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速度很快,养老保险资金也存在很大的缺口。然后通过简单的模型说明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对缓减“资金缺口”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和适当放开生育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资金缺口;收支平衡;延迟退休年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抚养率比较低,社会生产性强。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结构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该国家和地区就可以视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近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衡量老龄化速度通常是根据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7%翻一番的时间。根据统计可知,法国需要115年,美国需要65年,而中国仅仅需要27年[1]。由此可知,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惊人,“人口红利”转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新的挑战。2015年1月14日,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并轨”。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的公平,促进事业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更主要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资金缺口”问题。刚刚落下帷幕的两会,“养老保险”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家都在关注在实施“并轨”以后,是不是很快就要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各种信息表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急需解决。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进行测算[2]。(如图1)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预”――张乐
各位学者对“资金缺口”的预测结果有所差别,主要是因为各自的假设条件和使用的模型不同。总而言之,“资金缺口”已经不是网友流传的“吓唬人”,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养老保险制度出发,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以及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二、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现收现付制度是以横向平衡为原则,用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保险费来支付上一代的退休金,这一模式可以很好的应对通货膨胀也充分体现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原则。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模式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会造成很大的资金缺口,代际间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基金积累制是在职人员将工资交社保经办机构,并且不断的积累和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的总和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种制度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我国将这两种制度结合推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在职人员缴纳的保险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相当于现收现付制用来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积累。
“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虽然是两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结合,但是体现现收现付制的“统筹账户”仍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资金缺口”形成的另一部分原因是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中形成的隐形债务,本文主要研究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的影响,隐形债务不作考虑。下文通过简单的模型构建对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的资金处于平衡状态,即一定时期的缴费数量与这个时期的养老金支出额是相等的。
StLtWt=EtVt(1)
其中,St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Vt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为了推导出现收现付制度中的人口老龄化因素,将式(1)变形为:
St=EtLt・VtWt(2)
其中是养老金领取人数和制度缴费人数的比,也称作制度赡养率;平均养老金水平和缴费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也称作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为了测算养老保险资金的盈余,设t年的资金余额为Bt这根据上面公式(1)可得:
Bt=StLtWt-EtVt(3)
因为不是所有的养老金都能收取,必然有个缴费率,假设t年的缴费率为θ,则t年的资金余额可以表示为:
Bt=θStLtWt-EtVt(4)
假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内t0~tn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t=t0Bt(1+r)tn-t(5)
由(2)、(3)可知,随着老龄化的严重,养老保险缴费人数Lt在减少,养老金领取者人数Et增加,;平均养老金水平Vt因为养老保险费用的刚性攀升也在增加。Bt、B出现负值,说明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受老龄化的影响造成了“资金缺口”。而且由图1可知,“资金缺口”将在2030~2040年达到顶峰。
三、解决“资金缺口”的建议
养老金资金缺口其根本是指养老金的收支不能平衡,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或者提高出生率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支出,但是养老金费用的减少似乎是不可能,因为养老保险费用具有刚性攀升的特性。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也遭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他们大部分解决方案都是从延迟退休年龄开始。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减少支出,更加强了对资金缺口缩减的影响。以下主要从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生育率、提高保障资金运用效率三个方面对“资金缺口”提出建议。
(一)延迟退休年龄,缓减“资金缺口”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满60岁,女干部满55岁,女职工满50岁。这一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规定的,当时是很合理的,因为当时平均预期寿命在41岁左右。现在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但还施行以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很显然是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一般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而且美国和德国将提到67岁,所以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最重要的是可以缓减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简单假设,如果把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分别提高5岁,则意味着可以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而且少发放5年的养老保险,专家计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统筹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而且采用渐进式延迟不仅能很好的应对公众的反对心里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袁磊设计了三种延迟退休的方案,在不同的组合条件下研究了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案可以推迟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时间的到来,也可以有力缓减缺口规模的扩大,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扭转。[4]郭永斌则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有很大的影响。
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延迟退休年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但是可以缓减规模继续扩大。
图2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金缺口结构
(二)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
