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方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结果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强农村慢性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慢性病;防治对策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世界范围内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已将预防慢性病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慢性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新医改的出台,为农村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政策保障。一、农村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近几十年来,急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正在成为患病的主要原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迅速增长,成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贫困人群中,此问题尤其突出。慢性病给农村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医药费用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村慢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滞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低,没有固定人员从事慢性病防治与干预工作,村医诊疗水平不高。此外,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长期工作,要保障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慢性病防治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公共预算支出、各类医疗保险支出、个人支出及社会救助等。这种多渠道筹资机制是保证慢性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基本药物之外的部分药品费用不能报销,致使一些明确有效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存在慢性病防治经费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仍以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治疗为主,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群众需要。二、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改进对策1、坚持正确合理的疾病预防策略,重视农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了预防为主的一贯原则,强调了全社会参与,是开展预防控制疾病的指导思想。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解进行的。因此,慢性病预防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加强乡镇村级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考虑人群需要和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及质量的基础上,明确村医的定位,界定其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村医的职责,除了免疫接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结核病例的监测、转诊、随访和管理、医治常见病以外,扩展到慢性病管理和家庭访视。加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能力建设,培养合格的医生。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水平,推行乡村医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提高村医的收入水平,使村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3、建立科学的慢性病防治机制。一是建立健康体检制度,慢性病的病因大多源于外界环境,低剂量长时间毒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剂量时才可能启动病理变化过程,正是由于漫长的过程,给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建立健康体检制度,为每个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随访,对他们进行用药指导和慢性病防治宣传,这样可以准确掌握每个慢性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因病施制。二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慢性病一般可以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盲目在大医院治疗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还给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行“双向转诊”既有利于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减轻病人负担,又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合理利用新农合基金。三是建立慢性病基金,引导慢性病患者以家庭治疗为主按照人口比例和基金统筹区域的慢性病发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慢病保障基金,根据基金总额测算慢性病保障水平,并建立慢性病临床治疗首席专家制。慢性病门诊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部门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使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家庭、村和乡镇。4、健康教育:慢性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由于患者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孤独、悲哀、失望等负性情绪,加上长期服用药物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改善心境、开朗乐观、正确对待疾病,培养健康的情绪,加强自身修养,正确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使负性情绪降低,增加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机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参考文献[1],杨文秀慢性病现状流行趋势国际比较以应对策略[J]天津医药,2009,37(4):254-257[2]龙彬,王春秋,刘万芳.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11[3]纪艳,张冬梅农村地区慢性病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7-2149[4]魏炜,赵亮.现代健康管理模式浅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23(5):19[5]艾自胜,高歌,潘军燕国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理论研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40-43[6]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中国卫生事业管理[J],2007,23(10):706-708.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6(b)-0156-03
Applicationeffectanalysisof4weekshealtheducationmodelinthepreventionandcureof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
ZHANGJian-boHUANGWei-minCHENFeng-juanXIERui-qiongLUOWen-bo
Departmentof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th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ofDapengNewDistrictinShenzhenCity,Shenzhen51811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effectof4weekshealtheducationmodelinthepreventionandcureof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Methods424patientswith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livedinKuiyongStreet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4weekshealtheducation,whilethecontrolgroupwasgivenregularhealtheducation,thehealtheducationeffectofthe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sThemarkedlyeffectiveratewas53.3%,theeffectiveratewas34.9%,theineffectiveratewas11.8%intheobservationgroup,whileinthegroup,theywere32.5%,43.9%,23.6%respectively,andthemarkedlyeffectiverateandthetotaleffectiverateinthetwogroup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Healtheducation;effectevaluation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将健康知识的普及寓于教育活动中,针对易感人群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人群疾病抵抗能力的活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具备基本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口比例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较缓,并无急性症状和传染性,更容易被易感人群忽视[1-3]。