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做客人民日报社《两会e客厅》,对今年中国体育界的“大事儿”予以解答。尽快组建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
记者:足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正在积极推进。最近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已被撤销,中国足协开始行使职能,这是改革的标志性一步,下一步足球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刘鹏:党的十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足球的改革发展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去年8月,经过详细论证,颁布了《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体育总局与中国足球脱钩,这个任务基本完成,但还有若干后续工作要做。比如在职能划分、人事、外事、党建、政府向中国足协购买服务的计划等方面还需细则。
体育总局将支持中国足协行使职权,为他们做好服务,继续以体育公益金资助中国足球且不减额度。另外,我们还要牵头制订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划;配合国家发改委尽早出台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配合财政部尽快组建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继续配合教育部抓好校园足球等。对马拉松赛“放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来体现支持
记者:过去的一年,国内马拉松、自行车等大众赛事数量出现“井喷”,参与者越来越多。如何看待和引导这种热潮?
刘鹏:2014年,我们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的审批,所以,2015年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去年全年举行134场马拉松赛事,比上一年增长了83场。
简化赛事审批之后,不等于一放了之,而是要放管结合。比如更多地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马拉松赛事以及其他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交通、道路、安全方面做好服务,还要调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把体育赛事搞好,既要有政府的引导,更要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通过国际合作加快中国冬季体育产业发展
记者: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资本青睐的“风口”,围绕国务院提出“2025年实现中国体育产业达5万亿”的目标,各地都出台了相关细则。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怎样激活、扶持、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
刘鹏: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体育总局和相关部门合作,推动了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到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实施细则。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市、县也把适合当地特点的实施细则制定出来。
通过对体育产业基地的扶持和帮助,尽快打造出一些有较高品牌效应的“中国造”的体育产品。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体育用品国。但量大质不优,有影响的品牌、科技含量高的体育制成品不多。
体育产业一定要拓宽视野,不能把体育产业简单理解为体育用品制造业,实际上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业、健身休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以及会展咨询等,是个多元的结构,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上提质增效。
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冬季体育产业发展很快。对这一块要继续用政策推动大力发展。但冬季体育的制造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冬季体育的器材用品还不能生产。因此要把中国的资金、市场的优势和冰雪运动的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人才优势深度融合,也就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法推动冬季体育产业的发展。里约奥运会预计400名中国运动员参赛
记者: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备受关注,未来一段时期筹办冬奥会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刘鹏:去年12月15日北京冬奥组委成立,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尽快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场馆建设的规划和设计,这是整个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
要和国际奥委会以及冰雪运动的各个单项世界体育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这是寻求更多国际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若干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更多人成为筹备过程中的行家里手。此外,还要着力提高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数量,提高冬季竞技体育的水平,争取2022年冬奥会七大项全部参加,小项要参加90%以上。
记者:今年是奥运年,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家非常期待,中国体育健儿目前的备战情况如何?
长距离跑,通常是指20公里或20公里以上距离的有氧持续跑,其特点是时间长、路程远,能量供应以糖原和脂肪为主。其中,超过马拉松距离的跑步称为超长距离跑,如最近这几年在我国风生水起的100公里跑、12小时跑等。
根据速度,长距离跑可分为慢速长距离跑、中速长距离跑和快速长距离跑。慢速长距离跑就是跑友们熟知的长距离慢跑——L.S.D(longslowdistance),以50%~6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大约在120~140次/分钟,网友“漂泊的狼”、“奔跑的小妖”、“晨恋之路”最近就在进行这样的训练;中速长距离跑以70%~8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在150~170次/分钟;快速长距离跑以80%~9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在170次/分钟左右。
如果按照预计的马拉松比赛配速划分,长距离跑又可分为慢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等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和快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
不管哪种长距离跑,其原则都是距离越长、配速越慢;距离越短、配速越快。相对稳妥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第一次跑长距离,慢一点,不求速度,只求距离,以克服对长距离的畏惧,并为今后的超越打好基础;之后的长距离跑,缓慢提速,进入中等速度;最后的训练则倾尽全力,由中速跑上升到快速跑、节奏跑,力求达到甚至超过马拉松配速。
长距离跑有什么好处?
通过亲身体验及观察高水平跑友的训练,我发现,长距离跑是马拉松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经过多次长距离跑,心肺功能将得到较大提升,腿脚力量也与训练前不可同日而语。
如为备战2009年北马,我在受邀采访新疆首届国际沙漠徒步越野赛的同时,友情参赛,以3小时22分23秒取得了相当于第29名的成绩。虽然据高明305测距只有23公里,但其难度已超过30公里平地。我们跑经千百座沙丘、沙山,就像进行了千百次不间断的间歇跑、变速跑。几天后,在30公里训练时,我连破10公里、20公里、30公里个人纪录。那年的北马,我首次跑进3小时10分,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的《运动生理学》一书中认为,长距离跑可以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心脏的功能,增大肌细胞的血流量及氧气的利用能力;StephenM.Pribut在《您将在长距离跑过程中获得耐力》一文中认为,长距离跑能增加最大摄氧量,促使毛细血管增长,提高肌肉纤维的血液供给,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骨骼肌肉纤维的肌红蛋白。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专业教练在为我制定的马拉松2小时50分训练计划中,要求准备期每周跑一个30公里,竞赛期每两周跑一个36公里,速度均由慢到快;在理查德?内卡鲁为马拉松比赛成绩快于2小时45分钟的运动员制定的12周训练计划中,安排了三次30公里以上长距离跑,其中最长距离为38公里,在赛前三周进行。
长距离跑应该怎样补给?
