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1千克=1000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千克,掌握1千克=1000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台秤、天平、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书、矿泉水等)、2分硬币、弹簧秤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一些小物品(如文具、零食等),用于体验不同物品的质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平时购买物品时,如何知道物品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回顾旧知:复习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并让学生回忆1克大约有多重。
(二)新课探究
1.认识千克
展示台秤,介绍“千克”是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常用的单位。
让学生观察台秤上的刻度,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来表示(如洗衣液、大米等)。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让学生轮流上台,用台秤称量自己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师准备一些重量接近1千克的物品(如2袋食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1千克的重量。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认识秤
介绍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演示如何使用秤来称量物品,并让学生观察指针或数字的变化,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单位换算:给出一些简单的单位换算题目(如5千克=多少克?2000克=多少千克?),让学生练习并进行讲解。
2.估测重量: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估测它们的重量,并用秤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认识千克、掌握1千克=1000克、感受1千克的重量、认识不同类型的秤。
2.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提高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秤称量它们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概念。
难点: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准备:
1.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天平、台秤等称量工具。
3.实物:如苹果、橙子、书包等,用于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来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千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千克吗?1千克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克
(1)展示课件,介绍千克的概念和符号(kg)。
(2)让学生观察实物,如苹果、橙子等,感受它们的重量,并猜测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3)使用台秤称量实物,让学生实际感受1千克的重量,并建立1千克的概念。
2.千克与克的换算
(1)介绍克的概念和符号(g),并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际称量,让学生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尝试将它们的重量从克换算成千克或从千克换算成克。
三、巩固练习
1.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进行称量,并记录下它的重量(以千克为单位)。然后,让学生将物品的重量从千克换算成克或从克换算成千克,并与其他小组交流结果。
2.课堂练习:通过课件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千克的概念和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称量,并记录下它们的重量(以千克为单位)。同时,让学生尝试将物品的重量从千克换算成克或从克换算成千克。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千克的概念和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换算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1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正确使用秤称物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提升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电子秤
各种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玩具等)
1千克的物品(如大米、黄豆等)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其重量,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2.引出课题:当物品的重量超过我们的手感范围时,我们该如何知道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
二、认识千克
1.讲解千克的概念: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表示的是物体的重量。
2.展示电子秤,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三、感知千克
1.活动一:称一称
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分别称一称自己带来的物品,并记录下其重量。
引导学生观察电子秤的指针或数字变化,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差异。
2.活动二:拎一拎
教师出示1千克的物品(如大米),让学生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的重量。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在重量上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3.活动三:数一数
让学生估算一下1千克的物品(如黄豆)大约有多少颗,并动手数一数。
通过数数的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千克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
1.小组活动:分小组让学生用电子秤称一称身边的物品(如书包、文具盒等),并记录下其重量。
2.展示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并说说在称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五、课堂小结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千克的`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
1.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秤称一称它们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鼓励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购物时看看商品的重量等。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