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土壤容重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土壤容重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土壤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土壤特点

城市土壤的形成是人类长期活动的结果,主要分布在公园、道路、体育场馆、城市河道、郊区、企事业和厂矿周围,或者简单地成为建筑、街道、铁路等城市和工业设施的“基础”而处于埋藏状态。城市土壤与自然土壤、农业土壤相比,既继承了原有自然土壤的某些特征,又由于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使得土壤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遭到破坏,原来的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使一些人为污染物进入土壤,从而形成不同于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特殊土壤。

1城市土壤结构凌乱

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呈现岩性不连续特性,这导致不同土层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容重及与其有关的通气性、排水性、持水量和肥力状况有显著差异。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土层排列凌乱,许多土层之间没有发生联系。此外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常产生一些废物,如建筑和家庭废弃物、碎砖块、沥青碎块、混凝土块等,需要进行处理,其中填埋是处理废物的常用方法,其和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土壤碎块混合在一起,改变了土层次序和土壤组成,也影响了土壤的渗透性和生物化学功能。

2城市土壤紧实度大,通透性差

紧实度大是城市土壤的重要特征。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人踩车压,以及各种机械的频繁使用,土壤密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土壤容重很高,土壤的孔隙度很低,在一些紧实的心土或底土层中,孔隙度可降至20%~30%,有的甚至小于10%。压实导致土壤结构体破坏、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紧实度增加,持水量减少。

此外,土壤紧实度大还会对溶质移动过程和生物活动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城市公园游人较多,地面受到践踏,土壤板结,透气性降低,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的树盘,影响了地上与地下的气体交换,使植物生长环境恶化。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在这样的土壤中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使园林植物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导致树木长势衰弱,甚至枯死。

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城市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受到阻碍,使土壤的通透性下降,大大减少了水分的积蓄,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减慢,加剧土壤的贫瘠化;根系处于透气、营养及水分极差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园林植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其死亡。

3城市土壤固体入侵物多,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元素缺乏

由于城市土壤很多是建筑垃圾土,建筑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后留下的砖瓦块、砂石、煤屑、碎木、灰渣和灰槽等建筑垃圾,其常常会使植物的根无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的深度和广度。土壤中固体类夹杂物含量适当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尤其是粘重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促进根系生长;但含量过多,会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缺少有机质。

4城市土壤污染严重

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水泥、石灰、炉渣等废物残渣,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理化性质变坏,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土壤的组分和性质。城市污染物主要有污水、污泥和固体废物等。污水成分复杂,其含有的悬浮物、有机物、可溶性盐类、合成洗涤剂、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成分,进入土壤后可以改变土壤水的性质或成为土壤的组分,影响土壤水分功能的发挥,抑制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活性及物质循环。固体废弃物大都含有重金属,甚至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经过长期暴露,被雨水冲洗和淋溶后,溶入水中,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长期以往将导致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二、园林绿化施工中土壤质量管理的现状

1现状

目前由于人们常常看重园林绿化的设计景观效果,从而对园林植物种植方面比较偏重,而忽视了土壤的重要性,园林工程施工中一般采用建筑过程中挖掘出的地下未充分熟化、养分贫瘠的土壤或山地土壤进行填埋建植,或不论土壤条件即就地栽植。相当数量的园林土壤普遍存在来源复杂、pH值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低、容重大、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等缺陷,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的发展,如何管理园林土壤质量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土壤在园林绿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开展了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的探索。首先,对本地园林土壤进行大量调查,并依据调查研究数据制定园林土壤质量地方标准,为规范园林土壤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上海于1998年、重庆于2005年分别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其次,各大发达城市逐渐建立了园林土壤检测机构,以加强对园林栽植土和其他栽植基质的检测分析和质量管理。

2问题

对园林土壤质量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往往都是到植物出现生长困难或病虫害但找不到其他原因时,园林土壤才被引起重视。由于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和作用是长期、持久的,短期的生长表现并不明显,人们也往往偏向于重视栽植效果,导致了“能栽活、养不死”的观念长期存在,少数绿化施工养护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土壤改良上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经费,承包期结束便一走了之,给城市绿化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园林工作者已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园林土壤质量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园林土壤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严重

