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居住区;道路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06-2
0引言
居住区绿地是在居住区的公共用地上通过栽植树木、花草等植被创造的自然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衡量居住公共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它将对居民休闲活动等产生较多影响。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整个居住区的绿化效果,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居住区道路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1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目前国内对居住区的绿地类型划分形式有很多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居住区绿地的主要类型有:道路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专用绿地和其他绿地等[1]。
(1)道路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居住区绿化系统“点、线、面”的“线”的部分,道路绿地对居住区绿地起到导向、连接、分割、围合等作用,沟通和连接居住区其他各种类型的绿地,如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居住区道路绿地的作用不能忽视,包括:改善小气候;有利于居住区的通风;保护路面,美化街景;减少交通噪音;以少量的用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面积[2]。
(2)居住区公共绿地:是以植物为主,与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及景观小品等有机配合,并为居民提供变化丰富、功能多样的室外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
(3)专用绿地:居住区内各类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周围的绿地一般称为专用绿地。
(4)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指前后两排住宅之间的绿地,主要包括宅前、宅后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
(5)其他绿地:其他绿地是几大绿地类型以外的绿地类型,主要起到点缀的作用,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内外的植物种植,比较常见的形式有建筑外墙、层顶及阳台、窗台等处的栽植。
2居住区道路分级及绿化设计要点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居住区道路分级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及宅前小路四级,道路绿化要和各级道路的功能相结合。
2.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联系居住区内外的道路,除人行外,车行也比较频繁。行道树的栽植要考虑遮阴与交通安全,行道树的主干高度取决于多种因素:道路的性质、车行道的距离、树种及其分枝角度。一般距车行道较近的行道树主干高度可定为3m以上,距车行道远且树种分枝角度小的则不要低于2m。
2.2小区级道路
小区级道路是联系和组织小区各绿地的纽带,一般路宽为3-5m,对小区的整体绿化面貌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区级道路一般多以人行为主,所以绿化配置要尽量多样,在树种选择上,多以小乔木及开花灌木为主。在台阶、水池等处,尽量选用统一的植物材料,以起到明示作用。
2.3组团级道路
组团级道路一般路宽在2-3m左右,以人行和通行自行车为主,绿化与建筑的关系比较密切,绿化时可多采用开花灌木或宿根地被与小灌木相结合。
2.4宅前小路
宅前小路宽2m左右,只供人行,是通向各住宅户或各单元入口的道路。如果是高层住宅,路应适当稍宽,以保证救护车、垃圾车等的顺利通行,绿化布置时要适当退后路缘0.5-1m。
3居住区道路绿化要点
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到人、车流量、道路的结构和宽度、道旁的土壤情况、架空线路、电杆灯柱、电缆埋设物及地下管道等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及特点,来适当选择绿化的树种、配置形式和树干高度、株行距、绿带宽度及苗木规格等。
3.1树种选择
(1)因地制宜,立足当地情况。居住区绿化树种的选择既要适应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体现居住区的人文特色,也要顾及到生物的多样性及植物群落未来的发展。
(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乡土树种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生长良好,乡土树种也最能突出地方特色。另外,为扩大种源,增加植物多样性,适当引入一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外来树种,是增加树木品种的一个重要途径[3]。
(3)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居住区道路绿化树种要根据美学原则,依树木形态、色彩及季相变化,合理选择种植不同植物种类。
(4)适当增加常绿树种的比例,一般在以落叶乔木为骨干树种的基础上,坚持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并重的原则,以免冬季缺少生机。
(5)增植中层和低层树种,进一步丰富居住区道路植物景观。通过配置中、小乔木或花灌木,真正达到乔灌草、高中低相结合,使道路绿化景观呈现协调统一并具有层次感的景观效果[4]。
(6)以慢生树种为主,兼顾速生树种。考虑到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道路绿化树木更新的年限为30-50年,而壮龄期只有10-20年,所以慢生树与速生树的比例以1:1为宜。例如北方地区速生树可选择3倍体毛白杨、刺槐、柳树等;慢生树则可选择侧柏、桧柏、油松、核桃、白皮松、银杏等。
(7)适当的树种比例。在北方地区的绿化中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以1:5为宜,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则以1:3为宜,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以1:6为宜。
3.2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1)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可查相关苗木规格)的大小来确定。(见表1)
表1乔木与灌木种植株距
(2)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居住区交通、景观容貌等,在某些需明示的公共建筑前不宜过多遮挡,株距应加大,或者不种行道树。
(3)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以较小的株距种植即可,几年后再间移,作为培养大规格苗木的一项措施,以节约用地。
(4)由于居住区内各种管线比较复杂,在树木种植时还要考虑到,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间距;树木与地下工程管道水平间距;行道树与其他立杆、建筑、构筑物水平距离等。
(5)树木与架空电线的距离。应尽量避免行道树和杆线处于同一位置,否则就要设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小矛盾,避免树枝与电线相互干扰的。种在电线下的应是耐修剪,易整形的树种[4]。
3.3绿化带宽度
绿化带宽度视居住区道路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m,绿带长度依道路长短走向而定,过短时易引起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越道路。行道树种植带宽度见表2。
表2行道树种植带宽度
4绿化带种植形式
绿化带的种植形式是丰富道路景观,体现居住区景观特色的一种重要手段。
4.1落叶乔木与常绿绿篱相结合
用侧柏等常绿树作为绿篱,配以高大的落叶乔木的种植方式是居住区道路绿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绿篱可以将人行道和车行道隔离开,减少灰尘及汽车尾气对行人侵害,又防止了行人随意横穿街道。既保证了绿化效果,又起到了很好的隔离效果。
4.2以常绿树为主的种植
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并适当点缀开花灌木,形成较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常绿树生长缓慢,在初期遮阴效果会比较差,故在常绿树间种植窄冠的落叶乔木不仅可增加遮阴,也可提高景观效果。
4.3以落叶乔木及花灌木为主的种植
调查发现在北方很多居住区的道路常采用以落叶树为主的种植形式,较为经济,但冬季景观较差,可用常绿树点缀在视线较集中的重要地段,或与开花灌木搭配种植亦可极大地丰富道路景观。
4.4草地和花卉
种植草皮和花卉的艺术效果好,特别适宜于绿化带下方管线多、土层薄、有地下构筑物、不宜栽植乔灌木的情况。从长远来看,宿根花卉作为地被植物进行栽植,其栽植及养护费用低于人工草坪,且种类繁多,观赏性强。
4.5带状自然式种植
树木三五成丛,高低错落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易形成比较活泼、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这种种植形式需要有较好的施工和养护条件,并选用具有适当规格的绿化苗木。
4.6块状自然式种植
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何绿地块组成人行道绿化,在各绿地块间布置休息广场、廊架、花坛等。绿地块可按自然式种植,用草地的底色来衬托观赏树。形成自然的休闲空间。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道路绿化上,首先要注重树种选择,做到适地适树,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资源。其次,要利用园林植物的不同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因地制宜地配置一年四季色彩季相变化的各种乔灌木以及花卉、草坪等,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居住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土木学会(日).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1.142-149.
[2]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与景观设计营建4[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1.
