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产品;税制优化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这对于各国税收制度在内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以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为背景,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国优化税制可能显现的新特征;讨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应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快我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进程。
一、对知识经济的几点基本认识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产品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作为非物质要素的知识,与工业经济中的原材料和能源等物质要素迥然不同,这是知识经济区别于工业经济的根本所在。一般来说,知识产品或要素具有如下特征:
1.非物质性。知识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计算机程序以及思想理论、技术、咨询服务等,都是典型的知识产品。
2.可复制性。知识产品可以具体表现为信息产品,在网络上表现为网络产品,也可以被数字化而成为数字产品。其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的复制而不影响效用。
3.价值的不确定性。生产知识产品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与常规性劳动不同的创新性脑力劳动。不能由简单劳动相加而得,具有不可比性;知识产品生产具有不确定性,能否产出、产出多少与投入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不成正比关系,因此,对知识产品的价值的度量极为困难。
4.生产的个体性。知识产品生产是一种典型的智力劳动,是人的思想成果,如一个广告创意。也可以借助于电脑来完成,如编制计算机软件。既可以规模化企业生产,也可以分散到家庭内个人生产。
知识产品的上述特征,决定了知识经济是一种“去物质化”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下降,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作为经济要素,其流动不再有国界,使知识经济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特征。这些方面与工业经济都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现有的发展经济形态下的税制优化结构的稳定性、连续性,又要重视加强新的知识经济形态下关于税源、税基、税种、税收征管能力及税收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税制建设与改革既顺应我国具体国情,又迎头赶上动态发展的国际税制优化的、趋势。
二、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不断变化
80年代末以来,以斯蒂格里茨、米尔利斯为代表的优化税制理论逐步取代了现代新古典诸派税收理论的主流地位,对各国税制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优化税制理论究的是税收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过程,强调的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在政府适度干预下获取税制优化状态的重要性与现实性,考虑的是在税制优化过程中税收效率目标。公平目标与收人目标的并重,并注意分析税制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问题。
具体来说,在已有的优化税制理论研究文献中,对税制不断优化过程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从“市场约束”是否存在,即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充分、信息是否对称等角度,将税制优化描述为“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不断迫近的一个过程。其中“理想优化”是市场无约束状态下的税制优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税收完全中性、无超额税负损失、税收公平等,这些都是优化税制的目标集合。“现实优化”则指在现实市场约束下的税制优化。而由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迫近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约束逐步被突破的过程。现实优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约束集合的参数组成情况,如信息是否对称、竞争是否充分等。其二,从优化税制的经济理论基础――“新政府──市场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诠释。该理论致力于重新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希望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平衡与结合点。以这些思想为核心的经济学观点在西方税收理论中的代表性体现就是优化税制理论。因此,优化税制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致力于寻找包括税收工具在内的财税政策与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稳定平衡。
三、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新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基本经济要素和主要社会财富存在形态,必然成为税收的源泉,进而成为课税者关注的对象。但如何征税,却面临很多变数。
1.税收制度面临的新变化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产品具有非物质性,按照现行税收制度的课税要素来衡量,其属性变得模糊不清了。而事实上恰恰在定性上出现困难,因而征什么税种难以确定,这也是目前电子商务交易课税立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2.税收征管面临的新变化