MikePrevost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到了糖原在马拉松比赛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赛前减量期间,大量摄取碳水化合物,储藏在肌肉中,能保障比赛时糖原的供给。比赛时,途中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肌肉糖原耗尽的速率,帮助你在燃烧体脂储备时维持更高的功率输出。“记住,仅仅燃烧脂肪,您无法维持比赛配速”。
在马拉松赛道上,一般每隔五公里有一个运动饮料站,大家可以及时补充。在长距离跑训练时,如果跑道是环形或折返的,可以将运动饮料或水藏在某处,跑步经过时拿取。否则,只能在跑步前和跑步后补给了。当然,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让人送运动饮料。
不过,对于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而言,在天气不太热时跑30公里尚不需补给,跑友“五米速度”就是一例。这一方面是长期训练提高了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在训练前一两天要休息或放松跑,以积攒糖原。
长距离跑的上限是多少?
我国许多专业运动员一般练到38公里就打住了,即使是传说中的马家军“每天跑一个马拉松”,也只是一日两练加起来的距离,且大多集中在如火如荼的竞赛期,平常没有那么大的训练量;非洲选手则练得稍长,有时在40公里开外,有时超过50公里;仅就单次训练距离而言,我国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比专业马拉松运动员更“疯狂”,不少跑友为了在百公里赛或马拉松赛中取得好成绩,常采取超长距离跑。
比如,我的好友田玉桥(网名汗血宝马)在备战TNF100公里时,在奥森跑过一次50公里、一次55公里,后因脚伤改为参赛50公里组,一举拿下季军;张春晓(网名跑跑颠颠)动不动就跑个40公里,2010年北马跑了2小时57分27秒,2011年元旦和美女跑友珊瑚更是疯跑了72公里;李宁北京跑友堂副堂主李晓保(网名飞鸿)过40岁生日时,呼朋唤友沿着四环跑了一圈76公里,不知他70岁生日咋过,目前七环貌似还没“出生”;安徽跑友李青江参加2009年TNF100公里赛后,感觉不过瘾,又加跑了20公里。
长距离的上限是多少,目前没有定论。当然,对于马拉松运动员而言,并不是在训练中跑得越长越好。一则容易造成过度训练,损害身体;二则超长距离跑并不绝对能提升全马成绩。在2010年TNF100公里赛中,好几个马拉松成绩比我慢一二十分钟的选手,都跑在了我前面。可见,过分重视距离和耐力,就会忽略速度。专业运动员之所以较少进行超长距离跑,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为什么成为什么败?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我参赛的个案,为什么有的会成功,为什么有的会失败?
2010年大马,冲三失利,成绩为3小时04分42秒,其中第36公里和39公里分别掉速至5分16秒、5分18秒。究其原因,赛前虽然练过七次25公里且最高配速达4分08秒,但没跑过一次30公里,导致后继乏力。现在想想,赛前哪怕只增加一次30公里训练,结果都可能大相径庭。耐力上乘的跑者,如能在训练中将一个配速坚持到30公里,赛时就有可能撑完全程,而25公里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当然,大马风大坡多也是折戟沉沙的客观原因。
在失重的太空中,宇航员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同时肌肉也缺乏力量。如果在太空中的时间长了,回到地球上,甚至软弱得不能站起身。而太空体育运动能克服这种太空症,提高骨骼和肌肉的力量,预防骨质疏松。
弧线球变成了直线球
美国航天局的宇航员加勒特・赖斯曼,是国际空间站第17长期考察团的随机工程师。他告诉人们:“我们偶然发明了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往袋子里灌水这样平凡的工作,现在有了全新的意义。我们像扔实心球一样,把水袋扔来扔去,我们发现,接住这个大东西之后,它会带着你飞行一段距离。”
不久前,赖斯曼曾为自己钟爱的纽约扬基队与波士顿红袜队的比赛开球。多年来,在有重力的情况下,他一直抛的是弧线球。但是在太空里,他却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抛直线球了。
有助保持士气
2008年4月19日,第16长期考察团的团长佩姬・惠特森与两名队员抵达空间站,与第17长期考察团的3名成员进行了一场在空中飞行的接力比赛。
惠特森从一个工作舱起跑,把接力棒传给等在3个工作舱之外的队友,然后他以最快速度回来换第三个人。可以想象,这种太空跑步接力赛,真是有趣极了。
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从事太空长期飞行辅导工作的美国航天局心理学家沃尔特・赛普斯说:“宇航员们很有创造力。虽然这些体育运动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有助于他们保持旺盛的士气。”
技巧与规则有变化
虽然空间站没有专门存放体育服装的衣柜,但宇航员还是拥有一些运动设备。
除了太空跑步机和固定自行车之外,他们还在零重力的条件下,玩过篮球、飞盘和回旋镖。但在失重的情况下,比赛规则有所变化。惠特森说,在太空投掷物体,绝对需要技巧,就像在太空里行走一样,这种技巧也需要培养。她还说:“战胜对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想他们还会发明很多新的体育运动。”
太空体育丰富多彩
最近两年里,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的太空体育运动。2008年3月,日本宇航员土井隆雄,在国际空间站上试扔了回旋镖,他想看看回旋镖在零重力条件下,是否还会像在地球上一样,飞回到自己的手边。结果,回旋镖真的飞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