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病机制;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84-02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1.5%-39%[1],当其并发房颤后,最危险的是发生室颤,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复律,对于尚未发生休克和心衰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如果旁路不应期短,则旁路下传的冲动可以极大地加快心室率,致使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进而形成室颤,危及生命。
1发生机制
预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异常的房室旁路的存在,这种方式旁路多为快反应纤维构成,其具有短暂的不应期,传导速度快的特点,且没有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在预激综合征中,常常会发生阵发性房颤,由此可以证明这种旁路传导纤维的存在极易引发房颤,经过多方面调查,在临床中方式旁路可以起到触发并维持房颤的作用,若进行射频消融其转复效果比较好,由此可以证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主要致病机制为心室预激进而导致心室肌提前收缩,从而使得心房和心室的跳动不协调,使得旁路纤维收到信号,产生旁路传导,从而引起房颤[2]。此外,还有研究说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发生机制为波峰相撞,即经过旁路传导的心房激动与心房内的传导发生波峰相撞,进而使得相撞的波峰扭转或破碎,进而促使房室传导阻滞和折返的发生,从而发生房颤,发生房颤后波峰的继续相撞可维持房颤的发生。还有学说认为[3],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旁路传导无任何关系,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心房本身受损,进而使得机体被迫选择旁路进行传导,造成房颤。
2诊断
2.1心电图特点诊断预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为心电图,其主要表现为[4]:①房颤的表现:即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②预激波的存在:主要表现为QRS波明显的宽大畸形,表现为QRS波初期的顿挫,受到心室融合波的影响,加之房颤的叠加,使得QRS波群变易不定,12导联中会出现宽大QRS波的导联;③心率的不正常,主要表现阵发性心率加快,可达180次/min;④R-R间距:主要表现为在R-R间距多变。
2.2病例特点预激综合征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疲劳等,合并房颤时患者可有严重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紊乱现象发生,一般患者询问病史时均会发现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绝大多数患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在窦性心律时ECG仍可发现预激波型的存在,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不是很高,大约在0.15%-0.39%之间[4-5],但若是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最后伴发心室颤动的患者,其猝死率则会有所增加,对于儿童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猝死预防是R-R间期≤220ms,但是此项指标不适于成年人猝死的判断。
3治疗
3.1电复律治疗复率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急性发作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直流电复律,特别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休克等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应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一般用量为100-150J[6]。此外,电复律对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慎用,由于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其房颤病史较为长久,心房内有血栓存在,使用电复律会造成栓子脱落,进而阻塞血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2药物治疗目前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药物主要有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和阿马林。
3.2.1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是治疗预激综合症合并心房颤动的传统药物,它能够有效的延长心房、心室、旁路的有效不应期,是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剂量为30mg/min,最大剂量为17mg/kg。临床静脉滴注时应注意滴注速度不可过快,否则易造成患者严重的低血压。
3.2.2普罗帕酮普罗帕酮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目前治疗预计综合症合并房颤的一线用药,它不但能通过延长心房及心室的有效不应期,此外普罗帕酮还具有延缓旁路传导的作用,从而抑制异位搏动,减慢心率,对比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能够更为有效地延长R-R间期,降低房室传导比率,治疗效果更好,但是普罗帕酮具有心肌抑制作用,因此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7]。
3.2.3胺碘酮[8]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其主要通过抑制心房、心室及旁路传导,进而达到有效的抗颤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许多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比较,胺碘酮的转复率更加明显,但是其伴发的并发症相对于普罗帕酮较多,主要有心室率增速、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等,胺碘酮在临床上的应用首先是静脉滴注,待旁路传导达到有效控制后再给予口服治疗。
3.2.4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通过增加Na+内流电流并且阻滞K+外流进而延长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延长QT间期,伊利布特的用药剂量比较灵活,且不影响患者血压,但是伊利布特不能用于孕妇,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该终止母乳喂养,对于老年患者,其用药剂量应严格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高职;英语;培养目标;特色
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招生对象、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哪些特色,高职英语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高职英语专业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比较
高职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由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大致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前两类人才一般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两类人才则应由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人才(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职教育培养。将二者的培养模式加以比较,其中的差异便可一目了然。
由下表不难看出,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从师资到教学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高职英语专业的基本特征
高职英语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确定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分析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定位。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职业中专毕业、技工学校毕业以及相当于上述学历的在职人员,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术、能实干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其总体培养目标应体现下列特征:
