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陶伟的身体略显瘦削,背有些微驼,走路略微迟缓,但是当讲起那场战斗时,老人仍能清晰地回忆起一幕幕激烈的战斗场景。
那是1953年5月17日的一次空战,我军8架战机飞至宜川、义州、铁山地区与美机20余架飞机展开空战。陶伟驾驶的僚机和长机在返航途中遭受敌机跟踪追击,长机被击落,只剩陶伟孤军奋战。“当时敌机仗着飞机的先进性能,来了个‘急刹车’,想让我的飞机冲到前面,成为靶子。”陶伟时不时轻轻抬头,眯一下眼睛,用两只手比划着回忆道,“我赶紧把飞机拉起来,再机头向下一个翻滚,这样飞机头正好对着正前方。”此时,陶伟一只手用力向前虚空一指,“当时三炮齐发,一边发炮一边向前开,就这样击落了敌机。”
陶伟击落的F-86飞机坠落于我国境内的大东沟机场附近,另一架敌机见状没有做任何支援动作便逃走了。这场空战的惊险过程,被飞机上的照相机拍了下来。
为此,过去20年,北大邀集了海内外近百所高校与研究机构近500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历深受儒家影响的韩国、日本、越南有近百名学者加盟。这使得《儒藏》成为中国人文学界规模空前的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项目。
《儒藏》“精华编”执行总编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常海说,保证质量体现于一系列严格制度。从编纂到审稿,流程严密布置,层层把关。例如,在管理上实行合同制,《儒藏》中心与部类主编和点校人分别订立撰稿交稿合同;书稿在《儒藏》中心须过初审、通审、会审、抽审、终审数关,到出版社后还要三审,再由校对科悉心校对,要求错误率不得超过万分之一。
同一种古籍往往有不止一个版本存世,选择好的底本,对《儒藏》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编纂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找到善本,编纂人员付出了很大心血,有时还不得不辗转海外。
例如,南宋理学家胡寅的《斐然集》在南宋端平年间即有刻本,但久已佚亡,国内仅有四库本等几种抄本流传,而日本静嘉堂文库则藏有该书宋刻本的明影写本。为求得此本,编纂中心花去一年多时间多方联络,终藉由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所藏胶卷完成过录,《斐然集》整理终可无憾。
值得一提的是,《儒藏》纂集古籍,并不是简单影印了事,而是卷卷都加以简明校勘,施以通行标点,这无疑对读者阅读检索更为友好,也为儒家典籍走向世界提供了更便利的“用户界面”。
对于由实验主导的宇宙线研究领域来说,需要新一代的探测器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各国纷纷提出下一代伽马天文观测大科学装置计划:欧洲国家提出建造100多台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阵列(CTA)计划;美国选择了一条通过升级改造实现适度提升灵敏度的高海拔水切伦科夫探测器(HAWC)计划;中国则提出建设“拉索”的计划,正式参与这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发现比拼。
作为中国自主提出并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伽马射线望远镜和宇宙线探测装置,“拉索”以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并开展相关高能辐射、天体演化以及暗物质分布等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目标,它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构成的1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等三大阵列组成,采用4种探测技术,可全方位、多变量地测量来自于高能天体的伽马射线和宇宙线。
至于“拉索”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可以概括为在三个方向上达到世界,也就是创造出三项“世界之”:世界上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意味着能看到多的可能性和开展精细的研究;世界上灵敏度高的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可对宇宙进行“普查”,找到更多的“源”;能量覆盖范围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可对到达地球的宇宙线及粒子,做精细的区分并进行宽广能谱的测量,从而对宇宙线相关问题进行非常充分的研究。
理论阐释将得到普遍重视并引领学术发展:考古学理论体系会进一步强化,将在继续吸收相邻的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理念、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考古遗存和具有考古学本身特点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对考古问题、现象做阐释并进而诠释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考古学理论将不再是少数学者的责任或专利,而成为考古科学从业者的普遍、自觉的行动。理论的重视与提升将引领学科发展,促进遗址与材料研究、实验模拟、综合分析和考古教学等方方面面的提高,以适应理论阐释与发展的需要。从事基础考古科学研究的人员将热衷于理论阐释与创新,不断产生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国际大师,学术话语权与影响力将显著提升。
AI技术大显神通:AI技术将渗透考古调查、发掘、材料整理、数据分析甚至论文写作诸环节。它不会完全取代人工操作,但在辅助、指导人类制定调查与发掘计划、对材料分类、碎片拼合与器物复原、考古制图、考古测量、微体化石及遗传信息的辨别分析(机器学习)、各类痕迹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摘取有用的信息并发现规律等诸多方面,其高效率、标准化和客观性有助于纠正人类的主观认知偏差。越来越多的考古报告、文章将被国际学术界共享,研究者将不再纠结于用何种语言发表成果,著述是否拥有国际影响力。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可能会使田野考古发掘(包括水下考古)需求减少,越来越多珍贵文化遗产可能因此得以原样保留在地下、水下,而其相关信息已经被提取分析并展陈利用。这也会为遗址保存状况的评估和合理保护措施的施加,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将成为行业硬核:考古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遗址、标本、实验结果、图片与档案、文献等方面的电子化数据库将成为考古机构的标配和基本条件,行业间将建立起数据的标准、规范及互通的准则,逐步实现共建与共享。研究者将逐渐摆脱地界、语言的制约,行业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关联性研究将更加通畅、顺遂。有效数据的生产、加工能力,数据的质量与数量,具有知识产权数据的拥有量,对数据共享平台的贡献度将成为行业的硬核,成为研究成果参考引用的常规指标,成为衡量、评价考古科研机构与高校的重要标准。以后的机构评价、排名将摒弃人为的申报、现场考察、专家评审、分项打分等做法,而是从平台上调取数据、自动完成。
