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骨科手术并发症护理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也随之到来。老年人因骨关节退变、骨质疏松等原因出现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髋、膝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等老年人专属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多数老年人首选手术治疗。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退化、机能的下降,特别是患有慢性或严重的内科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通常都体质较差,对手术特别是急症手术耐受性显著降低。因此,在术中、术后极有可能发生并发症,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如何预防和处理术中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术中如何护理作一说明.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共有37例,女14例,男23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2岁。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2例。其中术前患有高血压14例,症状性心律失常7例,糖尿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准备

术前的检查与治疗对于老年人手术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常规检查外,重点是伴发症的检查和治疗,对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待血糖及血压稳定后才能实施手术,对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预防应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2.2术中护理

2.2.1患者进入手术后根据需要摆放合适的,尽量让病人舒适,使能长时间坚持配合手术。注意遮盖、保暖,减少呼吸道的感染。并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焦虑、恐惧感降低,以确保手术顺利的进行。

2.2.2术中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在手术过程中较常出现的并发症有:

(1)低血压:老年人循环功能减退,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同时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致使老年人的循环系统变化的调节能力也随之降低,表现为对血容量、血管口径改变的调节能力也相应下降。若有麻醉过深或范围较广、术中失血或手术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等情况时,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就可引起血压下降,而且有时下降幅度较大。脑和心脏对低灌注压十分敏感。伴有冠心病的病人术中发生的心肌梗塞,大多与血压骤停有直接关系。所以麻醉手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对应处理低血压,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2)高血压:对术前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术中可能因疼痛刺激或精神紧张而使血压更高;或手术者血压下降时应用升压药物不当,而反造成血压骤升。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故应密切观察患者术中血压的情况。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在术前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心血管疾病,通常心脏功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创伤及手术影响有效循环量,使心脏供血进一步减少,导致心功能损害加重。术中的体液重新分配、麻醉、疼痛刺激更容易导致心脏意外。因此,要加强术中的监护,积极处理心肌缺血,控制心律失常,充分给氧,及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可用起搏器,以确保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

(4)低体温、寒战:低体温是由于在手术中大量输入低温库血和低温液体引起的并发症。寒战对手术患者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护理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用手掌抚触粗略估计法和体温表检测法及早发现。并对患者采取全方位的保暖措施,如加热液体,持续给氧。防止低温的液体刺激血管引起痉挛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5)脂肪栓塞:由于髋骨骨折患者在术前活动较少,血流缓慢。老年人往往对麻醉镇痛药物耐受性差,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通气量显著下降。在关节置换术及髓内钉固定术中行股骨髓内扩腔时,可使髓内压增加,导致髓腔内产生的游离脂肪进入循环的动脉系统,从而造成肺脂肪栓塞。脂肪栓塞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危及生命的心肺功能异常甚至死亡。所以,在术中应通过特殊监测:如心电图、血气分析、术中经食道心脏超声监测、呼气本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来及早发现脂肪栓塞。如一旦发生脂肪栓塞,要及时恢复血容量,补充白蛋白;并给予呼吸支持: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高压氧的治疗。如没有良好的救治效果,可根据病情及时转院,以防延误患者病情,危及生命。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范文篇2

【关键词】血压管理;老年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但上述疾病本身大都不是心脏或大脑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器官的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高血压病是造成血管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高血压病发病率日渐上升,它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增大。以往我们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相对粗糙,在给予药物治疗后观察的不够仔细。因为血压的波动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情绪、睡眠质量、饮食、生活习惯、突发事件等等。在血压管理的新理念形成后,我所及邻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部分患高血压病的离退休老干部及家属实行血压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管理范围内老干部及家属未出现心血管意外,且出现意外的风险率下降。在明确管理效果后,我所及邻所已经全面对所属老干部及家属实行血压管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所及邻所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中高血压病患者118例,诊断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6例,女42例;年龄68~91岁,平均(74.82±5.13)岁;高血压Ⅰ级16例,Ⅱ级82例,Ⅲ级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间患病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方法血压管理组给予系统性血压管理,即运用“测量、记录、分析、调整”八字方针进行管理:①测量。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人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患者右上臂血压,测3次,取均值,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续3个月。②记录。建立专门的血压电子记录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和心率。③分析。在电脑中设置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以及三者的正常上下限和趋势图,输入数据后每10d分析和向患者展示讲解1次血压趋势状况;并于1个月汇总其平均血压值。④调整。对降压效果不理想或血压波动幅度较大者,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的“鸡尾酒疗法”调整血压。非血压管理组按常态由患者自行门诊用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