葵涌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5个社区居委会组成,本文以其为蓝本研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在葵涌街道社区实施的有效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深圳市葵涌街道常驻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该街道面积103.9km2,含9个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5万,户籍人口约2万。该街道内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纳入观察范围,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采取多阶抽样方法确定溪涌、葵丰、官湖和土洋4个社区为观察点。每个社区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共计424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23例,营养代谢性疾病79例,恶性肿瘤65例,口腔疾病31例,精神类疾病26例。将所有观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12例,其中男125例,占58.96%,女87例,占41.04%,平均年龄(51.6±7.1)岁,平均病程(13.2±5.3)岁;对照组212例患者,男122例,占57.55%,女90例,占42.45%,平均年龄(50.8±5.6)岁,平均病程(11.6±4.8)年。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4],观察组患者采用四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计划制订首先对葵涌街道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评估患者的学习愿望及需求,以患者为主体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军民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5]。一般由四周组成,第一周为宣教周,第二周为示范周,第三周为实践周,第四周为考核周[6]。
1.2.2健康宣教第一周主要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讲重点疾病的原理,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健康教育有哪些优点、如何合理膳食、如何预防和应对并发症、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病魔的信心[7]。
1.2.3健康示范第二周主要进行健康教育示范。本周居家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专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绍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专家边做步骤边讲解,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这一周还会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体育锻炼以及排便问题[8]。
1.2.4健康实践第三周由健康教育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本周患者应逐渐适应自行进行居家医疗操作与护理,年纪轻、学历高、手脚灵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时间安排,使其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纪大,手脚不灵活和记忆力差的患者,应以独立操作为主,健康教育专家在旁监督提醒。也可让病友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监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9]。
1.3.5健康考核第四周,由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考核,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中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展开,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结合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提问。制订考核表,学历高的患者根据考核表自行评估,现场考核操作步骤;学历低的患者(特别是文盲患者),由护士根据考核表一项项考核患者并帮其填好考核表,需有一名家属在旁监督,考核表归档,考核合格后结束观察。
1.3疗效评定
观察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调查测验结果,根据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调查计分方式进行总体慢性病素养、各类别健康素养的计算[10]。最后得分≥80分为显效,60分≤得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占比分别为53.3%、34.9%、11.8%。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n(%)]
2.2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比较[n(%)]
3讨论
本次观察引入健康教育[13]理论,旨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学历层次患者对疾病的学习需求,使其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除儿科外,大多数患者已列入成人,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从本次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反馈中可以得到证明。
四周健康教育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助于患者学习的气氛,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患者自身内在的需求是学习的根本动机,患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会碰到问题和疑惑,其往往会在健康教育中得到解决,对居家康复大有帮助,回家后遇到常规病症不会手脚忙乱。患者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学习需求,制订学习目标,协助患者完成学习计划,对那些年纪大、记忆力差、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倾听患者的要求,与患者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四周健康教育模式是过程模式,即重视过程的设计。患者和专科护士共同确立了治疗方式、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等,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达到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从本次观察的统计结果来看,给予四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多位于显效级别,绝大多数都能够按时按量服药,熟练操作简单医用器械,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能够平静从容地应对突发疾病和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四周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慢性非传染性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药物依从性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毛英.早期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8-179.
[2]D′ArmicoG,DeFranchisR,CooperativeStudyGroup.Upperdigestivebleedingincirrhosis.Post-therapeuticoutcomeandprognosticindicators[J].Hepatology,2013,38(3):599-612.
[3]温静兰.健康教育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10-111.
[4]YBeachMC,KerulyJ,MooreRD.IsthequalityofthepatientproviderrelationshipassociatedwithbetteradherenceandhealthoutcomesforpatientswithHIV?[J].JGenInternMed,2011,21(6):661-665.
[5]GottwikM,ZahnR,SchieleR,etal.Differencesintreatmentandoutcomeof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dmittedtohospitalswithcomparedtowithoutdepartmentsofcardiology;resultsfromthepooleddataoftheMaximalIndividualTherapy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MITRA1+2)RegistriesandtheMyocardialInfarctionRegistry(MIR)[J].EurHeartJ,2001,22(19):1794-1801.
[6]罗凤琳.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6):26.
[7]MelbergT,NordrehaugJE,NilsenDW.Acomparisonofthehealthstatu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atahospitalwithandwithouton-sitecardiacsurgicalbackup:arandomizedtrialinnonemergentpatients[J].EurJCardiovascPrevRehabil,2010,17(2):235-243.
