础建设重任,加上事业单位经费的开销,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基于地方收入而言,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源建设为中央财政统一分配,地方政府还需要上交一笔财政收入。由于地方乡镇较为落后,相关的民生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但又迫在眉睫。

(二)地方政府事权责任不太清晰

政府的职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政的职能,并且划定了活动范围。为此,政府只有在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了财政体制建设的健康发展。如果说政府职能定位出现一定偏差,对地方财政体制就会带来严重的障碍。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应当遵循相应完善的责任,当地方政府职能出现严重的脱轨,部分政府将重视批租土地并且将经济职能的相应发展作为主要内容。此外,当工作重心投向本地企业的扶持时,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了社会公众利益的诉求。政府职能交叉容易出现职能模糊、缺乏清晰的法律法规,出现推诿现象。当今地方政府职能出现严重脱轨现象,工作重心一般被投向国有企业、本地企业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之间的交叉职能,所以说因为分工模糊导致经济具体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现象。职能部门的行政官员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一定程度上忽视效率。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汲取能的制约

政府汲取能力通常标志着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财政收入的科学和合理是国家有效履行职能的物质保障,同时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通常来说,社会价值中很少部分是通过价值进行支配,进而一定程度上满足对社会公众的需要。由于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财政收入的过分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当今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并且在财政收入上所占有的比重水平较高,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同,汲取的能力也会不同。

(四)财政支出的压力日渐上升

首先,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求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支出职责,现如今的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并且这一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基本满足全国性公共品的需求上。对于居民而言,它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最终超过全国性的公共品需求。因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接近公共品的使用者。为此,地方性公共品的提供商,将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有效力和资源优势。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品生产及职责。事实上,它已经被发达国家证实并且这还是分税制体制改革体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行政事业费用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财政支出的困难。在支出上,管理费用的增长率较高,管理费用增长惊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财政支出的数字比例较高,仅县乡政府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拥有支配的部分就高达80%,当今的领导干部容易出现“倒金字塔形”现象。可以说巨大的财政压力造成了地方财政困境。

二、解决我国地方财政困境的对策措施

现如今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困境的原因较多,要想有效化解财政困境,就必须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一)建立规范的财政体制

首先,明确政府之间责任的纵向权责分析,将纵向划分和政府之间的转移进行支付共同构成政府财政体制的发展,由于政府之间的责任是财政收入的直接继承。因此,它对政府体制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实现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体现纵向配置的合理性。其次,完善分税制度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进行合理的划分,事实上分税制在改革上不彻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事情划分不明确导致缺乏科学的转移支付。这些缺陷不仅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源,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的支付压力,最终导致地方财政困境的恶化。为此,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能够从地方财政收入的困境上提供保障。当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点需要进一步从明晰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中提供保障。另外,对相应地税收体系进行完善、积极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对财政收入结构的来源进行改善、减少财政收入因无法足额及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导致财政压力。最后,一定程度上减少非规范的税收返还的转移力度,一定程度上增大转移的支付力度,进而有效减轻贫困地区的财政赤字。最终有利于中央各级政府的财务进行全面的监管,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出现。

(二)建立可持续增长的地方税源

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税源的发展,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源及税收的增长及发展,由于一部分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体效益低下,对税源的发展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基础不牢固的现象。培植与建立可持续增长的税源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且加快了存储量的经济改造,还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产业的升级转换。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税收体系一定程度上要重视地方税体系发展,对税源起到开辟和培养作用,在经济扩张及结构调整的进展下起到投产效果。在相应地结构调整下,注重税源建设提高经济实力和地方实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方产业,并拓宽地方税源,增强潜力。

(三)给予政府一定的发债券

在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为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需求,依照法律规定、利用信用原则,从社会吸收资金上满足地方公共支出。这一支出的规模一定程度上超过正常的财政收入,并且举债是地方政府筹措建设中难以缓解的矛盾。为此,给予政府一定的发债权提高政府的财政职能,有效地化解地方财政的困境。

三、结语

财政汲水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财税政策规划转型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财税政策的现有规划

(一)人才培养政策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当中,有提出19条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了七个方面,在当前的市场化机制之下开展校企合作,就意味着要实施产教结合,并且,在中等职业校企合作的时候,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拥有较高成绩的院校,可以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得到更多的优惠。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在这个期间,产生的一切费用都可以从企业教育经费里面支出,对于一部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企业,当地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激励。

