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代园林园林艺术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S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18-01
前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讲究的是自然美,重在将创造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构景等内容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做简单的介绍。
1.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造园艺术上崇尚师法自然;这一特色有两层含义,一是园林在总体的设计布局上,假山中峰、坡、洞等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规律相符;二是组合山水景象的各个要素要合乎自然,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例如古代园林水池都是建造成自然曲折,花木布置是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错杂相间,总之就是在整体设计布局上追求天然野趣。
(2)在空间分隔上力求融于自然;古代园林在分隔空间上寻求各种方法以实现从视角上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于自然相融合。为求自然就必须处理好景与情、意与境、因与借、有限与无限等种种关系,使园林内的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为求融于自然常采用的手法,其可使空间与视觉流畅,实现隔而不绝。
(3)在园林建筑上顺应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有假山有流水,有凉亭有阁楼等等,在建筑假山时,山峰、台阶、石纹、石洞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水的建筑上,岸边的自然曲折、水波纹的层层递进,也都突出了自然的风光。不仅仅是山与水,园林中的所有建筑,其神、其态都与天、地自然环境融合,园内各建筑间自然相接,使园林呈现自然、淡泊、恬静的艺术特色。
(4)在树木花卉的种植上力求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在对树木和花卉的选择以及种植上,都力求使园林表现的更自然,高耸云霄的松柏,婀娜飘逸的崔柳,数里盛开的桃花,其形与神,意与境都重在自然。
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按占有者身份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皇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豫园等。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建筑富丽堂皇,但是因受自然气象条件限制,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江南园林,地域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是因其气候特点,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园林景致十分细腻精美,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3.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3.1抑景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比较讲究含蓄,所以在造景上绝不会让人一进园林就看到最美最好的景色,而是将最美的藏在后面,所谓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构景手法被称之为抑景,只有抑景才能使园林显得神秘,令人向往。
3.2添景
当怡人的景色在远方,而中间没有任何其它景色作为过渡时,中间部分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层次感,如果在中间设置乔木、花卉等作为过渡的景色,就会避免空洞,使景色有层次美,这种手法就叫做添景。
3.3夹景
当某个山、塔、桥等风景点在远方,它们本身是有审美价值,但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风景点更显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就为夹景。
3.4借景
无论园林的大小、种类如何,其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各个方向上让游客有扩展视觉和联想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法就是借景,所谓“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4.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4.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追求愉悦的精神生活,中国的现代园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园林的布局流畅;现代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优良传统,在园林整体布局和形式上追求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使其广阔处不显空乏,狭小处不显拥促。
(2)抽象、寓意,具有意境;现代园林在打造上在不脱离具体事物和大众游客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把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其有很强规律性和装饰性,在寓意方面继承古代园林的特点。
4.2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在园林在设计上的理念是讲究自然化,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尽最大可能减小对自然的干扰,建设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现代园林艺术不仅仅是在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使创造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之间建立关系,使创造的自然能够有机融合到原始自然之中。每一优秀的园林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风土乡情的理解和应用。
园林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水平、创新和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动力之源。园林师要认真研究园林的本土化特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点、特征充分运用到园林的设计、发展之中,使现代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完善现代城市的功能,为人们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提供便利,打造出一座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园林,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在新的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与建设园林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使人更接近自然,使人在高节奏的生活模式及高压力下能放下一切,返璞归真,卸甲归田。现代园林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古代园林艺术的研究与借鉴,现代园林的发展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字】风景园林;古典园林;选址立意;究源察地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多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其为造园中最重要的问题。据其“天人合一”的理论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要“筑宅先卜其邻,百金买宅,千金买邻”,强调的是借景选址。往往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林的主题、内容也有所差异。基于对环境的论述,可知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是外向取景、以水为主题,寓意造园者的情趣也是顺理成章的。
1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基本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与察地就是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选址时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园林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园林的选址和立意十分重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1.2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察地特点分析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选址中水源是重要的因素,古语道:“园无水不活“,而这里的水当为有源头、有出口之活水,若硬成一池,以水灌之,只能是一池死水,并无生趣。正如宋代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水之妙在于活。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历来以泉而闻名,泉水虽然在园内并不循环,但它与园外之水构成大的循环。因此,其水体循环方式是在大循环中套有多个小循环,求其深邃和宁静,仅利用清泉筑成方池,朴雅而清幽。各园之水皆需有源头,此亦为选择园址的决定因素。
察地为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古人云“山以水袭为奇,水以山袭尤奇也”仅有活水而无山相配不能构成佳景。园中山体,虽说可以人工培土、掇山、叠石为之,但终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远不如利用原有地形,故相地时,对原有地形的考虑非常重要。察地的范围不仅包括相邻的构筑物和自然山水,也包括周围整个环境,所谓“得景随形,或傍山邻,欲通河沼”。往往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之主题、内容亦有所差异。如苏州之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地偏近郊。苏州拙政园,居廛市之中,无邻借之景,故以“拙政”为造园主题。
综上所述,究源与察地就是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相地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基址的了解十分重要。
2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的艺术形象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2.1富有装饰性和衬托性的园林建筑应用
中国古代园林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园林基本屋顶式样基本成型。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作品,到了明清两代,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2.2中国古典园林选址立意中唯美性的特征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多附于各类建筑,结构就似阴阳八卦,独树一帜,生机盎然。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相应地,园林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国园林最充分体现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在古典园林中暗示未来、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
3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
[1]计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8.