[8]HoPM,MagidDJ,ShetterlySM,etal.Medicationnonadherenceisassociatedwithabroadrangeofadverseoutcomes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J].AmHeartJ,2008,155(21):772-779.
[9]李艳红,张灿华,李罡,等.提高本科生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学改革[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9):607-608.
[10]吴国斌,张晓博,张君,等.健康教育在抗震救灾援建工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6):762-763.
[11]NashIS,CurtisLH,RubinH.Predictorsofpatient-reportedphysicalandmentalhealth6month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revascularization[J].AmHeartJ,2006,138(3Pt1):422-429.
[12]贾喜臣,郭瑞君,张素霞.河南某校大学生营养和疾病防治认知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63-264.
一、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二五”规划实施
(一)血、寄、地病防治:一是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查灭螺、查治病各项措施,高质量地完成血防查、灭螺,查、治病等年度任务。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急感力度,做好沿江重点地带的监测预警,健全渔船民血防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配合省血防所,推进“数字血防”建设。句容市通过国家和省联合组织的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评估,京口区和新区要完成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自评工作。二是寄生虫病防治。健全疟疾疫情报告、通报等制度,继续推行“1-3-7”散发疫情处置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强化与有关部门协作,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对新发现的疟疾患者免费提供抗疟药物治疗,建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恶性疟救治能力;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扬中市和润州区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核评估。继续抓好食源性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三是地方病防治。严格落实《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加强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监测,动态掌握碘营养状况,强化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
(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认真实施省、市《“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措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点建设,继续推广PITC策略和快检方法,力争今年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10%,进一步提高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水平,降低晚发现的比例。创新高危人群宣教与干预工作方式,提高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破解经性传播的防控难题。进一步完善定点医院设置,改进医疗服务,为全市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300人以上,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探索对感染者实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并强化治疗前咨询和随访干预,促进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救助水平,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升防治工作效果。积极开展第三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三)结核病及麻风病防治:一是结核病防治。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发挥疾控机构的牵头作用,强化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配合。按序时进度完成全市1600例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任务;强化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高危人群(50%)的筛查,促进患者早期发现;并为全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全面实施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工作,落实完善肺结核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利福平敏感、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和90%;规范肺结核患者诊治,患者管理及交通、营养补助发放率100%;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不低于85%,督导访视率100%。二是麻风病防治。进一步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定点诊疗机构职责,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免费提供规范化的药物化疗以及畸残预防,降低畸残率,提高患者的规则治疗与管理率,继续实施“春风行动”二期项目,落实对麻风病畸残者的关怀救助。
二、努力提高急性传染病防控水平
保持传染病疫情稳定,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妥善做好各类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做好全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及虫媒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推进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质量,及时发现疫情苗头,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协助南京做好我市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卫生保障工作,确保第二届青奥会的顺利进行。
三、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免疫规划服务能力
(一)制定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根据市《规范接种,安全健康》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根据各预防接种单位实际,及时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实施方案”中的目标。
(二)建立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高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办法》及《异常反应补偿标准》,做好我市异常反应个案的补偿工作。
(三)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市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11种一类疫苗接种57万针次以上(其中农村儿童30万针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与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疫苗的补种,并纳入系统管理。新建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8个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四)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全市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四、扎实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一)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围绕建设“健康”、“健康”主线,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大卫生”范畴,统筹现有资源,形成防控合力。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与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整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类机构功能,巩固和拓展“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及内涵。以辖市、区为单位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慢五病”登记报告和慢病及其危险因素核心指标监测,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润州区、新区分别申报、创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京口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进一步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考评的准备工作。建立慢性病筛查制度,加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现力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率分别达40%、50%,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探索慢性病社区预防、随访与大医院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京口区、润州区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示范点工作,增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全市推广慢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抓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提高工作质量,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规范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治管模式。认真贯彻实施《精神卫生法》,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内涵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在册患者管理率保持在80%以上。强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项目试点工作,通过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疾病治管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加强《精神卫生法》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和出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患者的登记、网络报告和救治管理,逐步提高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
五、不断加强疾控机构综合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