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针灸学(6篇)

栏目:报告范文

针灸学篇1

《行针运灸》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创造上”中的《行针运灸》一课,课上学生通过对东汉时期的针灸画像石的学习和研究,了解我国的中医学和针灸学,并知道与其相关的针灸铜人、针灸用针,储药的药柜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升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针灸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我国的古老的治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由衷的感到自豪。

在教学时我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适当、有效地安排学习内容。比如在教学时多呈现图画、动画、故事的形式,做到语言简明易懂,声情并茂,尽量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针灸学篇2

传统针灸学是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针灸作用规律的总结,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要使这古老的针灸疗法魅力永存,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是必经之路。在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过程中,容易让人与现代药理学相联系,药物作用于人体有时效性、特异性、耐受性等特性,针灸作用于人体是否也有这些特性呢?

1时效关系

从大量的实验所得出的针灸与药物作用的时效曲线十分相似。而针灸效应的产生亦有速缓之别,如针灸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能迅速产生;电针对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则需在针后第6天方显效[1]。其之所以相差甚远就似药物的起效时间不同。有人观察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随机分为日针2次(甲)和日针1次(乙)两组,结果临床疗效甲组优于乙组,由此证明针刺间隔时间长短能影响疗效[2]。可见,当今临床盛行的针灸治疗日行1次还是2次或多次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此方面,现代药理学是按药物半衰期决定治疗次数,一般经5个半衰期达到相对稳定,此时血药的稳态浓度取决于给药间隔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给药量,而所谓合理用药方案就是使血药的稳态浓度处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之间。其中若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缩短给药间隔,则血药浓度波动减少;延长给药间隔,则波动加大,但都不影响到达稳定状态的时间和血药稳态浓度的高度。所以病情严重时,首次可用负荷剂量,即达坪值。针灸效应是有物质基础的,各经脉的不同穴位所产生的各种针灸效应亦有相应的半衰期,故合理的针灸施治方案应按穴位半衰期施治,经若干半衰期而达到坪值,坪值大小取决于针灸间隔时间及其他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如机能状态、穴位、手法特异性、时间、施术工具等因素。病情严重时,则可选取适宜穴位(急救穴)、施术工具(多针刺),手法多是增强刺激量(刺激量=刺激强度×时间),如此尽快达到坪值。

在留针时间方面,许云祥等[3]分别观察5min、20min、30min、40min和60min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影响,发现急性损伤留针30min组疗效最佳,慢性损伤60min组疗效最佳。陈友梅[4]等研究针刺改善小气道功能的时效关系,结果表明留针40min组疗效优于留针20min和留针60min组。原理等[5]经分析有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太大,这是制约针灸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临床应根据治疗的病症、针刺的经脉腧穴、患者的体质、病程的长短、治疗时的季节而定。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有一定规律,针刺后须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潜伏期,其效应才开始显现。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效应逐渐上升,达到峰值,再逐渐下降,这就提示针刺治疗某一病症在一定刺激强度作用下,存在着最佳的留针时间范畴。这个最佳留针时间应通过严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并能够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和重复。

2特异性

某些药物对机体作用较广泛,另一些选择性较高。同样,腧穴也存在与靶器官的特异性。如内关可调节心脏活动,而外关穴则无作用。同一经脉的不同腧穴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陈汉平等[6]观察到膏肓穴可明显地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活性花环率,而针刺同属膀胱经的委中穴则无此作用。针灸效应特异性机理较复杂,其中也包含着和药理学方面相类似的情况,体内存在特定分布点的受体,能高度特异性被神经递质、激素或自体活性物质激动,并引起特定的生理效应。

药物之间有协同或拮抗作用,针灸治疗同样可相互配伍。如针刺内关、公孙、梁丘能协同对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7];针刺足三里、大椎可使家兔血内刚果红清除率上升,但改刺环跳穴则见清除率下降[8]。在现代实验针灸基础上,通过类似药理学角度去验证前人的经穴配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运用它。

