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夜景观;空间构成;视觉节奏感;设计要求
节奏感是视觉艺术中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利用视觉节奏感这一概念,在分析人类日常观察模式与视觉感知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夜景观设计空间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视觉节奏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夜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它使城市夜景观在满足社会的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能满足人类的视知觉系统在城市夜生活中对于色彩效果与光亮的需求,使人产生视觉舒适感和美的享受。
1视觉节奏感概述
1.1视觉节奏感的概念
视觉设计是利用视觉对象的构成方式来表达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的。视觉对象包括点、线、面、色块、形状及其有秩序的排列变化。在设计作品中,可以将这些视觉对象以某种递进的、规律性的方式排列,以呈现多样的节奏变化。视觉节奏感就是指通过空间单元等视觉对象的序列组合,使人们产生节奏性视觉感知变化的过程。要体现视觉节奏感,就需要研究视觉节奏表现的具体方式,并实际掌握运用这种技能手段所引起的直接效果。
1.2视觉节奏感的形成过程
视觉节奏感的形成是主观感知与视觉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视觉对象存在相似、连续、有序的变化,且这些变化符合人们生理节奏的数量变化范围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视觉节奏感。不同频率的视知觉刺激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节奏。当观察视点较为固定时,人们所感知到的视觉节奏感更接近二维视觉画面,而在移动速度较快等较为复杂的观察情况下,人们的视觉画面更突出空间环境的三维效果及对空间元素的感知。
1.3视觉节奏感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应用
当视觉对象在外形特征上保持一致或相似,就能形成二维视觉节奏感,而当视觉对象在空间单元形态上相似或统一,就能形成三维视觉节奏感。产生视觉节奏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各视觉对象或空间单元在视觉特征和空间位置上较强的规律性变化。
依据不同的视觉对象或空间单元的变化形式,可将视觉节奏感分为重复型、渐变型、周期型。重复型视觉节奏感是单一视觉对象构成的空间单元机械的、简单的排列,各视觉对象呈线性排列,且变化规律一致。这样的视觉节奏感可用于正式且严肃的视觉空间环境。渐变型视觉节奏感中视觉对象呈现有差别且有规律的变化,变化规律更为灵活,空间连续性和序列性体现更加强烈,可用于轻松活泼等积极氛围的视觉艺术设计。周期型视觉节奏感是前两种节奏类型的混合体,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2城市夜景观的空间构成与视觉节奏感
2.1城市夜景观的空间构成
美国的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的理想形象是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城市夜景观设计离不开对城市夜景观空间构成的研究。由于城市的线性空间能够更好体现夜景观的空间序列性与连续性,所以将城市夜景观空间构成中的城市标志物、道路、节点、边界和区域五个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2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的形成过程
人们在处于城市的夜景环境中时,必然会面对视觉对象的不断变化。尤其,当城市标志物、道路、节点、边界、区域的夜视景象在空间形态特征上呈现较明显的统一性与相似性时,人们的视知觉系统会习惯性的将单个的视觉对象整合起来,作为整体去思维,由此形成城市夜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整体性效果,进而形成人们视觉舒适性等心理变化的视知觉过程。这种感知过程即是对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的认知过程。空间连续性及序列性的城市夜景观的视觉画面效果,根据人们观察模式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的变化而呈现二维状态到三维状态的转变。
2.3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的表现形式与空间应用
依据人的移动速度的不同,可将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观察模式分为快速观察模式、中速观察模式、慢速观察模式及相对静止观察模式。而与之相对的视觉节奏感则分为城市夜景轮廓线视觉节奏、区域视觉节奏、区间视觉节奏、画面视觉节奏。
城市夜景轮廓线视觉节奏是从陆地远景或者空中远景对城市天际线、城市轮廓线、及城市肌理等空间视觉效果进行描述的节奏模式,其主要运用二维的视觉节奏模式。区域视觉节奏是针对城市大型道路、大型绿化空间、城市水系、商业街等公共性质空间的大体量的空间视觉节奏模式。区间视觉节奏针对较小范围内的城市夜景观局部空间,夜景观视觉对象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画面视觉节奏则以城市夜景观单一视觉对象为主,针对城市标志物等单一景观的夜景观效果。
3基于视觉节奏感的城市夜景观设计要求
在进行城市夜景观设计时,需要对该区域的空间环境及人的观察模式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景观单元和景观序列的空间规模尺度,进而实现城市夜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序列性、节奏性的视觉变化。把握城市夜景观中各景观单元及景观片段的层次性,赋予其适当的视觉信息量,再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及不同空间性质差异,满足人对城市夜景观空间连续性、序列性的主观感知要求,设计出不同的空间范围的视觉节奏形式,即可将视觉节奏感理念贯彻到城市夜景观设计实践中。
“以人为本”的创作和设计理念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使其更加适合人类自身的生理规律为根本追求的。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节奏感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改造。而通过满足人类的视觉节奏感,使身处于夜景观空间中的人们产生空间连续感、舒适感并衍生丰富的想象力,实现艺术设计创作的目的,既符合现代社会追求成本和效率的功能主义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夜景观的视知觉的美的追求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楠.城市夜景观视觉节奏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2]张宁.论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灯光设计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2).
