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4.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6.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升失氧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8.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9.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22.4mol/L的使用条件:
①标准状况下(0℃101KPa);
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m/M;n=V/22.4;n=cmol/L.V(aq)L
12.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
15.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管中冷凝水“下进上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常用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
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上倒下放”。
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