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聚乙烯醇;消费;供需
聚乙烯醇(PVA)是由醋酸乙烯(VAC)经聚合醇解而成的一种具有水溶性且无毒的高分子聚合物,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美国、日本的许多研究机构曾对PVA进行过实验,它与皮肤的接触完全无毒无害,它的可降解性使它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1]。由于聚乙烯醇具有独特的强力黏接性、柔韧性、耐溶剂性、平滑性、耐油性、气体阻隔性、耐磨性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等,可用于生产涂料、乳化剂、分散剂、黏合剂、纸品添加剂、薄膜等产品,在纺织、食品、皮革、建筑、医药、木材加工、造纸、印刷、农业以及冶金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2]。由于它符合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要求,近年来PVA的性能得到很高的评价,其行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聚乙烯醇消费概况与消费结构
1.1世界聚乙烯醇消费概况与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聚乙烯醇生产能力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其次是日本、美国和朝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美国、西欧生产能力占世界聚乙烯醇总生产能力的85%~90%。全球PVA的生产能力分布见下表。
在消费结构上,各国重点有明显差异。美国用于纺织浆料和胶粘剂领域的聚乙烯醇约占消费量的50%,用于聚合助剂、纸加工和涂料的约占22.5%,其余部分为其它行业消费,用于聚合助剂、纸加工和涂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西欧地区用于PVF(聚乙烯醇缩甲醛)、聚合助剂和纸加工领域的消费量占总量的67%;用于纺织浆料和胶粘剂约占28%;其它占5%。日本的维纶和胶粘剂是聚乙烯醇的消费大户、约占其总消费量的51%;用于纸加工、薄膜和纺织浆料的约占36%,出口则占了总产量的40%左右。总体来说,涂料和粘合剂耗用的PVA消费量最高,是世界PVA的主要市场。
1.2我国聚乙烯醇消费概况与消费结构国内PVA生产和供需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PVA厂家最多的国家,已成为聚乙烯醇主要生产国。国内聚乙烯醇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维纶、纺织浆料、纸张加工助剂、粘合剂、涂料、聚合助剂等。2005~2008年,我国聚乙烯醇年均需求增长率为6.2%。由于国家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为粘合剂市场提供发展机遇,而电子、造纸、医药精细化工行业的稳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PVA需求的上升。
近年来国内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大大拓展了其应用领域,无毒无害,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的PVA具有更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PVA非纤维用途发展迅速,品种达29个,消费量持续增长。其中PVA17-88作为PVA系列新产品之一,国内市场需求量近二年将达到10万吨以上。
2、聚乙烯醇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近几年,PVA需求、产量都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市场消费情况如下:
(1)维纶市场
维纶产品结构调整,高强高膜纤维、水溶性纤维和维纶土工布的市场开拓已取得丰硕成效,维纶对有致癌性的石棉形成替代趋势。
(2)纺织浆料市场
PVA具有良好的粘着性、成膜性,是纺织浆料的主要原料。已研制出的PVA高级浆料,性能因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而被纺织厂普遍使用,大大降低了国内纺织品生产成本。加入WTO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势头好,近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对PVA的消耗也进一步增加。
(3)涂料与粘合剂市场
PVA涂料主要应用于中低档内外墙建筑粉刷。为防止环境污染,停止使用聚乙烯醇类内外墙涂料。PVA消费量有一定幅度减少。
粘合剂是PVA的主打消费市场,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应用行业。PVA粘合剂用于粘结木材、纸张并适合制造水泥复合包装袋。胶合板、刨花板、中纤板等粘合剂的消耗占60%~70%。
(4)纸张增强剂市场
PVA纸张增强剂属于干增强剂,用于纸张表面处理,能够改善纸的耐水性、书写性和耐墨性,适应纸张多样化和纤维劣质化,提高强度,改善印刷适应性,其白度、粘结强度、粘附性和成膜性突出。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包装业以纸代塑、以纸代木的趋势,并为满足高速印刷和特殊用途的需要,纸张生产有扩大产量和提高质量的双重要求。2004年印尼金光纸业集团在镇江的中国最大造纸项目的投产,进一步拉动了国内纸张增强的市场需求增长。
(5)产业聚合助剂等其它消费领域市场
这一市场包括医疗用品、水泥改良剂、感光材料、集成电路以及乳化剂、分散剂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具有高应力强度和低氧渗透性的PVA凝胶尤其适用于伤口包扎品和尿囊素;PVA高吸水性树脂应用于水泥改性则可制造高强度混凝土。产业聚合助剂等市场具有前途广阔、用途分散的特点,预计今后几年占PVA消费比重将继续上升。
3、前景与展望
目前世界PVA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向高聚合度(高黏度)、高醇解度的高精细化产品方向发展,在高标号胶黏剂“高强高膜纤维”以及水泥增强剂等领域有良好表现;另一方面向低聚合度、低醇解度的特种产品方向发展,主要应用于有特别要求的水溶性胶黏剂与水溶性纤维等领域。我国PVA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提升高精细化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是目前我国PVA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要提高国产PVA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墨烯;涂料;导电;防腐
引言