虽然国家已经将延迟退休年龄提上工作日程,实际上很多学者反对这一做法,[5]李绍光、常云昆、于晨等都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要解决“资金缺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国虽然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理论上讲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以投资房地产、证券、基础建设等,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做到资金的高效投资,或者说仅仅为了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很少投资一些有风险的渠道。[6]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90%以上都存在银行,由此可见投资收益率很低,这也是造成缺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养老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积极的参与多方面投资,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收益率。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也是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出生率,适当的放开生育政策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急剧增长,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减缓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也避免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几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快,这一政策的弊端很明显的暴露出来人口结构不合理,赡养率明显增加,[8]范荣欣指出,在人口结构年轻的时候三个在职员工缴纳的养老金可以供养一个老年人的退休金,但是在老龄化严重的时候,抚养率上升,大概一个年轻人只能支付一个老人的养老费用。因此,从人口结构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角度出发,应该适当的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收入注入新的血液。[7]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当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88。而且人口结构格局已经确定,所以大幅度提高生育率难度很大。但是从长远来说,提高生育率可以对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起到很明显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蒯小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云梦学刊,2014(35)
[2]杨欢1,袁磊2.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3)
[3]袁磊.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72种假设下三种延迟方案的模拟[J].人口与经济,2014(4)
[4]郭永斌.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评估和可持续性分析[J].保险市场,2013(4)
[5]乐章、刘二鹏.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70-02
一、引言
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如果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于2000年就已经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在随后的十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张,且地区间差异更加明显,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数量急速上升,使得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然后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与恢复,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改革和完善,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随着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日益淡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年轻人可能无法为老人提供较为周全的赡养,而养老保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可以预期,使得自己老有所养,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强化了家庭关系中感情的交流。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也给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存在养老金筹集更加困难,养老金资金缺口变大,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周期变长,地区间差异造成养老金制度难以实施等问题。我们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消除或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的影响
(一)养老基金筹集更加困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基金的筹集方式也应当不断的进行改变,然而我国现有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给养老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困难。一是养老基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在社会统筹部分如果工资替代率保持不变的话,则赡养率越高则养老基金的缴费率越高,而赡养率是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比的,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极大的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而企业或个人对于养老保险费的上缴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保费的上缴不能按预期收回,将严重影响养老基金的筹集;二是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筹集较为困难,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其不稳定,且最近几年经济更加不景气,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所以可能不会为企业的员工购买养老保险,使得养老基金的筹集不够全面;三是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意识淡薄,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且对于国家的养老基金缺乏基本的信任,导致农村养老基金的筹集较为困难。以上几点均导致养老金的筹集过程面临较大的困境,养老基金的补给严重不足。
(二)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开始领取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过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养老基金将面临巨大的赤字;第二,由于退休制度不够健全,一些机关单位的员工可能出现提前退休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且机关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领取数额较大,给养老基金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人类的不断进化,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就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周期变长,大多数人领取的养老保险均会超过其缴纳的数额,导致养老基金支付面临较大困境;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退休前累积缴纳的基金已不足以支付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养老金金额,所以国家多次提升养老金水平,这就使得需要支付的离退休费用越来越高,对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提出挑战。
(三)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差,存在潜在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种长期的金融投资,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的数额巨大,但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保证增值能力较差,无法利用养老基金巨大的数额带来更多的收益,且养老基金的保管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国家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缺乏统筹的安排和全面的评估,无法为养老基金提供良好的投资方式,使得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部分养老基金出现了贬值,对养老基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国家对于有些养老基金的投资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比如据说将有400亿资金将进入股市,但是相关部门在利用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之前,缺乏对于该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也无法确定该投资的风险收益值,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弱;最后,缺乏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督控制体系,对于养老基金的入账和出账,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对养老基金的日常运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基金贪腐、浪费现象的发生,以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为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统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据数据显示,我国于2014年进入高度老龄化的省份有19个,然而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够严重,甚至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如果对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的管理,则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比如对于养老金的筹集数额及筹集年限应根据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各个地域的退休年龄也应有所差异,如果仅仅按现在这样统一安排,则缺乏针对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甚至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巨大冲击;其次,养老保险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由于一些农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阶段,或者是农村一些人缺乏购买养老保险的能力,使得农村大量的老年人没有购买养老保险,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并且给社会的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人口老龄化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进措施
