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泥塑艺术论文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凤翔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中原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本文通过对凤翔泥塑和木版年画两大艺术门类的渊源考察,总结凤翔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倡导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渗透的现今,对传统文化应该尊重和保护,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关键词:凤翔;民间艺术;泥塑;木版年画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古时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箫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于是便取名“凤翔”。凤翔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不仅品种繁多,且影响深远。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包括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剪纸、皮影、漆器工艺等多个品种,其中泥塑和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以其俏皮圆滑的造型、华丽丰富的装饰远近闻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图腾意识,被中外美术界公认为是“神州一绝”;凤翔木版年画与杨柳青、桃花坞等木版年画齐名,属于我国年画中的翘楚。

一、凤翔民间艺术的渊源

凤翔民间艺术的产生源于人们心灵特性的完善,审美观点的改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1.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当地人称“泥货”,产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县六营村。现在的六营村两百多家农户几乎家家都会做泥塑,这种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据传洪武初年,朱元璋命部下李文忠前往凤翔征讨,李文忠派属下第六营在今六道营村南驻兵开荒屯田。后来撤消了兵制屯田,第六营士兵就地安业,其中一部分从景德镇来的士兵闲暇之余便拌土和泥,捏些小耍货供孩子们玩。这些小玩具精致可爱,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极大喜爱,于是泥塑便作为一种副业开始流传下来。

泥塑的原料是取自六营村东边万泉沟内的“板板土”,由于这种泥土黏性很大,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先天的优良条件使六营村变成泥塑专业村。另外,瓷质玩具坚硬小巧、不易打碎的特点让它能长久的流传下来,而凤翔泥塑由于工艺的改进,不需要焙烧仍然兼顾耐用,所以逐渐兴盛流传起来。1928年开始的旱灾殃及西府各县,出现了“相食”的百年未有的惨状,1929年的滴雨未降将这种旱灾推向高潮,人心恐慌,争相逃亡。也正是由于这次天灾,凤翔群众在逃亡的过程中以做彩绘泥偶为生,将泥偶玩具的影响扩散到更大的地域。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民间文化高度重视,多次派人到六营村进行考察研究,并具体指导,帮助设计。凤翔泥塑逐渐被大家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凤翔泥塑艺术家被应邀多次赴各大美术院校交流办展,也多次在工艺品展评会上获奖,产品远销多个国家,被誉为“民族艺术之瑰宝”。

泥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凤翔泥塑属于这里面独特的一支,不仅体现着生命的本源特征,更继承着图腾崇拜和地域文化。宝鸡市境内出土的东汉、春秋早期以及其他年代的墓葬陪葬品与现代的凤翔泥塑如出一格,可以看出凤翔泥塑与之一脉相承的沿袭关系。凤翔泥塑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从取材制作到勾画上彩都有明确的工序。用来制作泥塑的泥土取自于六营村东边万泉沟内的“板板土”,加进上好的棉花用木槌锤砸至其断面出现细纤维,再用不同模具进行不同类别泥塑工艺品的制作,然后对泥塑进行粉洗和上色。每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艳丽,形态圆润可爱,不仅继承中华本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现代产品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

2.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凤翔民间艺术作品的另一个代表,年画最早以“门神”出现,到汉代才逐渐形象化,至隋唐以前门神都是画的。到了宋代,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雕版印刷出现,从此贴门神的风俗才逐渐在民间活跃了起来,且有了一年一换门神的习俗。明代以后,门神多以秦琼、敬德的形象出现。据《三教搜神大全》载:“门神乃是唐朝秦叔宝、尉迟敬德二将军也。”到了清代,民间年画已经繁荣起来,年画中门神、灶君、风俗画、戏曲故事、神话人物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过新年贴年画则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全家新年吉庆、祈求平安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据《西凤世兴局》记载,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可以说迄今为止已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并在清代中后期时期达到鼎盛。清代道光十五年期间,凤翔北肖里村、南肖里村、陈村镇上制作木版年画的已有40多家,从事木版年画印刷的农户有100多户,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知名度。