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人类使用工具改造自然、认知世界的过程。优质的材料是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许多次人类科学乃至社会上的重大进步,都是与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密切相关。石墨烯是21世纪重要的新型材料,其由多层片状结构组成,每层结构都是由碳原子经过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呈蜂巢晶格平面薄膜。石墨烯的理论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一直到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才在实验室中人工分离出石墨烯单体,从而证实了石墨烯的存在。两位学者也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是纳米材料中厚度最小、强度最大的种类。由于吸光率很低,只有2.3%,所以外观几乎是完全透明的。石墨烯物理性能优异,导热性能比碳纳米管和金刚石还高,为5300W/m・K,室温环境下其电子迁移率大于15000cm2/vs,超过纳米碳管或硅晶体。石墨烯是当前世界上已知材料中导电性最好的材料,电阻率仅为10-8Ω・cm,低于铜或银。综上所述,石墨烯兼具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化学稳定性强、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优异等优点,一经问世,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石墨烯工业化生产。石墨烯应用范围十分广阔,涂料是目前石墨烯众多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各种优越性能,石墨烯在导电涂料、防腐涂料、阻燃涂料、导热涂料和高强度涂料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应用前景。下面就对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一下简要介绍与分析。
1石墨烯在导电涂料领域的应用
1.1汽车静电喷涂浅色底漆
汽车是重要的工业产品。作为汽车构成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汽车塑件具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当前汽车塑件涂装普遍采用常规空气喷涂方式作业。这种喷漆工业是以喷枪为工具,使用压缩空气为载体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涂料以雾化形式散逸到空气中,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基于这个原因,汽车及涂料企业一直把更具有经济性、环保性的新型涂料作为汽车涂料的主要开发目标。其中,静电喷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静电喷涂以电场为涂装载体,不但涂料利用效率高,成本相对降低,有利于环境保护,还具有生产速度快,装饰性能高等优点。汽车组成构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汽车车身、保险杠、内外饰件等,都是塑料制品,无法形成电场。为了实现静电喷涂工艺,就要先在加工件表面先涂上一层导电底漆,然后在进行静电喷涂。当前汽车喷涂导电底漆主要通过添加导电炭黑使涂料具有导电性。由此导致导电底漆颜色较深,为了美观,往往要再喷涂一层底漆进行遮盖,然后再进行正式的静电喷涂。这种方法工艺复杂,也提高了成本,故此推广难度较大。使用石墨烯作为导电剂后,可以回避因为导电剂带来的底漆颜色变深问题,对于汽车静电喷涂的改进十分有利。数据显示,加入2%到4%的石墨烯后,底漆涂层值为40到50,完全可以满足汽车静电喷涂的色度要求。
1.2导静电涂料
石墨烯在导电涂料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导静电涂料。该种涂料表面电阻通常位于106到109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导走现象发生,故而一般应用于对防火、防爆等要求很高的场合。比如石油、化工、铁路、交通等行业贮油罐、输油管道、油轮等贮油、输油设备的内外壁,煤矿、航空、纺织、粮食等行业设备的防腐涂料一般都是使用导静电涂料作为防腐涂料,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防止设备腐蚀,又可以避免电荷集聚产生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问题。石墨烯兼具良好的导电性和防腐蚀性,因而在导静电涂料中应用效果很好。
2石墨烯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
2.1环氧富锌漆
防腐涂料一直是涂料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大量金属制品的使用使得设备防腐的要求很高,防腐涂料的市场需求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为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万亿美元,远超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现有的环氧防腐涂料中加入石墨烯,处理在原有性能外,更提高了抗冲击性、附着力、耐水性、硬度等指标。在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大型工业设备及市政工程设施等领域的设备防腐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2.2水性防腐涂料
环保涂料是当前涂料开发的主要方向。水性涂料由于VOC较低,因而成为环保涂料的重要发展目标。水性涂料使用水作为分散剂,表面张力大,漆膜成膜性一直不够理想。在水性防腐涂料中加入石墨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点。
3石墨烯在阻燃涂料领域的应用
石墨烯单体二次元结构,分散到漆膜中层层相叠,形成致密的隔离层,可以起到防火阻燃作用。如果在涂料中加入树脂,石墨烯还可以与树脂分子发生交联,进一步强化隔离效果,阻燃效果得到加强。另外,石墨烯涂料燃烧后的产物除了二氧化碳与水外,还会在原处留下连续分布的碳层,从而再次提高阻燃效果。基于这个原因,石墨烯在阻燃涂料方面也有着很好的应用。
4石墨烯在高导热散热性涂料领域的应用
石墨烯具有很高的导热系数。在涂料中加入石墨烯,可以显著改善涂料的导热性能。因此,石墨烯改性就成为散热涂料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外,石墨烯比表面积很大,漆膜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石墨烯,可以使漆膜散热面积大幅增加,有助于漆膜表面和内部热量的散发,使得内外温度趋于一致。由于石墨烯涂料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耐老化性,所以在许多条件严苛的使用环境中通常使用石墨烯涂料作为部件的散热涂料。
5石墨烯在高强度涂料领域的应用
由于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很高,因此具有很强的吸附力。涂料中添加石墨烯后,其在漆膜固化的过程中形成网状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漆膜和底材的粘结性,漆膜更加稳定,强度更好。试验结果显示,加入石墨烯后,涂料的耐冲击性能,耐摩擦性能,导热性,耐候性及防腐性能都有了较大改善。
6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各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会越来愈大,石墨烯以其极为优异的物理、电化学性能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应用前景广阔。在涂料行业,特别是在文章所述及的导电涂料、防腐涂料、阻燃涂料、高强度涂料以及散热涂料方面,石墨烯的优异表现受到厂家的热烈欢迎,发展速度很快。我们相信,随着石墨烯性能以及涂料领域的深入研究,石墨烯在涂料领域势必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更加突出的表现,推动涂料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旭明,刘春明,王建军,等.无铬达克罗成膜物质的研究进展[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2,11(1):62-67.