(1)获取信息难。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可以采用在线电子商务方式进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具有主体隐匿性、标的模糊性、交易地点流动性以及交易完成快捷性等特点,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获取纳税人的交易信息极其困难。而且,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使得税务机关获取税收信息难上加难。
(2)确认计税依据难。知识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使产品定价失去横向可比性,销售额的计算也缺乏“实在”的财务基础,导致税款征收、稽查时,确定应税销售额发生困难;知识产品的可变性、可复写性,使税收信息极易修改,税收征管、稽查的取证工作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3)确认征管对象难。知识产品生产的分散性、隐蔽性,使税务机关确认生产地点、进而确认应税行为发生困难,尤其是对个体性家庭内生产,税务机关将无法确认。
3.国际税收面临的新变化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知识产品的国际交易市场具有“虚拟化”特征,同时全球电子商务交易也表现出参与者的多国性、流动性和无纸化操作等特点,使得各国基于属地和属人两种原则建立的国际税收管辖权面临挑战,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进一步加剧。
四、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提出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与指导思想,为税制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发展方向必须一致。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在内容上必然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继承性,在理论基础上也存在其相通性。从税收经济学角度看,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是,税制的优化是否有利于税收原则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公平税负、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促进与引导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以其来判断知识经济下税制的优化程度,在理论上是可靠的。
其次,应将优化税制理论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征相结合作为优化税制的指导思想。在知识经济下,税收优化的目标集除了原有的纯市场条件(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对称等)之外,还应加入完全知识经济这一重要条件(如信息流动占据相当重要地位,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等)。这是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理论依据的新特点之一。新特点之二在于制约税制优化进程的约束集合中所包括的参数情况,在知识经济下,还应增加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长期共存这一现实情况对经济发展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这样,在上述税制优化理论依据与新特点基础上,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过程既要符合知识经济下税收中性的要求,又要兼顾现实两种经济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税收其他目标的制约。
五、基于知识经济的税制改革思考
1.更新观念。现有研究者仍然用传统思维看待知识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产品课税,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系列难题和障碍。因此,必须在理论上、观念上进行创新,建立知识时代的新税制。
2.建立电子商务新税制。对于在线(Online)的数字化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要抛开“是商品”“还是劳务”的无价值争论,致力于建立新税制: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3.转变征管方式。现行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确认纳税人(商品、服务提供者)身份进而掌握交易活动来实现课税。这种重视纳税人身份的识别、认定,重视掌握每一笔交易信息的思路,这在知识经济下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征管方式必须实现跨时代的转变。
(1)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工业时代的税收征管是以控制信息流为主,控制资金流、物流为辅的,即通过登记、申报等制度措施,掌握纳税人静态、动态信息,必要时才去查银行账户。在知识时代,则要以控制资金流为主,因为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
(2)由卖方纳税变为买方纳税。即由购买方支付并负担税款,实行价外税。这样,一方面与实行在资金支付环节扣税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一国消费者支付的税款留在本国之内,课税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收入来源地原则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为知识产品输入国)。总之,通过网络银行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成本很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规范资金渠道,选择好控制节点。
(3)由现行人工干预征税变为计算机自动扣缴。在资金支付环节安装计算机专用程序,对通过金融机构支付的电子商务交易结算资金,按照固定税率直接代扣税款,如同银行代扣存款利息所得税那样。这种自动扣缴税款入库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
参考文献:
[1]蒋兴红,尤惠,伍菊英.知识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3(02).
[2]叶裕惠.论知识商品的特点[J].科学中国人,2006,2.
[3]孙昌春.论电子商务中的税收[J].商场现代化,2008,6.
