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教育观;家长学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58-01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双向互动活动中,幼儿园处在主导地位,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技巧,以此唤起家长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育儿观,激发他们积极合作的态度,在彼此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良好的学校教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我园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每位教职工通过学习都逐渐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树立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思想认识到位后,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干劲更足了,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广泛宣传,动员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向家长宣传我园做好家长工作的一些方法、途径及计划安排,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来,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构。
首先成立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家长学校章程、规章制度,落实家长学校计划,统筹领导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班推选出素质较高、重视早期教育、关心幼儿园发展的家长,组成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并颁发聘书。其任务是听取家长学校办学情况报告,配合协调家长学校管理,讨论办学方案、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各项活动的开展、征求家长意见等。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1.家长座谈制度化。家园互动座谈会,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共谈教子热点问题,共享教育成功感受,共商家园共育大事。座谈会上家长踊跃发言,或成功经验,或育儿困惑,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育儿经验。保健医生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宣传幼儿的健康教育,如卫生、作息、营养等方面专业知识。让家长们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活泼开朗身体好、勇敢自信善交往、好奇探索兴趣广、文明礼仪习惯好”的新世纪儿童。为了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发动家长订阅《早期教育》等各类教育杂志,书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
2.家长开放实效性。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教授主张:必须把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园家长学校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系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活动科学化。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请家长来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观摩孩子们的精彩活动,参与孩子们的各类游戏,观看孩子们享用喷香的午餐等。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半日生活程序及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
3.亲子活动趣味性组织亲子活动,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亲子绘画大赛、“亲子趣味运动会”、“庆六一亲子游园会”、亲子小制作“树叶粘贴画”等系列活动。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家长们个个都尽兴投入,感到自己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代,更是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家园联系与家园的共育。
四、加强反馈、有效指导
一、启程:培训合格乡村幼儿教师
村校幼儿园办园难,首先难在合格农村幼儿教师极度匮乏。在镇乡一级幼儿园兴许还有几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村校幼儿园,就只有临时聘用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兼任幼儿教师。培训合格教师无疑是优质村校幼儿园创建的第一要务。优质乡村幼儿教师培训既要重视临时聘用人员和小学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也要关注和解决乡镇中心校和村校领导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成长的问题。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所有与村校幼儿园建设有关的人员,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特殊性和专业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有四:
(一)理念先行
乡镇中心校校长是提升村校幼儿园质量的重要管理者,村校负责人是村校幼儿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但是,他们通常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有限,很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也从未参与过学前教育的相关学习培训,对学前教育的了解几乎为零。村校参与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的教师,对学前教育的了解认识也非常有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极度欠缺。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精心设计“走出去、请进来、参与做”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校长、书记等学校行政领导、中心园园长、骨干教师、村校负责人及幼儿教师等参观学习市内外幼儿教育的名优园、特色园;邀请市内外幼教专家来讲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家更新观念,转变情感,参与创建。
(二)需求对接
在理念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设计了合格幼儿教师培训“需求订单”服务。开展具体培训之前,首先通过网络及实地进行调研,向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层层深入地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会,我们了解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理解比较清晰的乡镇幼教老师只占15.6%,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何实践”“去小学化之后教什么”“幼小衔接做什么”等问题困惑较多,渴望专业指导。他们希望的是形式生动、浅显易懂的培训,更具针对性,符合村校园实际情况的培训。
(三)“浸润式”培训
有了“需求订单”的目标定位,我们分层设计、分步实施了“浸润式”培训。培训努力扎根“农村”,立足乡土资源,努力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积极构建思考与实践的平台,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更新理念,提高认识;第二阶段,依托村校幼儿园建立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游戏化教学等专题的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及教师专业化程度分片研修,让老师亲身参与到园所的资源开发、环境创设中来,由“被动”变“主动”,实现做中学。第三阶段,开展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换式培训,与市级示范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校幼儿园组建培训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跟班研修”、“幼小互动研修”等大量互换式、体验式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可能成为培训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四)梦想导航
