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如多维新闻网2000年1月10日转发法新社的一则新闻报道称,据美国阿尔比朗新媒体公司的调查显示,愈来愈多的互联网用户选听网上电台,令这类电台发展空间大增,收听网上电台网友的比例,在过去六个月激增一倍,由6%升至逾13%,而网上电台的数目也大幅上升。
网上广播作为互联网上的一项普遍技术和功能,今天任何站点都可以利用,但本文主要谈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对其的开发利用。
一、实现网上广播的“流”技术
本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音频视频信息网上传播提供了保证及支持。其中实时播放的“串流”(SureStream)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所谓“串流”是指音频视频信息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而不必将整个文件先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上再开启应用软件观看。尽管信息内容经过高度压缩,品质不如MP3或AVI等影音格式,但能即时欣赏观看的特性,却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美国RealNetworks公司于1995年率先开发出Realaudio/videostreaming技术,其产品包括三部分:RealServer、RealProducer和RealPlayer。在进行网上广播时,由RealProducer捕获音频和视频,然后通过稳定的网络连接传给RealServer,Server再向Internet,而用户终端只要安装了RealPlayer就可收听收看网上广播。几年来向用户提供的播放软件RealPlayer不断升级,目前通常使用的为RealPlayerG2和RealPlayer7.0版。以RealPlayer7.0为例,提供了超过200个的网上广播站点的链接,点选这些网站,就可进行网上收听收看。同时RealPlayer7.0还提供每日更新的娱乐头条新闻,让用户随时掌握最新影音信息。而RealPlayerG2的最新版本则增加了播放MP3音乐的功能,虽然MP3格式并不能即时播放,但却是用户最喜爱的功能。微软进入这一领域虽然较晚,但以自己的实力,力图后来居上。它所推出的WidnowsMediaPlayer采用与RealPlayer不同的串流文件格式,但功能同样,可以边下载边欣赏。它还可以播放MP3、MPEG-1、MPEG-2等多种影音格式。WindowsMediaPlayer7.0是目前最新的试用版本,它不仅在操作界面与外观上更加美观之外,还有流行的“换肤”功能,可在日后下载新的视窗外观与操作界面。此外,还新增了编辑播放清单及影音档案管理功能,除可以在网络上即时播放音频视频外,还有录制、整理、播放CD、MP3等功能。Win-dowsMediaPlayer与IE5.0浏览器有很好的整合,如IE5.0中就预置了“电台”栏,通过其可以轻易地链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个广播电台,而MediaPlayer新版本更可与1900个网上广播站点链接。从技术上看,目前网上音频广播已可接近CD音质但视频广播受网络带宽的制约,却远未达到可欣赏的程度。因此,支持网上广播今后提升到完美阶段的最重要基础是高速宽带网络。网上广播主要有随时点播和实时直播(直播结束,亦可通过技术手段立刻将内容转为点播形式,长久驻留在网站中)两种形式,提供用户在线收听收看(有的也提供完整下载)。网上广播与传统广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①以“异步性”代替了以往的“同步性”,用户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②以“窄播”代替了以往的“广播”,内容可以更加细化和专门化,完全针对特定的用户群;③以“互动”改变了受众以往的“被动”,向用户提供了信息的选择权以及用户与传播者之间更密切更快捷的沟通。自从网上广播技术90年代中期开发出来之后,陆续设立的众多国外、海外的广播电视机构网站均积极地加以利用,同时专门的网上广播站点也应运而生,这些反过来亦刺激了网上广播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拥有丰富的音频视频信息的天然优势,且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全过程正迈向数字化,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轻易实现了对接。于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基本上都设有音视频栏目,点播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每逢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网上直播必不可少。如网上直播在香港具有里程碑的事件是香港电台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合作的“香港九七政权交接互联网直播”。节目源为香港四大电视媒体(香港电台、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及有线电台)合组的“电视转播联盟”,并由新闻及广播中心播发的交接仪式及有关活动实况转播信号,从1997年6月30日中午12时至7月2日中午12时,送上互联网作连续48小时直播。1998年4月底,专门开拓网上广播技术的RealNetwork,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第二届国际互联网广播会议”,除进一步探讨网上广播的最新发展,展示最新产品外,更在全球芸芸众多的网站中,选出十个杰出网站,颁发“网上影音广播大奖”(StreamersAwards),以表彰在网上广播技术应用方面有杰出表现的网站。1997香港政权交接48小时直播节目,获得与会者和评委会的高度赞赏,最终得到了“最佳网上数码影音直播项目大奖(StreamerAwardforBestLiveEvent)”。应该说,网上广播技术的发展及国外海外广播电视媒体对这一技术应用所达到的水平,是不断推动国内广电业网上发展的刺激因素。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二、中国网上广播的发展