一、浙江省石化工业现状分析
石化工业以炼油为源头,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我省石化工业产业链的基本现状是“两头大、中间小”。镇海炼化是目前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最大的炼厂,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年。轻纺、塑料加工、精细化工等石化产品下游工业非常发达,轻纺产业加工能力占全国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0%。与石化工业上、下游工业极为发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省基础石化工业发展缓慢。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炼油、石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89亿元,约占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总额的50%。其中原油加工业占了大头为508亿元,有机化工原料业56.1亿元,合成材料制造业225亿元。在合成材制造业中,原料单体基本以进口或外省购入为主。我省石化工业整体发展落后,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我省原油加工企业主要有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炼油厂等。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我省最大石化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合成材料行业是我省近年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目前主要的企业有巨化集团、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华峰集团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PVC、ABS、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有机硅单体、聚氨酯、氨纶等产品。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30万吨/年,华峰集团氨纶生产能力12000吨/年,均为国内最大生产企业,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PTA和宁波逸盛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PTA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在建的项目有台塑工业(宁波)关系企业年产30万吨PVC生产装置、台化塑胶(宁波)有限公司的15万吨ABS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PC生产装置,日本三菱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等。
我省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有限的几家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多是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料或者依赖于进口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延伸加工。
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以乙烯工程为代表的基础石化工业,浙江难以形成一个炼油-石化-轻纺加工业等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为此,我省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把促进经济即期增长和推进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以临港石化工业为核心的石化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从化工大省向石化强省的转变,更好地发挥石化工业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背景分析
石化工业的发展可带动机械、交通运输、电子、建材、轻纺、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性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
(一)国内石化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的全球化正促使世界石化工业下游产业的发展格局随之改变。首先,我国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由于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产品已大量涌入美欧市场,其结果是美欧市场的石化产品需求相对萎缩,而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的石化产品需求急剧膨胀,这种市场需求的地域改变,给我国发展大宗石化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其次,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使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房地产、信息电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推动了石化产品的需求。当前,我国石化产品需求十分旺盛。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
(二)全球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跨国石化企业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力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在经历30年左右的发展后趋于成熟,当地大宗石化品市场趋于饱和,获利空间减少,促使以欧美企业为主体的跨国石化公司,利用亚洲国家急需发展石化工业却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机会,积极实施亚洲投资发展战略,调整石化投资结构和石化工业全球化经营格局。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等国际能源巨头,几乎都已在中国投入巨资。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已确定在上海石化工业园投资31亿美元、同时兴建7个项目的投资计划。目前我国已有4家大型乙烯合资企业组建完成,这种态势仍处于全面推进发展阶段。
(三)发展石化产业是我省经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是资源小省,同时又是国内加工工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中轻纺产业加工能力占全国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0%,染料、颜料、医药、农药、纺织助剂等精细化工品发达,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生产基地。2004年,全省石化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74亿元,其中精细化工产值占了50%以上。发达的轻纺、塑料加工工业和精细化工业,对石化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由于缺乏基础石化产业的支撑,这些产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或外省购入解决,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做大、做强困难。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省部份产业的生产规模已在国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石化原料类产品的需求已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极易因市场波动而受到冲击,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和安全。因此,我省必须加快发展石化工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以全面提高我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我省具有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独特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石化基地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省港口资源丰富,利用进口资源,建设石化基地的优势明显,是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的省份之一。宁波港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建有国内最大的原油泊位和液体化工专用码头。经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批准,中石化集团投资建设以宁波为枢纽的进口原油输油管网,在宁波和舟山分别建设2个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形成连接浙江、上海金山和江苏扬子石化的输油管网,每年进口原油的输送量将达到6000万吨。国家和中石化集团均已确定在宁波建立原油储备基地。舟山地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区之一,水深10米以上岸线为28公里。目前已有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建设的25万吨级的油码头一座。嘉兴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紧临上海浦东新区,拥有5万吨级码头一座,属深水良港,具有万吨级化工原料海运条件。石化工业的建设,主要利用围涂造地,基本不占良田。