[3]吴可,邢广萍,李景涛.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林业实用技术,2002,4.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指标三层指标控制体系二级指标多维度控制
中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而城市道路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为2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把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视觉景观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不仅可以避免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缓解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而且对提升城市形象也大有裨益[1]。
如何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政府决策部门对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一、我国城市道路绿地指标的制定情况
我国在1991年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就提出了“道路绿地率”的概念。但当时道路绿地率仅粗略的规定为15~30%,不够具体。而且由于我国在建设初期的道路设计中,过分注重车道数,因而道路绿地率往往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因此,1998年5月1日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颁布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其中在城市规划部分,把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的城市道路绿地率列入强制性条文,并针对红线宽度不同的道路类型分别制定绿地率指标,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2001年7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各大、中城市再度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然而,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的控制指标却依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调整和完善。
由于我国开展城市道路绿地研究的时间不长,就一般城市规划用地而言,从规定性的指标到指标的要求,国家都有明确的控制标准,而对于道路绿地,则缺乏明确的控制标准。城市道路绿地的指标确定的合理性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绿地规划的制定者。一方面,原有指标的制定多来自于经验估计,并无科学性;另一方面,现有指标的制定,当时并非从改善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功能角度考虑,多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要,因此它是否能完成其担负的城市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是值得商榷的[2]。
二、道路绿地指标的制定依据
从我国绿化规范的制度程序上来说,道路绿地指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在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目前基于城市道路绿地的需求考虑主要有以下相关研究成果:
(一)碳氧平衡理论
碳氧平衡论是利用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将城市地区排放的CO2转化为O2,以维持城市基木的供氧需求。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场所,城市道路绿地率的控制能在道路边界范围内有效维持碳氧平衡。
(二)污染荷载量理论
污染荷载量理论的提出是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使人们想到利用植物消除污染。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抗性等研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将其成果用于城市绿地面积的确定还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加大道路绿地的建设的幅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三)温室效益理论
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土地价值悬殊的问题,因此大多城市绿地集中在城市边缘地区,造成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使热岛效应加剧。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道路绿化对调节道路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降低风速都有良好的作用,从而能够补偿一部分由于城市化而受到损失的自然环境功能。
(四)降低交通噪音
城市绿化对于噪声具在明显的减弱作用。城市道路绿地大多数情况下还承担着划分空间的功能,因此通过对道路绿地的合理规划和控制可以取得良好的降噪效果。
(五)改善视觉环境
根据视觉心理学的原理,人往往对边界很关心。尤其是在道路行驶或行走中,人们对环境绿化的感知就依靠道路绿地来平衡。因此,道路绿化面积、绿化模式以及绿化结构的不同都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表1城市道路绿地指标需求分析
Table1Demandanalysisofregionalroads’afforestationindex
分析角度我国现有研究究成果
AspectsofanalysisResearchachievement
维持碳氧平衡陆贵巧等(2006)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对大连市主要行道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功能进行研究,为今后行道树绿化结构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3]。
净化大气污染韩素梅(2001)采用人工熏气试验方法对沈阳地区主要树木净化SO2潜力进行研究,表明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树木每天最高可净化SO213.28kg[4]。
缓解城市热岛吴菲(2007)以北京四环以内绿化覆盖率相当、面积不同的园林林绿地作为标本,进行了绿地面积与温室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5]。
降低交通噪音施燕娥等(2004)研究了绿化对噪声的减弱作用以及减噪效应与绿地结构宽度、稠密程度的关系[6]。
改善视觉环境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教授(2005)研究表明: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世界上几个有名的长寿区,其“绿视率”均达15%以上[7]。
综合因素考虑李敏(1999)结合苏锡常地区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提出使用“生态要素阙值法”进行城市生态绿地的总量控制。他以苏州市为例,运用市域农业的土地承载力和碳氧平衡两组生态要素作为绿地规划的共扼限定因子进行了规划[8]。
三、城市道路绿地指标体系试拟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城市道路绿地指标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90年代的研究成果,与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对于城市道路绿地面积该达到怎样的覆盖水平才能满足城市景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需要还无定论。
因此,对现有方法的缺陷进行改进,结合具体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和需求,构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耦合相渗透的指标体系,确定满足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标准,对于城市道路绿地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城市道路绿地评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定位
城市道路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子系统,对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和定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从土地利用的范围限制来说,道路绿地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范畴中专指公共道路红线范围内除铺装路面以外全部绿化及园林绿地、交通安全岛和分车带等绿化空间。由于城市道路绿地立地环境的特殊性,其绿化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市政管网、建筑界限、安全视空间等因素,因此,道路绿地相比其他专类绿地的土地利用更具有局限性和原则性。
从城市生态的功能需求来说,城市道路绿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几乎囊括了园林绿地所能承担的一切生态功能。不仅具有改善道路本身和道路两侧地段的气候、卫生状况,使行人和道路两侧建筑房间内免受阳光过分的曝晒、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功能,而且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方面尤为显著。城市道路绿地的网络型布局,把城市的生态建设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大动脉。
从人居环境的质量保证来说,城市道路绿地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基本的绿地类型,它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据调查居民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达2~3h,因而城市道路绿地的质量会直接反映到大众日常的生活中去。
如何从城市规划及交通规划的阶段就开始实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耦合、同时面向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控制,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城市道路绿地指标制定的基本准则。
(二)基于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定位,构建三层指标控制体系。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涉及植物景观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因此,基于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定位,建立不同现状条件下的不同控制重点,由强制控制向引导控制演变,尝试建立三层指标控制体系。
位控是保证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的首要前提,是基于土地利用范围要求的强制性控制,是指对用地范围和绿化位置的控制,依赖各种“控制线”和“规范条例”来实现;量控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是基于城市生态功能的数量上的控制,是由一维指标控制向二维指标控制的演变和发展,通过一些指标值,如绿量、绿化覆盖率、绿地结构指标等来实现;质控则是基于前二者基础之上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是针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指标控制要求,对建设后所达到的使用效果和视觉效果的控制,这种控制是对前二者的贯彻执行基础上的质量控制。
(三)基于对城市道路绿地的需求分析,引入二级指标多维度控制(表2)
绿地率指标源于城市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其易于用普通方法统计,且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阶段都易于控制,能准确反映城市绿地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因此与国外同行业指标的可比性强,该指标已经上升为城市绿地规划控制的主要指标。
