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打开“源头活水”
在哲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感性情境,寓抽象、思辨、深刻的哲学道理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能更有效地唤醒和启迪学生的心智,无异于打开“源头活水”,为学生的“自悟”架设了桥梁。
例如:曾经有位教师在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首先出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而诘问贝克莱:“你的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想回答的!”漫画形象地揭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愚蠢可笑。所以,当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时,学生立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贝克莱还用上街去买牛奶和面包吗?他只用闭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从天而降。”此时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唯心主义的荒谬所在。
二、精心设问,指点“柳暗花明”
有人说,哲学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主要靠学生的感悟。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鲁迅先生说过,在瞎弄中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更何况针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样帮助学生悟出“正道”?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数及时、巧妙的设问。精心的设问好比指挥棒,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领着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如投石击水,意见纷呈,或说正确,或说错误。我提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多数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地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它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学生们的热烈争论,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使学生在“设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通过不断地设疑,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布白,静待“烟波浩渺”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如中国画创作中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以虚代实,以白带黑,以无代有”,为欣赏者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瀚满目前”正是这种意境的真实写照。在课堂上适时布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情境所带来的感受加以回味、思考、内化,能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那么,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布白?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播放了视频“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尾山宏”的片段。视频主要反映的是:尾山宏,一位73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律师,从1963年起参与了40多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许多人给他发来恐吓信,还经常在半夜里打恐吓电话给他……
但我觉得,我妈妈说的很对,从小我都不懂得有节约的习惯,一直都是吃不完的饭就毫不犹豫的倒掉。为此,妈妈批评过我很多次,她总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对我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呀,你要节约。”可我依然我行我素,不曾改变。
直到那一次,我才深深的醒悟。记得那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在回家的路上,令我惊讶不已的一幕发生了:一个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小姑娘蓬头坡面,岁月已经浸泡了她,使她承担着她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痛苦。一碗从垃圾箱里翻出来的凉皮,苍蝇嗡嗡乱飞,她小心翼翼的翻开塑料袋子,慢慢的吃起来,她不仅仅把面皮和菜吃的干干净净,还把汁子舔干净了。
回到家后,我的心被苦和辣紧紧的交织着,像百万根钢针扎着一样难受!后来,我哭了!我不禁感叹:小女孩可以如此节约粮食,为什么我又不能呢?如果把我浪费的粮食加起来,可以让那个孤苦伶仃、艰辛可怜的小女孩吃多么多么久啊!
过了整整两天,家里做了白嫩嫩、丝滑滑、光溜溜的米饭。我开心极了,闻着米饭的浓郁芳香,我又想起了那个小女孩,我把米饭吃的一点也不剩,妈妈笑了,笑的那么甜蜜与幸福。对!那一刻,我确实长大了。
一天中午,我在学校食堂里吃午饭后,有两个女生跑过来向我打小报告,说我们班有几个男生在吃饭期间,将仅吃了几口的饭菜都倒进了垃圾桶。我跟随他们回到班级,对班级的垃圾桶进行了检查,果然发现了许多剩饭剩菜。一下子,我的怒火就冲上脑门,把这几个浪费粮食的男生拉过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批完后,这几个孩子流着眼泪认错了,说以后再也不敢了。
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后来我在批改孩子们的周记时,看到其中一个叫许波的男孩子对于浪费粮食事件的看法,其中写道:
上次我因为浪费粮食被老师批评后,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做完作业时,差不多要吃晚饭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像往常一样吃着饭。可是,这一次我注意到了妈妈随手将碗里吃剩下的饭倒进了垃圾桶里。当我责问妈妈怎么浪费粮食时,她却不以为然地回答:“米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饭使我们自己做的,吃不掉就倒掉呗,如果撑坏了肚子进医院多麻烦呀!”听到这里我觉得不仅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妈妈的话也很有道理。于是,我心里就有了个疑问:吃不掉的饭,到底该不该倒掉呢?