凤翔木版年画得以兴盛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还因为自古凤翔就是通向西南的一个重要枢纽,无论是内地人去往西部,还是外地人从西部前往内地都必然通过凤翔,因此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贸易往来频繁。而年画作为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的重要物品,自然需求量就会加大。这样一来西部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年画,内地四川、河南等的年画便都由凤翔地区供应。同时凤翔木版年画由于品质好、价格实在、销路良好等原因,被这些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广为接受和喜爱,这可以说是凤翔木版年画得以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凤翔木版年画自唐代起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磨难和天灾人祸。据文字记载邰氏家族从事年画制作可以追朔到明正德年间,如今以传承至第20代,并且通过邰怡、邰立平父子二人多年的努力,不断搜集旧木版画样,并对其进行复制,以使木版年画得以大量复原。

二、凤翔民间艺术语言观念

凤翔民间文化里包含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这些艺术的解读不断发现民间艺术文化中的“美”,凤翔传统民间文化无论是它的起源、发展,或是它存在的地域空间,无一不和普通百姓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生于民间、长在民间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1.凤翔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

凤翔民间艺术造型饱满粗犷、线条简练、夸张质朴,塑造的过程中多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对主要部分进行刻画,形神兼备、圆浑立体。无论是泥塑还是木版年画,所塑造的对象都特征鲜明,旨在通过利落拙朴的风格塑造出引人喜爱的形象,这种简约的浪漫手法与现代的简约设计如出一辙,指导现代设计用最有力的特征直抵人心,舍去繁缛的刻画和无谓的塑造。同时,凤翔民间艺术多使用谐音的创作手法渲染喜庆气氛和祈福之意,比如泥塑中用马和猴子组合在一起表示“马上封侯”,年画中用莲、鱼来表示“连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2.凤翔民间艺术的设色观念

凤翔民间艺术色彩鲜明浓郁,常采用大面积的色彩对比进行表现,以“黑、白、红、黄、青”对应“五行”中的“土、水、火、金、木”,在大面积对比强烈的感觉里加入中国古代对五行色彩的理解。凤翔民间艺术作品用色纯度高、色彩多却不显得杂乱,将有彩色用图形和面积进行调和的同时用黑白等无彩色进行调和,既表现出豪迈的民族性格,渲染了西北人民淳朴的风格,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却又不显得随意杂乱,又为现代的色彩搭配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无论在教学或者设计应用上都是很好的借鉴素材。

除了质朴饱满的造型、浓郁鲜明的色彩以外,凤翔民间艺术多采用各种装饰纹样,牡丹纹、金钱纹、仙鹤纹等装饰不仅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祝福含义,更是对中华传统祈福文化的绵延和传承。凤翔民间艺术无论是在造型、色彩或是装饰上都拥有独特的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凤翔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在启发着现代设计的思路。

3.凤翔民间艺人

胡深是凤翔有名的泥塑艺术家,将凤翔泥塑演绎的完美酣畅,作品风格朴实、不落俗套,将浓郁的民俗美感和装饰效果融为一炉,下笔苍劲灵活,不仅在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为专业美术人员提供了借鉴素材。胡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泥塑世家,从小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对泥塑作品耳濡目染,15岁便掌握了泥塑制作的全过程,此后一直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代表作大坐虎、挂虎等是凤翔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享誉国内外。2002年胡深设计的泥塑马被中国国家邮政总局选入十二生肖邮票主图,2003年他的泥塑羊又再度获此殊荣,登上中国生肖邮票,这在陕西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邮票设计史上的奇迹。他的儿子胡永兴、女儿胡小红等自幼随着父亲研习传统,大胆创新、别出心裁,也成为了有名的泥塑艺术家。

邰立平作为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将木版年画从陕西民间艺术推上了世界的艺术平台。作为一名民间艺术大师,邰立平自6岁起随爷爷邰世勤做年画,到现在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五十多年里,凤翔木版年画从90年代的七十多家,到2000年的三、四家,在到现在只剩下他和妻子两人,可以看出制作木版年画的作坊和艺人越来越少。为了使木版年画得以保留和传承,邰立平一直在对年画进行挖掘、收藏和整理。现在以收集整理传统古样350余幅,古版30余套,复制古样版240余种(套),创作年画40多幅,作品先后在日本、澳大利亚、法国、中国香港等国内外100多家报刊刊出,获部级优秀奖和省级“传统特色一等奖”,并且被陕西省文化厅、文联、民协授予“陕西民间年画世家”的称号。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民间传统工艺越来越重视,这两年木版年画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邰立平自己也在原汁原味的传承这一古老工艺的同时招收徒弟,希望能够将木版年画继续传承下去。