但是在实施管理中,道路绿地率并不能全面的对绿地规划取得有效控制,只是对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的一个土地利用的控制,而这一指标标准距离满足城市的生态需求及城市景观发展需求等标准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引入一些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道路绿地指标。因此建议在城市道路绿地指标中引入二级控制指标,以协调道路绿地的多维度控制。对于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控制,从统计方法和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性来考虑,道路绿地率指标仍应作为一级控制指标,统领和反映二级指标。
表2城市道路绿地指标体系
“位”的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限制
该类指标是道路绿地规划所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通过道路红线和用地边界确定用地范围即规划范围。为使道路绿地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协调道路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和行车安全要求,对于道路视距、视线及绿化栽植与管线的关系作了统一的相关技术规定,以期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为道路空间创造更多的绿地空间。
“量”的控制――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于城市道路用地而言,绿地面积多势必影响到其组织交通的能力,道路绿地亦非越多越好,只有也交通空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才能发挥城市最大的综合效益。因而,绿地的结构形态组成反映绿地生态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需要引入绿量、绿地覆盖率、绿带宽度等指标来反映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这一类指标的总量值体现为绿量最低阈值,即估算并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所要求的最小绿化量值,这是确定一系列规划指标的基础和依据[9]。
“质”的控制――城市人居环境的保证
道路绿地涉及到的是生态景观演替和生物群落功能完善的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城市道路绿地的质量是一个动态的衡量因素。城市环境的主体是“人”,城市道路绿地是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公共绿地空间,因此衡量城市道路绿地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还应该是人的感受。在基本达到生态平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人均道路绿地面积”和“绿视率”指标,以期能直观的反映人均道路绿地享有量和视觉环境质量。与“绿地率”等指标相比,“绿视率”更能反映绿化环境的质量,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绿视率”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绿化质量的优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衡量角度,为城市景观绿化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真正地实现了景观绿化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0]。
结语
本文提出了以“位控”+“量控”+“质控”为核心的控制引导体系,上述指标有其可操作性的一面,但某些指标的实现显然会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某些高密度的城市道路路段,在道路红线的有限范围内难以平衡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用地面积难以达到需求的情况下,开发道路立体绿化形式或改善道路绿化结构模式,来缓解环境压力。
很显然,城市道路绿地的特殊性使其绿地控制指标的建立更具有紧迫性。但伴随着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高密度中心城区绿地与城市道路绿地面临着类似的环境压力,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月菡.基于生态功能的城市森林绿地规划控制性指标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南京林业大学,2004
[3]陆贵巧,等.大连市主要行道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功能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6):50-51
[4]韩索梅,等.沈阳地区主要树木绿化定额初探.辽宁林业科技,1998(2):174-179
[5]吴菲,等.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园林,2007(6):71-74
[6]施燕娥,等.城市绿化降噪初探.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1):40-43
[7]邓小军.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广角镜,2002(6):75-78
[8]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刘滨谊,等.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配置;生态平衡
目前,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
1概述道路类型及其绿化的植物配置
在我们生活中道路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干道、居住小区道路、公园园路、高速路和乡镇道路等。不同类型道路其特点不同,其绿化植物配置也应不同。
道路绿化是道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城市交通干道的绿化是城市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直接形成城市的面貌、道路空间格局、市民的交往环境,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长期的视觉色彩和形态审美客体,也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已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路网系统,从功能上有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和政治性的区分;从道路的种类又大体分主干道、次干道、区间路、小区路、园林路、滨河路和步行街等。为做好道路功能与性质相适应,合理配置道路绿化,规划时应根据道路的级别、性质、用地情况、道路宽度,以及市政工程设施的不同要求和绿地定额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绿化的布局形式,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综合式,道路绿化带的种植采用对称式或不对称式。
交通干道、快速路,用路者主要是司机或乘客,植物配置形式要简洁明快,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如:较窄的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中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宜过多,重复频率不宜太高,一般可以根据分隔带宽度每隔30---50米距离重复一段,中间可以间植多种形态的开花或常绿植物,使景观富于变化。比如在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各种姿态优美的色叶树种、开花乔木和地被植物等,也可对植物进行一定的像型造型设计。营造宁静祥和和活泼欢快的气氛。
2各种形式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2.1城区交通干道的植物配置
根据树木的间距和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车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有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冲种植,防止发生意外时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同时也起到防止行人穿越的作用。出入口或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能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也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可修剪成一定的形状,如球形等。)并适当种植宿根花卉,或把它们配置成一定的图案,也可种植一些鲜艳花色的一、二年生花卉。
2.2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是指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两侧。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lm,宽可5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进行高低错落的配置。宿根花卉大花美人蕉、等,灌木花卉红继木、杜鹃、变叶木等可点缀草地。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壁、五角枫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
2.3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可起到美化街道、滞尘、减弱噪音和减少污染的作用。如今,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绿乔木、灌木和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可大大提高环境效益。
2.4路侧绿化的植物配置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爬山虎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唐竹、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植物等。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
3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3.1乔木的选择
乔木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故选择品种时注意以下几点: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常绿或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在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荫浓;5.繁殖容易,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雪松、圆柏、柳杉、异叶南洋杉、悬铃木、小叶榕、天竺桂、樟树、广玉兰、刺桐、栾树、垂柳、杜仲、白蜡等。
3.2灌木的选择
灌木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因此,可按以下几点选择: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萌蘖枝过长妨碍交通;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如女贞、毛叶丁香、红花继木、栀子、南天竹等。
3.3地被植物的选择
据悉,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应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如今,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葱兰、麦冬、红花乍浆草、天鹅绒草、棣棠等。
3.4草本花卉的选择
1.1下凹绿地
通过蔡剑波等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下凹绿地可以有效降低雨水的径流速度及径流系数,但要注意下凹绿地的深度不宜大于1.5m,以免导致积水太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与人民生活的便利。
1.2路基安全防护绿化带建设不合理会影响道路
路基的稳定,因为绿化带中水分会渗透进入路基之中,对地基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影响,确保道路的稳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在绿地与路基相连接处,添加防水设置;②设置阻水墙,常用材质为混凝土;③在绿地下凹前建立缓冲地域,便于降低径流速度,减少渗水影响。
1.3布置进水口及渗透管(或溢流口)