田野考古将越来越精细:在理论阐释的需求、科技手段的支撑和标准规范的约束下,大规模、大场面的“粗犷”考古发掘工地将逐渐消失。因为遗址的减少和研究能力的提升,老材料(尤其是发掘后未被整理研究的出土标本)将成为研究的新宠,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乃至涂鸦将成为按图索骥的珍贵线索;之前粗犷、快速的发掘所遗留的信息缺失或不完善将会凸显。
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将渐行渐远,尤其在其两端:前者将越来越从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相邻学科汲取营养,更多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以“写史”和理论阐释为己任;后者将越来越依赖文献典籍,越来越靠近历史学,承担“证经补史”的角色。
考古学体系与架构将更加清晰完善:各层级和分支领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清楚、明确,未来的考古事业将在“考古科学”(强调基础)与“应用考古学”两个方向并肩前进,搭建起“考古科学体”的宏观构架。前者会不断为后者输送营养。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将在“应用考古学”的旗帜下得到长足发展,承担起创造精神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的责任。
中国考古与世界考古将走向融合: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古学在百余年前从西方传入。其接地气、适合中国的材料特点,逐渐发展出中国特色,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当这门科学走向成熟,其理论与方法已经与国际学术高度接轨乃至可以引领国际学术发展的时候,将逐渐融为一体,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是学科更加成熟的标志。
在此之下,“中国考古学”将被重新定义。“中国考古学”将成为国际视野下考古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再是因为中国学者以特有的研究视角、方法和语言表述而形成的区域性考古学门派或传统,而是以研究具有区域(中国)特点的考古学材料与问题(尤其是与古文献密切结合的历史时代)而形成的科学领域;它以问题为导向,以对中国特定历史问题采用考古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进行提取规律、认识真理为目的,而不是以研究者划分,不再以研究方法和阐释语言为标准。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起始于宋画。
存世稀少,流传分散……种种因素叠加,宋画不论在哪家博物馆收藏,都会被视为“镇馆之宝”,不轻易示人。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宋画作品:《北齐校书图》《湖庄清夏图》《雪山楼阁图》……即使是翻拍的照片,也被藏在了“深闺”。负责对外联络的《宋画全集》执行主编许洪流迎难而上,已数不清多少次沟通才成功采集到画作的照片。
《宋画全集》分为七卷,前三卷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藏品卷,第四卷是台北故宫藏品卷,后三卷是中国其他文化机构、欧美和日本藏品卷。据担任《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副主编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金晓明回忆:“早在2011年,前三卷和后三卷都出版了,唯有中间的第四卷始终未能出版。”
宋画中很多是绢画,质地脆弱,每展示一次都有可能受到损伤,因此,很多馆藏机构都不肯将藏品轻易示人。据金晓明介绍,为了《宋画全集》的照片采集工作,团队与台北故宫的沟通旷日持久、几番起伏。直到2023年《宋画全集》台北故宫藏品卷才终于出版,《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等名作从此得以呈现给世人。
17年来,从《宋画全集》扩展到《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和《先秦汉唐画全集》,珍品由“画”入“书”、由“书”到“展”,经历了创造性的转化。到今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即将结项,共出版了5集60卷226册,收录了来自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中国绘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9年7月,24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甘肃政法学院侦查学专业毕业,面对到地方当警察和参加招飞选择与诱惑时,雄鹰不甘宇下,我必翱翔蓝天,张威毅然穿上军装,踌躇满志地步入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踏上了寻梦蓝天的征程,终于圆了儿时的梦。
飞行员千里挑一至高无上,要经历至少5轮的淘汰才能驾驶真正的战斗机,要经历层层理论、身体素质的选拔、淘汰......只有尖子中的尖子才能被选拔到“先锋飞行大队”。
张威用一脉相承的英雄热血,接力续写着蓝天上的传奇,从2013年底起,张威连续4年在外执行5个月以上任务。
他常说:“于国尽忠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于家未尽孝道心系家人,常怀惭愧;于兵尽职精武尚德,敢打必胜;于男人尽责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这是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新一代飞行员们的誓言。
这个飞行大队是新中国首支组建、首支参战、首获战功的英雄飞行大队。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任大队长李汉首创空战胜利,勇争第一的“王牌”基因从此融入团队。
68年来,这个部队南征北战,执行100多项重大任务,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6架,创下20多个“首次”,被空军授予“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2017年,新一代空中先锋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不是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每一次的起飞都可能是永别,张威战斗的地方在万丈云霄,他从战火中走来无所畏惧,他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胜利的航迹。他和许多优秀校友一样,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崇法致公笃学善行”的政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