由于绿化工程一般是在基础建设完成后进行,有些建设工程在开工时就把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当垃圾运走或填埋,而开展绿化时只剩下了贫瘠的土壤,造成了土壤资源的破坏。另外,园林土壤作为一种城市土壤,其污染源远多于农田土,受污染的程度远大于农田土,主要污染来源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酸雨、降尘、汽车尾气、农药、化肥等。这些物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威胁到城市树木、花草的正常生长,从而极大地影响绿地质量和绿化效果。

园林植物设计、栽植和养护不科学

由于有的园林设计往往注重构思和形式,追求“看得见的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土壤的适应性,导致了园林植物的栽植盲目性。此外如果园林土壤养护不当将造成土壤退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有些园林工作者认为土壤缺肥,就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结果引起土壤结构板结。在灌溉时,特别是市街绿地基本是撒水车喷撒,水流量大,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冲走表层土壤,水分也不易渗透到根系。目前,园林养护基本还是以经验为主,缺少以土壤或叶片养分诊断为基础的科学指导以及合理、有效的养护规范,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且增加绿化成本、污染环境。

三、园林绿化施工中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及建议

1土壤改良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开发,在建设园林式城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导思想下,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应用为武汉营造生态型环境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环境因素对不同品种植物的影响很大,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必要物质,对植物的成活、生长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在园林施工工程中,通过土壤改良来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的关键工序。

2合理化建议

通过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园林土壤表层

园林土壤的表层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加强对土壤表层的挖掘、堆放、运移的过程管理不仅能节约施工费用,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有限的表层土资源。但是,由于土木建设和园林建设往往是不连续的,加之一些园林工作者珍惜保护表层土的意识不强。所以,保护园林土壤表层土还是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引导建设者珍惜保护园林土壤资源。

做好施工前中后期的土壤检测管理工作

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村项目为例,对土壤改良前、中、后期进行全程的监控管理,保证改良后土壤的各项技术指标(主要为环境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达到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

3)对土壤改良划分相应的技术标准

以一些示范或重点绿化工程为试点标杆,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工作。可根据绿地功能类型(如广场、游园、街道绿化等)来对土壤改良及土壤改良前的原土进行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制定最低及最高标准,从高到低进行分级,能够提高土壤改良项目在绿化工程施工中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行业内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

在行业内对土壤检测及土壤改良形成相应的国家及地方规范,有助于园林绿化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施工,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对武汉市园林绿化施工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建立并落实科学的设计、栽植和养护规范

全面调查本地区园林土壤的本底特性,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背景及其组成、物化性质等,促进园林土壤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根据调查结果,给研究设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因地制宜,提出有效治理和改良土壤的技术。在苗木栽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壤条件,科学地规划、选择植物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降低绿地建设成本,充分发挥土壤质量检测的作用。在养护工程中注意对有机肥料的使用,尽量少使用化肥,以免破坏土壤结构及酸碱性;灌溉应小水慢慢浇灌,让水徐徐渗透土层中,保证土壤持续供水;另外应经常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

土壤容重范文篇2

关键词:土地退化;生态修复;保水剂

根据世界三大生态学期刊:Ecology,0ecologica和Oikos在1987~1991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中概念出现的频率及英国生态学会对会员的调查来对生态学的概念受到重视的程度和排序来分析,生态恢复被列为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1~3],对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的研究成为当代土壤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对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也就是要使沙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采矿区土地、废弃的土地和固体废物堆场无害化、生态化和资源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复垦绿化。但由于各种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极少,有机质和营养物含量很低,土质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差,并且由于短缺和资源浪费,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明显不足,农业缺水问题日益严重。这就造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极度脆弱,使土壤环境难以适宜植物的生长,如果不对土壤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和修复,这些贫瘠的土地便会更加退化,逐渐成为不毛之地和漫漫黄沙,最终形成沙化之地。

有关研究表明,从岩石到土壤的进化,在自然状态下,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有人将土地资源归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本论文研究土壤生态修复剂就是为了构造理想的土壤结构,使其能够种草植树,在植物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加速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最后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优质土壤,从而达到恢复植被的效果。

1实验材料

1.1供试土壤生态修复剂材料

所用土壤生态修复剂为自行研制,其组成见表1-1。

1.2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用建筑基础挖掘的生土,土质较紧实。

耕层土壤有机质0.523g/kg,全氮40mg/kg,碱解氮11.5mg/kg,速效磷0.62mg/kg,速效钾30.4mg/kg,土壤pH值为8.1,土壤容重为2.03g/cm3。

1.3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为草坪草,型号为爱瑞三号(AridIII)

