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新生儿黄疸日常护理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新生儿黄疸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22―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0-2012年10月,对108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新生儿黄疸,男68例,女40例,生理性黄疸60例,病理性黄疸48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60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48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4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巩膜色泽观察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48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健康宣教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小结

通过总结108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新生儿黄疸日常护理范文篇2

分析:采取光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结果86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核黄疸的发生。

结论蓝光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过高从而引起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正常情况下出生2—3d出现,2周左右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在85~103b~moU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出现在24h内,或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血清胆红索浓度超过205~mol/L,多为病理性黄疽,需及时治疗,一般认为血清胆红素>307.8~342}xmol/L时可称“临界浓度”,超过临界浓度者易致核黄疸,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留下后遗症?。目前,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我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蓝光治疗86例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新生儿均在我院儿科住院,体质量2000~3750g;日龄24h以内8例,2—7d25例,8~14d23例,15—28d20例,29—40d10例;男46例,女40例。

1.2蓝光治疗指征: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h内),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mol/L,早产儿>256.5/xmol/L),黄疸消退延迟(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4周),黄疸退而复现或日益加重(每天增加>85.5l~mol/L)。

1.3蓝光治疗原理口]: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索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能迅速从胆汗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

1.4蓝光治疗设备:均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

1.5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1.5.1患儿家长的准备:因患儿是接受蓝光治疗,家长难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患儿着凉、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因此,要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1.5.2光疗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光疗箱要预热,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方可将患儿放入。

1.5.3患儿的准备:患儿入蓝光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剪短以免划破皮肤,输液的患儿用弹力网绷带将手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双眼戴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会用纸尿裤裹好,男婴纸尿裤周围用黑遮光布将阴囊遮住,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1.6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1.6.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与性状,若出现轻泻,为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属于正常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1.6.2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光疗时蓝光灯光将会自然产热,使箱内温度随之升高,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使体温保持在36—37℃,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cc可适当打开箱门,如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体温降至正常再继续照射。

1.6.3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脱水:因光疗中的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L3J,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两次喂奶问可加喂开水,应注意每次喂奶不宜太饱,速度不宜太快,喂后宜右侧卧位,以免呛奶引起窒息。

1.6.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给患儿要勤换尿布,做好臀部及脐部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7蓝光治疗后的护理: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ixmol/L.

1.9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100%.

新生儿黄疸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2006年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生理性黄疸27例,病理性黄疸8例。36例均在第1次家访即婴儿出生7天内发现婴儿有黄疸,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有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的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27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8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隔次母乳喂养1周,3天后8例新生儿黄疸下降,2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黄疸指数为18mg/dl,再次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隔次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再三向家长耐心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医嘱给与蓝光照射及药物退黄治疗,6周后婴儿黄疸消退。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①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②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③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儿的胎龄、分娩方式、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询问患儿体温变化,大便颜色尿液颜色的变化,其可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颜色,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步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价进展情况。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胎粪及胆红素排出。

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允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 上一篇:终工作总结开头(2篇)
  • 下一篇:认知心理学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