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建模技术;UML
中图分类号:TP3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7-02
1课程设计思路
1.1设计理念
根据本行业特点,注重专业素质教育;
倡导项目驱动,强调动手实践;
整体目标明确,教学组合灵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训练;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1.2设计思路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照岗位流程、项目分析和设计规范,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实际学情,进行项目内容设计,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讲练结合模块、独立实践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采取教、学、做训练形式,一个综合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提高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建模技术为核心,进行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设计。
1.3教学方法设计
1)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6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验收时按照小组,采取小组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编码的积极性。
2)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机考)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考核(50%)、最后机考(50%)。其中平时项目考核含学生上课出勤和态度、完成效果等。
总评成绩=项目考核(50%)+机考(50%)。
4结束语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用例图设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活动图设计、状态图设计、顺序图和协作图设计、功能模块图设计等学习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UML和Visio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工具的应用;整体掌握面向对象的用例图设计;掌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方法;掌握软件分析和设计中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的设计;掌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整体设计;能使用UML用例图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使用UML类图、顺序图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各类图形化设计;会阅读和绘制多层软件设计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严谨、规范的软件分析设计风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习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
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完善课程的项目练习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武雪芳,班娅萌.UML统一建模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爱国,陈辉林.UML基础与建模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殷兆麟.UML及其建模工具的使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一、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
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目标分析教学目标
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三、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关键词:《公路测设技术》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公路测设技术是交通高职类学生就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院开设此课程的学生数每年达600名。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2010年起,我们加大了对《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设力度,本文就《公路测设技术》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公路测设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识读公路路线设计图纸的能力、参加公路外业勘测设计的能力及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公路线形测设的能力。该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并为后续的《路基工程技术》、《路面工程技术》等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基于这一原则,我们结合施工现场对公路测设技术的要求,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主要是学习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公路放线的相关知识,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课程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包括:(1)进行一般公路平、纵、横设计计算,具有一定的公路路线设计能力;(2)识读和绘制公路路线施工图的能力;(3)具有公路路线线形测设的能力。
知识目标包括:(1)表述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形成及相互关系;(2)运用公路平面设计原理进行路线设计;(3)表述路线放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运用路线放样的原理进行路线放样;(5)表述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6)运用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7)表述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8)运用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横断面设计;(9)表述公路选线和定线的原理及方法。
素质目标包括:(1)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2)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3)培养与别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4)培养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重组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先讲解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公路线形结构形成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将测量仪器的使用与路线中线放样原理相结合讲解路线中线放样,并进行实地测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胜任测量放线工作。
重组后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连贯,很容易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而且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测量仪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搭建了一个实用、先进的平台。
正因为重组后的课程实用先进,所以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很高,这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目标: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逻辑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改革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项目训练的结果,本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工程案例分析、模拟工作情境、启发式提问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公路平面超高与加宽”之前先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任务进行中,尽量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在学习任务结束时,教师要做总结,以一条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条理性,同时可以通过这个总结引出下次的学习任务。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同学们自己查找一些课外资料,逐步提高同学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称职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贯彻课程改革的意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程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经常一起研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轮流出去培训,回校后共享培训的内容和先进的理念。这些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所收获的成就也是双份的: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交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自己也成长为本专业的教育人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号。
3.情景教学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形成清晰而客观的认识:学生将来的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积极上进,不甘落后,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及面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同学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生活条件比较好,可是毕业后路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环境都非常艰苦,因为没有路的地方才需要修路,没有桥的地方才需要修桥。一部分学生在工作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致在工作初期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状态及自身后续的发展。
本课程教改后强调要经常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除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之外,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地浸透将来工作环境的艰苦,使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振华.赵晓燕.刘珊珊.试论高职课程改革方式、动力和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东梅.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