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8-008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这是《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现状
可以从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探索融入方式方法做好基础分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概论》课程教学,结合文献调研[1][2][3][4],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主流表现出的是良好态势。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大学生掌握并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能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持敷衍态度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肤浅,进而有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导致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2.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坚持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对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认知。
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他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问题。
5.《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将其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南,这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因此,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要想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极度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空洞的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目前,高校《概论》课受教学课时所限,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概论》课考核方式不甚合理,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法不科学,需进一步改革。高校对《概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测验为主,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较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考核主要基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考核仅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将这些内容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进入教材、课堂和大学生头脑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融入效果,有必要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融入《概论》课。
(一)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目标,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选择,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起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文化体现,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它们是当代中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巩固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时代观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以“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必须将坚持知行合一作为《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现状分析,《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融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概论》课教学,教学方式的好坏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的效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方式优化包括:
1.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可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和谐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教育的实效。
2.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对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新型的考核方式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比如: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比例增加,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主题辩论、社会调查、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概论》课考核方法、提升了考核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个考核方案在笔者所上的《概论》课部分课堂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雪婷,王仕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境遇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8-191.
[2]唐凯麟,张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5.
[3]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论文摘要】数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当实施开放式教学,引进数学开放题,并深入研究开放式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开放式数学的教学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以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多样且是开放的。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重要的原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注重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共同发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和主动。新概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我国素质教育。
二、新概念下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新概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面向社会实践的,符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开放式数学的实施。
1.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学科,数学的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然而,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开展实施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是能够达到有效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开放式数学教学运用大量的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类型较多,具有多样的和不确定的问题和答案。在这方面上,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优于传统的数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开放题的形式和活跃的课堂研讨气氛,使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方式更能适合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学习,在主动分析和解决开放题的过程中,更有效的掌握数学课程的原理,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对于数学教学的不同要求。
2.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需要
首先,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和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考试的分数,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数学的教学适得其反,很多学生将数学作为枯燥而有难度的学科。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通过开放题的设计,使数学题具有开放的条件、策略和结论,使学生有更为广阔深刻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局限于用固定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掌握。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符合了创新教学的要求。创新教学,要求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合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中,以新颖独特和有效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掌握。在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以讨论为主,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开放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得到开放的创新性的答案。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教学的要求,也在创新的过程中活跃思想,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
3.新概念教学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在人才的教育方面,不能约束在课本的范畴内,在掌握所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培养尤为重要。新概念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主要依赖课本的教学方法,新概念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具有灵活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学生对开放式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使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发挥的过程,体现了新概念下的教学要求。
三、推进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措施
1.教学环境开放
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首先,在教学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指导,对课堂学习进行指导和节奏的把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况。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促进,交流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自由交流讨论的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环境的开放,为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学习氛围。
2.思维训练开放
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将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创造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开放性题目的作业等。
3.思维空间开放
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开放式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来分析和推理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体验到自身对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开放思维空间,达到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的。
4.探索空间开放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创新能力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因此,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参加到课外和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外开展数学竞赛、思想交流、开展数学讲座等。同时,为了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和研究。数学的探索空间的开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培养目的。
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开放式的数学问题作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并坚持数学教学的成功导向以及正面激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更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更好的适应了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达.浅谈开放式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03).
[2]聂淑梅.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3]宋光辉.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关键词: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概念获得
中图分类号:O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24-02
一、数学概念的定义及其类别
数学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1]
数学概念从表达和形成来说,可以分为:定性概念和定量概念。定性概念是指定性地显示数学规律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述的概念;定量概念是指定量地给粗了数学规律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可以用公式表现的数学概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概念教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也就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的专门针对于数学概念的研究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对于概念学习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研究:
奥苏贝尔的概念获得类型。他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主要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而概念同化则主要是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构主义观下的概念教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认知发展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对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并把该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操作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强把函数概念作为教材内容的中心;教学内容页应该让教育学和心理学作指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统觉心理学的理论。他觉得良好的学习就是对于两个相关的概念,能够灵活的将新概念融合到旧概念之中,使知识链接更加紧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和运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应用数学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国内研究成果
在我国也有很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做了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例如:
金玉茶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先是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大概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一系列假设。
束永祥,卢蕊两人合著的《掌握数学概念学习策略的若干思考》概括了概念学习的一般理论,深入分析了对数学概念学习策略的内涵
梁英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分析》认为数学概念教学更应该注重概念图式的学习、结构和表征的分析以及情境的设计。
总的概括起来,数学概念教学主要的研究成果:
1.结合概念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概念教学教师依据数学教育史上概念形成的几个关键特征,按照特征的难易程度进行序列化,重新组织概念教学进程,让学习者亲历概念的生成过程,深刻理解感悟。
2.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概念教学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置于问题之中,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概念。
3.利用概念图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概念概念图是用来解释和说明知识之间联系的工具,通常是把某一知识的各个下位知识点放在一起,再找出各知识点直接的联系,绘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图,再将各种相关的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该概念的知识网络。
4、用阅读型授课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分为泛读、精读、回读和联系四个阶段。先呈现几个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去体味概念的数学涵义,将概念的数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灵活转换。[2]
三、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方法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明白数学概念的具体知识,还必须学习概念整个的产生和运用过程。[3]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未把握好这一点,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中淡化概念教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张孝达先生提出了“淡化概念”。[4]此后,又有陈重穆、宋乃文两位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观点。[5]因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忽视概念教学,更注重实际知识的教授。
2.注入式观点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数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
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文献太少,因而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概念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按照个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解而进行实际教学,然后传授给新的老师。[6]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高中阶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于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却要少一些,特别是小学阶段更多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本质性研究。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处于比较弱的阶段,但数学概念也贯穿在小学课本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为长远的学习做好铺垫。因而应该多一些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促进对数学学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6--72)
[2]变式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于秋菊.湖南师范大学.2012:6
[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吴小秋.浙江师范大学.2010:3
[4]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数学概念教学.王宽明、夏小刚.《课程。教学》贵州师范大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