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细胞生物学认识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细胞生物学认识范文

【关键词】哲学关系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0-01

哲学与具体科学联系紧密。哲学是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世界最本质、最一般性的问题。而具体科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研究个性。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共性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如果离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就会迷失方向。

生物学科作为具体科学的一种,哲学对于生物学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渗透在生物学科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研究、生物学教学等。本文主要从高中生物教学中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几种哲学关系的处理进行论述。

1.中学生物教学中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

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即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共性,事物中相同的东西;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特点。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生物教学中也要注意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中所讲的规律一般都是一般规律。任何一般规律都是对事物的共性的总结。事物还存在其个性与特点。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为例:一般高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但植物的根尖细胞、叶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真核细胞都含有线粒体,但蛔虫细胞中不含有线粒体;一般的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绝大部分细菌为异养型,但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等等。

2.中学生物教学中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处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与局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甚至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性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首先,从具体问题上来看:在讲述植物体时,首先要强调植物体为活体这个整体观点,也要进一步指出植物体中的某些组织和细胞,例如:导管细胞、根冠外部细胞为死细胞。植物体一般组织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为C2H5OH与CO2,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等无氧呼吸的产物为C3H6O3.

另外,从中学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来说:

(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章节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性。例如: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在讲解时,通过对生物体六大基本特征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整体内容进行了解,使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在各个章节内容的讲解和学习中,也要针对每一章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学习。

(3)各章节的内容的讲解要与课程整体内容相互联系。

3.中学生物教学中抽象与具体关系的处理

本文所讨论的抽象指的是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觉比较空泛、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指的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的知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抽象的知识点有很多。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型具体化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DNA分子结构的讲解过程中,DNA分子的结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借助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深刻认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实例具体化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细胞的分化的讲解过程中,分化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很抽象。我们可以以人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为例进行具体认识。人最初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在由受精卵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过程中,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产生稳定性的差异,而形成肌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骨细胞等细胞。从而弱化细胞分化概念的抽象性。

模拟实验具体化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基因分离定律的讲解过程中,子代性状的分离比学生难以理解。课本借助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过程中,认识精卵结合的随机性,进而认识性状分离比为31.

4.中学生物教学中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处理

哲学中的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中学生物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宏观与微观主要引导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生物微观知识的认识,还必须注重宏观角度的理解。

细胞生物学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细胞核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35-02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而且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1.1教材分析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一模块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进而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教材的设计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分析、交流与探讨中对细胞核的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有深刻的领会,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1.2学情分析

教师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校为乡镇高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地域特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弱。精美的电教提示与探究性实验方式有效结合,较直观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增强生物课学习效果的高效性。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细胞的结构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构建知识的整体性。

1.3设计构思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以“问题探讨”入手,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分析资料进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借助多媒体和自制教具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探讨细胞核在结构上有哪些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结合前面的知识,形成认识一一细胞核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根据上述分析,对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2.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2.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难点: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3课时安排:1课时

2.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

2.5教学过程

2.5.1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导入。

投影出示教材P52细胞电镜照片,讨论:

1)细胞核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细胞核比喻成什么才既形象又贴切?

2)没有细胞核,细胞还能存活吗?

3)没有细胞核,细胞还能合成蛋白质吗?

4)没有细胞核,细胞还能生长和分裂吗?

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胞核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2.5.2讲授新课

2.5.2.1细胞核的功能

利用【资料分析】,讨论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

1)动画显示资料1,提问;资料1说明美西螈皮肤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结合初中学过的有关多利羊产生过程的知识,你认为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为什么?

2)动画显示资料4,提问:资料4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形成主要与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有关?

3)动画显示资料2,提问:从资料2可以看出细胞核与细胞分裂、分化有什么关系?