(二)顶岗实习政策

我国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在2016年4月11日颁布并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有非常明显的指出,对于那些对中等职业教育单位学生做出指导工作的企业,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结果的企业,可以进行个人的表彰奖励。财政部也表示,在校企合作期间,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报酬所得的有关财务问题,在学生实习的时候,如果学生发生意外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赔偿。在校企合作期间,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都将由院校和企业双方负责,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时候,一部分责任是在于院校的,就算学生处于企业之中,但是,学籍依旧是挂在学校中,因此,在该段期间内,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

(三)技术开发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资料中指出,实施校企合作的期间,必须将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生产当成是主要任务,在开发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在税前都必须扣除掉。但是,从校企合作中财税政策来看,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优惠政策力度都还不够强化,政策总体上呈现出懒散的状态,特别是在落实这些政策的时候,还不能做到细致化和妥善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使得很多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的激励不足,企业在实际落实指导工作的时候,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并且,长期缺乏校企合作办学财税政策的话,最终会导致政策分散,对于当前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政策没有任何的利处。比如,2005年的时候,我国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清楚的阐述了国家应当大力鼓舞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独立子民向院校捐资助学,经过政府或者非营利机构给中等职业教育单位实施捐助的对象,可以按照制定规则享受一部分的专属税收优惠政策。然而,该决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有关企业参与教育事业单位的税收减免制度,所以,在之后的发展改革道路当中,中等职业教育单位中的校企合作财税政策规划工作中,还必须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实施对应的激励政策,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大力改善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财税政策规划转型

(一)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要想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就必须先激发出企业在校企合作时候的热情,在这方面,是不能光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就可以实现的,有的政府领导认为,有的企业兴致不高,就是因为政府的经济手段做的不彻底,只要给企业多拨一些款项,他们的兴趣就来了。然而,在政府实施项目经费支持之后,企业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在财税政策转型的时候,应该重视企业的自身参与度与校企合作时候的积极性,甚至包括了企业的主动性,假如企业是处于被动的状态,那么在落实工作时,势必没有任何的可靠性可言,在这方面的改善上,可以利用汲水政策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汲水政策就是指的在经济波动时使用的财税政策,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针对校企合作时企业的被动现象,在市场经济拥有自发机制的前提之下,采用公共的形式来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从而来达到自我复苏的政策目的。就比如,水井中的水,先倒入一部分水之后,才可以压出更多的水,其原理和汲水政策是一样的,在激励企业积极性方面也可以借助一定的经济学原理。在政府政策层面上多加以汲水政策的设计,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税收方面的激励制度,就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单位和企业双方发展的策略。

(二)进一步明确定位促进校企合作质量

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之所以会选择和企业合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院校期间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应用进实践中,具备更多社会的用人要求。这样既弥补了当前我国缺乏复合型人才的现状,也能够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单位的育人质量,然而,校企合作并不单单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情,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在合作时,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定位。政府虽然不是家长制的全全负责,但是,在财税政策的规划转型时,政府却担当着制定者和引导者以及制度推动者的角色。在客观政策的转型上,政府应当将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对企业实施法律法规上的限制,让企业在校企合作时可以受到一定的行为约束。

(三)将法律作为指引开展工作

除此之外,中等职业教育单位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将法律当成是指引,把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当成是双重支持,这样发展下去,会取得一定的效果。首先,中等职业单位必须要将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实施修正。在1996年的时候,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23多年,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教育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很多制度和要求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所需了,因此,在一些细则上面,必须实施更新换代。然而,在《职业教育法》当中,有一些现代化的细则一直没有得到更改,一些新的细则也没有出台,可以说,中等职业单位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出台新的教育细则。在《职业教育法》当中有清楚的说明,当下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企业投资和股权转让等等有关行为的政策落实,并且,还应当加强对校企合作中财政税收的激励体制实施。其次,将财政政策作为前提实施民间投资,在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中,要尽可能地避免经费盲目投资,必须要在两个方面加强投资力度,即重点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资金的浪费,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将这些资金投放到必须点上,就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这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民间投资商,这些民间投资商的加入,可以在适当范围上增加中等职业单位的经济支持,给予政府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可以大大的降低政府的经济压力,以及降低校企合作时企业的投资风险。另外,还可以将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转型的方法,政府需要更为广泛地借助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参加校企合作,一些企业是不太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尤其是在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能够在本质上促进和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联合办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就需要通过指定部门去和企业沟通,说服他们参与到联合办学中来,而这个过程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没有一些优惠政策,很多企业是不愿意加入的,因此,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出优惠政策,在税务部门或者是科研院当中成立对应的专项研究小组,在对国外一些优秀税收激励政策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激励政策实施改革,这是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 上一篇:高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目(3篇)
  • 下一篇:行政助理试用期工作总结(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