侧石切口的作用是将道路及其附近区域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将其排入绿地下凹处,完成对雨水的生态管理,其在“绿色海绵”系统中充当雨水进入口的作用。如果雨水径流量过大,超过“绿色海绵”的处理上限,就可以通过渗透管或者溢流口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其它雨水管理设施中,从而保证雨水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1.4土壤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土壤除了要具备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以外,还应有适当的渗透性。因此在施工建设以前要检测分析土壤的性质,构建“绿色海绵”通常选用砂质土,因其渗透性好,便于雨水渗入地下。但如果土壤为粘质土或壤土,则需要改善土质。
1.5种植土上铺设覆盖材料
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排出了大量尾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和雨水,而“绿色海绵”会将雨水滞留,为了避免被污染的雨水污染种植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当地美观的且不污染环境的材料构建覆盖层,保护土壤。
2“绿色海绵”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2.1行道树绿带
树池式行道树,即在人行道上采用树穴种树的方式进行绿化,并依据人行道的具体宽度,确定覆盖形式。同时其还通过使用透水材料铺设人行道,便于雨水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进而对其净化、存储,形成“绿色海绵”系统。在人行道上以连接带的形式种植行道树,并用侧石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而再次建立一个“绿色海绵系统”。由于人行道的本职作用是便于路人行走,因此连接带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一般绿地构建的模型都是池壁垂直和底部平坦的下凹样式。同时,由于行道树的遮蔽,树下光照较少,因此在选择树下植被时要选择适合背光处生长的喜阴植被,如麦冬草等喜阴植物。
2.2分车绿带
道路中的分车绿带主要作用是处理道路上的雨水。为了实现道路绿化生态美观的建设要求,道路绿化建设多以“绿色海绵”和常见植被作为绿化带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绿化带中“绿色海绵”和绿化植被的建设规模可参考当地降水量,经专业排水机构分析商定后确定。“绿色海绵”的长度与雨水径流流速成正比。为了降低雨水径流流速,可建立“景观坝”用以降低径流速度。在分隔带侧石上留30~40cm宽的雨水汇集口,便于将“绿色海绵”搜集的雨水汇集,注意沟底的坡度,横向坡度可以倾斜而纵向坡度要稍微缓和。“绿色海绵”的构造方式自由,只需注意根据干湿带的地质不同选择相应的绿化植物。
2.3路侧绿带
人行道与道路红线中间的绿带即路侧绿带,其目的是处理人行道及其附近的雨水。靠近人行道的路侧绿带的设计要求限制很少,只需注意“绿色海绵”系统的绿地地形,应是浅宽面状的下凹绿地。“绿色海绵”的边坡根据情况可设计为倾斜或者垂直形状,底部则是平底或者有一定坡度,同时根据绿化带的规模决定是否建设“景观坝”,绿地景观的形状并无太多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
2.4植物选择
①尽可能地选择本土植物作为园林绿化植被,也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已被驯化的其它地域植被;②选择根系强健,茎叶茂盛、能有效净化污染的植物;③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的植物;④选择可和谐共生的植被群,以免不同植株间存在竞争关系,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保持绿化景观的持续旺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影响,绿地的含水量并不是一定的,含水量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大植被发挥调蓄作用,而冬季降水量较少,因此,所选植被要具备抗旱和抗涝2种能力。
3结语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已被大规模实施和推广,社会各界人们都在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而努力。项目规划者更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所应具备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迈克•怀特.雨水公园:雨水管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M].张光磊,张瑞梨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citypopulationrapidlyincreasedinnumber,tothecitythetremendouspressure,especiallyforcityroadtraffic,thesourcesofenergy,environmentandotheraspectsoftheimpactisthebiggest.Atthesametime,effectivelystimulatethecityroadsystem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andwiththesupportofthecityroadsystemofgreenbuildingand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Rd;Greenbuilding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窗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必要性
(一)调节城市小气候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道路的占地面积在城市总体面积中的比重相当大。它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源头。搞好道路绿化对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降低路面辐射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净化空气,减弱噪声
发展城市道路,给城市人民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道路上拥挤行驶的机动车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是造成人们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根源,同时大气中悬浮颗粒也是各种细菌的载体。其次,城市繁忙的交通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休息,成为城市的公害。通过在规划上确保城市道路绿化用地的同时,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种类,运用合理的配植方式,对降尘、除噪、杀菌、吸收有害尾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改善市容景观
道路绿化是城市的“窗口”。人们日常出行和商务活动,映入视线的第一感觉便是城市的道路及其绿化美化,这也是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城市道路绿化也是从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出发,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在炎热的夏季,穿行在没有任何行道树的街道上是何等的艰难和痛苦。
二、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景观效果
许多城市道路绿化形式单调,功能单一,重景观,轻生态,一味追求道路的美化装饰效果,在干道中间设置大宽度的绿化隔离带,种植大量的花卉、整形灌木。称为“花园大道,而道路两侧却除了一排行道树外别无其他绿化。与两侧绿带相比,道路中间绿化带几乎没有生态效益,而且无法在道路两旁分割出人性空间。商铺、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均在同一污染下,无论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均不合算。
(二)植物选择和配置不合理
我国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单调,常用于道路绿化的乔、灌木不过30余种;道路绿化设计模式单调,大多是道路两侧各种植l一2排行道树,适当点缀一些灌木或直接种植大量草坪,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无法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主要作用;绿化的季相变化少,夏、秋季节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少。设计手法单调,不能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常绿与落叶树搭配比例不当,以致冬天过于萧条,缺乏生机。
(三)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行道树的种植一般需等到道路施工基本结束后才能进行,而此时往往离预定的道路开通时间只有两三天了。为了赶工期,就造成了换土不充分、修剪不精细等诸多问题。由于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树穴内换土不充分等原因,行道树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本来就很差。而在后期的养护作业中,养护企业还做的很不够,特别是施肥问题尤为突出,有的道路甚至自种植起还从未进行过施肥,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其次,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例如由于沿街建筑和道路的施工,造成土壤中混入大量建筑垃圾,而行道树种植时客土又换得不充分,使得土壤偏碱性。一些喜酸性土壤的树种不能适应。
三、行道树的栽植
(一)行道树选择的标准
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落果少或无飞絮;
2、抗性强,土壤耐瘩薄、耐寒、耐旱,病虫害少;
3、寿命长、深根性、耐修剪;
4、发芽早、落叶晚。
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二)行道树选择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各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习性,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立地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合理的绿化配置不但美化环境,而且许多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花、果、茎、叶等。在树种选择时,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注重乔、灌、花、草有机配置
道路绿化种植要注重乔、灌、花、草有机配置,构成复层绿化,使植物在生态群落上有更完善的生态功能!植物选择上力求花期交错、四季常绿、富有季相变化。
(三)合理配置行道树
1、丰富色彩与季相变化
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化景观的要求提高,树木的色彩与季相变化也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及市民的重视。近年来,各地的绿化已开始尝试引种一些彩色和季相变化比较明显的树种,争取春夏观花、秋天观果、冬天观叶,希望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心旷神怡。当然,人们也希望行道树同样美丽,同样四季变幻。因此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地域、气候特征多种植一些色叶与季相变化比较明显的树木,形成特色景观,营造绚丽多彩的城市风貌。
2、根据道路绿化带的形式来选择行道树“一板两带”式既不设分车绿带只有道路两边两条绿化带的道路,由于道路基本较为狭窄,两边建筑林立,一般处于繁华地段。为了不遮挡光照及少影响周边建筑必须采用落叶树种作为行道树,一般一条道路采用一个树种。如在人行道较为狭窄的道路采用银杏作为行道树,人行道较宽的道路则可采用悬铃木、栾树等作为行道树。
对于“两板三带”、“三板四带”、“四板五带”式既设立中央分车绿带及机非隔离绿带的道路,一般较为宽敞,在中央分车带和较宽的机非隔离带上则可以采用一些常绿树种作为行道树,人行道绿带则用落叶树种。一条道路通常应用二、三个树种来丰富景观。
3、城市外环道设计以复层绿化营造自然森林景观
城市外环道车流量大,车速较快,为发挥绿化隔离带降噪、消尘等生态功能,依照“师法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在较宽的绿化带(一般干道两侧均有5-8米的绿化带)广植乔、灌复层林作为背景,林缘边栽植花灌木,下层栽植花卉形成自然的森林景观。
四、行道树的后期养护
由于行道树的生长环境条件差,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现有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提高观赏价值,延长树木寿命,保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长期稳定。