(一)拓宽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
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完善基金筹集方式,并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基金筹集带来的压力。第一,在对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计算时,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的支付能力,并对赡养率、预期养老基金缴费率、工资替代率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准确的评估,以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避免个人或企业不愿意进行养老基金的缴纳,增加养老基金的筹资数额;第二,增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养老基金的缴纳,比如对于乡镇企业盈利能力较弱,生存较为困难的情况,为其量身制定一款适合其为企业员工购买的养老保险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当乡镇企业倒闭时,对于企业的职工转换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继续养老基金的筹集,并且对于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给与资金奖励和政府支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范围;第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增加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的力度,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提供广大的市场;第四,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基金临时亏空或财政赤字,应当由政府建立补偿机制,对养老保险基金给与临时支持,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支付压力
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平均寿命变长、提前退休、经济不断发展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给与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分地域对我国的老年人口以及已经购买保险的老年人口进行准确的统计,并利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我国收入的和可能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和支付方式,缓解支付压力;其次,针对不同地域,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人数量及平均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保费以及养老保险支付方式,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再次,延迟退休年龄,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养老基金的赤字,所以可以通过延迟退休增加就业人口,并且减少养老保险支付年限,有效缓解支付压力,而我国也已经着手开始采取这一措施来缓解养老基金的财政赤字;最后,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实效性和可调节性。
(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庞大,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式来促进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的提升:一是对养老基金的性质和筹集方式、支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筹集方式、不同支付方式的养老基金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以确保资金投资的最优化,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完善的养老基金风险评估系统,在养老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之前,应当对运用各种风险评估软件对该笔投资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建立对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在确保养老基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建立养老基金的日常监督控制体系,通过计算机对养老基金的日常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审核、评估,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或者是可能造成资金风险的指标,并及时的加以控制,并对养老基金投资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监督控制,以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近年来,老年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具有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已日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现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27例老年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0~83岁;27例患者均经外周血和骨髓穿刺检查或骨髓活检确诊,符合文献[1]中的诊断标准。FAB分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4例(其中M12例、M29例、M33例、M42例、M57例、M6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例。发病至确诊时间8~90天,平均40天。临床表现:27例患者均有贫血(轻度贫血10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12例),发热16例、皮肤浸润1例、神经系统症状3例、脑膜白血病1例,合并肺部感染12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实验室检查:Hb47~101g/L,中位数77g/L;WBC(1.2~34.0)×109/L,中位数6.2×109/L;PLT(16~137)×109/L,中位数54×109/L;骨髓原始细胞37.0%~97.8%,骨髓增生低下9例、增生活跃4例、增生明显活跃11例、增生极度活跃3例。
1.2治疗方法:骨髓增生活跃的患者给予标准DA方案(阿糖胞苷200mg,1次/d静脉点滴,连用7d;柔红霉素60mg,1次/d静脉点滴,连用3d)治疗;骨髓增生低下的患者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10~20mg/d)或高三尖杉酯碱(0.5~1mg/d)治疗,疗程1周。同时配合支持对症治疗。
1.3结果:27例患者中,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死亡16例,缓解率为40.7%(11/27),病死率59.3%(16/27)。其中9例骨髓增生低下者部分缓解5例,死亡4例。
2讨论
老年性白血病起病相对缓慢,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调查显示60~69岁为老年性白血病的发病高峰期,并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主,约占总例数的82.6%。本组病例亦体现了这一特点。本组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达90天,明显长于非老年组。老年性白血病易误诊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症状不典型。老年性白血病通常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如感染、发热、贫血等,尤其是轻度贫血者,最易被忽视;而骨髓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象不高也易被忽视。此外,老年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明显少于非老年组,因而不易引起医生的注意。(2)患者对疾病重视不够,对出现的症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到医院就诊。(3)部分临床医生对老年性白血病警惕性不足,对感染、贫血、发热等症状常当作慢性支气管炎、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进行诊治,未能及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掩盖于常见症状之后的白血病诊断。据文献报道[2],低增生性白血病主要见于老年人,本组27例患者中,骨髓增生低下者就有9例,占33.3%。骨髓增生低下给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若早期采用强烈化疗则死亡率较高,而姑息治疗生存期较短;采用小剂量化疗则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因此,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对骨髓增生活跃的老年性白血病患者可应用标准方案化疗,但考虑年龄及机体机能衰退的因素,药物剂量应酌减。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不佳,随年龄增长,缓解率逐渐下降,缓解期缩短,与文献报道相符[2]。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1)年龄大,各组织器官耐受性差,化疗后并发症多,易发生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疾患;(2)低增生性白血病多见,不能行正规化疗,白血病缓解率低,长期生存率低;(3)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发生率高且不易控制。综上所述老年性白血病治疗困难,预后差。因此,研究和开发更有利于老年性白血病治疗的新药物及新方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1.