[3]陈强.浅谈城市夜景规划[J].科技信息,2012(09).
[4]郝洛西著.城市照明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公共景观;景观设计;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设计的概述
1.1城市设计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设计,又可称之为“都市设计”。这一概念的产生原因和存在基础依附于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关于开展城市建设工作的社会背景,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人类打造一个舒适、健康、文明、生态、优美的,且客观存在的居住环境。城市设计的实质定义是指为了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按照拟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当下实际的社会生活、市民风俗以及建筑设计艺术等对城市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发展
城市设计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包括城市建筑形态、景观设计、城市项目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设计这一概念的具体出现时间在1950年,那时的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不同学者对其的解释各有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所认为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对城市形态和机能有着约束作用的规则,城市中所有建筑的结构和造型都应该按照其规则来修筑和建设;一种是由乔拿森·巴挪特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是城市造型打造的一项基本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本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展露自己的城市印象美和整体美;最后一种则是由富兰克.艾尔摩提出的说法,他认为城市设计只是人类多种艺术设计行为中的其中一种,其目的不只在于向外界展露自己的城市美,还在于将城市环境中的诸多建筑,如住宅、商店、工厂等进行妥善的安排,使其能够满足人类在生活、经济以及审美价值等相关方面的实际需求。
2城市设计中的住宅区设计
2.1好的住宅区设计对居住者心情的影响
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宗旨是为了给住宅居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以及生活为一体的、舒适的空间居住环境。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其居民的住宅区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人文性,因为城市的小区住宅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家庭所组成起来的,这些由实体的建筑物所堆砌而成的房子是居民的“家”,这个“家”承受和包含着所有居民的感情寄托。实际生活中的小区住宅不仅是为人们提供固定居所的一种空间形态,还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所以,一个好的住宅区设计一定要将人文性因素考虑进去,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为住宅居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富有人情味的住宅环境,使居住在小区里的每一个居民都能够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情,拥有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2.2好的住宅区设计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
一般而言,城市建设用地平衡中居住院用地比例在25%~30%左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0立方米/人~24立方米/人,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着如此大的比例,足可见其对整个城市环境及形象影响的巨大。
3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机动交通和停车场渐渐吞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空间越来越小。
4城市滨水地区设计的积极作用
城市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之中,滨水地区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主要对滨水地区的发展方向及其所能起的作用进行相关概述:
4.1历史保护。主要针对至今仍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地区,重在修缮、复原,维持原有格局,保护历史风貌。
4.2改造及再开发。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
4.3新区开发。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4.4经济发展。创造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创造更多的的就业机会等。
4.5空间整合。通过城市设计建构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完善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5我国植物景观设计现状观察和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渗透,城市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人们以往的判断力。伴随着城市成长,城市环境的建设还显得捉襟见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植物景观设计而言,目前很多已经完成的作品还仅仅停留在景观设计这个美学层面,对植物习性、群体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了解得还非常浅显而粗略。除了有一些现实的外在因素制约着设计者外,植物景观设计先进理念和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目前在国内也很薄弱,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审美取向一直在左右和影响着身边的植物景观设计。行走在道路旁,人们时常可以见到某些大树挂着吊瓶,或者只有光秃秃拔高的树干,枝丫全数削减,毫无美感,一言以概之,这些都是大树成风、反季施工惹的祸。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期望立竿见影,忽视长期效果,片面地追求短期效应的结果。毕竟大树移植和反季施工应该是一种技术手段,在不得已的时候采用的工程措施,实在不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一种潮流。首先,这种做法违背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一棵树在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和成年期耐移植和恢复生长活力的能力是逐渐降低的,其实,栽植一株小树并使它成活比绞尽脑汁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来后期挽救要更经济也更稳妥。同时,自然生长的树木的树型也比那些“杀过头”的老爷爷们更美。
所以,这些处于边缘的树种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有节制、分地点选用,泛滥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景观效果,还会增添繁重的防寒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种植短期效应与后期的养护脱节忽视后期管养环节、设计不切实际的结果往往是为未来埋下了定时炸弹。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仅仅考虑了初期的设计效果,没有对植物未来生长发展变化给予充分的认知,同时,现实中存在的设计、施工和养护脱节也使得景观效果不一定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许多设计师还没有预见并重视树木在城市中不同场地、小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下的生长变化情况。