(一)加强水肥管理
各级管理养护单位要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工作中的水肥管理,从而在本质上保证城市道路的“营养”。对于任何一种树种与绿化草地而言,其自身的水分含量与肥料都是其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我们在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根据不同地点的不同植物采取不同的管理养护手段。对于道路绿地比较狭窄,保水力较差的地区,有条件的话要铺设水管,因为用洒水车浇水时容易少浇、漏浇或浇水不及时现象发生。
而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植被的肥料养护问题而言,其更是保障绿化生长所需要的必须品,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其绿化地带的肥料补给及时性,以期保障绿化植被可以更为健康的生长。
(二)重视修剪
城市道路绿化工作的养护人员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做好绿化植被的修剪工作。对于修剪工作而言,其不仅仅深深影响着树木植被的美观问题,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城市道路的车辆以及日常人员的行驶安全,而适当的对树木进行修剪还能最大程度的消减树木顶尖营养成分元素争抢的问题,对于树木的生产更为有利,再加上,新植的行道树当年应抹芽,可提高成活率,也可及时将树冠定型,当年整枝的行道树,来年春天也要经常抹芽。
(三)及时防治病虫害
城市道路绿化的养护工作人员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绿化树木的病虫清除工作。该措施的准确实行,可以最大限度的程度地减少树木的损害,保证树木健康生长,从而在本质上做到真正保护环境的作用。病虫害的有效防止工作,要最大程度的以预防为主,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出现了病虫害然然后再治理的现象发生。
五、结语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城市道路绿化方式多种多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较为合理的绿化结构模式,加强树种的栽植和养护管理,以营造生态良好的道路景观和环境,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街道绿化搞好了,不仅美化街景,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作用,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今年我市也在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园林部门把创“全国园林城”作为重要任务,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是重中之重。因此,新街道的绿化建设,老旧街道的绿化改造,成为主要任务之一。
1、道路绿化的类型
道路绿化的类型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城市干道的绿化,广义上则包括城市干道、居住区、公园绿地和附属单位等各种类型绿地中的道路绿化。本文拟从广义的层面上分析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2、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从交通安全的需要,能有效地协助组织主流、人流的集散。同时也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美化的作用。现代化城市中除必备的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立交桥。高速公路外,有时还有林荫道,滨河路、滨海路等。由这些道路的植物配植,组成了车行道分隔绿带、行道树绿带,人行道绿带等。
2.1高速公路及立交桥的植物配置
高速公路及一般公路立体交叉处的植物配植,在弯道外测常植数行乔木,以利引导行车方向,使驾驶员有安全感。在二条道交汇到一条道上的交接处及中央隔离带上,只能种植低矮的灌木及草坪,便于驾驶员看清周围行车,减少交通事故,立体交叉较大的面积,可按街心花园进行植物配植。因此驾车在高速公路上,欣赏着前方不断变换的景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2.2车行道分隔离带
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日本大皈选择低矮的石楠。春、秋二季叶色红艳,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式,也可自然式。最简单的规则式配植为等距离的一层乔木。也可在乔木下配植耐荫的灌木及草坪,自然式的植物配植则极为丰富,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树冠饱满或色彩艳丽的孤立树、花地、岩石小品等各种植物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富于变化的水平。如在道路尽头或人行横道,车辆拐弯处不宜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2.3行道树绿带
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我国从南到北,夏季炎热,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城市都喜欢用冠大荫浓的恳铃木、小叶熔等。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在较窄的,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的行道地下,不宜配植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旦高空树冠郁闭,汽车尾气扩散不掉,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筒。
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是城市中最差的。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故绿带宽度往往很窄,常在1-1.5m。行道树上方常与各种架空电线发生矛盾,地下又有各种电缆、上下水、煤气。热力管道,真可谓天罗地网。更由于士质差,人流践踏频繁,故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在行道树四周常设置树池,以便养护管理及少被践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树池内盖上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士制作的树池蓖子,除了尽量避开“夭罗地网外”,应选择耐修剪、抗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2.4人行道绿带
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基础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
3、城市道路树种的原则原则
一般说来城市道路树种应具备冠大荫浓、主干挺直、树体洁净、落叶整齐;无飞絮、毒毛、臭味。污染的种子或果实下适应城市环境条件,如耐践踏,瘠薄土壤、耐旱、折污染等;隐芽荫发刀强,耐修剪,易复壮;长寿等条件。
3.1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以海宁为例,可选择香樟、广玉兰、无患子、银杏、女贞、合欢、椰榆、柳属、青桐等。
3.2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如重庆为山城,岩石多,土壤瘠薄干旱,高温,雾重,污染严重。可选择黄葛树。小叶熔、川楝、构、臭椿、泡桐等。天津地下水位高,碱性土,可选择白蜡、绒毛白蜡、槐、旱柳、垂柳、侧柏、杜梨、刺槐、臭椿等。
3.3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如福州——榕城的小叶榕;广州——棉城及厦门——英雄城的木棉。北京市市树为国槐和侧柏。槐冠大荫浓,适应城市立地条件,是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而海宁市,则选用香樟和紫薇。
3.4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如昆明--春城。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的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采用云南樟。银桦、藏柏、柳杉等四种常绿树种及恳铃木、银杏、枳椐、滇杨、滇揪、直干梭等六种落叶树种较为全面。
3.5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如竹柏、桂花、大叶冬青、含笑、海桐、大叶黄杨、桅子、杜鹃属、棕搁、棕竹、散尾葵、丁香属、小蜡、构骨、棣棠、阴绣球、珍珠梅、太平花、金银木、小劈属、十大功劳属等。
3.6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乌柏、油桐,竹类、女贞、棕榈、杜仲、枫香、榆、水杉等。
道路绿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其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所以对于今后园林城市的创建,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7
[2]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城市
在社会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下,城市道路绿化将成为城市人民居住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城市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街道绿化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美化街景、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合理的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是园艺工作者必须进行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概述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关于道路绿化,狭义上仅指城市干道的绿化;广义上则包括城市干道、居住区公园绿地和附属单位等各种类型绿地中的道路绿化。
目前,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已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组成不同的路网,从功能上有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和政治性的区分;从道路的种类又大体分主干道、次干道、区问路、小区路、园林路、滨河路和步行街等。为做好道路功能与性质相适应,配置道路绿化,规划时应根据道路的级别、性质、用地情况、道路宽度、以及市政工程设施的不同要求和绿地定额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绿化的布局形式,即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综合式,道路断面绿带的种植采用对称式和不对称式。
交通干道、快速路,用路者主要是司机或乘客,植物配置形式要简洁明快,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如:较窄的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中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宜过多,重复频率不宜太高,一般可以根据分隔带宽度每隔20~50米距离重复一段,中间可以间植多种形态的开花或常绿植物,使景观富于变化。居住小区、公园绿地内各级道路,用路者主要是行人,道路植物配置无论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还是搭配形式(包括色彩、层次高低、大小面积比例等)上,都要比城市道路配置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自由生
二、各种形式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一)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中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二)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是指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两侧。
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lm,宽可l0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妨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