1、对网上广播的认识不断深化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和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国内广电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及利用网上广播技术,总体上比国外海外滞后,但自1999年以来,呈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由于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对广播电视媒体上网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笔者只能通过网上搜索等手段。得到以下粗略统计数字:到2000年5月底,全国近100家广播电台、60家电视台、25家有线电视台、10家卫视台(以上统计不包括派生的频道网站数)已经上网。此外,尚有广播电视业界直属或相关的20多家机构(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视—索福瑞调查咨询公司、北京广播学院等)建立了网站。从广播电视媒体上网情况看,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及网络发展的整体状况是一致的,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上网电台电视台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及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在有的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全员上网”,而在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省区,有的一家没有,有的则仅有一二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今后这一状况会有所改观。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已在2000年5月上网,成为区内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视媒体。当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首次接触到网上广播时,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如1997年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次策划进行因特网上直播广播特别节目,一位参与者后来写道:我是第一次接触网上广播,当接入互联网,输入上海电台的网址,质量并不太好的声音从计算机的喇叭里传出(使用P-100计算机、14.4kModem普通电话线路直播广播节目)时,我预感到了一个广播新时代即将到来。此次网上直播非常成功,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以及国内7个省市的网友在网上收听了长达4小时的网上广播直播节目,节目直播期间收到了300多封热情的电子邮件。当时策划指挥此次直播的上海电台副台长邱洁宇说:“从广播诞生以来,由于‘先天不足’——受传输手段的限制,在收听范围、方式上有许多局限,跨洋过海更是‘天方夜谭’。如今,互联网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李亦工,1999)今天打开上海东方电视台网站所开辟的视频专栏,可以看到其广告语:“网上看电视,视听新天地”;“东方电视,全世界观众都能收看的电视”。这表明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落地方式。由于近两年来,网上广播的技术成熟,因此不少电台电视台一旦上网,就积极地采用开发这一技术,尤其是大台网站,对网上点播、直播两种形态都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随着这种实践,广播电视人在传播理念上,也有了更新,如北京电视台网站将视频直播、点播部分称为“网络电视”,命名为本台的“第5频道”,即在线频道(channelonline),并有专门的域名btv-。
2、网上广播的水平迅速提高