从市场条件看,华东地区,特别是江浙和上海市是石化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地区,2005~2010年间,聚烯烃需求量占全国的1/4强,聚酯原料乙二醇占全国80%以上,其他石化产品如苯乙烯、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也都在50%上下,石化产品是目前全国和华东地区市场紧缺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强。石化工业在浙江发展的市场空间极大。
在我省已形成了一批利用进口石油和大宗有机原料资源建设和发展石化工业的骨干企业。镇海炼化炼油所需原油90%来自国际市场;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所需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聚酯生产所需的PTA、乙二醇等也均是来自国际市场;中石化集团计划到2010年把长三角发展成为中国的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而镇海炼化是发展的重点之一;台塑关系企业、LG化学等都计划以港口为依托,在宁波建设石化基地,这些都将对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发挥带动作用。
同时必须看到,我省规划建设临港石化工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周边省份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石化工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组织开展长三角石化产业带的规划工作。国家已批准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为部级石油化工基地,其中,上海的漕泾石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3.4平方公里,被列为上海市未来四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南京化学工业园已形成2100万吨炼油、70万吨乙烯、150万吨聚酯的生产能力。随着“扬巴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一个特大型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从而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另外,江苏省的连云港、常熟和南通,广东省的广州和茂名,山东省的青岛和齐鲁等,石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我省是目前沿海省份中除海南、广西之外唯一没有乙烯工业的省份。只有加快推进以港口为基础的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才有望在我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使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的大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石化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缺乏龙头项目的带动。由于我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生产量很少,制约了化工、轻纺等下游产业发展。目前已经产业化的ABS、腈纶等产品由于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产品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作为纺织业发达省份,我省每年所需聚酯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达200万吨,2003年我省进口PTA157万吨,用汇达8.8亿美元;余姚中国塑料城是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近年平均每年的交易额近百亿元,除镇海炼化、乐金甬兴化工等少数厂家有少量产品参与交易外,基本上都是外地企业的产品和进口产品。镇海炼化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尚在进行中,而且100万吨/年的规模也不足以支撑我省下游石化产业发展之所需。
(三)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石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型石化装置的投资一般需数十亿元之多,在我省有能力并计划进入石化领域的大企业不多,将成为制约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指导思想为:围绕建设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追踪世界石化工业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促进石化产业的集聚,形成炼油-石化工业一体化的格局,全面提升我省石油化学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从化工大省向石化强省的转变。
在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进程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制订浙江省石化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各重点石化园区应根据全省总体规划按照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制订和调整园区布局规划,将园区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商品展示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备品备件储备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做到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整合优势。
(二)坚持控制源头,放开下游,多元投资的原则。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支持,将宁波规划为国内重要的乙烯工业生产基地省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临港大石化重点项目的发展布局和产品规模;支持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在我省建设石化项目;立足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融合发展,以乙烯等大型石化装置为依托,多元投资发展下游石化装置。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长远和战略高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强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张的衔接,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努力引进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大型石化装置,重视对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有目标地抓好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石化企业和产品;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做到石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临港石化工业取得极大发展,销售额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能力达到200万吨。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产业体系;石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能够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四、临港石化工业的区域布局规划