(三)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可起到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的作用。如今,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会大大提高环境效益。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高空容易郁闭的树种,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四)路侧绿化的植物配置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lom者,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三、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一)乔木的选择
乔木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故选择品种时注意以下几点: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
理,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在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叶片紧密,有铱荫;5.繁殖容易,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二)灌木的选择
灌木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因此,可按以下几点选择: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萌蘖枝过长妨碍交通;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3.殖容易,易于管理,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三)地被植物的选择
据悉,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应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如今,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葱兰、麦冬、棣棠等。
(四)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1、2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参考文献:
[1]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姚时章.城市绿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oo0
关键词:道路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道路规划设计是对公路修建绘制的基本蓝图,在设计内容上,包括道路的走向、道路车道划分、道路使用的材料和道路绿化几个基本方面,其中道路的绿化不但对道路本身作用的发挥起到帮助,对城市或道路周边的环境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
(一)道路绿化隔离带
道路绿化隔离带是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道路上,绿化带都是道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城市中的道路隔离绿化带以一条道路两列或三列长条形的大花坛修建作为基础,在道路铺设完毕后,在花坛中培土并栽种绿色植物,作为车行道与两侧人行道的分隔或者来去车行道的分隔。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主要以中低高度的茂叶灌木或多花灌木为主,基底部分铺草皮,由园艺师傅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
乡村和山区公路的道路隔离绿化带是在道路的一侧或双侧的土地上栽种绿植,作为分隔道路和民居、道路和山体的隔离带。这些绿化带中种植的绿植多以乔木和根系深、不需要经常养护在自然条件下就可以很好生长的植物为主,也不需要特别进行人工护理。
(二)城市交通广场公园
城市交通广场公园是导率规划设计中绿化的另一种主要形态。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常在车流量大、道路交汇口多的地方建设大型广场,广场周围至少有四到五个车流进出口,将广场作为分流中心,来维持交通的畅通。
广场公园常以小型园林景观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广场建筑中,一般是在足够大的广场面积里铺设精美的道路,或者摆放景观雕塑,并在四周种植绿植,也有将广场作为纯粹的城市绿地,不加进任何人工建筑的。广场公园中的绿植多是以低矮多花灌木为主,中心以高大乔木为主,需要城市绿化养护人员的定期养护;而不讲究广场景观造型的广场公园则以高大乔木为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只需对广场外缘的树木进行修剪即可。也有的广场公园规模较小,只由中低高度的花卉组成,花卉多是盆栽,可以按季节更换,但是养护比较麻烦。
(三)标志绿化造型
高速公路进出口或者城市不同城区的分界处,经常能看到作为城市或者区域标志的绿化造型,这些绿化造型多以钢筋结构为骨架,在骨架中间填放泥土,然后按照设计方案在放置花盆或草皮,使多种绿植形成整体形象;也有的绿化造型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在道路两旁坡度较大的地方大面积铺草皮,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低矮灌木镶嵌在大片草皮中间,形成文字或图案。
钢筋结构为骨架的标志性绿化造型是立体的,以花卉、草皮为主,需要定期修剪和养护,而在道路两侧坡度较大的空间上进行的绿化造型设计,多是平面的,对技术要求较低,养护也比较容易。
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作用
(一)美化环境
绿化在道路规划设计中首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城市里,建筑多是钢筋和水泥构造,即使建筑立面颜色再丰富多彩,也逃不过灰白的主色调,加上城市马路和护栏等,也多以深色为主,在没有绿化的情况下,城市的主色调是灰暗的,一眼望去十分缺乏生气。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中,一条路上有三条绿化带,绿化带中植株的高矮错落有致、颜色随着四季更替显得多姿多彩,一条路上没有绿化带,只有零星几棵树木,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评价一座城市是否“美丽”,将很多的评价指标都放在市容市貌上,道路绿化为市容市貌增添的光彩,显然是有目共睹的。
(二)协助维护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还起到协助维护交通安全的作用,以长途高速公路和盘山、跨河公路为例,如果没有绿化带,驾驶员要进行两小时以上的驾驶,难免会引起视觉疲劳,对继续行车十分不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绿化带能够使司机的视觉得以放松;另外,很多盘山公路和跨河公路的周边环境都显得比较危险,道路绿化起着遮挡的作用,能够使司机暂时忘却行车环境的艰苦,放松心情驾驶,注意力也能较多的集中在前方道路上而不至于分心,确保驾驶安全;道路绿化在驾驶中还扮演了参照物的角色,道路两旁的树木距离和植株数量为司机判断与前面车辆的车距提供参考,避免因为快速驾驶导致追尾情况的发生。
(三)维护生态平衡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还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绿化始终是建设发展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大面积的地皮被用来修建各种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道路的铺设而贯穿在城市中的绿化带为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树木不仅能够降低噪音、吸收汽车尾气,为城市增添绿色,还对城市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绿化程度低的城市常年处在干燥、粉尘大的环境中,对居民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对城市其他物种的生存也造成威胁,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而绿化程度高的城市则提供给人们舒适的人居环境,阻挡风沙和雾霾的侵袭,维护着城市的生态平衡。
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建设的原则
(一)植被因地制宜原则
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绿化在植物选择上,并不是想当然的和随心所欲的。植物本身对生长环境和土壤情况有要求,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十分不同,因此在进行绿化建设时候,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南方较为低矮的阔叶乔木和开花乔木虽然外形美观,呼吸作用更强,但要求较为湿润和温暖的气候,强行乔迁到北方,成活率极低,不仅不能起到绿化的作用,还会浪费大量的资金。
(二)从实际需要出发原则
道路规划中的绿化建设还应该遵从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从道路的特点入手进行绿化设计和建设。例如,在盘山路等极其需要稳定道路周围土石状态的需求下,应尽量选择根系发达,对土壤环境要求低,能够抓牢土石的低矮灌木,防止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泥石流等灾害对道路的破坏,而在多风沙的地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作为道路绿化树木,通过阻止风沙和吸收高空粉尘,保证道路能见度符合行车要求。
(三)平均分布原则
在道路规划中进行绿化建设,还应该遵循绿植平均分布的原则,不仅要保证绿植种类的多样化,还应该保证道路每个路段上都有绿植,这样才能够使道路绿化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总结:
综上所述,道路设计中绿化的基本形态有绿化隔离带、城市交通广场公园和标志性绿化造型三种;在道路设计中,绿化起到美化环境并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绿色植物对缓解驾驶疲劳十分有效,能够协助道路实现交通安全;在进行道路绿化建设时,应选择与道路铺设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宜的植物,从实际需要出发,尽量使绿化平均分布在道路两侧,以保证绿化的效果达到最好。
参考文献:
[1]俞明健.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06).
[2]卫东.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7).
[3]胡小凯,吴立涵,梁园芳.乡村绿化道路规划设计探讨——以汉阴县双河口镇绿道为例[J].山西林业科技,2013(08).
【关键词】公路绿化;养护管理;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搞好公路绿化工作对于国家绿色大通道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路绿化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改善视觉质量,保障行车安全。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环境条件,而且有利于行车安全,为司乘人员诱导视线、减轻眼睛疲劳,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绿化还可以养护公路,稳固路基,保护路面,延长公路寿命。因此,公路绿化工作是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公路绿化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公路绿化的范围
公路的绿化包括立交区绿化、中央分隔带绿化、边坡绿化和防护带绿化,四部分紧密结合形成了道路绿化系统中点、线、面、片有机整体。
立交区绿化应乔灌结合、草木结合。按视觉诱导、通视要求和景观需要等,可将植树按诱导树、矮树和主树三种类型进行合理布置。
公路中央分隔带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一般路段多采用整体式,隧道前后等部分路段多采用分离式。整体式分隔带的营造效果比较弱,绿化的主目的在于遮挡迎面来车的大灯眩光。尤其是弯道竖曲线及组合段落的中央分隔带应尽量减弱夜间行车大灯眩光的影响。因此,中央分隔带用于防眩的植物必须是浓密、多细枝的品种,其高度应足以胜任其功能。
边坡是最易水土流失的区域,因此,对存在水土流失的区域或可能绿化的区域,应尽可能绿化。边坡绿化主要目的是防止流水冲刷、风蚀,保护路基,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创造优美的行车环境。
在公路的边沟和封闭设施外侧往往还有防护带,防护带树种经常选用抗风性强的树种和乡土树种,防护带应以乔木、灌木和草地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密集的林带,从而达到防风、隔音的绿化效果。
二、公路绿化的作用