【述】:
一、让孩子亲身体验
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学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教好的,必须让学生打从心底里意识到浪费粮食的错误。可是如何让学生有这种观念呢?我突然想到虽然这里都是农村的孩子,但毕竟都是独生子女,很少让他们干这些体力活。我觉得得让他们自己去亲身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眼下正值粮食的收获季节,透过教室的窗户,远远望去,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决定抽出一节体育,带着一帮孩子去感受一下收获的酸甜苦辣。
由于平时都没有干过农活,走到田边,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撩起袖子,想要大干一场。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一声令下:去吧!去帮帮这些农民伯伯!一个小时后到这里集合。到时候,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说着,孩子们戴起手套,拿起镰刀加入到收获的大军里面去。看着孩子们热火朝天地收割着稻子,我心里暗自高兴。
一个小时时间过得很快,孩子们准时来到了指定地点集合。令我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怕累退出这场比赛。于是,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逐一检查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收割的稻杆都整齐地堆放在一边。其中,我注意到许波和其他两个男孩子收割的稻杆堆起来就像三座小山丘一样。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许波得意地在一旁边笑边擦汗。于是,我把优胜奖颁给了包括许波在内的三个男孩子。
二、让孩子们看一看他们平时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下午第一节品德课,我带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走进教室。还没等我走到讲台,就有几个女生站起来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知道我们不该浪费粮食的。”“老师,我知道了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起来,收割后,晒干还要再加工处理的。”“老师,我们知道收获粮食的辛苦了”……对于她们的话,我没有评价,只是微笑着打开电脑,播放起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课件里首先呈现的是一行大字:现实人间的恶鬼道是什么样子?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一脸茫然。紧接着我播放了一幅幅非洲这样的画面:
(1)即将饿死的婴儿:一个瘦骨如柴般婴儿长大了嘴巴,被抱在同样只剩下骨头的母亲的怀里,奄奄一息。
(2)泥饼充饥:一群非洲黑人在做泥饼充饥,你能想象吗?饼干是我们的零食,可泥做的饼却是难民的主食。什么叫饥荒?就是泥也可以当粮食卖。市场上贩卖的食品是泥饼,你能想象吗?
(3)寻找食物:一个孩子在苍蝇乱飞的垃圾堆里寻找食物,被这么多的苍蝇盯着,孩子不痛吗?饥饿的痛苦让他更加深刻。
(4)谁来救救我的孩子:一个无能为力的母亲抱着一个饿死在路边,瘦得真的只剩下一张皮和一副骨架的孩子,哭喊着。
附言1:非洲的有些地方已经被战争和饥荒折磨得惨不忍睹,国际人道救援机构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生命线组织”,但还是无法面对这么庞大的饥民群。
附言2:在我们随意享受和浪费物质的今天,你有没有想到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有一个个即将活活饿死的同类?请珍惜我们的粮食,世界将会因为你们的改变,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借机写作,内化学生的思想感情
看到这里,有的孩子脸上出现了泪花,有的要给难民捐食物。整个班级呼喊着“要做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这时,我特别留意了许波,他只是低着头不敢看我。看到这儿,我想,我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借此,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第二天回来我改了孩子们的作文,其中有一个孩子写道:
自从经历了收获的酸甜苦辣之后,我才知道农民伯伯种粮食的需要付出那么多劳动,我才明白没有汗水就没有收获。自从那次品德课之后,我也才发现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只能靠泥饼充饥,而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随意地浪费着粮食。我开始为自己之前的浪费而后悔。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所以从此以后,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一粒粮食,把省下来的粮食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爸爸把吃剩的饭菜全部倒进了垃圾桶,我非常生气地冲过去指责爸爸的不是。当时爸爸被我讲得一头雾水,但我讲了上次劳动的经历和非洲饥民的事情后,爸爸终于承认了错误,他开始为我的做法感到骄傲,称以后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有时候爸爸还会跟我开开玩笑,说我现在长大了,可以教会他很多东西了。说实在的,我真不敢相信,几句话,就能让我得到这样的肯定,我真的很开心……
从此以后,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做到了不随意浪费粮食。他们还把自己部分零花钱寄给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孩子,给他们买学习用品。面对着这样一群可爱又有爱心的孩子,我感到非常幸福。
【评论】
一、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通过放映幻灯、录像,播放录音,展示电脑软件,出示挂图,布置环境,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概念,促进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道德情感是一种激发力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认识只有同道德情感相结合,才能伴随道德意志产生道德行为。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恰当的环境布置、音响效果、表情动作,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体验的直觉性和形象性更为明显。因此,要上好思想品德课,精心创设相应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学《保持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课,可以利用播放录音、录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先播放《黑风暴》的片断,学生看到黑风暴卷过的地方,一切生物、房子都被风沙淹没,一下子就成光秃秃的。然后播放《红潮》片断,画面上出现江河上、池塘下,一片雪白,大大小小的鱼浮在水面,让学生看了就心痛。再播放《抗洪》片断,让学生通过看了这三个片断以后,都在感性上认识到污染环境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从理性上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活动法。