如果说,1998年底之前,中国网上广播尚处在探索使用阶段,进入1999年后,便进入了较大规模使用阶段。其标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改版。尽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上发展起步较早,但投入力度不大,内容匮乏,形式单调,仅仅是本台及栏目介绍的窗口。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正式推出,将华语(普通话、粤语)、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的节目送上了互联网,1999年底,又将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五种语言节目上网,初步形成了由九种语言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包括华语、英语两路直播和其他录播节目)的多媒体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和和重大活动中,亦充分利用网上广播,如在澳门回归的报道中,利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萄牙语对多场重大仪式和庆典活动进行了网上音频直播。首开大型活动网上视频直播先河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于1998年12月31日22:00至1999年1月1日0:20举办的“五洲风”——\''''99中英文双语元旦晚会。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网站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于1999年1月1日正式推出,于2月15日晚首次直播了春节联欢晚会,以后又对一系列重要内容如315晚会、广交会开幕等进行了直播。而对澳门回归的报道,网上直播在规模上更是达到了新水平。中央电视台从19日9点至21日9点进行48小时的电视直播,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网站的网上直播也同步进行。为应付世界各地和国内广大网友访问量,特地开设了4台服务器,其中之一专门提供高质量大显示窗口。为全面配合回归报道,中央电视台网站还在“视频精选”栏目中,置入了《澳门万象》和《走近澳门》两部脍炙人口的专题片。这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网络媒体特性所生成的别具一格的专辑。仅以中央电视台网站1999年、2000年对春节晚会进行直播的3项数据比较,也可以看出水平进步之大。1999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网站与北京电信、联通实华开公司合作,使用2台服务器12M带宽进行网上直播,最多支持在线人数为800人(同时访问RealServer,);2000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信合作,使用12台服务器以100M带宽进行网上直播,最多支持在线人数近4000人。像春节晚会这样有强大吸引力的节目进行网上直播,主要使国外海外无法收看电视直播的同胞获得了与国内观众同时欣赏的机会和手段,据统计,收看网上直播的三分之二观众来自国外海外,规模空前、时间超长的网上音频、视频直播,反映出国内广播电视媒体网站水平一年多来的飞速进步。
3、对网上广播规律的运用日趋成熟
广播电视人对网上广播规律及特性通过一次次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提高,反过来也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去推动网上广播的不断完善。
①网上直播的内容,已经摆脱依赖电视节目的状况,而形成了独立的网上制播如1999年2月正式开通的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上海广播影视网”即在9月财富论坛举行期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网上直播。该网站共设置3台直播镜像服务器(分别设在北京电报局、上海广电大厦、上海最大的ISP“上海热线”),采用统一信号源,同时用3台编码工作站向3台服务器提供视频流。从9月27日至29日3天共提供了13档17个小时的直播,直播内容除了27日晚***开幕酒会发言(约10分钟)是电视同步播出外,其他视频信号完全是网上独家报道。据事后统计,上海共有3万多人次访问,北京约有4000多人次访问,根据对来访者网络地址的监测,近50%的访问者来自国外,且他们观看的时间相对较长,有的甚至达到了2至3个小时。又如,2000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网站、光明日报网站、北京信息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行动,进行了国内首次“冠心病搭桥手术网络直播”。再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从1999年6月12日起,推出国庆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该节目选取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以直播访谈形式进行,与此同时网站亦进行直播。此次网上直播出新之处不仅仅是音频上网,而且进行了视频传输,也就是说,广播电台网站打破了单纯网上音频广播的界限。