[2]李延寿.古代园林艺术鉴赏珍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75.
[3]文征明.中国历代名园记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艺术、营造法则、符号、山水学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集建筑、书画、雕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国美学的楷模,反映出中国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对生活的追求。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园林与西亚、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然而,在当今世界园林平台上,中国园林显然不是造园盛行的种类,它甚至没有像日本园林那般为世界追捧,中国古典园林的华美被深深的湮没着,让人叹惋。
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自己独到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如今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皆是产生与这些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当中。
2.1、美学艺术
2.1.1、形象美
形象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重要元素,她充分运用“层次与空间的关系;均衡与稳定的关系;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关系;对比与微差的关系;对位与呼应的关系;重点、统一、有机的联系”等的艺术手法来构思,绘画出古典园林艺术形象美[1]。
在自然景观中,古代园林艺术大师将景观形象美,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华山的险峻、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特,无不给人以一种崇高、宏大、横空出世的壮美感;杭州四湖的清秀、桂林阳朔的奇秀、武夷山水的幽深,则给人一种秀丽、幽深的秀美感。唐代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即空旷开阔,宜于登高远眺,目之千里,如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奥”,即深奥无穷,宜于亲昵近观,目触摹玩。显然,“旷”与“奥”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柳宗元将它们视为自然风景尽善尽美的两种形象,确实抓住了风景美学的要核。他认为园林风景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宜旷则旷,宜奥则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层次与内容的丰富多彩。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中国古典园林的木构建筑,讲究比例于尺度的协调统一。在体形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中国古典园林对位与呼应关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所谓效法自然,这便是最好的佐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通道讲究曲直统一、对比、有机联系,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现实自然界里的石、土、水、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自然风景的艺术形象美。总言之,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美是建立在洞察自然,缩小自然的基础上,一处园林既是是人工实物,又是自然再现,同时还是诗歌绘画的意境传达。
2.1.2、色彩美
色彩,具有强烈的生理属性和情感效应。它能使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愿望,用其所喜欢的颜色去装饰自己,美化周围的生活环境,还往往运用丰富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自己特有的理想憧憬、情操内涵和生活情趣[1]。
园林色彩的构成,由山景色彩、水景色彩、花木色彩、动物色彩和建筑色彩五大项构成,然而,山景色彩比较单调,除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予秋山以赭色、予冬山以白色以表现季节特点外,一般都以灰青色或土黄色居多,色彩变化不多。水景色彩同样如此,一般以水质清澈为上,除水生植物的颜色外,大多以蓝色的天空、白云和周围景观的倒影显现其颜色,水景本身的颜色则比较单纯。因而,在园林色彩的五大构成中,主要表现为建筑色彩、花木色彩和动物色彩三大类。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追随自然四季变化,因时因季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
2.1.3、声音美
自然界的万籁之声,可通过不同方式,借来为我所用,以构成园林风景中的“小夜由”、“轻音乐”。瑟瑟松涛、戛戛竹韵、瀑布轰鸣、山泉丁冬、幽林鸟语、古刹梵音、雨打芭蕉、夜间虫唱,构成风景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轻音乐,使其频添勃勃生机[1]。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音美源自两个方面,一则源自自然,借由风声、雨水、水声、虫鸟鱼兽等表现出来,多半传达的是一种自然幽静远扬的意境;二则源自人物,借由抚琴、吹箫、吟诵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物的声音与园林景观共同表现一种谐奏的氛围。
2.1.4、节奏韵律美
节奏、韵律、系音乐术语,指乐音在整个乐章中有秩序地重复性出现。构成节奏和韵律有两重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乐句在时间上的序列间隔及其所产生的变化过程;二是音响力度关系,指音响的强弱变化。这两种变化的重复出现,就形成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1]。
中国古典园林的节奏韵律更多的表现在声音和空间组合上。声音美与景物美共同传达着一种节奏韵律,同时,园林空间组合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欲扬先抑等手法也可体味出别样的空间韵律。
2.1.5、意境美
古典园林风景中的形象美、色彩美,主要诉诸于视觉,故可既有看绘画似的视觉美。古典园林的音响美、节奏韵律美,给人以听音乐似的听觉享受。当人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面感受古典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人的心灵也同时沉浸在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美里[1]。中国古典园林很注重个人情怀的传达,所以在造园的时候会结合景物构造以景动情的意境美。
2.2、营造法则
2.2.1、效法自然
要说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营造法则,莫过于效法自然。纵观各种古典园林类型,无论是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的真山真水,还是私家园林跌山注水,抑或是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等,都是借着人工的技艺,效仿着自然的面貌。莫说整个园林中人工痕迹较少,即便是人工技艺也带有这极强的自然特征。