2结果

两组间比较SBP、DBP及脉压差均有显著性差异(表2)。

3讨论

我国现有1.6亿高血压患者,如此庞大的处于血管疾病危险状态下的人群,应如何避免发生致残、致死的血管事件呢?近年来,随着血压管理理念的出现,我们从重视血管疾病的治疗转向维护血管健康。对高血压病患者实行血压管理,随时了解其疾病状态,严格控制血压。

我们通过对我所及邻所高血压病患者3个月来的管理组和与未管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同等情况下,纳入血压管理组血压维护效果优于未纳入血压管理组。纳入血压管理组收缩压、脉压差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均P

当然,本次观察因例数有限,所说明的问题尚有其局限性。我们将联合本地区多个干休所,对所属老干部实行血压管理,并同医疗单位专家一道对管理情况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宏宇.心血管病变治疗与血管健康维护.心血管病进展,2007,28(1):1

高血压老人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并发症

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高发病症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2]。学界也对高血压的临床诊疗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不断完善其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3],在临床护理方面更要予以区别对待。在本组探究中,则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对照护理,以此来对个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展开对照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在入院后进行病历筛选,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恶性肿瘤;④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⑤生活无法自理。而且入院后,以宣讲会的模式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目的与实施方法,得到患者一致同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参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2±3.5)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5.6±3.5)年,合并糖尿病21例,合并冠心病11例;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68.8±4.3)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5.8±3.1)年,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冠心病1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适合对照探究。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进行对照护理期间,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旨在控制其血压水平,并防止意外事件。同时进行对照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予以个性化护理,即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护理对策,前期护理人员需要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中期则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游侠对策,后期则进行逐步开展,并在患者即将出院的前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如何进行血压测量和按时用药,以此保证其远期生活质量。

1.2.2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首先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级别,①满意和一般为护理满意度;②统计护理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着重记录心律失常、脑卒中、心绞痛等并发症;③结合护理前患者血压检测结果,对两组患者血压恢复时间及血压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合上述三方面的观察结果,进行科学评析。

1.3统计学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SPSS18.1统计学软件为工具,组间进行χ2和t检验,P

2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首先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情况,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压趋于常值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另外,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发生率为16.4%,其中3例心律失常患者,2例脑卒中患者,4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观察组3.6%,其中2例心律失常患者,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患患者群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4],因其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衰退明显,不仅临床治疗方法需要进行有效改善,甚至护理工作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满足治疗需求。本组探究则着重对个性化护理的应用进行评析。

如探究结果所示,个性化护理在控制老年患者血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价值。笔者认为,个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采取辐射式的立体化护理,以患者需求为护理出发点,不断细化护理流程,完善护理内容,尤其是加强了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疗效。而且个性化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结合老年患者自身特点,选择最有效的切入点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且在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去尽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此外,在个性化护理中,也较为注重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指导其如何使用血压测量器,如使其认识到按时用药的重要性,如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疗效。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各方面的对比结果都要更为突出。

4结论

综上,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适用过程实施个性化护理,不仅有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还会使患者身心上都有所收益,因此而获得极好的治疗效果。个性化护理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血压控制的效果,而且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有利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玲.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05):130-131,133.

[2]刘翼翔.个性化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4,(04):388-389.

  • 上一篇:机关单位出纳工作总结报告(4篇)
  •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划书怎么写(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