②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优势,推进二者的结合和互动2000年5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创办七周年的日子。为了增进节目制作人员与观众的交流,也为了征询观众对这个栏目的意见与希望,4月25日晚,《东方时空》四位主持人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联袂出场,代表全体制作人员,邀请热心观众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面对面交流。中央电视台网站进行了积极配合,推出特别创意,事先设立了留言版和网上调查,而在4月25日晚,四位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对话内容同步在网站BBS上贴出,网友不仅可以浏览,还可以随时向主持人提出问题,主持人则即时选择网友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回答。网站同步送出音频信号,网友们可以在网上收听对话交流的现场实况。演播室的交流与网上直播的精彩内容最后编辑成一期特别节目——《共同的时空》,于5月1日在《东方时空》栏目中播出。“真诚面对观众”是《东方时空》自开办以来一直遵循的宗旨,如今互联网更为之开辟了一条与观众真诚面对的新途径。正如白岩松所言:“将沟通进行到底”。只有这种互动,才真正为完全的沟通提供了可能,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在互动方面,音频视频点播更具有经常性的普遍意义。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网站的“天天点播”版,提供实时点播(每天中午12:00—13:00)和预约点播功能,网友可通过电子邮件,选择“生日”、“爱情”等12种祝福方式为亲朋好友点歌,而每一次点歌,都可永远保留一个点播号码,使网友在任何时候可到“听吧音乐网”去回忆那一温馨时刻。而广播电台也会每天选择6至8份祝福点歌播出。
关键词:香港广播电视事业
1928年6月30日香港电台的正式播音,标志着港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此后发展较快。现有3家广播电台,两家无线电视台,一家有线电视台,多家卫星电视台。下面本文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广播电台
香港现有3家广播电台,这三家分别是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新城电台。
1.香港电台(RTHK)
香港电台(RadioTelevisionHongKong,简称:RTHK),中文简称“港台”,是香港最早的广播电台,成立于1928年6月28日,于1928年6月30日正式播音。香港电台是香港广播史上首间广播机构,同时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亦是最具公信力的传媒机构之一。现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部门,前身为由市民自发成立的香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创办的电台,其后由香港政府接办,呼号为GOW;其后发展成两个电台频道,呼号分别为:ZBW(英语台)和ZEK(华语台,以粤语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广播一度中断,1948年合称香港广播电台(RadioHongKong,RHK)。香港电台下设行政部,电台部,电视部,教育电视,制作事务部等,拥有七有套独具风格,各有特色的广播节目,其中电视部制作的电视节目供香港两家商业电视台的中文台在黄金时间播出。香港电台中有4个电台是全天24小时播音。
香港电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广播电台,主要功能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1970年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后来随著电视的普及化,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于1976年与教育司署(教育统筹局前身)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并改为现名。香港电台制作多媒体节目,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报道本地及国际大事与议题,协力推动香港文化,提供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香港电台不播广告,全部经费由香港政府负担。
2.香港商业电台
香港商业电台全称为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简称商台,1959年8月26日正式开播,是香港首家商营广播电台,由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开办.现与香港电台并称为全香港收听率最高的电台.商业电台下设三个台。该台初期办有中文节目称为商业一台,英文节目称为商业英文台;1962年又增加一套中文节日,称为商业二台。目前以上3套节目均24小时播出,每半小时报道一次最新的新闻时事。主要经济来源靠广告收入。
商业电台自一九五九年首播以来,一直备受听众欢迎,其公信力居于全港第三位,旗下的频道雷霆881商业一台更是全港听众人数最多的电台。