公路绿化一个显著的作用就是改善公路沿线环境。公路绿化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使裸露的岩石边坡披上绿装,使新建公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使公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结合、协调,使公路构造物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给公路的使用者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同时防止公路范围内的水土流失。
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性。公路绿化在改善公路沿线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大大降低行车肇事的发生频率,减轻了事故的危害。本文重点重点探讨公路绿化对道路行车安全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线诱导功能。公路绿化是司机和游客视野范围内的主要视觉对象,规整亮丽的树木花草,不仅可以给人以优美、舒适的享受,而且可以提示高速公路路线线形的变化,使行驶于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能更安全。
2.防眩光功能。在夜间,对向行驶的车辆之间会因车前灯光造成眩目,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但是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内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能够有效地起到防眩遮光的作用,保障行车安全。
3.缓冲功能.公路两侧栽植较密的乔、灌木,可以缓和驶离车道汽车的冲击,将事故限制在较小规模,可以减轻事故的危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4.遮蔽功能。用于遮蔽不利于行车的不协调的构造物,从而改善公路景观,提高行车安全。遮蔽的对象一般有墓地、垃圾焚烧场、公路外刺眼的建筑物、广告、构造物等。
三、公路绿化的设计
公路绿化比城市园林、街道绿化气魄要大,比荒山造林或农田网要求标准高、技术性强。公路绿化的特点和风格应该是:交融自然、简洁明快、气势壮观、舒适优美、方便交通。公路绿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即环境保护实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采取避绕的原则。生态环境敏感点指: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生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转贴于
3.绿化经费预先落实的原则。绿化经费除包括边坡、中央隔离带、立交桥、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含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的绿化费用,如弃土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
4.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其功能及植物各自不同优势来设计护坡道及土质边坡,宜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挖方路堑段的石质边坡选用阳性、抗性强的攀缘植物垂直绿化以增加美观;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美化,可栽浅根性的花灌木等。
5.测定土壤理化性能的原则。在植树前对土壤理化性能如酸碱性、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硬度等进行详细测定以改良土壤,即对生土需增施有机肥、掺砂掺粘;对死土采用“客土”的方法解决;对石灰含量较少的,可大水浇灌,也可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偏酸性的肥料等。
四、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
(一)日常养护管理
公路绿化的日常养护主要是及时检查、灌水、除草、松土、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和补植等。
1.干旱季节,应及时进行人工灌溉,灌水量应随树苗的大小和土壤气候情况确定。
2.锄草和松土应结合进行,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春和夏季,松土深度5~6cm,应除掉杂草根系,注意不能损伤树木根系;风沙较大的地区,可不松土。
3.对土壤瘠薄、生长不良的树木,尤其是果树和经济苗,应与以施肥,促进其生长。
4.各种树木如栽后枯死,要及时补值。补植的树苗,应与原来应植的树苗的种类相同;苗木规格,须大于原植树木规格,并合乎植树技术要求;对于已经基本成材的行道树,除株行距较大、补植后不影响生长外,一般不可补植。
(二)公路绿化树木的采伐
公路树木过密或衰老时,应进行采伐,防止老树倒伏损伤行人、车辆,影响交通,此时需要对高路华树木进行有计划的采伐。
1.抚育采伐:风景林防护林封闭度在0.9以上时,应进行透光抚育。伐出生长过密、生长不良树木,其原则是密间留匀、伐劣留优、伐小留大和伐密留稀,以促进树木生长。
2.更新树木采伐:公路改建或加宽时,要先经审批在采伐;工程完毕后要及时更新。成段的衰老树木的更新采伐,要按照批准的计划办理,未经批准,不得采伐。
五、结语
公路绿化工作在公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既美化公路沿线环境,又能提高道路行车安全,公路绿化作用显著。在进行公路绿化设计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的原则,坚持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针,以展示其原野自然风光,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各个城市都加大了绿化工作的力度,将建设“园林城市”纳入到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城市规划视角下,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提高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城市规划中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对一座城市生态文明与环境形象的最好展示,因而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有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行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更加凸显,城市建设内容逐渐繁多。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现代交通工具大批量出现,而且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获取的重要部分,对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景观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与城市建筑、市容风景融为一体,一起承担着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城市规划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产生重要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由城市整体规划情况所决定,也就是说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特色要复合这个城市的设计发展情况,并以城市规划为依托,融入时展元素,力求创新,正确分析与处理与周边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降低噪声污染,调节气候,从而为确保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展示出该城市的良好形象做出贡献。
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保证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尽量营造出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道路景观。结合该城市的实际自然与地理环境,合理选种植被种类,体现出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二)安全性原则
对于道路中央的绿化带区域,在进行绿化设置时,需要考虑到视线引导和道路指示,体现出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组织相协调,符合行车标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防眩晕设计,尤其是在交叉口路段,需要对驾驶员的安全视距等要求进行充分分析,以免对司机的视线造成阻碍。
(三)服务性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把城市居民作为服务对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从而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同时,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突出该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有特殊意义建筑群落、植物造型及市花及特定的标志符号还向人们传达出该城市的发展历史,传播出城市文明。
三、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性的工程,在城市规划视角下,需要对城市发展中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绿化景观进行精心设计,体现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一)科学选用植物种类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规划中,要合理选用绿化树种及其他种类的植物,尽量要体现出地方植物特色,体现出植物选用的科学性。通常,城市道路中绿化用地的确定具有多方影响因素,往往都会把道路建设施工中人为损坏较为严重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使用。因而在对道路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时,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以客土栽培作为前提,因地制宜,选取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使绿色植被发挥出减少扬尘、调节空气的作用。由于城市道路是行人和司机的重要活动空间,在保证道路畅通、安全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因而要对植被的层次与色彩进行合理搭配,突出特殊植被的点缀作用,使道路景观的色彩丰富,打破单一、固化与单调的绿化模式。
(二)注重端点与节点处理
城市道路绿化,需要对分车带的端点和道路的交叉口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端点与节点处进行妥善处理。在实际绿化工作中,要把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衔接性与连续性作为前提基础,在你对道路进行绿化处理时,必须注重行人和通车的安全性,提升视线指引功能。例如,在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时,可以将一些具有低矮特点的彩叶花卉在端头处种植,这样来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提高行车安全系数,同时还可以对人们起到了安全提醒作用,发挥了绿化景观的指引功能,另外也增加了道路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三)合理确定绿化形式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而言,绿化形式是关键,因而如何确定城市的绿化形式是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合理设计城市道路景观,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绿化道路的性质,同时要对该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特色有所了解。其次,在绿化施工中,需要科学确定管线位置,并对相关管线进行深埋处理。最后,要合理设计绿化面积。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以后,并结合本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天气、地理等条件,合理设计景观绿化方案。
结束语: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道路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发挥出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J].现代园艺,2013,05(25):14-15.
[2]贾秉玺.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2012,05(01):21-23.