从“看管孩子”到“智慧办园”,这是教育理念和行动的飞跃,需要通过构建共同的教育梦想,形成乡镇中心校校长、村校负责人、中心幼儿园园长骨干、村校幼教教师的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培训中,我们积极融入情感认同与教育良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科学的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领导管理由原来被动关注到主动关心的位移;领导能力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跃迁;教师教学由“教什么”到“我要教”的转变。有的乡镇校长萌发并开始了“办中国最好乡村幼儿园”的逐梦之旅!有老师正在构筑“许孩子一个真正童年”的美丽梦想。
这样的梦想是创建优质农村幼儿教育的所必需的。有了梦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最基层的幼教人团结起来,我们相信,达成梦想的过程,就是我们羽翼下的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过程。
二、跟进:开发优质乡土课程资源
“教什么”“用什么教”是长期困扰村校幼儿园老师的第二大难题。“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基本上就是村校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的全部。即使很多村校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也仅仅是作为播放动画片和音乐的“播放器”在使用。支持幼儿发展与成长的园所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几近空白,课程资源开发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内容贫乏、低质、随意,孩子的玩耍和游戏乏味、低效、教育价值挖掘严重不足。
其实,村校幼儿园不缺课程资源,大自然在给予村校幼儿园蜿蜒绵长与群山峻岭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多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初步完成了“定向一开发一利用”三步走。
(一)精准定向。自然运动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定位明确的旅游新区。这里有国家5A旅游景区“黑山谷”、中国最古老的“龙鳞石海”、正在创建运动休闲之城。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定位,我们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生态、运动”优质村校幼儿园创建理念,力图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人文、民间游戏等资源,让“木头、竹子、石头、泥土、沙、树”说话,让万盛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在儿童的心里筑巢生根。
(二)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1.人的资源的开发。村校幼儿园缺少专业幼教师资,但却不乏优秀的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专业的小学教师,特别是有体育特长的男教师。我们尝试挖掘村小教师专业与兴趣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通过问询了解、情感趋同、鼓励鞭策,启发他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
其间,虽然也遇到来自固有经验、学习方式变革的阻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看到了效果。在汉苗聚居的关坝田坝村,“姚明、科比”走进校园,孩子们在“小篮球幼儿园”的氛围里练习投掷、奔跑,明白勇敢、坚持和毅力;在海拔1300米的石林茶园村,幼儿园里依然满目春光、红红火火,孩子们播种耕耘,沙池嘻戏、快乐涂鸦。
2.物的资源的开发。大自然资源丰富,慷慨无私。我们建立了“万盛经开区幼儿园本土资源库”,按照自然、旅游、人文、民间游戏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各村校幼儿园根据自己的资源定位,拟订《村校幼儿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中心校校长带领乡镇幼教团队从大山里找来泥巴、木头、竹子;从湖南返空车运回长江沙……
(三)改造“旧”园。变“废”为宝
“旧”园改造,实现“干湿”分区、灵活多变――创建了攀爬区、创意美工区、森林小木屋、投掷区、民间游戏区、戏水区、养殖园、种植园、黑山谷生态旅游区等户外活动区域;创设了表演区、阅读区、农家乐、地面乒乓台、室内运动区等室内活动区域。
变“废”为宝,实现低成本、低结构――废弃的花园变成了种植园;教学楼的墙面增加篮框,画上五颜六色的图形数字成为了孩子们的投掷区;低矮的花园墙面稍加改造成为涂鸦区、泥塑区;沙池里堆放着竹筒、汤勺、盆子、筛子等玩沙工具;山里找来木头、竹筒、鹅卯石,请上一位会木工的家长,即刻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建构材料,再做两个独轮小推车,歪歪扭扭,孩子们合作搬运,乐在其中。
三、深化:供给优质精准教研服务
教研工作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村校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教研工作普遍存在“齐步走、欠深入”的问题,教研导向受到干扰,教研方式浮于表面,教研内容欠缺深度,教研效果事倍功半。
在探索“优质乡村幼儿园”创建的路上,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深入”为行动准则,努力加强和改善“教研微循环”。精准确定村校幼儿园教研内容,精准服务村校幼儿园发展,精准提升村校幼儿园教研实效。力争通过教研转型,精准滴灌,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精准输送到村校幼儿园这个基础教育的“毛细血管末端”。具体做法有三:
(一)组建“四级”课程管理共同体
我们组建了由区教研员,乡镇中心校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村校负责人(兼教师)组成的“四级”课程管理共同体,通过协商、合作,做好村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管理抓好“一日活动皆课程”常规管理以镇为单位整体设计作息时间、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一日活动、一周计划、主题方案等,在主题活动及其环境中,逐步优化村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模式。
(二)实施“三人行”互助行动
“三人行”互助行动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关注农村学前教育,每个老师、每个孩子、每个细节对我们都具有教育性。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人数并不多,但我们仍然希望探寻一条提高农村幼教师资水平的有效路径。
“三人行”互助行动旨在构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引领村校幼儿园共同发展的‘乡村幼教发展共同体’”。我们建立了“三人行”区域推进研训制度,确立了定时、定人、定指导内容的教研方式。教研模式也随着工作开展层层递进:
“2+0”送教:由乡镇中心园的2名骨干教师对村校园进行送教活动,再根据送教活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研修学习。
“1+1”同课异构:由乡镇中心园的1名骨干教师和村校园的1名幼儿教师分别提供2节“同课异构”教研课,再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研修学习。
“订单式”服务:基于前期的互助学习,由村校园主动提出“研修任务”,乡镇中心幼儿园根据任务设计下一次的行动计划,开展互助研修学习活动。
“个性化”研修:基于前期的互助学习,村校园根据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并积极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这个阶段由村校园申报下一阶段的“研修计划”。