3耐受性

众所周知,随着药物作用的深入研究,大量有效的新药层出不穷,而机体对多数药物的耐药性始终存在着,那么针灸治疗是否也存在耐受性呢?回答是肯定的,针刺大白鼠的“大椎”、“命门”,7天内,可见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动明显加强,但若继续针刺,这种效应反见减弱[9]。王韵等[10]通过连续6天给大鼠2Hz及100Hz电针刺激,研究电针耐受对k受体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纯针刺3~6天有一定的中枢效应,但是多次电针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抑制k受体mRNA的转录,提示内源性阿片肽大量释放也可引起阿片受体下调,这可能是电针耐受的机制之一。药理学中药物耐药机制复杂,主要是长期应用激动剂可使相应受体数目减少。克服药物耐药性的措施,可以通过具有类似治疗效应的药物交替、联合使用,这就提示临床选穴不可一方到底,可用功效类似的穴位交替使用,以减少机体耐受性。

4结语

各学科之间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针灸作用的研究是探讨针灸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原理。而针灸作用又有着药物无可比拟的优点,如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不良反应甚微。如何发掘和整理这朵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奇葩,利用现代药理学方法阐明针灸作用规律不失为佳径之一,这对于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5参考文献

[1]全国针麻研究工作会议秘书处.全国针麻研究资料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77-583.

[2]包向阳,于致顺,葛凤新,等.头穴针刺治疗偏瘫的不同疗程、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J].针灸学报,1992(4):16-19.

[3]许云祥,陈贵珍.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10):607-608.

[4]陈友梅,张压西,司慧,等.针刺改善小气道功能时效关系研究[J].中国针灸,1996,16(11):8-9.

[5]原理,何扬子.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2,18(3):36-37.

[6]陈汉平,韩钟,林文注.影响针灸效应因素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0,9(1):1-3.

[7]广西医学院生理教研组.针刺对胃分泌的作用机制[J].广东中医,1961(2):55-58.

[8]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议资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42-243.

[9]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M].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37.

针灸学篇3

【关键词】针灸医学史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目前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发展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总结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理论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内容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时代背景分析[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现代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治疗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应用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

29李云,查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2002,(6):41.

30韩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4):12.

针灸学篇4

一、做好课堂教学

1.课前认真备课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讲课决不打无把握之仗,针灸课更不能例外,必须准备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有趣,所以在每期讲课前,我们都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教学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认真书写教案。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如临床专业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应着重启发和引导,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女生,学习兴趣虽然高,但大都胆小,不敢在身上试针,这就要加强示教。不但要背教材上有的,也要备教材上没有的,特别是十四经穴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单调、重复,讲起来枯燥乏味,若能把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对腧穴的文献选编、近代研究、治病原理、解剖部位及临床应用的典型例子等充实进去,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开阔知识领域,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案写成,并非万事大吉,备课任务只是完成了一半。当需花费很大精力去研究具体讲授方法。在每次课之前,还要进行一次“演戏”,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由于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

2.上好第一节课

学生们对学习针灸有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人对经络理论、针灸的疗效持怀疑态度,为了坚定他们学好针灸的信念,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所以在给每个班讲授的每一节课时,都不吝口舌,大讲古往今来针灸治病的神奇疗效,向学生们灌输针灸的伟大和优越,以期收到“信则灵”的效果。从上古时期的砭石治病、烧土祛痰,讲到扁鹊针药并用,使虢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从华佗扎针下死胎,用针刺治头风,讲到现代用针灸治愈急症、针麻术,进而讲到近些年来,针灸如何被国外推崇,风靡世界许多国家,使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无不佩服针灸的神奇作用,对针灸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善于概括,重点掌握

腧穴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因此,正确掌握腧穴的主治作用,如同深刻了解药物的性能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因腧穴繁多,主治作用不一,为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在讲明各个腧穴主治作用后,归纳其共性和个性,用两个或多个穴位比较的方法讲解其主治作用,收效较好。如足阳明胃经,头面部的腧穴,主治头面、口齿、眼部疾患;腹部和下肢的腧穴,治疗胃肠病证为主;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还可治疗头面部的病证等。这样,只要记住某一部位的腧穴,对于它们的主治病证基本上就可以掌握了。至于有特殊作用的穴位为少数,记起来就容易得多。