商台商业电台设有两个粤语广播频道,每天提供24小时广播节目,也有网上即时广播,其网站881903.com亦为听众提供重温节目服务,在信息、时事和娱乐三方面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而丰富的广播节目。1990年,香港的广播电台频道进行改革,商台更改其两个粤语频道的传送频率,商业一台的频率由AM864改为FM88.1(即是日后的雷霆881,以新闻资讯为主,在香港的收听率一直名列前茅),商业二台的频率由AM675改为FM90.3(即是日后的叱咤903,主要播放流行音乐,为现时在香港年青人社群中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传媒频道),而原本为商业一台所使用的AM频率,则安排给商业英文台作新频道,AM864则改为以英语为主要播放语言,播放新闻及音乐。转贴于
3.香港新城电台
香港新城电台是1991年开办的新台,全称为新城广播有限公司。该台办有3套节目,分别称为新闻台、劲歌台和金曲台。该台设备先进,电台设在商场之中,透过玻璃墙,人们可以窥见台内的全部运作,新颖别致。由香港新城广播有限公司开办的新城电台是1991年开播的新台,下设三个台:采讯台,劲歌台,金曲台.其中采讯台为亚洲目前唯一24小时广播的英语新闻台.另外采讯台从1996年5月21日开始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香港听众制作的普通话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在新城广播公司的采讯台播出,对香港听众介绍祖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二、电视台
1.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正式开播,是全港首间商营无线电视台。成立初期只有员工约二百名,经多年发展,集团至今共雇近五千名全职雇员,其中包括合约艺员及海外附属公司员工。擅长拍摄电视剧和制作综艺节目,1967年播出《欢乐今宵》,至今已有30年。1994年批准开办卫星电视业务。
无线电视的主要业务包括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及其他有关广播的活动,例如节目及录影带的发行及卫星广播等。无线电视的两个频道,翡翠台及明珠台,每年播放近一万五千小时的节目,为香港超过二百一十万个家庭免费提供电视娱乐节目,是全球制作华语节目最多的电视台。另外,无线电视更将部份节目配上多种不同语言,发行海外超过三十多个国家,供全球近三千万人收看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
2.香港卫星电视
香港卫星电视是1990年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创办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其下的卫星电视台于1991年1991年5月15日开播,通过亚洲卫星一号提供泛亚洲卫星电视广播服务。覆盖亚洲53个国家和地区,有3亿观众。有体育、音乐、中文、新闻、“合家欢”共5个台,每天24小时向整个卫星覆盖地区播出节目。除中文台用普通话播出外,另外4台都用英文播出。1993、1995年股权先后出售给新闻集团。中文台继续对台广播。从1996年3月31日起,香港卫视中文台改为“凤凰卫视”,由凤凰卫视有限公司经营。
3.亚洲电视广播有限公司(ATV)
亚洲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957年5月成立的英国财团经营的丽的电视台,初期为黑白有线电视英文台,1963年9月增设中文台。它是香港最早的电视台。1973年12月1日改播彩色电视,增加新股东,改为丽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81年英国资本退出,1982年华人财团加入,12月改名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1987年1月29日亚视命名中文台、英文台分别为“黄金台”和“钻石台”,1989年1月20日又分别改称为“本港台”和“国际台”。股权几经转让,2003年,陈永棋控股49%,成最大股东,刘长乐的今日亚洲公司持46%。
4.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的前身是卫星电视(即现时的“星空传媒”)旗下的卫视中文台,于1991年开播。其后,卫星电视被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随即进行改组,并引入刘长乐和陈永棋等人作为投资者。卫视中文台最终于1996年3月31日一分为二分拆为新成立的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对大陆和香港广播)和之前的卫视中文台(只在台湾地区广播),并于日后陆续开播了电影台、资讯台、欧洲台、美洲台。该台的主持人和编辑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2008年1月12日起,一场50年来最严重的特大雪凝灾害,持续袭击贵州大部分地区。苗岭腹地雷公山雪雨封山,路面凝冻,供电线路、通讯线路严重损坏。位于雷公山山顶的贵州省广播电视局764高山台面临严峻考验。
雷公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海拔2178.8米,距省会贵阳244公里,距雷山县城32公里。这里一年四季雨雾弥漫,空气潮湿,雷电频繁,气候环境十分恶劣。
764台就坐落在雷公山山顶,是贵州省广播电视局海拔最高的直属台,也是贵州省四大高山骨干台之一。承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调频广播、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卫星广播、贵州电视台卫视频道的重要播出任务,覆盖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65个县(市)2800多万人口。