职业特征高职英语专业既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有其学科个性;既有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共性,又有不同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职业特征。一方面,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是相关专业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另一方面,学生求职就业时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及岗位角色意识与相关岗位的工作特征明显一致。依据高职英语专业的职业性质,直接针对社会岗位是高职英语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培养较多考虑毕业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性,而高职英语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职业性反映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
应用性特征高职英语专业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和高职高师英语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就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侧重商业英语的传授,后者注意旅游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具体体现了高职英语各个专业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即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对英语的不同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经验,注重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性特征高职英语教育应帮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但从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与针对性来看,又必须相对灵活,避免单一和僵化。因此,对专业的增减需慎重对待,开设新专业必须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做好人才预测与论证,突出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高职英语教育不但要突出职业性、地方性,而且还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构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毕业生对未来岗位的自我调整、自我应变能力的培养。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来看,毕业生应体现下列特点:(1)适应性强,进入角色快,就业心态稳定;(2)英语专业知识牢固,口语表达能力强,有很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3)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等关键能力上略胜一筹。转贴于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大专层次的实用知识,其中包括英语基础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和相关的英语知识。基础英语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常规性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是指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技术英语知识,要求不但具备本专业的一技之长,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相关英语知识是指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岗位可能的变化等必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产业知识。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以基础英语知识为前提,打好本专业牢固的基础;以专业英语知识为重心,突出一技之长;以相关英语知识为辅翼,力求一专多能。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岗位,如企事业文秘、导游、服务行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或教师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因此必须赋予学生职业技能的兼容性,应从汉语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专业学习的可延续性、专业的可迁移性、自主创业的意识等方面入手,体现课程建设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特点,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高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下列分支模块:
1.了解本国文化,夯实汉语功底。深厚扎实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任何专业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可包括诸子百家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古籍,现代文学赏析,汉语实用文体写作等;另外根据地域特色,可设立介绍本土风物的科目,如地方史志,旅游资源介绍等,这些科目对高职生的实践课及其职业发展颇具实用价值。
2.实用英语先行,突出职业性与工具性。科目包括旅游英语、饭店英语、财经英语、文秘英语、公关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书写等,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译能力。
3.掌握英语背景知识与相关理论知识,与高层次专业学习沟通。包括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词汇学、语言学、英文写作、翻译理论等课程。
4.教育学课程。随着我国全民学习英语热潮的迭起,高职生就业领域必须扩大到教育行业。开设教育学、幼儿和青少年心理学、英语教材教法等课程很有必要。
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科目应是构建现代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
6.就业指导课程和人际交往课程,如公共关系、演讲学、洽谈技巧等课程应成为鼓励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自创实业,自我谋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
7.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在理论课够用的基础上,实践实训课程应不少于40%,实习基地建设应在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要实行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把学生在校内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应以拓宽就业口径为目的,提高专业兼容性,培养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具备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应是高职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不断丰富,道德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显得愈加重要。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结合专业实践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专业进行的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培养学生普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双证书”制度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要保证质量,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实行职业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去基地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知识,感受时代气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如要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海关报关员证书和导游证书,这样可以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高职英语教育的质量意识与特色意识,建立以教材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基础体系,突破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与技能性。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创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运用英语知识完成语言交际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姜安心.技术伦理教育与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王前新,等.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J].高等职教,2001,(4).