4)动画显示资料3,提问:分析资料3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资料,然后由小组推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点评、补充。教师根据学情点拨并启发学生尝试总结: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教师总结: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进一步诱导学生: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呢?导入“细胞核的结构”。

2.5.2.2细胞核的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52-54相关内容,在教师板图“细胞核的结构”中填写细胞核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核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2)什么是染色质?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3)细胞核为什么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

4)同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蓝图”都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体内细胞的形态、功能如此多样?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点评一一补充,教师点拨、小结。

2.5.2.3细胞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统一整体。

教师给出4个提示,学生分组讨论,先由小组成员展示,然后其他同学点评并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细胞生物学认识范文

下午好!首先感谢岑芳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切磋的机会。这节课是我今年6月份在市电教馆录制的一堂新课程标准的探究课。当时接到岑老师给我的这个任务时,我非常高兴,但又很紧张。高兴的是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紧张的是因为我一直以来从事初中教学,2005年9月才开始上高中课,还是个新手,当时,我也只是接触了必修一的教学(因为我们学校第二学期才开课)。静下心来分析了一下岑老师为什么让我开课呢?我可能有自己的两点优势:一是我已经经历了3年的初中新课程改革,观念可以说已更新了不少,新课程的理念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二是对初中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熟悉,能帮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高中的新课程改革是继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始的,从知识内容上看,初高中知识必然存在着一定衔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初中知识背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自然铺垫来自主构建高中的知识体系。

有了信心,我开始选择课题。新教材中有不少课都安排了“边学过做”的环节,有探究实验穿插的课,学生能动手活动,课堂气氛就容易活跃,比较热闹,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但要准备实验器材摄制录相课,来回搬运很费事,所以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那就上一节思维探究的课。我想这样的课对于我们所有教师来说,都是可操作的。如果说初中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小实验探究,那么高中的教学则更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得在一次雨花中学的教研活动中,听了有关“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科学史、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可以利用模型、还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只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具有探究性。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也能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所体会。关键是教师要把自己扮成学习者的角色,并且要剖析自己,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我选择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已上过了这一节课,大家设计的肯定更为精采,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下面就我的备课思路向各位做一个汇报。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是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点内容,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器以及细胞核四块内容,我选择了第1课时,内容涉及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细胞膜。其中的细胞膜结构的知识与下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出现的许多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抗原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等,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智力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

三、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更应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经验,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境,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只做一个科学结论的摘录者,而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让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结论,也了解科学的过程;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发展能力,培养爱科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实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为此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2.概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利用教师提供的课外知识背景扩大知识面,开发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

情感性目标:

1.探讨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2.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设计:

对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概念:只需要分别提供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上的上的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比较就可以了。因为学生能结合图的复杂程度和书上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亚显微结构。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学生提到细胞的结构,就能说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我直接告诉他们这样的一类细胞称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但生物界还有另外一类细胞却很特殊,我们把它称之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继而质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然后给学生以提示: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学生从“核”字上发现最主要区别在细胞核。这时再继续质疑: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原核、真核细胞还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很容易找到答案,所以让学生直接回答意义不大。因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串: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为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核膜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细胞器的复杂程度来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作出比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辨认、比较的能力。最后采取图表归纳法引导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信息的整合能力。

(三)细胞膜化学组成:细胞膜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教材中并未介绍,但考虑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很重要,所以补充设计了一个小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哪种材料进行细胞膜的制备。这一点是借鉴了人教版的教材。

探究问题:如果给你以下材料: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制备细胞膜?为什么?根据什么原理来做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应选择猪肝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易分离出细胞膜,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易分离出细胞膜。方法是让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可以用针扎破细胞,但学生又质疑:细胞太小了,这方法不太可行。

这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物质是有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出现什么状况?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能说出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教师再质疑这样得到的细胞膜是否纯净呢?实际上,刚才在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同学们已认识到在细胞内存在着许多以膜为基础的结构,即细胞器。因此能够理解细胞除了细胞膜外,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也有膜,这些膜会与细胞膜混在一起,影响对细胞膜的研究,怎样把细胞膜与其他膜分离开?这样的分离肯定不容易,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能不能从材料的选择上想办法呢?请同学们再分析刚才提供的三种材料,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联系初中学习过的知识: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存在核膜。老师再补充有关知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不存在细胞器膜。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得出结论: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可以制备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老师再做介绍:把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细胞肿涨,最后破裂释放出内容物,主要是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空壳,称为血影,即红细胞的细胞膜。然后利用血影进行化学分析。通过这个小探究实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且进行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体会到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

(四)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很干巴,感到枯燥无味,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考虑设计两个探究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情境1.资料探究——回顾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向学生提供3个科学实验过程:

实验一:188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缓慢。

  • 上一篇:幼儿园的家长课堂心得体会(整理8篇)
  • 下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