1月12日,雷公山气温下降到零下10多度,室外滴水成冰,32公里进山公路覆盖着厚厚的冰雪。764台技术区发射塔和10KV高压输电线都结上了12-20cm厚道冰柱,随时都有被压断的可能。技术区工作人员面临停电、停水、燃料短缺、生活物资断供的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雪凝灾害,764台紧急召开会议,分析雪凝灾害对广播电视发射带来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对策;成立抗击雪凝灾害领导小组,制定对雪凝灾害应急预案;动员全台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抗灾救灾,确保技术区不断电,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传输,保证电波永不消失。
全台8名干部、45名职工、技术人员全动员起来了。虽然公路覆冰严重,已经封闭,但是台长熊大德第一个赶来了!家住雷山县城的工作人员踏着32公里山路的厚厚冰雪赶来了!家住凯里市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伍永焕、李启宏、杨宏辉、李红,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走了77公里冰雪路赶来了!大家紧急抢修设备,检修线路,购置备用应急发电机、发电用燃油、必要的生活物资,储备饮用水,做好了应对雪凝灾害的准备。
1月19日凌晨6点,给764台供电的10KV高压输电线被厚厚的覆冰压断,技术区电网停电。根据应急预案,技术区备用应急发电机紧急启动,保障节目播出。
此时,已是贵州省遭受雪凝灾害的第8天。安装在764台技术区附近的电信、移动、联通基站因凝冻断电,也无法运行,通讯中断,技术区成为雪山孤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技术区的同志还不知道全省面临的严峻形势:贵州57个县(市、区)遭受严重雪凝灾害,境内高等级公路几乎全部封闭,库存电煤告急!燃油告急!贵州电网已被覆冰严重损坏,分割成5个孤立的小网独自运行,全省44个县(市)停电!雷山全县停电!他们认为可能仅仅20多里的自管线路区高压输电线路受损。
为了尽快查明受损线路,尽早恢复供电,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安全,764台决定组织技术力量,对自管10KV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巡查。副台长李玉成带领的小分队从山上向山下巡查,台长熊大德带领技术组由山下向山上巡查。当时,雷公山漫山冰雪,气温下降到零下10多度,异常寒冷,山路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湿滑难走,更不要说他们还要攀爬峭壁,穿越荆棘丛生的山岭。许多职工多次摔倒,手上脚上流出了鲜血。20多里山路,大家整整巡查了7个多小时。终于查明:自管10KV高压输电线路多处损坏,20KW调频发射天线振子局部断裂、1座20米不锈钢防雷塔倒塌、1根ESE400型避雷针和1根富兰克林避雷针折断、8公里自管工路多处坍塌。
为了尽快修复受损线路,技工杨通建和伍永焕,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爬上10多米高的电线杆除冰。衣服湿透了,寒风一吹,全身冰凉,冻得直发抖,但大家没有停留片刻,坚持将所有受损线路恢复。
因雪凝灾害天气时间太长,超出原来的预计,764台储存的物资、特别是发电用燃油已经不多了,若不及时解决燃油问题,技术区将面临因应急发电机断油而发不出电的危险,直接威胁着全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用电。台长熊大德斩钉截铁地说:“要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安全播出用电!”。台里的保障车因不能保障安全,出不去了,于是大家和花高价雇请的10个农民工一起,把多方筹集的3000多公升燃油和急用设备、物资一步一挪地慢慢运送到雷公山顶。
到2月2日,雷公山遭受雪凝灾害22天,764台技术区也被冰雪封困了22天。但是,承载着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无限关怀的电波,继续从巍巍雷公山上传送到湘黔桂的千家万户,永不消失。
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应对雪凝灾害大事记
1月18日,制定《处置严重雪凝天气灾害应急预案》。
1月22日,省电台大型特别直播节目《风雪同路心连心》开播。
1月24日,下发《关于做好雪凝天气我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日报告"的紧急通知》,启动"日报告"制度。同日,向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一线工作人员发出慰问电。
1月26日,李新民局长赴北京汇报灾情。秦川副局长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海拔1700米的云雾山发射台检查工作,慰问干部职工。
1月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省电台、电视台和卫星上行站、省网络中心等主要的播出传输部门经受了突然停电的冲击,没有中断播出和传输。
