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传感器技术;分类与应用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被研制成武器应用到战争中来,已经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严重的激光威胁。各国军事科研机构开始不断的发展激光对抗技术,其中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便是科研的新型成果。它可以检测到激光威胁的存在,确定激光威胁的方位与种类等,并且能够及时进行告警,配合武器系统开展激光对抗。而作为该系统的核心部件,光电传感器的作用意义重大,了解其工作原理与组成形式,才能不断的更新该系统的精确度,为将来可能存在的激光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传感器的原理与组成形式
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所使用的传感器,是一种将输入物理量转换为其他异种物理量的电器元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与信号调节转换电路。其中敏感元件是能够灵敏的探测输入物理量并且做出相应的元件;转换元件将测量的物理量进行转换,变成能够便于传输的电信号;而信号调节转换电路是将传输出来的电信号,转换成其他能够进行显示、处理与记录和控制的有用信号。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是光电传感器,主要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进行后期处理,它能够对被测目标的激光威胁源进行探测与定位,描述威胁等级与种类,而这类光电传感器一定要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同时不会因为激光辐射而产生损坏。
根据使用传感器类别的不同,激光威胁告警系统又分为二极管阵列型、CCD成像型与相干识别型这三种。二极管阵列型的告警系统,是以圆阵列的形式来布置硅电二极管,进而形成更大范围的警戒区域。它又分为拦截探测与散射探测两种,前者的复合探测器内含有N个光学聚焦系统,平均分布在水平306度方位角中;后者的探测视场向外部与下部展开,形成锥形,当激光经过该区域时,顶部接收器就可以轻易的接收到大气气溶胶散射的激光。这种类型的激光威胁告警系统具有难度小,成本低的优点,是目前开发程度与种类最多的。CCD成像型的告警系统,采用物镜与CCD面阵元件组合的形式,其中物镜使用广角远心鱼眼透镜,该系统所具有的优点是进行激光地位的精度高,灵敏度好,目前科研发展前景良好。而相干识别型的告警系统,是利用激光的时间相干性来进行识别与探测工作,分为Fabry-Perot与Michelson两种类型:前者使用两表面镀有半反半透膜的透明平板,入射激光有一部分会穿过平板,一部分会在板间形成二次反射后穿过平板,先后射出的两组光线会形成干涉;后者主要以分束镜、球面反射镜与阵列探测器为主要元件构成激光探测器。该告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对激光进行分类识别,即排除非相干光的影响,同时可以测定激光方向与波长。
二、传感器技术在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的应用
1、CCD型离轴传感器技术
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采用的传感器技术有许多种,而CCD型离轴传感器则具有精准定位威胁源与探测范围达到离轴1km的优点。该技术的原理是对探测到的激光进行分束处理,并使用多组探测器进行成像观察。理论上说,当激光射入位置不同时,会在多组探测器上显现出大小不同的数个光点,通过信号转换电路输出的信号也各不相同,之后将这些信号统一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计算处理,就能够对威胁源的位置进行定位。例如FOALLS系统就是采用该中传感器技术,但是该项技术所要应用到的电路复杂多样,使用的元件较多。
2、复合传感器技术
复合传感器技术能够以编码孔径的方式来显示方位,具有提高探测方位角分辨率的优点。该技术首先对多个光学聚焦系统进行系统编码,之后以圆形阵列的模式布置发光二极管,以此来进行激光告警。比如英国的RLI系统,可以探测水平360度与上空区域的激光,分辨率为水平与垂直皆为45度,探测视场360度。虽然该传感器技术能够形成全方位的监测,但是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进行预警,不过因为成本低技术简单,动态监测效果好的优点,已在世界各国进行应用。
3、干涉型光纤传感器技术
该项传感器技术可以根据光特性来对外部光环境变化进行检测,并且在无干扰的前提下进行检测信号的传输。该传感器技术使用的传感器,检测的精度与灵敏度非常高,并且光纤传输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动态范围较好,相应速度迅速。作为军事科研一直研发的技术,目前已被适用到各种平台中。例如德国的COLDS系统,其具有使用传感器数量少,但光学窗口多的优点。
4、集成传感器技术
激光告警系统中采用集成传感器技术,能够降低虚假警报的报告率,而且可以满足双波段探测体制,满足探测灵敏度的需求,并能够提高探测能力。而且其探测光线的范围很广,从红外线一直到可见光。例如美国的Sandia实验室,新研制的集成传感器就使用一个斩光探测器与机电装置,并且为了防止地球背景光的影响,也使用了光电背景抑制技术。传感器所使用的二维阵列能获取更多信息,目前也考虑使用三维阵列来提升传感器性能。该传感器技术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减少虚警率,并可以探测连续脉冲。
5、多传感器技术
综合来看,激光威胁告警系统中传感器技术应该向多传感器技术发展。该技术是将光电传感器、雷达、声音传感器等传感器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的一体化额探测系统。简单的说,就是以各种传感技术进行互补互助。目前该技术发展很快,其中当属美国科研机构研究成果最多,特别是近些年,以单个传感器的小型化与模块化作为研发基础,进行不同传感器的融合研发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比如红外波段与CO2激光在实现共用孔径与传输通道时,还实现了共用探测元件。