精准教研,形成了中心园与村校园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主动思考”与“共同发展”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有了一致的发展愿景,我们再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推出中心园与村校园的“周周牵手”计划、中心园长蹲岗指导计划、优秀园长输送计划等,及时有效地解决村校园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的园本研修俨然变成了全校关于“学前教育”问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并带动着大家主动思考“学校教育”中的共性问题,有部分村校以“优质乡村幼儿园”的创建为突破口,积极进行教师专业成长、幼小衔接、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幼儿园家长参与必要性具体实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在对幼儿园的管理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幼儿园管理的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好家长方面的有效作用,鼓励家长成为幼儿园管理层的一份子,作为主人,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决策之中,发挥好家园共育的作用,这不但是纲要中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在今后良好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实工作中,其实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这一点,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中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措施。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就突出强调了让孩子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之中,要求幼儿老师都能积极、主动的利用好家长这方面的重要资源,以便形成家园配合默契、教育同步的和谐气氛。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也有很多幼儿老师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理解的还不够深入,认为所谓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就是指家长对老师的工作给予支持与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一学期对家长开放一次或两次活动就算家长参与进来了。其实,这样的参与并不是纲要中所谓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只会感觉是一种应付,是蜻蜓点水而孩子家长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幼儿园管理之中,没有真正的成为幼儿园主人。大家都应该意识到在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趋势的逐渐变革,以及家长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家长在对孩子接受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幼儿园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也给幼儿园在对孩子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义建议和措施。所以,让家长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当中来,在学校为家长专门成立一个交流平台,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了今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的一种趋势。
二、家长参与管理的几点具体实施
1.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参与管理
每位家长都对子女的成长抱有殷切的期望,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种心态,但大多数家长却仅仅具备热情而缺乏思想,往往会会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素养。因此,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幼儿园很有必要作出一些合理且恰当的指导方案,主动向家长宣传一些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开展一些家园相互沟通活动等等,比如现在湖南卫视比较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按照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接受并主动参与进来。然而想把家长真正作为幼儿园的一位直接管理者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如在幼儿园的管理上实施一些开明的态度及乐于听取意见的方案,进而达到让孩子家长真正更多的参与进来,加强家长与学校双方的信任性。对此相关措施的制定会有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为合理化,进而更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
因此,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会使很多家长从自己思想的小框框中跳出来而融合在整个大家庭当中,所以学校对于这些在孩子教育身上有心无力的家长们采取各种方案来加以引导,可以根据家长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家长定期或者根据需要来参加孩子的一些教育过程,像协助孩子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在娱乐活动担任裁判,制定孩子的一日三餐等。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可达到家长参与其中的效果,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家长们宝贵的建议,实现了充分发挥家长这部分资源的良好效果,进而实现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2.积极参加教育过程的管理
现如今《幼儿园课程》主要是强调活动性及探究性,及幼儿园要营造一种使孩子自发、主动的去探究活动的氛围,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们就要努力地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问题也正好是各位家长所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所以也实现了对家长们的吸引,使家长们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的管理中来,进而引导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
3.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管理
幼儿园对家长实施开放性管理,当班级举行活动时积极邀请家长们参与进来,是一种提高家长参与效果的重要的途径。在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有家长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还可以是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方法、理念有个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的一些担心,也可使家长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转移到学校来,形成家园共同教育。幼儿园可以多利用双休和节假日期间举办一些家园活动,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做个活动小分享等。如在中班举办的“我是小导游”活动中,每个孩子都作为自己爸妈的一个小导游,带领爸妈参观自己的幼儿园,向家长们介绍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活动场所及平时的玩具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向爸妈展示一下自己最近学校学到的一些本领,最后学校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在学校进餐,亲身体会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的差异,从而更清楚的从哪方面对孩子加强培养,在最后通过家长座谈会就可以收集到家长们有针对性的宝贵建议了。
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走进孩子课堂”活动,邀请家长们直接走进孩子的学习课堂,通过在课堂上与孩子直接的互动,使家长们与孩子之间更加亲密了,与幼儿园之间也减少了许多的生疏感。
4.家长享有参与发展评价的权利
一个幼儿园怎么样及该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好不好,这需要谁来回答?既然家长们都参与了管理,那么家长就应该享有参与评价这种权利。所以,幼儿园有必要在每个学期给家长们发一份有关学校各个方面的调查表,让家长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些评价,使各个家长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集体、小组或个别等活动的形式,因人而异,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得舒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孩子的发展上做出正确的评价了,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家长在衡量孩子方面都是以成人的标准,“横向”比较是他们采用最多的方式。那么怎样才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呢?依据家长的具体情况,针对怎样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举办一些座谈会,并且邀请一些幼儿专家与家长们进行交谈,这样的座谈会既改变了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也加强了家长们在学校的主人公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