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肺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2
临床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8月收治新生儿肺炎31例,男18例,女13例;日龄1~3天4例,4~7天5例,≥7天22例;出生体重2000~2500g3例,2500~3000g10例,3000~3500g18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4例,过期产儿7例;未开奶2例,母乳喂养26例,混合喂养3例;围产期情况,宫内窘迫17例,羊水吸入6例,胎位不正2例,剖宫产1例,自然分娩5例,轻症无呼吸循环衰竭者26例,重症伴呼衰、心衰、呼吸性酸中毒者4例,伴胎粪吸入综合征者1例。
临床护理要点:①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专人护理,制订护理计划,随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③保持氧气导管通畅;④保持静脉通路通畅;⑤尿量观察;⑥适当应用雾化吸入疗法。
例1:患儿,女,7天,足月顺产,体重3750g,母乳喂养,出生第5天出院,当天家人发现患儿面色由出生时的暗红色转为苍白,表情淡漠,拒乳,呼吸浅表而快,出生第7天病情加重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64次/分,呼吸64次/分;精神差,颜面口周发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三凹征(+),烦躁不安,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部可闻及细小的湿音,心音顿,律齐,各瓣膜未闻及各种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脏右肋缘下3.0cm,剑下2.0cm,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白细胞2.74×109/L,诊断为新生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立即进入急救室抢救,给面罩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呼吸道,拍背吸氧,保暖,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记录出入量,给予强心、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保持病房安静,24小时床边护理,做好特护记录工作,患儿1天后脱离危险,停止吸氧,3天后病情平稳,安返病房。特护改为Ⅰ级护理,经过15天精心治疗,痊愈出院。
例2:患儿,26天,因咳嗽2天,呼吸急促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80次/分,呼吸66次/分。神清,精神萎靡,反应差,喂哺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灰暗,口周发绀,呼吸急促,三凹征(+)。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痰湿鸣。床头胸片:提示双肺中内带可见大片状阴影。诊断为新生儿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入院后立即抢救,首先给予面罩吸氧、清理呼吸道、保暖、吸痰、输液,每30分钟测T、P、R。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观察面色、心律、体温、意识变化,观察神经系统各种反射情况,观察二便和哺乳,记录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经过5天治疗,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Ⅰ级护理,每日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14天后痊愈出院。
讨论
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并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极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控制传染源,仔细观察,精心护理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在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必须注意保暖,以防支气管肺炎的发生。注意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湿度,经常更换,保持上呼吸道清洁,喂奶时要注意呛咳,加强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预防:做好孕妇保健和接生工作,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产妇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新生儿,母乳可用吸乳器直接吸出,消毒后喂给小儿,新生儿病室应禁止一切探视,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口咽通气道;脑血管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05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50-01
重症脑血管病人,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骤,常有严重低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多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放置口咽通气道不仅可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还有利于吸痰[1]。我科对2006年1月以来收治的2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适时使用了口咽通气道,在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改善病人供氧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及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在2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抢救时放置口咽通气道,男12例,女8例,年龄50~85岁,其中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使用时间1~6d,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2方法
患者取去枕仰卧位,肩下垫一软枕,头稍后仰,颈过伸,利于口咽通气道(天津市广峻医用塑料制品厂Q/12YX0273-2001)的插入。插入前先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取下义齿,操作者右手持合适型号的口咽通气道(成人常用8~11号)将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自病人右口角插入口腔,当其头部接近咽部后壁时即将口咽通气道旋转180°向下推送至合适位置,用手掌感觉导管口有气流进出即可,放置成功后妥善固定。
3结果
20例患者均应用多参数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变化,在使用口咽通气道10~20min后,16例缺氧症状明显改善,SpO2由原来的60%~80%上升至88%~98%,呼吸频率由原来的30~40次/min降至16~28次/min,颜面、口唇、末梢发绀明显减轻。4例病人放置口咽通气道后,呼吸无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迅速改为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4护理
4.1正确放置口咽通气道,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正确的放置方法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解除气道梗阻。此时可看到呼吸通畅,发绀改善。若方法不当,如放置时颈未过伸,则易将舌根推向咽后壁,加重通气困难。护士对烦躁不安、剧烈咳嗽及翻身更换的病人应加强观察,防止口咽通气道脱落。
4.2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呼吸减弱,血氧饱和度递减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及时吸出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长时间放置口咽通气道,要防止口腔压伤,2~3h更换位置一次,同时保持上下唇湿润,注意口腔卫生,应每4~6小时清洁口腔及通气道一次,防止痰痂堵塞。护理人员嘱清醒病人将头偏向一侧,边用生理盐水冲洗同侧口腔边用吸引器吸引。同法清洁对侧口腔。清洁昏迷病人的通气道时,则必须一手固定口咽通气道,一手用棉球擦拭口腔,直至清洁无异味。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时,应勤吸,先吸管内分泌物,再吸管周。吸痰时,动作应轻柔,边退边旋转吸痰管,达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5讨论
放置口咽通气道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较好解决舌后坠,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8],维持有效呼吸的方法。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均可掌握。对于有自主呼吸、舌根后坠、鼾声呼吸明显,有不同程度低氧症状且无呕吐的病人,应用口咽通气道可使病人在数秒内获得有效通气,争取抢救时间,减轻低氧造成的损害。
放置口咽通气道便于吸氧,可以将吸氧管置入口咽通气道,有利于充分给氧,迅速提高血氧浓度,保证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便于及时有效地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口咽通气道口径较大,10~16号吸痰管均可顺利通过,且可达咽喉深部,大大提高了吸痰效果。
放置口咽通气道便于固定,利于护理。以往应用压舌板不易固定,牙垫较短易于脱出,舌钳长时间应用,影响舌面血液循环,损伤口腔黏膜,本组16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黏膜损伤。
应用口咽通气道时需选择适宜的型号,长度等于门齿到下颌角的距离,否则就不能起到将舌与咽后壁分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甚至会加重气道阻塞。牙齿松动、呕吐频繁、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的病人禁用口咽通气道。
[参考文献]
[1]吴红梅,蔡建英.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5.