纯度>96;净度>98。

2试验设计

田间小区试验在简阳市的一个河滩坡地进行。为了衡量生态修复剂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共设5个处理,分别是对照(处理CK)、添加了N、P、K肥和谷壳(处理A)、添加了N、P、K肥、谷壳和活性污泥(处理B)、添加了N、P、K肥、谷壳、活性污泥和保水剂(处理C)、添加了N、P、K肥、谷壳、活性污泥、保水剂和微量元素(处理D)。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试验地四周各设0.5m宽的保护行,0.5m过道。每个小区面积30m2,随机区组排列。按小区单独计量播种。2005年4月15日开沟播种,播种深度10cm左右。

除了在播种时施肥、灌溉以外,整个生长期不追肥,也不灌溉。草的生长依靠天然降水。

表1-1小区试验处理设计

表2-1小区试验排列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修复剂对出苗率的影响

播种后7天出苗,出苗后两周间定苗,测定最终出苗率,结果见图3-1。由图可以看出,出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对照处理(CK),即加入土壤生态修复剂后作物的出苗率高于对照处理。

图3-1修复剂对出苗率的影响

Figure3-1Effectofrepairmedicalpreparationontheemergencerateofthegrass

结果显示,当加入了土壤生态修复剂后,作物的出苗率提高的百分点最大,比对照CK提高了70%。

由此证明,添加的土壤生态修复剂可以促进种子早生快发,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对作物的生长有决定性意义。

3.2修复剂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一般来说,土壤容重小,表明土壤比较疏松,孔隙含量大,大孔隙多;土壤容重大,表明土壤紧实,孔隙少,土壤结构性差。

图3-2修复剂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Figure3-2Effectofrepairmedicalpreparationonthesoilvolumedensity

从图3-2可看出,土壤容重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处理D

这种经保水剂改良后的土壤由于其容重较小,结构比较疏松,这样就有利于土壤中的水、气、热、肥等的交换及微生物的活动,也就有利于土壤中养分对植物的供应,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3.3修复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理化性质的好坏,可以通过其水、肥、热、气等情况来衡量。通过测定其试验前后,养分情况的变化,可以大致了解土壤状况。土壤生态修复剂对土壤养分情况的影响见表3-3。

表3-3土壤养分情况

从表3-3可以看出,加入了土壤生态修复剂以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施了土壤生态修复剂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997g/kg,这一方面是由于土壤生态修复剂中的谷壳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另一个原因就是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也是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pH值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也是影响肥力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一般来说,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的pH值会逐渐变为碱性,但从表中看出,添加了土壤生态修复剂以后,CK、A、B、C、D的pH值分别为8.1、8.1、7.9、7.6、7.6,土壤的pH值有下降趋势,这说明该土壤生态修复剂可调节土壤酸碱度,保持土壤的pH值基本稳定在中性偏碱性的环境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从表中可以看到,未加入土壤生态修复剂的土壤的肥力相当低,全氮为40.0mg/kg,速效磷为0.62mg/kg,速效钾为30.4mg/kg。施加了土壤生态修复剂后,与对照相比,土壤中N、P、K的含量有了明显增加,全氮增加了385.5mg/kg,速效磷增加了2.23mg/kg,速效钾增加了108.3mg/kg。所以土壤生态修复剂能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这是因为修复剂通过创建和稳定土壤中的水稳性团粒结构来加强土壤对养分元素的保持作用,抑制肥料元素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讨论

小区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生态修复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并且能够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效含水量,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土壤的水、气、热、肥等的交换,因此也就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并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施用该生态修复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N、P、K的利用率,起到了保肥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金,李晓军.面向下1世纪的西方生态学: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生态学—中国生态学会第5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70

土壤容重范文

关键词深松;免耕;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

中图分类号S3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235-02

土壤深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内容之一,利用深松机具的工作部件——深松铲在不翻转土壤的条件下疏松土壤,打破土壤深处的犁底层、板结层,加深耕作层,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和耕地质量的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大兴区青云店镇四村三队。土壤质地为0~30cm轻壤、30~60细砂。犁底层位置为25cm。