1月30日下午,谢庆生副省长一行4人,到省广播电视局视察灾情,检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检查组听取了局党组的工作汇报,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751台和贵州电视台,实地检查有关抗灾救灾工作落实情况,看望值守在一线的编辑记者、值机人员,向大家表示慰问。
2月1日上午,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来到广播电视重点播出传输单位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卫星上行站和省网络中心视察灾情,了解情况,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一线干部职工。
2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贵州灾区赠送收音机10000台。
2月4日,省电视台承办了"情暖寒冬-贵州2008大型抗灾赈灾电视特别节目",募集资金3500多万元,新华网和省内大批媒体同步进行了现场直播。
2月5日,李新民局长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海拔1700米的云雾山发射台检查工作,慰问干部职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拨救灾资金600万元,用于贵州广播电视抗击雪凝灾害恢复重建工作。贵州电视台组织50多名志愿者春节到基层做抗灾救灾报道工作。
2月6日,局属各发射台全部恢复播出。全省各县城都能看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月9日,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全省广电系统灾后重建资金初步统计数46616万元。
2月14日,向省政府报全省广播电视受灾情况报告。
2月15日,局党组决定18-22日向全省各地派出调研组。
2月18日,李新民局长到雷公山764台了解灾情,慰问干部职工。同日,我局向省发改委报送《全省广播电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
2月19日,谢庆生副省长在李新民局长陪同下到黔东南州了解灾情,谢庆生一行查看了凯里市、剑河县广播电视的灾情。
2月20日,李新民局长在黔南州了解灾情查看都匀市农村广播电视受灾情况。
2月22日,李新民局长陪同谢庆生副省长到国家广电总局汇报灾情。
2月25日-28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一行三人到我省视察灾情,了解恢复重建计划,慰问干部职工。
3月5日,报送应急抗灾保电文件资料汇编至省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3月10日,报送总结反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工作材料至省应急办。(贵州省广播电视局供稿供图)
为了电波永不消失
雷公山764高山台抗击雪凝灾害纪实
但大家没有退缩,慢慢地一步一步挪动着将发电机抬上了位于山顶的基站,大坪站保住了,在寒风中屹立的运维人员笑了。
1月20日下午5点40分,在平塘,通州基站出现供电告急,由于该站是黔南本地网2.5G环上节点,关系到罗甸、长顺、惠水三县网络的安全,对此黔南联通公司应急通信领导小组紧急组织运维部相关人员亲赴现场,组织发电保障。但由于通州地理位置特殊,虽然在平塘县辖区内,但距离县城80多公里,且由于公路结冰,平塘至通州的路段已被封锁,在这危急时刻,罗甸联通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立即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将发电机和发电用油送到了通州基站,基站终于安然无恙。
乐观!战天斗地气昂扬。
1月28日,望谟联通运维人员黄光兵只身一人前往桑郎基站进行抢修。山高路滑,天寒地冻,黄光兵一路跌爬滚打,好不容易爬上山到了基站,顾不得休息,即刻投入到抢险维修的工作中。这一天他独自一人在山上坚守了三个小时,直到设备正常运行起来,他才在夜色与寒风中带着一身的泥水、饥寒和疲惫回到县城。第二天,黄光兵不顾身上的伤痛与严寒的天气,又一次只身赶往二泥基站发电,由于道路封行,路面上起了一层厚厚的凝冻,车辆无法前行,黄光兵只能徒步行走12公里到达基站,完成抢险发电的工作任务。就这样,黄光兵每天不停的上山下山,经常性的连饭也顾不上吃,全身心的扑在抗灾抢修的工作上。每次抢险回来,黄光兵虽然饥寒交迫、疲惫不堪,但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他还笑呵呵地对同事们说,虽然一个人爬山累,不过山上很好,饿了有饼干吃,渴了有雪水饮,热了有凉风吹,还能欣赏山中雪景,顺畅胸怀,更能当一回"山大王",其乐无穷。黄光兵那朴实、乐观的话语,让同事们都为之感动,更让大家为之振奋。
榜样!身先士卒斗风雪。
从2008年1月14日灾害发生后,习水联通桑永锋副总经理更是想方设法力保网络畅通,积极组织动员员工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作为一名省级劳模,桑永锋象一面旗帜一样,不仅有效组织了县分公司的抢险工作,更是身先士卒奋战在抗灾抢险的第一线。他冒着严寒甚至生命危险,摔爬滚跌,连续奋战,他顶着风雪,上高山,爬铁塔,亲手恢复了中断的站点。在他的带领和鼓舞下,县分公司的员工马不停蹄奔赴冰封中的各个站点,用肩挑背扛的办法分批将油机送达13个环上基站、县城7个基站、7个重镇重乡基站和2个高话务量基站,确保环上基站、县城和重镇重乡基站以及高话务量基站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