关键词:退休政策;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24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37-1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在此背景下,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案被提出并得到热烈讨论,本文也就延长退休年龄进行简单探讨。
1外国退休年龄立法借鉴
世界上多数国家把退休年龄规定为60~65岁,并规定雇员在达到退休年龄退休以后,方可领取退休金。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发达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当年养老保险明显入不敷出。美国在1975年当年出现赤字15亿元,到1982年当年支出超过收入122亿元;英国从60年代后期到1983年,社会保险由14亿英镑的盈余变为115亿英镑的赤字;而在意大利1985年社会保险总局的赤字就高达38亿里拉;于是,许多国家对本国社会保障不得不进行改革。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一相似点,就是普遍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2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职工也没有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为每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但是由于之前没有资金积累,大量已经退休或者将要退休的职工的账户实际上是空账。现在政府每年筹集的三四千亿元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都用于保证现有的3600万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潜在财务危机,促使许多国家考虑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以缓解日趋尖锐化的矛盾。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劳动者退休期限,相对延长就业期限,抑制急剧上升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退休年龄的适当延长可以缓解养老保险资金供求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增大纳费人比重,其效果可视同降低养老保险的纳费水平。否则,国家势必负担巨额的养老保险费用。
3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提高或部分提高现行退休年龄,将延长老年劳动者的就业期限,这又势必使我国业已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趋尖锐。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的预测》研究报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格局近几年不会扭转,从1990年到2000年劳动力供给将净增6845万,平均每年净增700万人。一个需认真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是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压力趋于紧张,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可能出现的超常规模的富余人员或失业人员,教育产业化后,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此外还有退伍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人口等。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作为一项缓冲的政策措施,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若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断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将引发劳动力供给的大规模增加,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养老保险的负担似乎可以减轻,然而却加大了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开支,政府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引发社会矛盾,造成政府信任危机乃至社会不稳定。
4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4.1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存在调整的空间
我国现行退休政策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放宽五年期限。这一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寿命也从建国前估计的35岁左右提高到1990年的70岁,在世界各国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知道,人均寿命的长短是影响退休年龄高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均寿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显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较50年代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未来面临的十分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偏低。较低的退休年龄与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必然会加强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用负担程度。如果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通过缩短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期限而适当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将具有重大政策意义。而我国现行的较低水平的退休年龄,将对养老保险运行机制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4.2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教育普及率不断上升,青年的就业年龄普遍推迟,更多的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年龄的推迟使得社会和个人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期也相应延长,为社会和个人收回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可能。基于这一认识,人均寿命的延长不但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生理上继续就业的客观基础。而且社会重视人均寿命延长本身的经济价值,又是提高退休年龄,协调社会的政策基础。因而它为我国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5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方式
诚然,社会上关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不休,基于此,如果要延长则需得找到正确方式,可以平衡各方利益。此处对可行的方法进行探讨。
5.1退休与养老金分开
退休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就业压力和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这两方面,提前退休有利于解决就业,但造成了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推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但是增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两者是一对不可兼顾的矛盾。而社会上只要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的习惯做法,使得解决这一矛盾更加困难。那么把退休同领取养老金分开也许能既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也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一个合理的退休年龄应该是兼顾就业压力和养老金支付能力,实现一种平衡或者是均衡,这种方式有利于达到这种均衡。
5.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人口方面的诸多特殊性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决定了似乎不宜继续实行结构单一的退休政策,而应逐步过渡到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弹性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的基本内容拟包括退休年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退休方式具有弹性,退休收入具有某种伸缩性。
6小结
退休政策问题影响深远,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退休政策应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相协调,并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中,统一协调,构成一个重要有机整体。并且这是应宜早考虑并研究实施的一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5).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社区综合护理;方法;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20-01
国际上认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10%、超过65岁是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7%,国家出现两者其一都被称作老龄化社会。2009年底统计: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8.5%,达1.13亿之多[1]。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避免,给我国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健康老龄化即在自然老化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生物性老化(身体机能受损)和社会性老化(社会参与能力退化)延迟发展。健康老龄化不仅仅指老年人身体的健康,还应该包括提高老年人在生活质量,涵盖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两个方面。健康老龄化的提出无论是对国民健康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是意义重大。我中心通过对4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加入社区护理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护理中心住院部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接受护理的老年糖尿病病人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结构为55-85岁,平均年龄为61岁;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患者的年龄、病情、非药物治疗、性别和FBG、2hB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选择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以此为基础,增加健康教育、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缓解情绪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与患者聊聊心事,对患者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多与患者沟通,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缓解患者的情绪。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不正确的心理状态进行纠正。利用一些安静的环境和舒缓的音乐协助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让患者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接受治疗以及护理。
