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沿村辖1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6.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7亩,其中水浇地4877亩,旱地2830亩(流转至圣峰枣业)。全村总有651户2249人。
我村享受低保人员共计357人(其中农村低保236户301人,城市低保26户56人。兜底户13户24人。),残疾人87人,高龄27人。五保户3户,困境儿童1名。2019年临时救助与救灾款共发放2次,共计发放资金36600元,救助74人。大病救助4人,发放救助资金3.244万元。
我村对低保对象严格按照低保申请的程序暨老百姓本人写申请交到村委会,村委会召开三分之二的村民代表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后形成会议记录,公示无异议后,以正式文件上报管委会,管委会按照上报人员进行上网,信息录入结束提交民政局审核,最后根据民政局反馈的审核报告进行入户调查并再公示,公示期后无异议的人员提交民政局进行审批。申请对象是患重大疾病的、重度残疾的、主要劳动力丧失的、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和因灾或因学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农村低保里残疾每月380元,兜底户每月320元,正常的每月190元,高龄每月270元,事实孤儿每月500元,纯孤儿每月700元,困境儿童每月530元,五保每月从一百多涨到现在的四百六拾多元。
我认为民政工作的宗旨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做到“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群众解愁”。我认为民政工作有以下三点特点。
一是民政工作的群众性,要求我们在有职业责任的同时,必须具有服务的态度。
****村位于**县南部,毗邻广东连州大路边镇,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7亩,其中水田面积1005亩,旱土面积842亩;山岭面积8400亩。全村辖**、张家冲、丫里、李家湾、溶水、上黄家寮、下黄家寮、水浸坪、牛破坳、界牌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52户2640口人,主要产业以水稻、烤烟、生猪、甜玉米等种养殖为主。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550人,2017年贫困村出列,2019年实现整村贫困户脱贫。
**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52人、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大专以上文凭11个,下设1个支部,3个党小组。2017年以来发展党员2人、预备党员1人、发展对象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3人,党员文化、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村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8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红旗党支部”,2019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要求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学习和研讨工作。
2015年10月市委派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支,是中共郴州市委副书记的驻村联系点。牵头责任单位是市水利局,包村帮扶单位有市扶贫办、市水文局、市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长是市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彭维亮,工作队员市水文局工程师王华、市扶贫办李文龙。所有贫困户都落实了结对帮扶,共有95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对133户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厚爱和**党委政府的关心,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支村两委和工作队认真学习贯彻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履职尽责,扎实苦干,把**村从一个“山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农田大抛荒”的贫困村逐渐变成“烟稻轮作,果苗飘香,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2017年元月,**村的扶贫工作获得了国务院扶贫检查组的好评;2017年3月30日,为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会提供了观摩现场;2017年6月15日,时任部长刘奇葆在我省视察期间,湖南卫视对**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现场同步直播;2017年7月28日和2018年5月11日,工作队在市委礼堂召开全市抓党建促脱贫会议上分别汇报了先进做法。2018年郴州电视台、郴州日报和郴州新报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给驻村工作分别做了专题报道;2019年10月8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报道了驻村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故事。2022年5月13日《湖南日报》报道了驻村“水碗”变成“聚宝盆”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党建+”的工作模式,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党建+脱贫攻坚”。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全面实施”七大工程”,2017年实现整村出列,已脱贫133户、550人。**贫困户在校生137人享受教育助学;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573人;易地扶贫搬迁20户76人,分散性安置9户37人,危房改造贫困户59户211人;生态补偿133户550人,聘请护林员3人;劳务协作279人;兜底保障脱贫3户7人,低保17户40人;产业对接550人。
二、“党建+产业发展”。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作用,因地制宜,成立鸿翔种养专业合作社和融顺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场和种植脐橙420亩;高标准土地整理,新建30栋烤烟房,千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成立鑫鹏种养专业合作社、建兴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烤烟、水稻、香芋和甜玉米,目前种植烤烟500亩、水稻1000亩、香芋130亩和甜玉米200亩左右;成立绿山种养专业合作社,石漠化地带植树造林、培育花卉苗木2000余亩;新建63.6KW的光伏发电厂;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三、“党建+乡村振兴”。完善基础设施,新建**防汛应急防洪工程,打通隧洞1256米,开挖明渠320米,修建暗涵77米,解决600多年的水患问题;新建**桥一座,硬化通组公路23.2公里,新建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幸福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倡导文明祭祀,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全村新建10个垃圾池,修建公厕13座,配置8名贫困户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组建河道清洁队伍,环境卫生理事会,切实保护青山绿水,栽种各类树苗2000余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拆除旱厕50间,拆除空心房50栋,成功创建县级“百岁健康示范村”、县”级文明村”、成立“妇女儿童之家”。
接下来发展规划:
结合本村实际,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五站合一”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切实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二是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村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坚持“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丰富产业类型,带动村民及村集体增收。我村也是旅游扶贫村,既有区域和交通优势(靠着莽山邻近广东多条高速公路),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高标准农田、李家湾岩洞、保存完整的**四堡黄沙堡)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脑泉村驻村工作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大扶贫格局,认真履行驻村帮扶工作队职责,组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脑泉村基本情况
脑泉村是中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脑泉沟中段,有四个村民小组,397户1302人,有耕地6751亩,其中河水耕地3080亩、泉水耕地600亩、旱地3071亩。目前有中共党员57名,其中女党员13名,预备党员1名。低保户23户71人,五保户1户1人。全村2013年建档立卡户为87户349人,2014年脱贫18户73人、返贫1户4人,2015年脱贫18户75人,新识别1户3人,2016年脱贫23户94人,2017年脱贫23户91人,新识别1户1人,贫困发生率为1.61%,当年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预脱贫6户19人,剩余1户1人为政策兜底户,贫困发生率降至0.08%。
二、工作开展情况
驻村工作队牢牢把握整县脱贫的总目标,紧盯帮扶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研究短板弱项,加强学习,摸清底数,研究思路,制定计划,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今年以来,工作队深刻认识职责使命,转变工作角色,全心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组织队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和《扶贫论述摘编》,学习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相关文件、会议精神,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驻村工作队培训和党务理论、精准扶贫业务知识测试,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研究安排脑泉村驻村帮扶工作,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工作责任,努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助力脱贫攻坚。