迄今为止,凤翔地区已有多名民间艺人获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定的世界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和陕西省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有多件作品获得中央文化部大奖并被中央美术馆收藏,这些民间艺术家也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外高校、会展中进行讲学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凤翔,了解陕西。凤翔民间艺人肩负着弘扬凤翔民间艺术遗产,保护凤翔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是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木版年画、泥塑等的中流砥柱。

三、结语

凤翔民间艺术是当地人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其材质有泥、纸、布、竹、木等;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凤翔民间艺术作品有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作品,如泥塑,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作品,如木版年画、马勺等。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凤翔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中原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同时也对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在当下这个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渗透的年代,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传承已经变得难能可贵。研究凤翔民间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现代文化的促进,将传统文化为现代所用才能更好的继承、发扬东方特色,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M].上海,中华书局,2010

[2]沈泓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凤翔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3]邰立平.凤翔木版年画选[M].陕西,世兴画局

[4]高春明.吉祥寓意・中华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M].上海,2009

[5]陕西人民出版社项目组.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第一辑[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6]蒋惠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刘子健,牛文清.关于凤翔泥塑的造型特征分析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现代装饰,2014

[8]袁恩培,白瑞荣,王静超.陕西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

作者简介:

张宇帆,女,陕西西安,西安外事学院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研究。

泥塑艺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泥塑贴花技术美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122—03

长期以来,在吸收中国古代各地陶瓷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德化陶瓷生产制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技法及个性特征。在以雕塑为基础的造型技法中,泥塑贴花是既具有传统意义,又富有现代审美精神表达的陶瓷制作技术之一。

本文就泥塑贴花展开讨论,旨在揭示它形成的过程及其审美特征。

一、现代德化陶瓷的泥塑贴花是在传统陶瓷雕塑技法基础上形成的陶瓷表现技法之一

宋展起来的德化窑陶瓷,在明代,以生产白瓷为主要内容,并发展到成熟阶段,尤其白瓷瓷塑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瓷工利用陶瓷材料的工艺性能并吸收历史上陶瓷造型制作的基本技术发展成“捏、雕、塑、镂、贴、接、推、修”八种技法。泥塑贴花就从属于这“八种”技法中衍生而来的陶瓷生产制作技术。相对应的,利用泥塑贴花技术装饰的陶瓷产品,称为泥塑贴花陶瓷产品,简称泥塑贴花。

宋代中国白瓷生产以定窑为代表发展了刻、划、印等陶瓷装饰技术,也出现了相对应的白瓷产品。继定窑白瓷装饰之后,明代德化窑白瓷以雕塑为基础发展起来,并形成自身的个性特征。从传统上看,德化窑白瓷造型及其装饰技法表现为泥塑、雕刻、捏花、贴花和浮雕的综合应用。例如,明代何朝宗所塑造的瓷塑观音,就是这种方法的综合。随后,在陶瓷生产技术发展与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德化陶瓷生产分别形成雕刻、镂空、捏花和贴花等相对独立成型的工艺制作及其产品,其中,尤其以泥塑捏花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例如,民国四年,德化当时著名瓷塑艺人苏学金利用捏塑技法创作完成的作品《瓷梅花》入选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荣获金奖。这是工场手工业时代德化陶瓷第一次在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获得的殊荣。从此,德化陶瓷手工艺制作朝着制作技术“多维化”方向发展。

在制瓷技术朝着“多维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泥塑贴花最为突出。泥塑贴花是多种技法综合应用的结果,它是在制作中先将造型形象的整体进行局部分割,然后分别塑造,最终将各局部利用黏结的方法连接在一起。因此,泥塑贴花陶瓷生产制作技法是在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技法基础上形成的陶瓷表现技法之一。就现代陶瓷生产而言,它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论是注浆成型的陶瓷产品,还是滚压成型的陶瓷产品,都可以利用泥塑贴花的装饰方法进行后期装饰处理。尤其在西方工艺品陶瓷生产中,较为广泛地采用了泥塑贴花的装饰技法。在贴花的基础上,设计者还用有色土进行色彩处理,然后进行粘贴,进而增加泥塑贴花的色彩效果。

因此,泥塑贴花是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技法的发展与积极利用,在现实陶瓷生产中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二、泥塑贴花用于现代陶瓷装饰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陶瓷制作技术美的延伸