1.2.2加强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让患者了解这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教会患者使用一些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让患者在医务人员后再进行自检,消除患者心理的疑虑,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
1.2.3家属配合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也要请患者的家属协助义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因为患者毕竟与其家属熟悉,在进行相关心理护理时,其从内心里容易接受。要提醒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充足的支持,另外还要与患者多谈谈心,与患者多散散步,通过交心的方式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3]。
1.2.4自我调整护理人员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但是,在护理时自我调整却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具备的,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医务人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患者排解心理的压抑,例如:听音乐、看电视、主动聊天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患者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自我调整的目的。
1.3统计学处理选取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选取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进行检测后发现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社区老年人护理即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重点是老年人。为老年进行周到的护理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区服务工作,并且发展较快。社区护理工作着重根据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为老年人解决具体的躯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因为老龄化引起的医疗护理需求剧增等问题,意义重大。将治疗、教育及康复三个方面合为一体进行考虑,在健康及预防方面均发挥作用。
人口老龄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以老年人身心健康为目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并保持老年人生存质量,实现我国人口的健康老龄化。在护理领域健康老龄化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保健事业不断进步,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也将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致力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实现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黄艳君.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04).
[2]张彩花,张红秋,慕晓芳,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工作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01.12,16(21):95.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弹性退休
一、现状分析
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后,需要某种制度来保证自己在不能继续劳动以赚钱谋生的情况下而不至于穷困潦倒,这就是指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的退休制度安排。因此,退休年龄就是一个人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年龄。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提前放宽五年期限。在当今人口日趋老化和人均寿命逐渐延长的背景下,这种强行退休的制度受到了很多争议。“延迟退休”似乎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大部分劳动者却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在一项调查中,近九成的被访者都不同意延迟退休。由于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
二、当前我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一)适合我国人均寿命延长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意味着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延长,即可视为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延长,开始劳动的年龄普遍提高,进一步导致工作年限的减少,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的需要。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长远看来,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可回避,否则整个养老体系将无以为继。
对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年轻一代的缴费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养老金是由现在工作的年轻人支付,数量激增的老年人意味着年轻一代需要缴纳更多的养老金,年轻一代缴费压力越来越沉重。如果推迟退休年龄,则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
(三)有利于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和更大程度发挥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退休年龄提高可以使劳动人口增加,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
三、当前我国延迟退休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大就业压力,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延迟退休无疑是雪上加霜。老一代在岗就难为年轻人空出职位,使得社会财富向老年人转移,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即老年人就业,年轻人待业在家。
(二)扩大分配不公,加重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民众反对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即是退休金的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如果延迟退休,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进而扩大了分配不公,使一部分利益集团更加得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难以得益。
(三)阻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我国正逐步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按照规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必将会对新农保的参与率产生巨大冲击。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得原本未被覆盖的人拒绝投保,覆盖率低又会导致养老保险收入的降低。因此,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可能并不如预期。
四、退休年龄改革的建议
社会政策的出台必然会是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一场艰难博弈,尤其是像“延迟退休”这种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大计。因此,在实施政策前,必须尽力搬去这些“绊脚石”,才能使政策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要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完善我国基本养老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制度覆盖率未能实现全国统筹和自由流转,仍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存在,财务上不具有一定可持续性。若要延迟退休,必须先解决我国基本养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反对“延迟退休”的呼声主要来自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早,工龄长,如果再延长退休年龄,则会损害其充分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权利;反之,受教育程度高,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管理工作的劳动者,就业晚,工龄短,延长退休有利于实现其充分就业的权利,也避免造成优质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制定政策时需把握好各层次劳动者的权利平衡,解决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
再次,把握好政策的实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延迟退休”必定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就业难并不是因为老年人每年腾出来的位置不够.而是巨大的劳动力总量与劳动力需求不相符。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就业问题绝不能拿退休年龄开刀。所以“延退”需缓行,把握好时机,平衡新老劳动者的利益。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劳动者意愿实施弹性退休。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较高。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实施弹性的退休政策。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关系民生大计,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考虑适时地、逐步地、分区域地、有选择地实施弹性退休年龄政策,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群体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增加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解决就业和养老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注重政策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学术交流,2011(2)
[2]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3]沈文莉,退休年龄延迟与劳动者权力之争,劳动保障,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