【论文关键词】道路绿化、绿化形式、问题建议、广东广州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与核心,其与城市绿地以“点”“线”“面”的形式联结起来,形成绿色网络,构成优美街景,成为认识城市的重要标志[1]。美观、科学的道路绿地建设有助于建立系统的道路网络,有助于交通中的人、车分流,也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1广州市道路绿化现状与特点
1.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道路的使用性质设计绿化形式。
对于种植于主干道的行道树,广州市主要种植了桑科乔木,尤其以细叶榕居多,如中山一路、中山七路、鹤洞路、新港路等。细叶榕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树冠宽,树干又不太高,遮阳效果好,已经成为广州市路树绿化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也有种植其他树种的道路,如江南大道中种植了芒果树,东风东路种植了麻楝。目前,行道树树种选择也引种了一些新的树种,如印度紫檀,该树种生长迅速,枝形独特,但冬季落叶后时注意修剪。由于主干道担负了城市的主要交通,故行道树绿化时更应注意增加道路的绿量,如使用树带式可增加植物对粉尘的吸附量,从而净化空气。东风东路和中山一路均采取了树带式的绿化,它们都使用“乔木+绿篱”的形式,大大增加了道路的绿化面积,也保护了行人的安全。
广州一般城市道路的行道树也多以细叶榕为主,如东川路、体育西路、滨江路。但相对而言,行道树的树种较多,如陵园西路的木棉、仓边路的麻楝、马场路的吊瓜树。木棉作为广州的市花,在选择行道树时可多考虑使用。总体而言,行道树景观仍显得单调。由于支干道沿路常布置公共建筑和住宅,又兼具生活功能[2],因此对行道树的植物造景的要求更高,应根据具体人行道的宽度来确定行道树的种植形式,人行道较宽的或作为商业步行街的道路,做行道树配置时应考虑乔木、灌木、地被的结合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如东川路使用了细叶榕和树池的形式,在树池内配置了朱蕉、假连翘、春羽、灰莉这几种植物。从颜色、构图上大大提高了道路的可观性。又如小北路则使用了“马占相思+垂榕柱+黄金榕绿篱”的形式,使植物立面层次更丰富。对于人行道较窄的道路,则多数采用树池式,以增加道路的可通行性。
1.2分车绿带
1.2.1中间分车绿带。广州市中间分车绿带的绿化形式多种多样,有“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形式,如天河路、陵园西路有“乔木+灌木”的形式,如白云路也有以灌木做绿篱形成中间分车绿带的形式,如法政路。马场路的隔离绿带景观效果很好,主要种植了细叶紫薇、假连翘绿篱、黄金榕球、美丽异木棉(间距2m)、紫鹃苋绿篱、细叶榄仁(群植)、盆架子(群植)、大红花球(列植)。这条绿带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乔木,而是以一个组合植物与另一个组合的植物交替种植,使整条绿带呈现出韵律感,而且每个组合的植物在每次交替使用时所选植物都有点改变,但种植的方式不变,以保持其韵律感的同时,使构图更加活泼。多种树种的种植满足了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科学合理地使用了道路绿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整理。
1.2.2两侧分车绿带。这种绿带功能是将快慢车道分开,保证快慢车行驶的速度与安全。广州市分车绿带绿化配置主要分2种类型:一类为只种植一种乔木,通过配置不同灌木形成变化另一类为多种乔木变化配置,而以一种灌木作为绿篱。2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只种单一乔木的道路,通常选用树冠较大的植物,其遮阳效果较好。如建设六马路两侧分车绿带种了大叶榕为乔木,中层配置了垂叶榕柱、灰莉球、鸭脚木,下层种了鹅掌柴。从遮阳效果上看,大叶榕的冠幅都很大,有很好的遮荫功能。从景观效果看,鸭脚木、垂叶榕则以其树叶的形态为特色,鹅掌柴则因叶色叶形而具观赏价值。但植物种得太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容易给人造成压抑的感觉。而多种乔木配置的道路,其景观的层次丰富且显得规整,景观效果较好,如先烈南路和江南大道南。江南大道中的三板四带景观良好,两侧分车绿带为“1棵木棉+2棵吊瓜树”的配置形式,下置黄金榕绿篱。木棉、吊瓜则以树姿优美为特色,而木棉开的红花更能为街道增色。从色彩上说,下置的黄金榕也为道路增添了一层可人的颜色,使街道的颜色更丰富,但此处的吊瓜树长势不太理想,而且吊瓜的树枝比较低,容易影响交通,若作为车行道的行道树,要多加留意。
1.3交通岛绿化
交通岛指的是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中心岛、导向岛、安全岛等。中心岛指的是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在大面积中心岛上点缀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树、花灌木、丛植宿根花卉,采用不同的图案形式,为城市绿化增添了特色。中山一路与黄浦大道交接处的中心岛的绿化采用了规则式的造型手法。
导向岛指的是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设置的交通岛。广州市导向岛较多采用了乔灌结合的形式造景。位于中山一路有一个导向岛,景观效果较好,植物有南洋楹、龙船花、盆架子、灰莉、鸭脚木,盆架子和鸭脚木在叶型上较为相似,而且2种树的数量或体量均衡,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安全岛指的是设置在往返车行道之间,供行人横穿道路临时停留的交通岛。广州市安全岛的绿化形式比较简单,多以乔木与绿篱的形式相结合,景观效果一般,但能起到不错的安全防护效果。
1.4路侧绿地
广州市路侧绿地中的植物多选用乡土植物,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种类较多,一般采用乔木、灌木、地被3类植物组合的配置形式。树种上则侧重选择树型美、花美花香的植物。天河路宏城广场前有一路侧绿地很好地连接了附近的绿化景观,合理规划了地铁站出口的绿化,美化了街道景观。这块绿地种植了盆架子、鸡蛋花等高大的乔木,配置了勒杜鹃、红花继木、假连翘、毛杜鹃、扶桑等作为灌木,满天星作为草花植物,层次丰富。沿江东路的路侧绿地景观效果良好,维护也很得当,整块绿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绿地周边种了九里香绿篱,中间列植了白兰树、美丽异木棉、小叶榄仁、大花五桠果,篱植了一圈假连翘,并包围着群植的红花美人蕉,群植了一片假连翘。中间还有雕塑景观,成为了整个绿地的主景。这个绿地的植物既有开花植物,也有观叶、观果、闻香植物,不但考虑到视觉效果,还考虑到味觉效果。
2存在的问题
2.1从景观效果看,配置简单,种植凌乱
广州市部分道路绿化,只求绿化,不重美观,导致景观效果很差,如黄埔大道高架桥底绿化,在高约8m的桥底下,只是稀疏地栽植了几株常绿灌木,大块的草地与少量的绿篱便成为该绿地的全部内容[3],整个景观相当乏味。有的道路绿化种植凌乱,树种不统一且种植没规律,树木大小不一,如建设六马路的行道树,有红花羊蹄甲,也有细叶榕,但两者的种植没有规律,数量也不一样,显得很随意,令道路绿化显得凌乱。
2.2从生态效果看,层次少,植物生长状况不良
目前广州市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简单,缺乏一定的层次感。大多数道路绿化只有简单的“乔木+地被”2层结构,部分道路甚至只有乔木层绿化而地面,或者是一味追求造型,导致修剪量过大,后期维护管养费用高,如仲恺路、东风中路和中山一路的绿化都只有乔木层,天河路则只有“乔木+地被”2层结构。
3建议
3.1注重景观效果,种植应有规律
在设计道路绿化时应多注意景观效果,不要随意地把植物堆放在一起,而是应根据植物的特性,有规划地种植好,使整体构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行道树不统一的道路,建议保留数量多的树种,把数量少的替换掉而行道树间距过窄的道路,则应重新规划绿化对于树木大小不一的道路,建议把小的树木替换或施肥,促进其成长。
3.2丰富植物层次,及时做好植物维护
对于道路绿化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丰富植物层次,使更多的植物发挥其生态功能,如降尘、减噪、保护路面等。使用树池的绿化,应在树池内种地被植物。绿带较宽的道路,配置多种植物,最好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结构方式。城市道路绿地土壤较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应进行换土,加强水、肥管理,加强对病虫害的观测,一旦发现病虫危害,立即防治[4]。对于枯萎的植物,应及时更换。
关键词:贵阳市绿化带;规划;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贵阳市的园林绿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累计完成新增绿地180余万m2,,贵阳市绿地率为41.05%,绿化覆盖率为42.3%,人均公共绿地达9.85m2。全市以环城林带建设为主体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生态屏障;全市以道路绿化为框架,建设景色各异的城市道路绿网,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形成贵阳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绿化特色。
2贵阳城市绿化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群众满意度差
对于现有绿化状况有22%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大多数认为一般(54%),非常满意的没有,满意的仅仅4%,比较满意的为20%,显然贵阳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要满足市民的要求还需要花大力气。
2.2缺乏总体规划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目前由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一般只选择和看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意见,忽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师的参与,这就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功能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先的设计理念。园林设计师只在规划好的布局上见缝插绿,难以在保障绿地率及其特色方面发挥作用。
2.3重草坪种植而轻乔木种植
近几年,受到盲从“草坪热”的影响,一些绿化部门对草坪进行包装,并过多、过频、过大面积的使用草坪进行城市绿化,而种植乔木的数量却是少之又少,导致了绿化物遮荫、消音、滤尘、防风等效果减小,使城市绿化的作用和目的大大减弱。
2.4重外来树种轻本地树种
当前,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和种植外来树种,而轻视具有应用价值的本地树种。由于一些外来树种很难适应贵阳的气候环境,因此成活率很低,一些树种明显存在生长不良的现象,甚至慢慢变成“常病树”,直到死亡。
2.5道路绿化管理水平低,部分市民公共意识较差
第一,道路绿地被占用、挪用,违章占道现象严重。第二,对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低下,植物生长的状况令人担忧。有些街道到冬季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而且为数不多的乔木也受到严重的人为和自然伤害,如合群路、陕西路等路段。
3贵阳市绿化带建设的规划与措施
3.1对贵阳市道路绿化进行科学规划
在进行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时,除遵循景观规划学、生态学等规划理念外,还应确立园林设计人员应先期参与道路新建、改建的规划设计的理念。在规划中首先要做好调查,对贵阳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道路状况、绿化状况、远期发展、市民意见等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论证制定城市街道绿地系统规划。
3.2全面提高贵阳市的道路绿化率
首先,提高贵阳市道路绿化率在满足建设规划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合理进行种植,将乔灌草藤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丰富道路的景观,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的环境保护功能和生态功能,增加道路绿化率。第二,在城市道路路幅无法拓宽,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中央分车带大部分只能采用铁栅栏等形式,可以在铁栅栏上设置支架摆放盆花,或设置精致的小型种植池种植垂悬型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弥补中央分车带绿化的缺憾。
3.3选择适合贵阳市道路绿化树种
首先,结合贵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树种规划,可以筛选一些能代表贵州特色的树种作为贵阳市绿化的基调树种,充分体现贵阳特色的同时,也能保证城市道路绿化和谐统一的总体风格。而中、下层植物应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另外,选择适宜的骨感树种,骨干树种选择与配置体现“冬有阳光、夏遮荫”的要求,多选择落叶乔木,少用常绿乔木,反应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老城区的狭窄街道,选择树冠适中的中性乔木,在必要时可结合修剪整形等栽培管理措施控制树形,以防止形成“绿地隧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