4.充分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教学

在我国宋代就有用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的经验,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几年来,我们不但购买了一批塑料人体模型和耳穴模型,还自制了一些经络循行路线挂图。上课时,提前将针灸模型发给学生,挂图悬挂在教室里,再配上多媒体教学,这些模型和挂图中,标有十四经络、腧穴、耳穴的位置,通过学习,加深对经脉的循行分布,一般腧穴及耳穴位置的印象。这样,在课堂讲解时,就比较省力,学生也容易理解记忆。

5.多做示范动作

有些腧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的准确位置,如讲曲池穴的定位:屈肘,在肘横纹的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学生会感到空洞,不好着摸。结果,有些虽然记住了定位方法,但准确位置不能掌握。若教师一边讲,一边示范,另外,也让学生跟着老师在自己身上触摸。这样一比划,印象就深得多。

二、上好示教课

示教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腧穴的定位,有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准确位置。在教师讲完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同学们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由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方法,两人一组,一边叙述腧穴的定位,一边相互在身上划经点穴,老师巡回从旁指正,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或者划分小组,老师在一个同学身上点划,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动脑筋思考,特别是对自己点不准确的腧穴,再经老师指点,会掌握得更牢。

三重视临床见、实习

学生对经络、腧穴及操作方法初步掌握之后,通过见、实习,加强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中找典型病例,先做示范,再指导学生操作,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对针灸适应的临床病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好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学生失眠,在针刺神门、三阴交等穴后,该生夜晚睡眠非常好,他亲自体验了针感,证实了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也掌握了这几个穴位。用针灸为学生治病,使他们体验了针感,观察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在老师几次示范操作之后,同学们就可以用针灸治病了,这是见、实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有条件的,可集中安排到医院见、实习。

见、实习完毕,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包括画出经脉的体表循行,标出常用穴位的准确位置,并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引导学生系统重点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从课堂讲授到学生之间在自身上点划,相互点穴,老师示教,临床见、实习,共有四次复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听、看、点、练的机会。通过记录心得体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师生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针灸学篇5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的针灸法】

毫针刺法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针灸学篇6

1.适宜人群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病理状态称之为肥胖。并非所有的肥胖患者都适宜针灸减肥。从20岁以前开始肥胖的患者和50岁以上的肥胖者针灸减肥效果不一定理想。前者肥胖多属遗传因素,后者代谢能力日益低下。故20-50岁的中青年是针灸减肥的重点。同时,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针灸减肥效果好。针灸对轻度肥胖者体内恒定的调整功能影响不大,仅节食和运动即可将体重降至标准。

2.针灸减肥机理

中医学认为肥胖的直接原因是“饮食不节,入多于出”,内在原因是脾、胃、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实际上,针灸减肥的机理在于它能通过针刺某些特定穴位而调整下丘脑摄食中枢,阻断下丘脑的饥饿中枢信息,从而抑制患者过亢的食欲,抑制亢进的胃肠消化功能,减少能量的摄入。同时,针灸可以促进能量代谢,增强能量消耗,促进体脂的动员及分解,最终实现减肥效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水盐代谢系统三方面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3.针灸减肥的方法

体针、埋线、腹针、耳针等多种针灸方法可用于针灸减肥,在临床上多采用体针和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针选择主穴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天枢、阴陵泉、三阴交、曲池;配穴为:关门、大横、外陵、归来、丰隆等。埋线源于针刺疗法,它用羊肠线来代替毫针,埋植于以上部分穴位中,以期起到长期刺激穴位,不断积累治疗信息,逐渐使体重减轻的目的。埋线疗法以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其治疗减肥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安全高效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4.典型病例

吴某,女,28岁,身高162cm,孕前体重60kg,孕期发胖后至今两年,体重达80kg,测其腰围85cm,小腹围110cm,臀围108cm,大腿围63cm,上臂围35cm。目前患者面色微黄,动则气促,腑行不畅,月经后期,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病属气虚,故取主穴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天枢、阴陵泉、三阴交、曲池,配以外陵、归来、大横、丰隆、支沟、大肠俞。隔日针灸一次,配合电针仪(疏密波)30分钟,经期酌情加减。经15个疗程后,体重降至56kg,腰围71cm、小腹围99cm、臀围92cm、大腿围54cm、上臂围29cm,取得了显著疗效。

  • 上一篇:家庭理财计划范例(3篇)
  • 下一篇:普通党员剖析材料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