[4]刘文武,解新华.中国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08,4.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中外,进程
关于现代化概念的研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里对现代化一词给了这样的界定:一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特定国际格局下经济上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二是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工业化。三现代化是自然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而布莱克在《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把现代化说成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宗教世俗化,人口控制化。布莱克在《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说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章开沅在《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序中讲:现代化一般来说,也往往是指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以工业化为先导和前提的基础上,发生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变迁过程。它既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剧增,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重组,价值观念的更新。在方雷《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一书中,作者并不同意把工业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他认为工业化指的是由于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变迁,而现代化是指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迁。熊吕茂在《中外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也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现代化一词是从现代引申出来的,现代在英语中叫modern,现代化在英语中叫modernism。
关于现代化的特征研究:杨静在《试述中外社会现代化道路之比较》一文中讲到所有国家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有整体性,主体性,革命性,多样性,长期性和全球性。在发展中国家还具有外生性和迟发性。而具体在中国还有模仿性,不平衡性等。在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中有叙述现代化的政治特征和经济特征的内容,后发国家在政治中存在不稳定问题。后发型现代化中,一揽子解决问题问题的特征使后发国家面临一系列政治系统问题。此书中何炳棣谈到涉及与中国现代化的相关因素有意识形态,地理,政治,民族,人口社会教育和经济的。而马克斯韦伯则谈到儒家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在胡承槐的《现代化:过程、特征与回应》中说明了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特征、政治特征、经济特征。经济特征说明自然经济的瓦解。政治特征中说明民主和法制。社会特征中点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关于现代化的阶段研究:艾森斯塔特在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第九章中有叙述:他把中国的现代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中华帝国与西方最初的接触和外部现代化对中国最初的冲击。二是自帝国秩序崩溃中过1911年辛亥革命军阀时期,最后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是为建立一个新国家整体而进行的努力。三是1949年他把其称之为共产主义政体时期。方雷著《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中》把洋务运动当作中国现代化的发轫期,但它仅仅是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上。后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文化层面,再后来的国民党的现代化中也作出一些努力,最后中国必然选择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姚琦也在他的文章《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及其历史启示》中用现代化理论,从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2~1949年三个时期,以物质、制度和文化依次演进为主要线索,对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作一宏观考察,粗略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的变迁,分析近代中国现代化最终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杨静在《试述中外社会现代化道路之比较》中提出中国最早出现现代化的萌动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后,具体表现在人口增多,领土空前扩大,国家主权统一。
关于现代化类型中:《现代化:过程、特征与回应》把世界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以美日为代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前苏联为代表。现在大多数国家不复存在,应该引以为戒。《中国现代化发展新论》里则又有三种发展模式:只是在发达国家中具体细分了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以及说明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熊吕茂在《中外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也有关于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一是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英国的现代化道路。二是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三是混合型的工业化模式---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关于现代化的内容:杨静的《试述中外社会现代化道路之比较》一文中谈到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城市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世俗化,观念的理性化,它具有整体性,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中外有没有不同之处呢?熊吕茂在《中外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说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而西方的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优先发展农业为前提的,按农轻重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而西方的现代化是以优先发展轻工业为前提,按轻重农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中国的现代化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革民族资本为工业化奠定基础的,而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奠定工业化基础。
参考文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
章开沅:《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方雷:《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
杨静:《试述中外社会现代化道路之比较》(论文)
熊吕茂:《中外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论文)
姚琦:《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及其历史启示》(论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向
前言:经济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础,同时经济管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探讨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
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正确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如下:①规范性特征: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规范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性,例如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对于经营管理的规范性等;②创造性特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创造性发展,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管理技能,创新自身的管理思想,以此来推动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创新;③科学性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管理来说,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科学性[1];④民主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也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行的是民主性的管理,注重顺应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积极支持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方法探讨
首先,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此来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经济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第三;应当积极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对经济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第四,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第五,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经济管理应当积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国情为基础,采取适应我国经济的经济管理方式;第六,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将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研究
(一)管理理念发展趋向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济管理理念也呈现出人本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推进经济管理发展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提升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注重人才的吸引、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并以人才为本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管理方式发展趋向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中,绝对权威性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的规范性,但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思想革新和方式创新,随着开放式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大众化的管理方式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向。管理者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实行大众化、开放式的管理,以此来拓展工作人员的思想,实现管理创新,达成管理目的。
开放式的管理将管理的权限和权力下放,实行责任分工制度,这样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增加对经济管理的责任感,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管理中来,并以主人翁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有效提升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对于管理思想的革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手段发展趋向
管理手段即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硬件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呈现出知识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向,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知识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丰富的经济知识理论,还会应用到先进的管理工具,例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四)管理导向发展趋向
市场化经济的深化加剧了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这就是经济管理导向的需求化发展取向[2]。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企业可能既是买方市场的重要构成,又是卖方市场的重要构成,这就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供应的走向,并以此为导向来开展经济管理工作,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势必会进一步发展。企业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将导向的重心放在市场需求上,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重要的管理内容,其对于引导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征以及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方法,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