基地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是当今石油化工的发展趋势。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应坚持园区化发展,使资源得到优化互供,同时各类副产品实现集中利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中对石化产业的布局导向为:“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以杭州湾南岸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主要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集中,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根据这一布局导向,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将主要支持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石化工业区,以及舟山石化工业的建设。温台地区有条件的区块可作为潜在发展区域,根据开发进程和条件适时加以开发。
(一)宁波石化工业区:宁波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中点,长江口南翼和钱塘江入海口,北邻杭州湾、东临东海,江海联运、水陆中转便利,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港站主枢纽。规划的宁波石化工业区主要由镇海的俞范-澥浦至慈溪龙山区块、北仑的林大山-炮台岗及周边区块、大榭岛区块等三个区域组成。宁波已有电厂装机容量为4350MW,在建的有5560MW,届时能够保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电力所需;已有城市供水能力82万吨,规划将通过横山水库、白溪水库和曹娥江、富春江引水工程,使供水能力达200万吨/天,可保障宁波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但宁波临港石化工业区各区块的布局和产业规划应做到与该区域的相关设施条件相配套。
1、俞范-澥浦-龙山区块:位于宁波镇海区和慈溪市沿海地带。园区供水能力规划为30万m3/d,水源为宁波市梅林工业水厂;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装置两座,在建的污水处理装置能力为4.5万m3/d,另规划一座10-12万m3/d的综合污水处理场,深海污水排放管道也已在施工;规划中的滨海高速、海天一路、海天二路,横穿化工区各片,与镇海城区、港口和液体化工码头相连,形成三纵九横的对外交通网络;园区内建有热电厂,实现管网供热。
该区块无建港口和码头的条件,建议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作为该区域的依托港区进行规划控制,通过管廊和快速路与园区相连,以保证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进出。镇海液体化工码头由七座化工专用码头组成,分别为5万吨级2座、万吨级1座、3千吨级以下4座,建有化工储罐区,总容量数十万立方米,已形成70多个品种,300万吨吞吐能力,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要求宁波市根据园区的发展要求,做好港口的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宁波化工区的化工品仓储和物流运输中心。
园区内现有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的1600万吨/年炼油装置、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的ABS生产装置等。乐金甬兴化工的7万吨/年丁苯胶乳正在建设,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离子膜烧碱项目等签约落户,将为园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浙江腈纶厂5万吨/年腈纶项目等有机化工项目也已签约。
园区主要是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深加工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石化装置。严格控制对石化园区原料依赖性不强的化工企业进入该园区,避免因化工企业的无序发展影响园区石化产业的布局建设。
2、北仑区块:位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与宁波滨海快速路、绕城公路、东外环路等高等级公路相连;拟修建长约1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铁路运输条件不久即可改善;建有热电厂两座,日供汽能力200吨;供水能力可达80万m3/d,在建的原水工程设计能力为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8万m3/d。紧邻园区的北仑港建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尚可建20万吨级码头一座,万吨级以上码头多个,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在建的项目有台塑宁波公司30万吨/年PVC、50万吨/年ABS、60万吨/年PTA等项目。
九十年代国家曾批准协和在北仑区块建设30万吨/年乙烯项目,目前码头已基本建成,但3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取消,我省应争取在北仑区块引资建设一套乙烯装置。近期重点为利用港口优势,从境外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然后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的生产发展。也可以采用后加工装置与上游原料装置同步建设的发展模式,产业定位主要是发展下游合成材料和大型有机原料类产品。
3、大榭岛区块: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位于大榭岛的东北部和北部的三角形地块,距宁波市中心约40公里。
该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通过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将大榭与大陆连成一体。大榭支线铁路正在建设,设计运输能力为2000万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5万吨,建设中的原水工程设计能力为20万吨/日。大榭环岛污水管网已敷设完毕,日自理能力为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装机容量7.5万KW的热电联供工程也将于2005年初建成。已建成25万、5万、2万等油码头,5万、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各一座,正在筹建3座15万吨油码头和一座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港口优势十分明显。
目前在建的项目有烟台万华的16万吨/年MDI,宁波东港化学有限公司的1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日本三菱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中油奥里油储运项目等。
大榭岛区块主要是利用港口优势,从境外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聚酯中间体等有机原料类产品及相关的配套原料类产品。
(二)嘉兴石化工业区:主要由乍浦区块和平湖白沙湾区块组成。
乍浦区块位于浙江省乍浦经济开发区内,园区规划面积一期为1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位于乍嘉苏高速公路的起点,01、07省道穿境而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现已动工,2008年可建成,交通条件优越;园区内的乍浦港建有2.5万吨、5万吨级石油码头等泊位共8个,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同时将建设2.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2.5万吨化工危险品固体码头各一座,年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00万吨,配套建设液体储罐区四个,总容量22万立方米。现有220KV、35KV变电所各一座,拟将建设110KV变电所一座,可满足园区供电负荷;在建的热电厂可满足园区400t/h用汽需要;5万吨/天水厂已在建设中,污水通过管网进入日处理能力为55万吨的嘉兴市污水处理厂,可满足园区近远期的污水处理要求。