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爱惜粮食》、《注意交通安全》、《爱清洁讲卫生》等,讲授这些内容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直接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能够明白道理,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提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的一个渠道。如教《注意交通安全》这一课,让学生向家长、老师或交警了解统计,全国一天违反交通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少?死伤人数是多少?兴宁市一年交通事故有多少?死伤多少人?经济损失是多少?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就可以知道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形成应该自觉注意交通安全的道德观念。又如教《爱惜粮食》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些浪费粮食的镜头,并了解粮食是怎么来的?全国一年浪费的粮食有多少?可以养活多少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爱惜粮食的诗句、谚语等。这样学生就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爱惜粮食。用学生的直接参与代替老师的单调乏味的说教,学生比较容易形成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领悟道德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低中年级。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愉快的游戏中,小学生很容易接受道德知识。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道德知识,深化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水平。如教《互相谦让》这一课,可让学生玩游戏――过独木桥,选两个同学在凳子的中间相遇,他们都有要紧的事想先过桥,两人争持不下,怎么办呢?有三种情况:①两人争吵引起打架,结果两人都掉进水里。②小刚有谦让精神,让小虎先过桥,小虎感谢他。③小虎让小刚先过,因为小刚要办的事更加紧急,小刚谢谢小虎。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游戏虽然简单,但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懂得应该互相谦让。
教学片段剖析:
片段1:
师:农产品是个大家庭啊,家里的成员还真不少呢!这些物品中哪些是农产品?
【课件出示:豆腐、自行车、馒头、衣服、爆米花、茶叶蛋、棉被、山芋、米糕】
师:衣服与农业有没有关系呢?
生:没有,衣服是布做的。
生:是的。
师:请大家找找身上穿的衣服商标处?(学生低头找衣服里的成分商标)
生:找到了。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你的这件衣服上成分商标的注明?
生:涤纶45%,棉55%
师:同学们,这件衣服里的棉成分就是从棉花中提取出来的。这样看来,衣服与农产品有没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点头)
棉花与农产品有没有关系?这一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孩子们每天身上穿的衣服不正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让他们来一探究竟吗?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认识到的才是最真实、最深刻的。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地查看自己的衣服面料成分,尤其是找到衣服上有棉成分的学生显得格外的兴奋。“我的衣服上有10%的棉!”这样的设计,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直观的,他们今后对衣服与农产品密切关联的概念也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片段2:
师:你们平时见过周围的人在田间地头割稻子吗?许多学生摇头,个别学生点头。
请参加过割稻劳动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割稻时的动作和感受。
师:咱们先看一下这段录像,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课件】
有同学愿意体验一下怎么割稻子吗?我们先来学学割稻子的动作(如果有同学会,请他来指导一下)
生:腿要分开站,腰要弯下,与地面平行。(几位学生进行模拟体验,采访这几位同学割稻子的感受)
生:割稻子太累人了。
生: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生: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确实很辛苦,我们以后要爱惜粮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学习,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人工割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过这种劳动,但是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过这种体验,课上,教师请参与过割稻的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谈自己参与割稻子的情形和感受,指导参与体验的学生模拟割稻。通过观看农民割稻子的视频,使他们对割稻子的动作有了初步认识。让学生体验割稻,感受割稻的艰辛,懂得了珍惜粮食。
片段3:
师: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中午都在学校用餐,这是老师拍到的同学用餐后归还饭盆时的情况。【课件出示学生倒饭的视频】
师:你们都说倒剩饭剩菜不对,可这些同学都是有原因的,今天他们也有话说,他们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咱们来场辩论吧!
生:好!
小辩论赛:正方:饭菜吃不完,也不应该倒掉。反方:饭菜吃不完,倒掉一点没关系。
曾有一位友人告诉我:语文如蒲公英的种子,遍布了全世界,也钻进了?玫纳?睢?rdquo;是的,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中能常常看见语文的影子,感悟到语文的存在。
在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广告语,不都充满语文的魅力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食堂里常有的告示牌,呼吁大家要珍惜粮食,卟要浪费。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借用了诗人杜牧笔下的《清明》,写出了杏花村”牌酒的质量好,销路广……这富有趣味的标语,不正是语文吗?
新年的时候,走进居民小区,再看看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一帆风顺好运来,万事如意发大财”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表达了对老人的真诚祝福。这对联的知识是多么的丰富,让人从中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