[4]李振波.职业技术教育课发展概要[J].外国教育资料,1998,(1).
[5]杨金土.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职教通讯,2000,(1).
[6]黄元山,等.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7]徐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1999,(8).
[8]杨金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1999,(4).
关键词:辅助器具;心理特征;通用设计
引言
我们总是希望辅助残疾人克服生理困难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却没想到在心理上的安慰他们。基于心理特征需求所开发设计出的残疾人辅具满足了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给予残障人士肢体残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肢体残缺给残障人士所带来的心灵伤害的慰藉。
1.残疾人士的普遍心理特征分析
残疾人不仅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诉求,还具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需要被社会理解和关注。以下列出了残疾人的基本心理特征:
孤独和自卑:残疾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因为常年行动不便而拘于家中,与社会沟通仅靠媒体和家属,因此产生了孤独感。另外,残疾人有时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他人的冷落和歧视,所以伴随他们的还有自卑感。
敏感和多疑:因为外界的反馈信息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别人一个与众不同的眼光或不经意的一句话总会在他们心里产生巨大的波澜。身体残疾的他们有着更加细腻的心思,往往会以自己的悲观心理揣测别人的语言和行为,造成了敏感和多疑的心理特征。
深刻的抱怨:不论天生或是后天的残疾,让他们将自己的缺陷归因于对社会的种种不满,于是会产生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深刻的抱怨。
情绪不稳定:心理上的种种特征导致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以平常心看待周围事物,因为一点小事就烦躁发脾气,甚至在与人交流中态度忽冷忽热,让人捉摸不定。
与同伴团结:大多数的残疾人都愿意与同样残疾的同伴沟通交流,觉得和同伴在一起有强烈的安全感。他们对同伴有依赖心理,对经常沟通的残疾人同伴没有戒心,当和同伴在一起时就单纯的像未涉世的孩子一样,更有甚者抛弃家属与同伴常年累月外出,这是我们普通人很难想象的。
2.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分类
2.1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类型
辅助器具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又分为主类型、次类型和支类型三个部分。主类型主要包括:用于个人医疗的辅助器具、技能训练辅助器具、矫形器和假肢、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家务辅助器具、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及其适配件、通讯、信息和讯号辅助器具、产品和物品管理辅助器具、用于环境改善的辅助器具和设备、工具和机器和休闲娱乐辅助器具等。
2.2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常用类型
其中我们所常见的辅助器具只有以下不多的几种:行动辅助器具如轮椅;生活辅助器具;听力及语言辅助器具如助听器;低视力辅助器具如字符阅读器;休闲娱乐辅助器具和通讯、信号辅助器具,主要针对的就是肢体残障以及视听觉残障人士。
有一些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了,比如带灯的放大镜;拐杖凳子以及假发等等。普通人会因身体不便使用这类产品,所以对同样使用辅助器具的残疾人群冷落和歧视是不正确的,人们应当出于道德关怀对这部分人群给予物质和精神上更多的帮助。
3.针对残障人士心理需求研发的一些典型辅具的列举分析
3.1让肢体残疾人为自己的装备引以为傲
这是一款拥有六个“脚丫”的电动轮椅,它为残疾人贴心的服务就像正常人一样。这款iBOT共有三种运动模式,正常模式、直立模式和爬梯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会爬楼梯的轮椅,iBOT可以轻松地在高度为21厘米以下的楼梯上爬上爬下,还能跨过最高不超过15厘米的“马路牙子”。
其实,iBOT最了不起的本领“金鸡独立”才是真正能让残疾人们感觉体贴的功能。在路上直立“行走”的残疾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肢体残缺感到自卑,反而会因为自己功能强大的辅具能够引人注意而自豪。就像年轻人因拥有了一样新式电子产品备受同伴关注而可以打消自卑的成就感。
3.2给视觉残疾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视觉残疾人的行走基本依靠拐杖,因此拐杖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比如参加聚会,外出游玩或者办公等等。这款MP3-FM充电式手杖即可以辅助视觉残疾人的行动,又具有休闲娱乐辅助器具的功能,如图2。
这款手杖符合人体工学的流线型造型,并带有MP3功能,只需插入TF卡或U盘就可享受音乐。这些功能能够让残疾人在外出途中随时了解最新实事,与社会接轨,从而改变他们日常枯燥乏味的生活,使他们心情愉悦,更加自信的面对外界人物及事物。
3.3把声音“种进”听觉残疾人的耳朵里
听觉残疾人依靠助听器生活会出现许多不便,这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如声音传入时伴有大量噪声分辨不清主要内容,因而忽视了沟通交流;或是老式助听器塞在耳朵里总有难以避免的压迫感和阻塞感。现在有一种新发明的助听器――中耳植入器,改善了以往老式助听器的缺陷如图3和图4。
中耳植入器利用无线电发射线圈向植入皮肤下面的接收器传送信号,接收器再将信号传递给耳蜗,让声音的传递更加直接,品质更好。最重要的是吸附在耳朵外侧的接收器直径只有2.5cm,完全可以用头发将其遮住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它的踪迹。这种植入式的助听器相对于以往助听器更加方便耐用,操作简单易学,会很好的解决听觉残疾人的敏感多疑心理症状。
4.存在的问题及趋势
目前普遍出现的情况是残疾人不愿在使用辅具时被区别对待,但大多数的无障碍设计通常是被明显区别出来的,如地铁口为残障人士设置的专用电梯旁明显的轮椅标志等等。虽然设计师的初衷很好,但缺乏考虑到残疾人不愿被区别对待的心理特征。而通用设计主张设计出能为所有能力程度不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将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结合起来就意味着将残疾人当做普通人来看待,即在普通产品附加辅具的功能,这样普通人和残疾人的用品在外观和使用上就没有区别了。
心理敏感的残疾人士对自己生活的每个细节方面都非常在意,设计师在为他们设计辅具的时候不应当仅仅考虑到多功能或者漂亮的造型,而是应该亲身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或是与残疾人近距离交流充分体会他们生活中的不易,深入到辅助器具应用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尽量对其进行完善设计,让新型的残疾人辅具更加“平易近人”。(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项目资助:陕西省二一二年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K07-23)
参考文献:
[1]贾祝君.残疾人与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11(37):22.
[2]朱庆祥.从生理的无障碍到心理的无障碍[J].艺术与设计.
[3]张成忠.产品设计的情感因素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