[2]白国卿,曾庆云.医师案头用药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4-895.
[3]邢燕,张健,付本翠,等.复方漱口液治疗放疗及化疗口腔反应的疗效观察[J].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42.
[4]陈勇,张恩罴.放射综合保尔佳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7,24(5):368-371.
[5]罗美华,刘红杯.衍化银翘散防治鼻咽癌放疗中口咽粘膜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313.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51.
[7]吴继萍,杨晓红.中医药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黏膜损伤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155.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合理评估吸痰时机,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以维持有效气道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结果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交叉感染。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吸痰呼吸道通畅密闭式吸痰管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吸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已不太适应机械通气患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应用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8~90岁;人工气道开放时间3~90日;其中重型脑外伤35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严重复合伤5例。
1.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适应证(1)病人有呼吸窘迫的症状。(2)病人肺部有痰鸣音。(3)呼吸机高压报警。(4)SPO2下降90%以下。
1.3吸痰时机机械通气患者反复脱机吸痰容易引起氧分压下降,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吸痰,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同时可以使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定时吸痰”的操作规程,以“必要时”吸痰为标准,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科学合理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有效。一方面可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另一方面痰多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吸痰,而定时的吸痰方法就不能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4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密闭式吸痰则不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装置系统,该系统为一“三通”装置,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通过转动活塞进行操作。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鸭嘴形阀将吸引管插入气管深部30~40厘米,至有阻力时向后退后1~2厘米,拇指按住阀门,即可形成负压吸痰,边吸边螺旋式退出,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0秒,吸痰管可在呼吸机接口内径来回移动,使呼吸机气流不会沿吸痰管壁泄露,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同时从注液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关闭吸引器。密闭式吸痰管由于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操作者不需要戴无菌手套,打开吸引器按下吸痰管末端的控制钮即可在不直接接触里面吸痰管的情况下,伸缩自如地吸痰[1]。操作安全性强,无创伤,还可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当脱机吸痰时,脱机与吸引的负压几乎对肺容积的减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如果不脱机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容积减少50%。
2临床效果观察
50例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过程均顺利,操作过程完全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避免开放式吸痰操作不慎时的污染,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吸痰过程中病人血氧分压和SPO2无明显下降,为抢救提供了良好的肺通气的保障,有效地预防了因吸痰要脱机而出现病人缺氧的问题。由于密闭式吸痰管有完整的密闭性,可避免由于吸痰时引起病人呛咳,痰液四溅,污染医护人员的手、衣服及床单位,减少交叉感染。虽然在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的耗时方面各个研究有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密闭式吸痰简化了吸痰过程,比开放式吸痰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2]。
3讨论
吸痰是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的措施,吸痰应该做到既通过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又尽量做到避免因吸痰过程本身所致的病人暂时性的缺氧和感染。密闭式吸痰改进了机械通气中传统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因吸痰撤呼吸机病人血氧分压和SPO2的下降。(2)可预防异物及尘埃落入气管内。(3)可随时利用该通道进行吸痰操作,不需要带无菌手套,也不需要脱离呼吸机及停止机械通气,打开吸引器即可吸痰,减少护理人员吸痰时的工作量。(4)停用呼吸机时还可从侧口进行吸氧。(5)避免了家属看到撤机吸痰时病人病情暂时的加重,并减少了因此引起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6)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7)使用密闭式吸痰器能降低耗材费用。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