随着各国激光武器的发展与应用,激光威胁告警系统的研发工作也日渐趋于白热化,各类传感器技术也先后被应用到告警系统中来。综合比较各类传感器技术,发现其各有利弊,但是其中多传感器技术才是告警系统的应用趋势,应该着重进行研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彬彬,欧熠,蒋富伟.提高激光告警系统角分辨率的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8)
[2]石岚,王宏.美军激光告警技术与装备发展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S3)
[3]张锦.国外激光威胁告警器发展现状及评价[J].激光与红外.2008(04)
纵观本次CEATEC2007展会,我们觉得有7大热点技术最值得大家关注。这些技术不仅代表着未来的技术方向,而且都已经或者将要进入实用,它们将很快成为市场的热点技术,影响并引导未来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
亮点技术1:超薄平板显身手
正如近几年所有IT或者消费电子展一样。平板显示同样是CEATEC最大的亮点,所到之处都是由各种平板显示呈现的精彩画面。
除了LCD的LED背光源、120Hz甚至180Hz刷新率等技术热点,超薄似乎成为了平板电视在实现平面之后追逐的又一新目标,在CEATEC上来自不同厂商,不同技术的平板电视产品也是争奇斗“薄”。
LCD“薄”
竞争技术挑战LCD技术的一个方面是其厚度,不过在CEATEC上展出的LCD超薄产品,显示了LCD技术在“薄”方面的技术潜力,也为其未来市场地位增添了砝码。
日立展出了其最新的薄型LCD电视的样机,样机为32英寸产品,其厚度为1.9cm,低于此前夏普创下的2cm的厚度纪录,日立的目标是在2009年实现量产。
JVC也在CEATEC上展出了一款42英寸的薄型LCD电视,其最薄处的厚度为3.7cm,而且配置了电视信号调谐器,最厚部分也压缩到7.2cm。为厚度做出贡献的是JVC自主开发的背光灯单元,在减少背照灯厚度的同时,保证了亮度的均匀性,以使液晶模块的厚度从以往的3.53cm减小到了2.0cm。JVC计划在2008年3月上市厚度为3.7cm的42英寸LCD电视。
夏普作为LCD领域的领导厂商,也率先推出了厚度为2.0cm的LCD电视,并以此来证明显示技术领域的未来仍然是LCD。夏普早在8月份就已经展出过厚度为2.0cm的52英寸LCD电视样机,在本次CEATEC上同样展出了该样机。在该样机中内置了调谐器,其最厚部分也仅为2.9cm。夏普预计会在2010年3月之前启用即将在大阪市建设的第10代液晶面板工厂,并量产这种薄型液晶面板。
夏普还展出了采用了LED背光源,最薄部分厚度仅为2.88mm的12.1英寸液晶面板。这种面板采用在上方配置白色LED的边缘照明方式,尺寸最大可扩大至15英寸左右。
就在CEATEC结束不久,另一家主要的面板生产商LG-Philips也面向2008年了超薄42英寸120HzLCD面板。该面板为全高清(1920×1080)标准,厚度只有约1.98cm(0.78英寸),这是在夏普、日立和JVC之后。第4家厚度在4.0cm以下的超薄LCD面板的厂商。按照LG・Philips的说法,该面板的厚度只有传统LCD电视的40%,亮度却增加了10%,而且发热量降低。它仍将使CCFL背光而不是LED背光,因此成本不会增加,不过对比度也不会有什么提升。据悉,使用该面板的电视产品将于2008年3月面市。
而存本文截稿前,中国台湾的友达光电同样也宣布开发出r厚度为2.0cm的薄型LCD面板,并通过改进光学系统解决了薄型化引起的亮度不均问题,重量也比原来减轻了2kg。该面板可应用于32英寸,37英寸及42英寸液晶电视,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即可开始量产。
OLED的希望
OLED一直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显示技术,除了性能优势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更灵活的方式和可以更薄的外形,甚至被认为是LCD技术的替代品。
在小尺寸领域,OLED技术发展得非常好。然而在大尺寸领域。尤其是电视领域,OLED技术似乎才刚刚起步。不过索尼在CEATEC期间已经明确了会于今年的12月将首款商业化的OLED电视推向市场,让我们再次看到了OLED的希望。
在CEATEC上索尼展出了这款型号为XEL-1的OLED电视,其最薄部分的厚度为3mm,为了实现这个厚度,该产品将图像处理电路、调谐器、电源电路都设计到底座部分,显示部分仅组合了面板和必需的外壳,面板自身的厚度为1.4mm,由2张0.7mm厚的玻璃底板粘贴而成,显示部分和底座部分通过支架连接。
XEL-1的分辨率为960×540,对比度达到100万:1以上,亮度为600cd/m2,色域为NTSC的110%,响应时间为微秒级。从100%至50%的亮度衰减周期为3万小时,耗电量为45W。
该产品预计上市价格为20万日元(约1.4万人民币),不过仅限于日本市场销售,月产量只有2000台。
亮点技术2:非接触式充电成新宠
在本期杂志的封面报道中,PCWorld将“无线充电技术”评选为“2008年后11大技术方向”之一,而采用电磁感应方式的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分支。在CEATEC上,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同样是一大值得关注的技术热点,有3家厂商展出了相应的技术和产品。
东光展出了一套专门面向手机应用的非接触充电系统,它采用了电磁感应方式,由充电器和接受供电的手机两部分组成。通过该系统可以对手机进行5V、300mA的充电,只需2.5小时就可以完成手机充电,供电效率大约为60%~70%。在充电的同时,可以进行最大1200bps的数据交换,用以被充电手机的ID认证。