目前已有日本帝人化成株式会社10万吨/年聚碳酸酯、英荷壳牌公司4.6万吨/年油、嘉化集团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等入园建设。
平湖白沙湾区块位于平湖市东南,东邻浙江省界,与上海金山石化接壤,南濒杭州湾,西与乍浦港相邻,可开发土地资源有60余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可建港海岸线达13公里,-13米等深线距吴淞零米线500-900米,可建数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拟建的杭浦高速公路(沪杭第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白沙湾曾被作为我省与上海市联合建设60万吨/年催裂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后因种种原因未实施。在白沙湾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基地,既可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又可使我省经济更好地与上海接轨。
嘉兴石化工业区主要是以进口有机化工原料单体等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化工深加工产品,形成从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园区。嘉兴石化工业区要积极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工园产业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以取得跨省市共同发展,优化杭州湾石化产业整体布局,促进长江三角洲石化工业的协调发展。
(三)舟山石化工业区。舟山金塘岛是环杭州湾区域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战略要地。随着舟山至宁波的大桥建设顺利推进,金塘岛的运输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舟山建设大型石化原材料中转基地的条件更趋成熟,应争取使金塘岛石化工业区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原材料仓储和供应基地。舟山本岛腹地广阔,深水岸线较长,可作为发展临港石化的备选地块。同时可根据布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地块适度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
温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门岛布局建设石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台州市大陈岛港口资源优势明显,而且,从温台地区业已形成的产业现状看,加快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已成为该区域产业稳定运行和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支持温州在“十一五”期间,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启动石化中下游产业的建设,为大型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创造条件。温台地区争取启动大型燃油装置。
五、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石化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我省石化工业一方面要抓好以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石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港口优势,利用进口石化初级产品,建设下游生产装置,形成炼油—石化一体化,各产品具有良好经济规模、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格局。
我省石化工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炼油、乙烯产业、丙烯产业、碳四、碳五、碳九和“三苯”产业群分述如下:
(一)炼油
炼油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石化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我省应依托现有企业基础和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努力扩大炼油能力。镇海炼化现原油加工能力为1600万吨/年,应争取在2010年形成30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以满足2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原料需求。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炼油企业易地发展,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
(二)乙烯产业群
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聚酯树脂。除聚乙烯外、其它树脂的生产,乙烯必须先进行如附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转化,生成相应的聚合单体,这些单体再经聚合才形成高分子树脂。这些系列化学转化的工业生产,构成了乙烯产业群。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属于五大通用塑料树脂之列,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
2004年,我国乙烯产量为623万吨,居世界第三。到2005年乙烯生产能力将有望达到800万吨/年,2010年将达到1400万吨/年。而在当量需求方面,2005年和2010年预计将分别达到1800万吨和2700万吨左右,缺口分别达到886万吨和1524万吨。
我省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应争取在2007年建成,并在2010年前启动二期100万吨/年乙烯扩建项目,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产品方案上应与扬-巴乙烯、上海乙烯适当分工,国家曾批准在宁波北仑建设30万吨/年乙烯工程,目前码头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同时台塑关系企业等已在北仑投资建设一批乙烯下游产品项目,为把宁波建成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建立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力争在北仑再布点建设一套大型乙烯装置。
1、聚乙烯
2004年,我国聚乙烯生产能力为440万吨,产量为441万吨,进口量为480万吨,自给率仅为48%。预计2010年,我国PE需求量为1470万吨,生产能力为868万吨,自给率接近60%。2002年,我省PE消费量为104万吨。2008年浙江省总需求量预计为271万吨。由于世界PE市场总体成供大于求的状态,国外、特别是中东国家的PE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必须特别注意产品结构问题,并尽可能形成规模经济。由于LLDPE突出的薄膜性能,它将逐步取代LDPE,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支持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45万吨LLDPE的生产能力。
2、聚氯乙烯产业链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供/排水管将改用PVC管,加上近年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PVC需求异常旺盛,并将持续到2010年。2003年我国生产PVC约503万吨,进口200万吨,总消费量达到703万吨。预计2008年我国PVC的需求量将激增到1000万吨,成为世界PVC第一大消费国。由于PVC难降解,对其市场前景专家们存在较大争议。我省是国内主要的PVC加工生产基地,但PVC生产总量不大,合计为12万吨/年(均为乙炔法),绝大部份产品通过进口或外省供应,目前在建的有台塑集团30万吨/年PVC项目(利用进口氯乙烯单体)和巨化集团的12万吨/年PVC项目(乙炔法)。支持跨国石化企业依托港口资源,进口氯乙烯单体建设PVC生产装置,支持以乙烯装置为依托,建设大型PVC生产装置。
3、苯乙烯产业链
2004年世界苯乙烯的产能达到了2588万吨,消费量为2351万吨,预计2008年产能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3208和3080万吨,在2009年前全球苯乙烯供应将很紧张。目前我国苯乙烯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04年生产能力为110万吨,产量99万吨,而当量需求为386万吨,2008年我国苯乙烯缺口估计为471万吨。苯乙烯主要用于制备聚苯乙烯(62%)、ABS(11%)、丁苯胶乳(8%)、AS、SBS等高分子材料。2003年全球ABS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由于大部分家用电器的制造业已迁移到亚太地区,我国对ABS的需求非常旺盛,2004年产量为60万吨,进口196万吨。