2.2.2独特的空间组织手法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净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隔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蔽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法,变化有边为无边,是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2]。
2.2.3、整体的造景手法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中国古典的营造思想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3]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面积虽小,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优雅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精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2]。
3、中国古典园林的衰落
笔者认为,在这里冠以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古典”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时代的划分,同时带有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园林景观中的衰落含义。不容否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很少被世人引用,我们只看到世人竞相追逐着各种欧洲风情园、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甚至日本的枯山水也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园林景观市场中,现在人类拥有更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我们再难看到哪个中国景观设计大师能够设计出向苏州园林那样精妙绝伦的中国园林了。
追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在皇权至上压力下的退避自赏,中国古典园林从来没有作为一种公共园林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私人封闭独赏下的园主个人情怀的表达地[3]。由于缺少公共性,古典园林难以形成统一的营建体系,难以寄托于一种独立的学科专业之中。正如伊丽莎白•喀什勒指出:“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是诗人、画家和哲学家的事,而在西方,园林艺术向来被看作是建筑学的一种形式”。而在职业更加专业化的今天,诗人、画家、哲学家在从事着自己的事情,何况中国的古诗、国画、国学哲学在今天已然不能和古人相比。文化环境使然,加上古代造园技术没有专业化传承,当然会导致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衰落。
二、被掩饰的山水学与被西化的中国古建筑营造观误导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不得不承认,景观民间山水学很盛行,但是学术界却一直对山水学存在着投鼠忌器的顾忌。山水学,又叫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回避,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人居环境(当然包括建筑、园林)都是建立在山水学的思想之上,然而,当今对中国古建筑乃至古典园林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认知哲学的基础上的,这种用客体的思路来研究本体的事物的做法,固然有意义,但是却难免出现对本体事物的片面理解,中国的古典园林正式如此。既然建立在山水学之上的古典园林的客观效果已经被世人称道,那么又为何不能做一次大胆追求本真的尝试探索了。既然宗教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又为何要回避山水学了?
三、缺乏符号化的反复运用
我们总是能够清晰的通过马头墙而辨认出这是徽派建筑,提到日本园林总是能联系到禅宗和枯山水,提到法国园林总能想到几何规整在造园格局,这些都是一种文化被符号化后不断的反复的运用达到的效果,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风格各异,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泱泱大国只有马头墙在建造界时常可见且清晰可辨,还有更多的园林符号没有被运用提炼,或者我们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较少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至少没有很精细的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这也是导致衰落的原因之一。
4、中国古典园林的复兴路径
4.1、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
当代中国人的心里太过浮躁,俨然没有古人造园的情怀,这涉及到培育整个国民性格的问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变化。试想今天的园林设计者都有着诗人的意境、画家的素养、哲学家的情怀,在运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何愁不能再造一处经典的中国园林了?
4.2、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
只有用古人的思维模式传承古人留下来的遗产才不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日本人,甚至台湾人能够保留很完好的传统习俗,而中国大陆却不能了。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于面对我们一度回避的学问和文化,现代社会信息传达很快,一件事或者一门学问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被检验,如果很多传统文化本身是很好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的接受了?
4.3、符号提炼,强化运用
只有被提炼化、符号化的事物才是容易被接受的,这种人类传播方式的规律是普遍性的,就像肯德基、可口可乐一样,它们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们被符号化了,所以它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被引用。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它的营造手法,运用它的经典造型,慢慢地符号化中国园林,强化运用中国园林,有一天,中国园林也会成为世人追捧的对象。
5、结语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太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这个最后历史文化的国家怎么变的没有自己的东西了。中国古典园林是不是会想那些依然逝去的东西一样,即将离去,或者正在离去,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符号提炼,强化运用,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为弘扬中国传统园林做出贡献,也是研究何如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丁一民.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J].陕西建筑,2005(122):1—5.
[2]樊丽、刘晓鞠.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和手法探源—网师园解读[J].科技文汇,2009(7):267.
[3]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