精工爱普生和村田公司也展示了联合开发的无线充电的系统样机,其采用了与东光系统相同的原理,不过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快速充电,充电时采用高达3A的电流,仅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手机充电。充电器和受电单元之间的传输效率可达95%以上。该非接触供电系统以精工爱普生的“AirTrans”技术为基础,这是一种而向便携终端的非接触充电系统,包括异物检测、ID认证和线圈等技术。而村田公司则提供快速充电的充电电池、模块设计、电源设计以及磁场屏蔽等技术的支持。
除了以上的两套非接触式系统的样机展示外,TDK还展出了用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铁氧体磁芯材料,具有损失小,可提高传输效率的特点。TDK还演示了采用该材料的非接触供电演示系统,演示系统中使用了TDK的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和电双层电容器,该演示系统充电器和受电单元之间的传输效率约为50%,充电单元与受电单元之间距离在2cm时仍可充电。
亮点技术3:新兴电池技术即将落地
电池技术已经成为电子产品最为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很大程度将会改变未来的产品设计和应用模式。具有更长续航时间、效率更高、更加环保的新型电池技术也自然成为了本次CEATEC展上的一个热点。
东芝展出了配备了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的播放器,并表示同类产品将于2008年f前后上市。该播放器使用的电池燃料几乎全部都是甲醇,燃料可由使用者从外框侧面注入。该燃料电池的空气极设于外壳两侧,而且没有为产生的水蒸气专门设置排出口,完全采取自然蒸发的方式进行排放。除此之外,东芝还展出了配备燃料盒和燃料电池的笔记本电脑样机等产品。从东芝展出的产品看,燃料电池的确已经逐渐步入实用阶段。
TDK展出了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模块,该模块使用非烧结工艺,目前的光电转换效率为lcm2单元7,2%。在TDK的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中,使用氧化锌(ZnO)取代了氧化钛与色素组合,由于氧化锌可以使用低温工艺,耐热性比较差的塑料底板等也可以使用,从而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TDK的这种太阳能电池实用化的目标日期为2010年前后。
亮点技术4:CELL内核设计助力PC影像
东芝再次拓展了Cell核心设计的应用范围,从PS3等游戏机开始向PC方向延展,这样可以在PC上充分发挥Cell的高性能,以提升视频处理等多媒体应用的体验。
在CEATEC上,东芝展出了新一代AV笔记本电脑“Qosmio”的参考样机。与上一代“Qosmio”相比,新产品配备了基于“CellBroadbandEngine”技术的媒体处理器――“SpursEngine”。SpursEngine将承担对处理器造成较大负担的影像编解码及识别工作,从而使其与前辈相比在影像处理性能方面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SpursEngine实际上是一颗配备了4个Cell的信号运算内核(SPE)的专用RISC处理器,并支持MPEG-2、MPEG-4AVC/H,264的硬件编解码。与Cell接近4GHz的主频相比,由于定位于数字家电,因此SpursEngine的主频相对偏低,样品芯片为1.5GHz。但它也在核心单元布局设计上进行了优化,从而在电路面积上更为合理。该媒体处理器和XDRDRAM内存的底板通过PCIExpress与主板连接,以获得更为平衡的多媒体数据通道。
亮点技术5:蓝光技术初战告捷
蓝光光盘协会(Blu-rayDiscAssociation,BDA)也在CEATEC上宣布:虽然在全球市场,蓝光与HDDVD还在争斗中,但在日本市场,蓝光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HDDVD。
根据来自松下电器的相关人员介绍:在日本,蓝光光盘盒装媒体的销量远远超过HDDVD。在美国市场,蓝光光盘也胜过HDDVD。
当然在CEATEC上,展出蓝光产品的厂商数量也远远多于HDDVD,设计产品种类也很多,显示了蓝光技术未来的应用潜力。
日立甚至在CEATEC上展出了可利用蓝光光盘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摄像机,并希望能在2008年前后向市场上推出此类产品。
松下在CEATEC上同步推出了3款蓝光光盘录像机,分别为硬盘容量为1TB的DMR-BW900、500GB的DMR-BW800及250GB的DMR-BWT00。3款产品都可以实现最快4倍速的蓝光光盘刻录。另外索尼和夏普也都表示将基于蓝光的录像机。
亮点技术6:微型投影百花齐放
投影机一直是移动大屏幕显示的理想设备,随着手机等各种掌上和移动设备的流行,面向这些便携设备提供更加小巧甚至是嵌入其中的微型投影机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技术热点,而在CEATEC2007上,也有多家厂商展出了相应的技术,其中的部分厂商还是这个领域里的新面孔。
以色列Explay公司是微型投影机领域的先驱公司之一,在CEATEC上Explay公司展示了oio的原型机,该样机大小与手掌相当,安装有电池,亮度为7流明,分辨率为QVGA(320×240)。
oio使用了0.24英寸反射型液晶面板,红、绿色采用激光光源,蓝色采用LED光源。该公司的第2代oio产品样机也已经开发完成,只有口香糖大小,功耗目标为1W,可以嵌入手机使用,也可以作为独立投影机使用。
西铁城也在CEATEC上展示了可嵌入手机的投影模块样机,使用了曲铁城开发的发射型硅基液晶(LCOS,LiquidCrystalOnsilicon)面板。该样机模块高11mm,体积为5mm3,可以投射A4尺寸图像,其功耗低于1W。
柯尼卡美能达已经研制出了用于激光投影机的MEMS反光镜,利用压电元件驱动反光镜,通过作为光源的激光器进行扫描,从而投射出图像,其水甲方向上采用30kHz频率、垂直方向采用60Hz频率进行驱动扫描,其分辨率可以达到XGA(1024×768)。
其展出样品的亮度达到了12流明,公司还展出了用于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的光学模块。模块的外形尺寸为40mm×20mm×7mm,开发目标是以30流明的亮度投射出相当于XGA的图像,目标功耗为4mW,色域达到NTSC的135%,投影图像的尺寸达到A3大小。