我省现有宁波新桥化工有限公司8万吨聚苯乙烯生产装置,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ABS生产装置,在建的有台塑集团25万吨/年ABS装置。我省重点应支持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改造形成54万吨/年ABS生产能力,台塑集团形成50万吨/年ABS生产能力,使我省成为我国乃至世界ABS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设方案中安排有78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除满足我省现有聚苯乙烯和ABS等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外,建议考虑发展丁苯胶乳、SBS等延伸产品。
4、聚酯产业链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PET生产已从日用级聚酯(PET)转入利润率更高的无纺布用PET和技术级PET,日用级PET的生产则转移到亚太地区。我国是日用级聚酯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产品大量出口。2003年全球衣物市场中20%来自中国。随着2005年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市场份额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进而大幅度地提高我国PET的需求。2004年,世界PET产能约为4000万吨,我国PET年生产能力为1600万吨,占世界40%,2008年生产能力预计为2200万吨。
PET的主要原料为乙二醇和精对苯二甲酸(PTA)。
乙二醇由乙烯化学转化成环氧乙烷,而后水合而成。2004年全球乙二醇的产能为1520万吨。我国2004年产量仅为95万吨,2005年的需求量预计为600万吨,缺口400万吨。我省乙二醇需求量大,预计2005年、2010年分别达到172、291万吨。“长三角”乙二醇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在2010年将占85%左右。在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已规划一套60万吨/年的乙二醇生产装置,我省应争取再建一套60万吨/年的乙二醇装置。
受PET增长的推动,全球PTA市场需求旺盛,2002年产量为2700万吨,2005年需求量预计为3400万吨,产能基本满足需求。2004年我国产量460万吨,进口572万吨,我省进口量占全国的1/3。根据我省聚酯的规模,2005年我省PTA需求量为450万吨。目前,我省经国家批准实施的PTA项目有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的45万吨/年PTA项目、宁波逸盛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PTA项目和日本三菱化学的60万吨/年PTA项目。把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符合我省聚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支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拥有新工艺的外国公司以宁波港为依托,采用进口原料建设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支持我省重点聚酯生产企业向上游延伸建设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
PTA的原料为对二甲苯(PX)。根据2002年到2010年的PTA需求预测,世界将须新增1370万吨PX产能。预计PTA的原料PX将非常紧缺。镇海炼化已规划将PX产能从45万吨扩能到75万吨,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我省PTA项目的实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三)丙烯产业群
全球丙烯2002年产量5280万吨。2010年需求量预计为9100万吨。由于全球超过25%的乙烯工程计划项目以乙烷为原料,几乎得不到丙烯。未来丙烯将供不应求。全球的丙烯主要用于制备聚丙烯(36%)、环氧丙烷(20%)、丙烯腈(13%)、异丙苯(4%)、丙烯酸(4%)、异丙醇(4%)、正丁醇(4%)、齐聚物(4%)等。近年来由于聚丙烯的需求持续增长,丙烯用于制备聚丙烯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
“长三角”已确定实施的丙烯延伸产品有:上海赛科乙烯工程的26万吨丙烯腈项目,扬子-巴斯夫乙烯工程的16万吨丙烯酸和21.5万吨丙烯酸酯。在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中,丙烯主要规划用于制备聚丙烯和环氧丙烷。结合烟台万华的MDI项目,重点考虑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争取在宁波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聚氨酯产业链。少量丙烯可规划用于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环氧氯丙烷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同时,基于我省涂料、粘结剂生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是全国重要的皮革工业加工基地,支持在我省建设丙烯酸和丙烯酸酯项目。
1、聚丙烯
2003年,PP世界产量约为4040万吨。2003-2007年,世界需求年增长率预计为5.3%。由于市场需求强劲,世界PP主要生产商均有扩产计划,自2000年后我国成为PP最大消费国。2004年我国产量为475万吨,进口244万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聚丙烯需求量将突破1000万吨,聚丙烯供不应求已成定局。支持镇海炼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设聚丙烯装置。
2、聚氨酯产业链
聚氨酯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其需求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2010年前,长三角聚氨酯消费量占全国的50%左右。其中生产聚氨酯所需的原料主要有MDI、TDI和聚醚多元醇。2003年世界MDI消费量大于300万吨。未来数年内全球需求量年增长率预计为6.9%,且需求的增长超过供应增长。最近几年BAYER、BASF、DOW等产业巨头均有MDI扩产计划。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MDI最大市场。BAFT、HUNSTSMAN与我国上海氯碱等公司在上海投资11.26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大的异氰酸酯集成产业基地(24万吨MDI、16万吨TDI),预计2006年投产。我省则有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岛的16万吨MDI项目。
2004年世界聚醚多元醇的生产能力为521万吨,消费量为412万吨。2005年全球生产能力将达到578万吨,消费量将达到469万吨左右,2010年将达到594万吨的消费量。2004年我国聚醚产量为34万吨,消费量60万吨。今后十年,受汽车工业和房地产的推动,我国聚氨酯工业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预计2005年我国聚醚需求量为70万吨,2008年需求量为92万吨,2010年需求量约为110万吨。2008年估计将有近30万吨的缺口。聚醚多元醇由环氧丙烷开环聚合而成。
2005年世界环氧丙烷的总能力将达到701万吨,需求量将达568万吨,2008年需求量将达696万吨,届时装置能力为724万吨。我国的环氧丙烷生产在最近几年才形成规模,2004年产量为45万吨,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丙烯原料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预计2005年生产能力达到67.6万吨。预测2005年需求量为76万吨、2008年达到100万吨,2010年达到120万。支持镇海炼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设36万吨/年的环氧丙烷生产装置。
支持投资者利用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工程的环氧丙烷建设聚醚多元醇生产装置,同时结合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岛投资生产的MDI(16万吨/年)发展聚氨酯硬泡、软泡及水性聚氨酯。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聚氨酯生产基地。
3、聚碳酸酯产业链
