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外控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儿童Nowichi-Striekland内外控制量表》对浙江省衢州市的365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心理健康得分和内外控倾向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留守儿童总的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在认知、情绪维度上两者差异显著。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问卷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越倾向于内控,反之则越倾向于外控。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外控。母亲对于孩子的内外控倾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内外控倾向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家接受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或寄养在亲友家庭的孩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留守儿童是新时期经济文化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领域也越来越广,从人口统计学、教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都触及了这一研究课题。
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留守儿童人口统计特征研究、现状分析、心理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及很多个案研究。然而却还没有人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这种探讨对认识了解留守儿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此次研究以内外控作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外控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究,并进行了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着力回答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控倾向上存在差异吗?留守会导致孩子的内控或者外控倾向吗?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与内外控有关呢?留守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外控?等相关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留守儿童面对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了湖北西部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测查湖北西部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二)方法
1.问卷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较适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测查。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得分,全量表分≥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
2.访谈法: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根据自编访谈提纲)的访谈。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处于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之外,其余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0.05),自责倾向方面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加突出(p<0.01)。
(四)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0.05)。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次家的留守儿童的得分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
(五)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的占31.4%,感觉轻松自由的占15%,感觉被遗弃的占3.9%;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除学习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一些研究的结论相似,如同样以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低于问卷临界标准65分[2];郭少榕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结果[3]。“留守”似乎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按照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低,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尤其是学习焦虑方面高达63.4%的阳性检出率对于目前留守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负来说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学和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也大多文化层次低无法教育,同时面对在外辛苦劳动的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期望,致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过分关心考试分数,害怕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这一点在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其二,留守儿童的最大缺失就是亲子依恋。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会给个体带来信赖感和自信心.并能够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4]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鼓励和情感支持,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其三,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身体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容易紧张冲动。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
(二)不同性别、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的程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与岳蕙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一方面,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在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恐怖情绪。另一方面,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面对变化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另外,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国外关于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都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6]。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依恋的需要越强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均不如初中生,因此在面对亲情缺乏时,就更易出现诸如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三)不同亲子沟通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父母回家频率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源动力。回家频率高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情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肯定更高,因而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少。我们也看到随着现在通讯设备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是比较多的,基本每周都会有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因为留守经历作为一种消极影响因素,是可以通过父母亲密的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高质量抚养质量来加以弥补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留守状况让儿童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受伤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在认知上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父母远离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坚强品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在该形势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先成家再去外地奋斗,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当发达的21世纪,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这样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比同龄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该形势,对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扬州市宜陵镇一所农村中学与宁夏固原市一所城镇中学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91%。其中扬州地区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87人;宁夏地区留守儿童11人,非留守儿童72人。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城镇中学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基于样本数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方法,辅之对比分析,以期从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爸妈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谁监护、回家的频率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被测试总体来看,一共25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问题或异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严重问题者15人,占5.9%。可见,两个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体没有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心理健康异常者。总体而言,被测对象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方面检出率均比较高,说明全国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普遍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焦虑,导致偶尔失去理智冲动倾向明显。被测对象在其他问题的检出率较为正常,说明两个地区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问题。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本次调查两个地区留守儿童共计97人,非留守儿童共计159人。其中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从数据结果可知,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方面均状况良好,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3.扬州地区与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对比。本次测试中,扬州地区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儿童86人;宁夏地区抽取83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由于资源的限制,扬州地区抽取的是农村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抽取的是城镇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人数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宁夏地区被测试对象除了在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的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扬州地区外,其他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扬州地区,并且两个地区检出率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
4.不同变量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性别。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男生焦虑高于女生。(2)监护类型。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
四、总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及家庭教育而过早的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扬州和宁夏两个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统计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无论是扬州地区还是宁夏地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都比较高。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非留守儿童大,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区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略高于留守儿童。总体而言,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监护类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异。与父母交流频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学校师生关系以及与同伴关系等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监护人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误导孩子的价值观,遇到事情应尊重孩子的意见。此外,应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政府需重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Left-BehindChildren'sMentalHealthResearch
ZHANGHui,LIUJing,CHENLu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