亮点技术7:人脸识别技术全面发展
我们已经习惯了享受数码相机上人脸识别功能带来的便利,在CEATEC2007上展示的人脸识别系统及应用则会让个性骚扰化服务自动走向实用。
试想一下街头、大堂中的那些广告屏,如果它们能根据你的性别、年龄显示相应的广告,无论是你,还是广告主都会受益匪浅。
NEC和三菱都展示了基于人脸识别提供特定信息的系统,它们不仅可以在画面中分辨出人脸,还能判断人的特性。
NEC的FieldAnalyst软件可以通过摄像头摄的影像来识别人的面部,分析图像数据、提取面部特性并与数据库中的典型数据进行比对,以迅速确认人物的性别和年龄段。NEC表示,这个系统的性别推测正确率达90%以上,年龄层推测正确率在60%左右。
三菱展示的方案将人脸识别系统和组投影机结合起来,通过门框上的摄像头判断来人的数量、性别,以便用投影机投射相适应的店铺推荐信息。例如,如果一对男女走进门,就显示酒吧推荐,如果是单身女性,就推荐咖啡馆。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一、引言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学科,涉及信息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电子科学与技术属于国家设定的一级学科,下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知识面广泛,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光子材料、器件与系统设计、器件与系统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根据陶瓷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电子陶瓷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管相结合,覆盖电子陶瓷行业所有领域的专业体系。自2001年设立本专业来,本着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级应用型电子陶瓷行业人才的目标,形成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很高,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开发能力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突出,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200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单位中三个支撑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电子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固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或攻读更高一层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材料、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铁电压材料与器件。其中的光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物理等专业的选修课。其拥有42学时、是一门2学分课程。
光电技术是由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崭新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光电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获取、发送、探测、传输、变换、存储、处理和重现等。光电技术是研究“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以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材料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的技术学科。光电子技术将电子学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提高到光频波段,产生了电子学所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功能。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光调制和探测方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而且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发展迅速,对该领域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大纲以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64学时变成了42学时,学分也相应地变成了2分。学时的变化预示着讲授的内容必须进行压缩,同时一些理论和数学推导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该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1.增加实践环节