泥塑贴花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陶瓷泥料的可塑性和黏结性要好。另外,泥塑贴花是陶瓷手工艺制品,它的造型和质量都因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不同。长期以来,德化窑白瓷材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材料性能与手工生产的技术水平。德化窑“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由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黏土烧制的,黏土内含助溶剂物质少,故瓷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在手工制瓷技术上,德化陶瓷经过历代瓷工的精心钻研与不懈努力,总结了大量属于手工生产的技术和技艺,以及经验。特别是工场手工业时代,陶瓷生产积累了不少手工技术和经验,在此,陶瓷世家将各种手工技术及技艺传承下来,例如,前文提到的苏学金,就是一家陶瓷世家宗师,他创办的“蕴玉瓷庄”已经累世四代。“蕴玉瓷庄”一门四代一百多年为德化陶瓷手工艺技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由于泥塑贴花是通过手工捏花及黏接将花连接在主体物之上而形成的造型形象,因而,在作品上具有手工痕迹,手工艺性较强,是富有人类原创性的陶瓷产品。

相对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中大量采用机器生产制造社会消费产品而言,它远离了工业生产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作为工艺美术品与陈设及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物质媒介,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手工艺角度看,陶瓷生产十分注重工艺和技术的结合,尤其重视手工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泥塑贴花是产生于民间手工制作的一种造型方式,早在佛教文化盛行的时代,大量的佛教寺院都采用泥塑的造型手段来塑造佛教人物形象。苏学金之父就是这样一位游走于民间的泥塑艺人。苏学金继承父业,并结合当时德化陶瓷生产技术与历史遗留下来的瓷塑技艺,成为当时有名的瓷塑艺人。后来,他创办瓷庄并收徒授艺,将陶瓷手工艺技术传播开来。苏学金之后,德化“苏门”瓷塑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德化陶瓷界享有清誉。作为一门手工技术“苏家”以“世家”的方式将它继承下来,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在,面对现代工业化陶瓷生产与市场经济需要,整个陶瓷手工技术在德化陶瓷产区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适应德化陶瓷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文化多元化需要,成为德化陶瓷生产力水平的一个层次标志,成为德化陶瓷经济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手工艺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具有技术美和艺术美的文化特征。泥塑贴花在现代德化陶瓷装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它材料和技术结合的多样化表现形式,适合不同文化阶层需要,成为文化审美的重要内容。这样,泥塑贴花在地区陶瓷文化中形成一定的文化语境,并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

三、陶瓷泥塑贴花的文化语意,是陶瓷传统文化与现代陶瓷文化审美的结合

从传统陶瓷雕塑发展而来的陶瓷泥塑贴花,于陶瓷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新发展,它的新文化语境是现代陶瓷文化审美环境。陶瓷泥塑贴花是从传统手工艺时代继承下来的陶瓷生产制作技术,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气息,它产生并发展于地方陶瓷文化环境中,是由民间工艺成长起来的手工艺制作,富有深厚的民间审美基础。

早在明代,德化瓷塑就显示出粘帖的制作迹象,何朝宗创作的观音、达摩等诸形象中,就渗透着“贴花”的造型因素。苏学金利用捏塑方法所塑造的《瓷梅花》,从塑造梅花的各个独体开始,然后用粘贴的方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对泥塑贴花是一个启示。现代德化民间陶瓷制作多采用泥塑贴花来完成创作,并显示着地方特色。例如,陈明良先生创作的《荷花瓶》,就是利用泥塑贴花的技法制作和表现的。在该作品中渗透着浮雕与圆雕相结合因素,它具有雕塑感的形象,富有审美空间审美张力。再如,赖礼同先生创作的《傲雪梅花》,作品通体采用泥塑贴花的装饰塑造方法,作品既有精细入微的刻划,又有轻描淡写的概括,造型新颖,形象生动。泥塑贴花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因创意需要而多变,也因创作者个性张扬而独具个性化特征。

随着德化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审美认同感的不断加强,泥塑贴花和釉上彩绘的结合必将展开,这是继陈明华先生有色瓷土利用基础上的新突破。因此,在陶瓷审美的新文化语境中,陶瓷泥塑贴花是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文化审美相结合的产物。

泥塑贴花是在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技法基础上发展与成熟的陶瓷表现技法之一,它出现在现代陶瓷文化审美环境中,并结合传统文化因素于内,成为人们相对普遍的综合审美观念的代名词之一,——它所具有的技术和审美相结合的认同感,是建立在民间美术基础上的一种民众情节。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泥塑;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前言