1.2供试作物

试验作物为夏玉米(青贮),品种为怀研6。栽培密度为99630株/hm2。2011年6月24日播种;2011年9月30日收获。灌溉条件为喷灌。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土壤深松、土壤免耕,3次重复。2011年6月23日,耕作处理前分别对2个处理小区均匀分散选择3个点位(地块两端和中间),分4个土壤层次(0~10、10~20、20~30、30~40cm)测定基础的土壤容重、含水量、采样测试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此外,质地测定在2个处理小区分别挖取一个50~60cm的土壤剖面,分层手测0~10、10~20、20~30、30~40、40~50cm层次质地;判断犁底层位置:观察2个处理小区剖面是否存在犁底层,若存在则分别测量记录其深度[1-5]。2011年7月27日,苗期每个处理小区分别均匀分散选择3个点位,调查测定4个土壤层次(0~10、10~20、20~30、30~40cm)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2011年9月28日,收获期在每个处理小区分别均匀分散选择3个点位,调查测定4个土壤层次(0~10、10~20、20~30、30~40cm)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以及分4个层次测定田间持水量。

1.4测试方法

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养分采用土壤农化常规测试方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0~10cm层土壤容重测定结果(图1)表明:各时期深松和旋耕处理容重差别不大[6]。不同处理的10~20cm层土壤容重测定结果(图2)表明:在苗期(2011-07-27)2个处理容重差异明显,降低了7.74%。收获期(2011-09-28)差异不明显。从整个生育期看,深松处理容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免耕处理容重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的20~30cm层土壤容重测定结果(图3)表明:深松处理与免耕处理相比,苗期(2011-07-27)和收获期(2011-09-28)深松处理均低于免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5.73%和3.14%。从整个生育期看,深松处理容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免耕处理容重呈上升趋势,同10~20cm层相似。不同处理的30~40cm层土壤容重测定结果(图4)表明:各个时期深松处理与免耕处理差异不明显。由上分析可知,深松处理与免耕处理相比,在苗期(2011-07-27)和收获期(2011-09-28)对10~20cm和20~30cm层次土壤容重有明显降低作用。根据生育时期判断,深松处理苗期(2011-07-27)的土壤容重降低最为明显,从苗期(2011-07-28)到收获期(2011-09-28)2个处理的土壤容重有升高趋势。

2.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0~10cm层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图5)表明:各生育时期2个处理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明显。不同处理10~20cm层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图6)表明:2个处理耕作前(2011-06-23)和苗期(2011-07-27)的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差异,在收获期(2011-09-28)深松处理比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0.51%。不同处理的20~30cm层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图7)表明:在苗期(2011-07-27)和收获期(2011-09-28)深松土壤含水量低于免耕处理,分别低于0.52%和1.00%。不同处理的30~40cm层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图8)与20~30cm层次的相似。由上分析可知,在苗期(2011-07-27),深松处理20~40cm层含水量均低于免耕处理,在收获期(2011-09-28),深松处理10~40cm层含水量均低于免耕处理。根据气象资料记载,2011年7月20日和2011年10月24日,该地区有2次明显的降水,是造成苗期2011-07-27和收获期(2011-09-28)深松处理含水量低于免耕处理的重要原因。

2.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上下层次比值的影响,上下层次比除了碱解氮指标土壤上下层次比深松处理的明显较低,速效钾略低外,其他指标则均较高。也就是深松处理土壤养分以表层富集特点更明显些(表1)[7]。

3结论与与讨论

深松处理与免耕处理相比,在苗期和收获期对10~20cm和20~30cm层次土壤容重有明显降低作用。根据生育时期判断,深松处理苗期的土壤容重降低最为明显,从苗期到收获期2个处理的土壤容重有升高趋势。收获期二者的差异有变小的趋势。即土壤会有一定程度恢复紧实的情况存在。在苗期,深松处理20~40cm层含水量均低于免耕处理,在收获期,深松处理10~40cm层含水量均低于免耕处理。根据气象资料记载,2011年7月20日和2011年10月24日,该地区有2次明显的降水,是造成苗期和收获期深松处理含水量低于免耕处理的重要原因。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性强,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对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有使移动性较强的碱解氮养分向下移动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左勇.农作土壤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2(1):3-4.

[2]马龙武.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J].现代农业装备,2011(4):67-68.

[3]刘兴波.深松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J].现代农业,2011(3):95.

[4]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J].现代农业,2006(3):19.

[5]应占炯,沈辅邦.深松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青海农技推广,2001(4):45.

  • 上一篇:关于初一上学期班主任的教学工作总结(9篇)
  • 下一篇:唐诗宋词收集及译文(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