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内容要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一致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内容划分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电动机控制、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等模块,每个模块又设有相应的子模块,如电工基础模块包含电工定理验证、安全用电、电工测量、RLC电路、三相电路连接和家用电路设计安装与维护等六个子模块;模拟电子线路模块包含半导体基本知识、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电源、放大电路、电路焊接制作与设计创新等六个子模块。实验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着眼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需要设计、开发相应实验,把相关理论知识渗入到实验实训中,让学生既能培养实践能力又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模块时,不妨设计“三相白炽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实验,给定三组白炽灯、三相电源、导线若干、一个万用表等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设计电路,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好电路,教师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三相电路、三相电源及三相负载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连接方式,再安排各组学生相互检查连接电路是否正确,对于错误的电路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纠正。要强调强电操作及三相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测试三相白炽灯电路星形、三角形连接时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格自行设计,从而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2、在重组实验内容中实施教学目标
传统的实验内容总是由理论教学内容确定,实验中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就介绍这部分内容,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在做完“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测量”实验时,虽然学会了用万用表来测量直流电压和电流,但对实验台上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使用就不得而知了,整个实验内容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和创造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电子电工实验室整体的设备情况,把整个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实验内容分为:(1)常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2)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3)基础性实验;(4)设计性实验;(5)综合性实验五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的进行实施:
2.1学会使用万用表、交直流电流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真空管毫伏表等常用仪器仪表,灵活的使用多种仪器、仪表对同一个电量进行测量。
2.2学会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性能判断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对元器件极性、管脚、性能的好坏进行判别。
2.3完成基础性实验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参数的测量,加强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学会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书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安排一些设计型实验。
2.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一些有难度的综合性实验。
3、注重对学生习惯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习惯。电工实验中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可采用标号进行管理,对实验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明确职责,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排除线路组装中的故障,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时机。我们首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能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会出现何种故障,这是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向学生介绍多种故障排除的方法,并明确其利弊,指导学生动手排除故障,从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0-02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快、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因其自身的特点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想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一、利用绪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绪论是教材的第一课,既是对整本教材内容的概括,又是对所讲授的知识的高度总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绪论的重要地位,认为其不过是对教材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不学习都一样,甚至认为学习绪论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绪论教学往往是被一带而过,甚至是未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职教师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就必须要重视绪论,要利用绪论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日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可以以绪论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和各种通信工具的工作原理介绍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其次,要将绪论所总结的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同将来的职业岗位联系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同电子技术基础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需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只有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尽可能多的安排实训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所要讲解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进行电子制作或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电子制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其次,在讲解《电子技术基础》的某一新知识、新要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的实际应用和维修,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讲解《电子技术》的理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一科目来说,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但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家里的旧电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从认识和测量元件及研究工作原理开始,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空间。那么在课堂或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下象棋比赛,在每一步棋子落定之前,学生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形成了头脑风暴,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如,在乒乓球竞技比赛中,学生头脑中反复循环想象、争取提高取胜几率;这些看似简单的课外活动,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想象力、创新力搬到课堂中,转移到电子技术设计与电子技术制造领域,既可增强学生想象力,也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兴趣带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四、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各大中职院校陆续的步入了电子教学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职教师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其特点:一方面,其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很难顺利的理解其中的理论和公式的推导,并将其应用的实际的操作当中。另一方面,其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屈居人下且学习习惯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教师继续照本宣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首先,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当前流行或学生喜欢的电影、视频以及动画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其中的道具或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即,将抽象的知识概念或不能够轻易见到的零件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切入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加强学习,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抓理解,突出重点
化学的重点内容通常是那些具有代表性或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元素化合物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化合物。突出重点就是在理解这些知识涵意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熟练运用,触类旁通。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就应当认识化合价变化是表现,电子转移是本质,电荷守恒是原则,进而归纳出有关概念的关系:
2.抓分析,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要掌握难点的知识内涵,抓住本质、总结规律。例如,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习的难点,在学习时首先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是通过离子互换或电子得失使反应向生成更难电离、更难溶解的物质的方向进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书写的四个基本步骤:写、拆、删、查,然后抓住每个书写步骤的关键:写是基础――首先判断是否为离子反应,再正确书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是关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在水中必须拆成离子形式;删是措施――通过删去不反应的离子,突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查是保证――必须服从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散难点,逐个解决,使难点得以突破,将知识升华为能力。
3.抓联系,重视衔接点
抓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是掌握新知识、拓展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离子反应时,应复习酸碱盐的电离及物理化学性质,回顾复分解反应完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发生条件,进而为学习离子方程式及离子共存开阔了思路。抓好衔接点的学习,对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4.抓归纳,把握交汇点
交汇点是多种知识的汇集点,是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例如,物质的量浓度就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其浓度等多个知识点的集合,抓好交汇点的学习贵在复习和归纳相关的知识,弄清各知识点与交汇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