泥塑,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塑造的模型,也称之为“泥人”。泥塑工艺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在制作工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戏剧经典、服饰搭配,泥塑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浙江省临海泥塑而言,这一手工艺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状态。本研究为笔者关于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保存现状研究的开端,旨在从泥塑工艺保存现状审视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临海泥塑工艺目前保存较好,技艺纯熟,然而该工艺正呈现“独门”传承的趋势,逐渐消失在临海人的视线与记忆中。泥塑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笔者希望通过对临海泥塑手工艺发展的情况作出细致的描述,同时展示该工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传承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临海泥塑手工艺的保存现状

临海杜桥老城区街道上一户不起眼的人家里,就藏着一位做泥塑的高手――朱吕贵。这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已经坚持从事泥塑艺术创作长达60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所创作的泥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人称“泥人朱”。

就在一个仅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个黑色的玻璃柜占据了整面墙。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色彩鲜艳,华美动人。近观这些泥塑时会发现,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些彩绘泥人从头到脚以及衣褶均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精致灵动,栩栩如生。

在色彩绘制上,泥塑采用大红,大蓝,正绿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滑,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在测光的照射下,泥塑呈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彩夺目。

细观人物的衣冠,衣服及腰带上的花纹尺寸和色泽均一致。勾勒花纹的笔触细腻流畅,简练灵动。每一个泥塑作品,无论是远观、近看还是从细节着眼,似乎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每一尊泥塑的灵感均来源于一段历史典故。朱吕贵平素酷爱观看戏剧,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以京剧中的典型人物为塑造对象,加之以情境模型的渲染,将戏剧中的精彩场景定格,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007年9月20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国镇江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邀请赛,获得了“绝技奖”。他的作品婺剧《十五贯》还获得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朱先生的泥塑作品为他迎得了无数荣誉,而他本人却说,他最感激的,是泥塑创作带给他的充实与愉悦。

三、泥人朱的学艺历程

朱吕贵自幼喜爱玩泥巴,经常和哥哥逃课到学校附近的寺庙。兄弟俩把书包往门口一搁,就在寺院门前开始挖土,把泥土运进寺庙后就比着神像的样子捏。这一捏,就是60年。这60年里,兄弟俩遍游临海乡间、邻县三门等各地雕塑神像,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兄弟俩逐渐掌握到塑泥人的技巧,捏起泥来一拿一个准。在成年后,他曾跟随父亲做过戏帽,就在这项工作中,他竟也无意间将戏剧人物的服装烂熟于心,为后来创作泥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来又当过油漆工,为色调搭配、均匀上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72岁的他从事此艺已近60年,由于天性聪颖好学,善于钻研,又经长期磨炼,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套泥塑绝活,在临海沿海一带名气很大,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烂乌泥”。

朱吕贵泥塑以取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纯净青丝泥土为原料,掺水经过一小时左右反复捣炼,直到韧软为止。然后按人物大小上泥积坯,再按照人物个性表情、衣纹折理刻划装塑捏出各类人物形象,再经火烧熟,上色即成。

三、手工艺的传承

当问及手艺的传承时,朱老先生说,自己有四个儿子,但时逢,捏泥人就成了封建迷信。在这种情况下,又谁敢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泥塑呢?就这样,四个儿子错过了学习泥塑的最佳年龄,后来,四个儿子有的进了公司,有的做建材生意,竟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这一手绝活。

儿子没有继承朱老先生,而年轻人因嫌弃这传统手艺又苦又累,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朱老先生对这手绝活快要失传的现状很担忧。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再加上眼睛又患有白内障,视力比早几年有所下降,记忆力也不如前。再加上政府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所以,他很希望这个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但学泥塑最好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起,而现在的父母谁愿意把孩子的学习精力放在这老手艺上?除此之外,还要孩子有此方面的禀赋和很好的耐心,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得好的,也不是花3到5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的,因为除了泥塑创作外,还需要了解戏剧艺术,比如要对戏文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的着装要烂熟于心等,而这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朱老先生说,他曾应临海文化馆多次邀请进城彩塑各种人物,进行展览和宣传教育,得到好评。1996年,他的泥塑作品还在北京的故宫进行过为期两年的展览。当问及是否有将泥塑安置于博物馆展览的想法时,朱老先生笑谈说,如果手艺无法传承,至少要将这些泥塑流传下来。

  • 上一篇:泥塑教案范例(3篇)
  • 下一篇:智慧旅游的前景(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