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WwW.133229.cOm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counsellicensingexamination-registernutse)、cgfns(commissiongraduatesofforeign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关键词]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42-0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病率0.8%~12.0%[1]。是近几年来导致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无可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高达30%~60%[2]。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1998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118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118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8+3周,初产妇105例,占88.98%左右;经产妇13例,占11.0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瘙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102例,占86.44%;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16例,占13.56%;合并妊娠高血压28例,占23.72%;118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19例,占16.10%;剖宫产分娩99例,占83.90%;自然早产11例,早产率9.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13例,占11.01%;产后出血2例(该2例患者均为胎盘粘连),占1.69%。
1.2实验室检查
主要实验室检查参考胆汁酸>8μmol/L。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从产后所查病例中反映,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8例病例共123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名(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122名,平均体重2879g。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瘙痒(本文皮肤瘙痒者达86.44%),皮肤瘙痒率明显高于戴钟英报道的50%[3]。皮肤瘙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瘙痒会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可以一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一边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以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中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了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伤,并无传染性,让其消除不必要的自责和自悲心理,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担忧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本文自然早产率9.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4]。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以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生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及时迅速地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新生儿接生者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由于抢救及时,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20%[5],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地使用维生素K110~20mg/d,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69%,且该2例患者均为胎盘粘连。
2.4.2回乳护理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乳房1次/d,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地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地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做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地补液输入(维持3~5ml/h);循序渐进地喂养护理;恰当舒适地保暖工作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了围生儿的死亡率。本组病例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
3小结
通过护理人员对ICP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医护间的积极配合以及真诚的护患交流和支持,使ICP患者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得到了明显降低。同时,本文通过回顾性的总结,不仅加深了专科理论新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拓宽护理人员的思路,同时使其更懂得整体地、动态地、个体化地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ICP患者的护理,保证母婴安康。
[参考文献]
[1]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09.
[2]黄荷凤.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12-321.
[3]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8-227.
[4]戴钟英.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J].上海医学,1998,69:241.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知识;母婴同室;产儿合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
2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
3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1-12]。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0.
[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93.
[3]林卫.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临床中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0):1581-1582.
[4]赵颐柳,李丹妮.新生儿喂养和护理[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1
[5]费秀珍,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
[6]刘青,周泉.产后保健和新生儿护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7.
[7]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
[8]王延荣,耿文真,等.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
[9]刘金根.出院指导对新生儿护理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56.
[10]贺爱娥.医院开展产妇自我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常识培训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8,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