二是摸清贫困底数,制定帮扶计划。为了能够顺利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力争出成效,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调研、虚心向村干部请教、与群众座谈等形式,掌握村情民情,找出开展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商讨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帮扶计划、本村脱贫计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督促帮扶单位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列出帮扶措施,扎实开展具体帮扶工作。
三是了解村情民情,夯实“一户一策”。驻村工作队与包村干部、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加强沟通,详细掌握了本村的基本情况,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基本需求,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对贫因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对贫困户脱贫时序进行分解,对进、出建档立卡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深入研究贫困户脱贫方式,夯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确保措施精确到户、落实到人,按照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政策多次修订“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使脱贫计划落到实处。
四是开展走访调研,助推结对帮扶。为巩固并扩大帮扶成果,积极动员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参与解民忧、送温暖活动。陪同帮扶干部多次到贫困村开展村情民情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帮扶村的总体情况及帮扶户的基本情况,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组织帮扶责任人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利用节点时间,组织看望慰问帮扶联系村“五保户”和贫困群众,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在开展“七查三算”送温暖活动中,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品,转达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敦促帮扶干部落实“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大力帮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所急所需。
五是探索、研究村集体经济壮大方式。驻村工作队把握农村“三变”改革大势,积极协调县级帮扶单位向村集体捐款,用于国土绿化、植树造林;积极争取党群创业互助资金5万元,运用“新型经营主体+党群创业互助会+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模式,通过政策性资金的双轮驱动,将资金变为股金,发展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4000元;通过管理辖区内各采沙场,收入村集体经济9000元。
六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2018年,经工作队向帮扶单位汇报,协调水泥30吨,维修衬砌村上破旧渠道1公里,解决村民灌水难题。同时,为部分困难户解决各类生活难题;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7大项42小项目要求,高标准开展党建工作,使全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同时,通过党建抓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共组织群众观看主题电影6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0次,并成功组织举办脑泉村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群众反响良好。
七是遵守工作纪律,高效帮办实事。驻村工作队努力做到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要求,纪律上严要求,结合工作队管理制度,认真遵守工作纪律,按规定报销办公用费,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经常向群众和实践学习,多倾听群众呼声,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接收群众来访并办理事务,不断提高工作队服务质量和群众对工作队、对帮扶成效的满意度。
八是开展抢险救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防汛减灾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将汛期抢险救灾作为帮扶的头等大事,及时传达重大雨情信息,提高农户防灾抗灾意识。2018年八月,脑泉村多次发生山洪灾害。灾情发生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带头排查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掌握农户房屋、农作物、养殖等受灾情况,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抢险工作,疏通阻塞河道,抢修村路渠道,及时做好受灾群众慰问及帮扶工作。
九是转作风筑堡垒,抓党建促脱贫。驻村工作队在脑泉村大力推广乡村治理经验,推行“三议五会”工作法,建立健全脑泉村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机制,扩大基层民主协商,创新党群服务手段,提升党组织执行力,努力提升帮扶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扣深度贫困村党支部建设弱项短板,紧盯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和基层组织建设要点,聚焦问题、对标查项,落实好“三会一课”“双践双诺”等基本“学做”制度,热心指导脑泉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开展,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使基层班子强起来,党员聚起来,会议开起来,支部硬起来,党旗飘起来,努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阵地上的坚实堡垒。
十是抓重点破难点,抓好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自2019年三月份我县顺利通过整县脱贫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工作后,脑泉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抓好驻村帮扶工作,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抓好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将重点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扫黑除恶、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脑泉村在已脱贫基础上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驻村以来,驻村帮扶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二是脑泉村传统产业玉米制种已经出现下滑态势,新的产业格局未完全形成,脱贫致富的思路还需进一步开拓;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总量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新的矛盾突显。下一步,工作队将深刻剖析问题,追溯原因,研究对策,确保工作再上新台阶,不负组织重托和群众厚望。
一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驻村工作队要牢牢把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一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将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贫困群体克服等、靠、要思想。利用农民讲习所,宣讲党的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深度贫困村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加强群众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把党的好政策说出来,教育群众不忘党恩,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新胜利,实现富民增收奔小康。通过进村入户、宣讲教育,鼓励群众掌握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干事创业的信心,从而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是继续强化政策宣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精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政策宣传精准到位,家喻户晓。结合脑泉村实际情况和中央、省、市、县有关政策,科学定位,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思路,帮助完善脑泉村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发展规划,继续加强与乡镇、县级各单位的工作协调,筹措各方帮扶资金,推动扶贫资金整合利用和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为脑泉村脱贫致富开出实实在在、操作性强、能够实现的“好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