聚碳酸酯(PC)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2000年世界消费量为189.1万吨。预计未来几年内需求量将以9%增长。2004年世界产能达290万吨,2007年可达到310万吨。我国对PC的需求非常强劲,2001年进口26.6万吨,2004年进口量达60万吨。PC生产技术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引进困难。目前有BAYER与上海氯碱合资建设10万吨/年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日本帝人化成10万吨/年PC装置落户浙江乍浦,目前一期5万吨/年装置已投产,应支持日本帝人化成将乍浦作为其PC发展的重要基地。
PC的主要原料为双酚A,受PC需求的推动,世界双酚A需求以年均7%增长。世界双酚A商品量不多,一般与下游产品产品一体化生产。我省应争取在嘉兴乍浦或宁波建设一套双酚A生产装置,与PC装置配套。
4、丙烯酸及其酯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丙烯酸型超吸水剂、家用洗涤助剂的开发和普及,丙烯酸及其酯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目前世界丙烯酸年产能力约为400万吨,年增长率在5%左右;丙烯酸酯为300万吨,年增长率为3%。美国、西欧和日本是主要产地。丙烯酸除用于生产丙烯酸酯外,还用于生产超吸水剂、去垢剂和分散剂。丙烯酸酯则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涂料及胶粘剂。
我国丙烯酸及其酯类现有产能为15.8万吨,2005年需求量为45万吨,缺口30万吨。扬子-巴斯夫项目规划丙烯酸及其酯类产量为40.3万吨。
根据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的需要,我省支持发展的丙烯下游产品还有乙丙胶、碳酸二甲酯等。乙丙胶广泛用于汽车部件、防水材料、胶带、汽车密封件生产等。2001年世界需求量为90万吨,国内仅有吉化公司2万吨/年一套装置,引进建设一套乙丙胶生产装置有助于我省汽车等下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碳酸二甲酯在手机电池、制药等行业有广泛用途,主要原料为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和甲醇。
(四)裂解碳四产业群
裂解碳四是单烯烃(正丁烯和异丁烯)、二烯烃(丁二烯)、烷烃的总称。裂解碳四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在镇炼化乙烯工程中丁二烯将主要用于ABS的生产,同时也可考虑延伸建设SBS装置。正丁烯用于生产LLDPE,异丁烯可规划用于生产丁基橡胶。丁基橡胶主要用作汽车内胎。目前我国仅有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有一套年产3万吨/年生产装置。异丁烯也可规划用于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后者为生产有机玻璃的单体,也广泛应用于制备涂料、粘结剂、油墨树脂、纺织助剂等。另一种选择是用于合成叔丁胺。正丁烷可用于制备顺酐、1,4丁二醇、四氢呋喃(THF)、γ-丁内酯等紧缺有机化工原料。我国1,4丁二醇的消费主要集中在PBT、PU(PU皮革、PU鞋底材料、PU弹性材料)、THF等领域,市场需求极为强劲。我省是国内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要积极争取引进技术建设一套1,4-丁二醇装置,并延伸建设PTMEG装置。满足氨纶生产的原料需求。
规划在白沙湾区块集中镇海炼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等装置的副产碳四资源,开发以异丁烯和正丁烷生产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实现规模化利用。
(五)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
石油烃高温裂解制乙烯、丙烯过程中,副产相当量的碳五和碳九馏分。以油品为裂解原料时,这两个馏分的总产率约为乙烯产量的25%。由于资源分散,难以集中形成经济规模,我国裂解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用作燃料,直接烧掉。我国在90年代初建成四套万吨级的芳香族碳九石油树脂装置。碳五石油树脂虽有多处生产,但均为几百吨的规模,由于原料来源没有保证,生产规模小,无法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工艺落后等原因,以致产品质量差且不稳定。但国内市场急需这种产品,在涂料、粘合剂、油墨等领域,需要大量的碳五石油树脂,国内无法满足供应。国外碳五石油树脂产量已达数十万吨。建议在嘉兴白沙湾区块规划成我国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基地。利用其突出的地域优势和港口条件,整合镇海炼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的碳五和碳九资源,生产石油树脂、不饱和树脂等大吨位化工产品,以满足涂料、粘合剂、油墨等生产的需要。
(六)三苯产业群
苯、甲苯、二甲苯统称三苯,是炼油和乙烯工程的重要副产和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在本规划中,苯主要用于生产苯乙烯形成苯乙烯产业链。MDI一般与苯胺一体化建设。苯硝化生成硝基苯,硝基苯加氢还原成苯胺,苯胺与甲醛反应生成二苯基甲基二胺,后者与酰氯反应生成异氰酸酯的混合物。由于烟台万华的MDI项目已在大榭岛建设,规划在宁波规划大型的苯胺项目配套。
对二甲苯则主要用于生产PTA,形成聚酯产业链。利用镇炼化的炼油和乙烯项目生产的邻二甲苯,可制备苯酐及其下游的PVC增塑剂。2000年苯酐国内产量为41.5万吨,2001年苯酐国内需求大约为70万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国内市场对苯酐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增塑剂行业是苯酐主要消费用户。在增塑剂领域中,苯酐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随着我国塑料制品业迅速发展,对增塑剂需求量增长很快。在我国生产的增塑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所占比例较大。涂料工业也是苯酐的主要消费用户。苯酐是制造醇酸树脂和聚酯等的原料。这些高聚物用来生产醇酸树脂漆、氨基树脂漆、硝基漆、过氯乙烯漆和聚酯漆等。苯酐还可用于染料、农药和医药等行业。
六、主要政策及措施
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面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竞争关键所在,同时也事关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基地中的地位。石化工业属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尤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挂帅,省级有关部门和宁波、嘉兴、舟山等市政府参加的临港石化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临港石化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全省产业联动需要,部署抓好重点园区的规划实施工作。设立联席会办公室,做好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省里确定的重点园区所在地政府,应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石化园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事关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项目应成立领导小组,以更好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推进重点石化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石化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所在地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按照市场化动作的思路,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省和宁波市要全力争取宁波石化工业园批准成为部级石化园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配套项目建设的支持,对园区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也应予以支持。
(三)保障重点石化园区建设用地的供给。石化园区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各重点石化园区要尽可能利用围垦造地,少占用耕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重点园区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要保证其土地供给。各重点石化园区要按照高起点、上规模、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做好园区的规划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