一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范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业。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通过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掌握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部分器件的用途、原理以及制备方法。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安排4次课时的课程设计,具有必要性,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们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设计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以及对光电系统的电路进行设计,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此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同学们学位沟通,布置团队的协作。
2.引入科研和专题讲座
给同学们介绍国内从事光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机构、大学、所在地点以及科研方向,同时也介绍一些科研成果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如:晶体光学、调Q、锁模、选模、倍频、参量振荡、反射、荧光,电致发光,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学习这门课程,这时候学生在面临就业和考研的抉择,针对想报考光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生的同学,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让同学们提早准备。当然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也计划挑出四个课题方向,例如课本上的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代表,举行一个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这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利用图书馆庞大的网络资源(期刊、文摘、网络及光盘),工具书等。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其选择、消化、归纳,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技术;通过资料的阅读,也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科技论文如何写作(中文与英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创新小组,最后尝试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
3.考核方式改革
俗话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对于本科生专业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加理解公式之间的衍化,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在考试前,学生通常喜欢采用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突击。花大量时间查找和背诵所谓的重点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后就如过眼烟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用来完成考核。例如在实践环节完成的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很难忘记这个别样的经历。在最终的成绩体现上,给出一个总的分数,但是这个数字有“课堂+考试+设计”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为1∶1∶1。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根据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情况,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的改变和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补充,既注重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又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多媒体教学的引用可以提高知识的表现力,让其更加清晰、形象、生动、全面、具体。实践环节的增加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和专题讲座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锻炼同学们选择、总结、消化、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毓英,刘继芳,李庆辉.光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叶莉华,崔一平,胡国华.“光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0-12.
[3]杨絮,朱一峰,于林韬.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1):129-130.
[4]赵洪霞,王金霞,丁志群,方晓惠,鲍吉龙.“光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2011,(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