6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内涵十分广泛,但无论如何定义,城市永远是设计的主体,城市的居民决定城市设计的一切。任何情况下,这都是不变的主题,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同时,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性化发展,才应当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底线和标准,高于一切的最高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色彩设计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划分,就层次结构的划分而言,可区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色彩景观”的概念是从“城市”色彩载体问题研究引申而来的,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就是指涉及城市生活的特定景观类型,如建筑色彩、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所包含的街道色彩、绿化色彩等,就是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
从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功能与概念来看,依托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色彩景观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表现为:1.组成元素的复杂性;2.色彩设计概念的历史文化性;3.涉及群体的公共性;4.色彩景观的空间感。
二、城市公共空间色彩的感知及其对色彩设计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交往的开放性场所,其色彩设计也必然受到人们主观感知和体验的影响。而即便在同一城市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产生迥异的色彩感受。城市色彩产生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对长期接触环境的集体回应和集体选择,是集体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国际色彩顾问协会(IAAC)在《Color,Environment,HumanResponse》一书中从个体感知和体验的角度提出了“色彩体验金字塔”理论,这一多层次的“体验”过程表现为: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潜在无意识集联想文化影响潮流时尚的影响个人体验。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个体感受处于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最上层,色彩设计需要从时间、空间因素中,以及人们对于公共空间景观体验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建立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基础语境和平台。
(一)不同运动方式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影响
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中指出,生活的目标是获取和谐感受,个体在运动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空间的变换关系,就是设计的主要问题。公共空间色彩的设计应当与运动方式形成相互适应的联系。
(二)公共空间色彩景观体验的适宜距离
色彩的感知是与观测距离密切相关的,在城市物体环境中,这种视觉感知的差异尤为明显。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就用“外部空间模数”理论总结了这一规律,其中D/H比值(视距/界面高度)≤1,垂直视角≥45°时,可感知空间尺度范围最佳,“看清界面的细部和质感,界面围合空间内可体验到内聚感和安定感”。②综合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主要集中于建设项目开发与周边环境整治的设计范畴,包括广场、街道、公园等处的整体设计都是如此。在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色彩观察的适宜距离,处理好“均衡场”和“强场”的关系,使人的色彩体验更为丰富也更贴近人体尺度。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色彩设计
城市广场在《城市规划原理》等书中被定义为“基于城市功能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③。就视觉角度而言,城市广场的色彩包括有围合广场的建筑、铺地、环境小品、绿化色彩等。其中,妥善地处理好着色面积最广的建筑群与广场铺地间的色彩联系,是广场整体色彩设计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广场作为人群休憩的空间,色彩设计应当考虑到受众群体来自静止视点的体验,其色彩设计指引要点主要包括:1.广场铺地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群取得最大限度的调和。2.广场基调色应首先确定广场性质。3.广场空间色彩还应该有侧重点、有主次地处理好视觉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与层次性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主体色彩即“前景色”与其他景观色彩“背景色”形成层次化的区分,类似色彩配色法较为恰当;而缺乏明确主体的,就要将色彩设计的重心放在围合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上,可适当利用不同形式的绿化措施进行改善、整合。④
(二)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设计
商业步行街是由商业街区步行通道及两旁商店构成的一个城市线状空间,通常是城市或区域的商业中心。作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及回归自然的需要,步行街的景观设置大多与街心广场、小品雕塑相结合,是现代城市街道发展的特殊形式。处理好街道侧立面建筑与色彩设计间的关系,在连续性的建筑界面围合中给予行人以丰富、连续的空间与视觉体验,总体而言,就是对高明度低彩度色、中性色或无彩度色的过渡处理。需注意三个方面:1.街道空间环境的色彩设计应符合其功能定位,根据街道空间与景观的构成完成色彩设计的协调配置。2.在街道空间节奏与序列的变换处包括转角、交叉口等处,则要合理地运用对景、框景等手段,适应节点处的色彩对比和空间的节奏变化,使冷暖或明暗上的色彩渐变更加协调、柔和。3.步行街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也要遵循整体性、整合性的基本原则。
(三)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公园被定义为用作“供公众游览、休憩……文体健身等活动……是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地”。其色彩设计的核心是公园的绿化色彩。⑤
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在尊重其基础功能设定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好其自然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
第一,绿色很自然地应当成为公园范围内的基调色,色彩设计应注意使基调色与点缀色之间互相衬托,进而使掩藏于绿色海洋中的人工构筑物得到凸显。第二,大型综合公园需要做到色彩分区,自然色彩区要注重绿化效果的营造;人工色彩区则更需要在环境总体色调的协调下,有意识地发掘自身的色调或主导色彩,可采取微差的手法来创设出公园统一和谐的意境。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载体。如何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色彩设计进行引导,恰当地展示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这需要设计者在实地调研、城市色彩景观整体规划的实践中进一步地进行检验、修正,以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6―157.
②辛艺峰.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4(5):18―20.
③王京红.空间中的色彩――试论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的特殊性[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99―101.
④冀承毓.从室内空间里领悟色彩艺术――谈居室空间与色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