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道德素质;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90-02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佩克与哈维格斯等对美国中西部辟锐城少年与青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儿童的个性,如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自发的努力与友好的态度等,皆产生于家长的友善作风,如相互信任、民主精神与容忍的态度等,其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反之,儿童敌对的行为,则出白家长的严厉作风。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从胎儿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各式各样的教育,即“胎教”,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了聪明伶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但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的利益群体、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呈现日益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文化开始浸入人们的头脑。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越来越被淡化,或者放在次要地位,很少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这一点从现在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造成孩子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现代孩子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很多,人们忙着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因而无暇顾及精神方面的变化,社会风气中的拜金主义等思想已悄悄潜入人们的头脑;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等等。我们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重德育,轻智育。每位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从小便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狠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旦孩子的做法不如所愿,就严加训斥或自己沮丧失望,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为了使孩子早几成为“神童”,对孩子学习以外的问题考虑周到至极,包办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使孩了失去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机会。孩子失去了白立能力并养成依赖性,可能认为一切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不知感恩或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
(二)通过灌输使孩子的学习动机直线化:出人头地、赚大钱等;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把自己的成人价值观灌输给孩了,使孩了从小认为会赚大钱或出人头地才是人牛的目标,从而为滋生孩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提供心理基础。
(三)不管不问给孩了过多的自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如现在很多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或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或沉迷于酗酒从而对孩子不管不问或很少管制,从而使孩子把多余的时间用在玩电子游戏、聚众打架等不良行为中,使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甚至长大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提高孩子道德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自觉的、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是盲目的随随便便地进行教育。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大多数只是盲目随大溜,没有给自己的家庭教育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从而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变成只是片面的进步,甚至是苛求出来的所谓的“优等生”。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方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保持各方面的同步发展就需要家长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计划并随时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而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则需要家长的_自觉坚持和合理安排。
(二)全社会创造德育为先的社会氛围并使家长融入其中;家长重视德育,并将德育渗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要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先,家长首先要真正认识并认同德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全社会来提供重视德育的氛围,需要我们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利用开家长会时对家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刘德育重要性的认知;行政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大众传媒等来增强家长的德育意识,最终使家长受到社会德育为先氛围的熏陶,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孩子的身心才得到真正的全而的和谐的发展。
(三)父母以身作则;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当今的社会已由传统权威的生活形态转变为现代民主的生活形态,民主时代的来临伴随着小家庭的兴起,孩子们大多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学习模仿的都是成人的模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十分深远。成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言教、身教与境教的密切配合。身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熏陶自己的孩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
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重要。虽然这三者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都有所不同,对小学生思想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为了保证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分迁就和保护孩子。对于小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犯的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错误,有些家长甚至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这对小学生的品行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它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起来,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自己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小学生成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
【关键词】爱;沟通;教育;合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道尊严”的观念,让许多教师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是教师,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实,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体现在家校联系中,教师只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只有这样的理解,履行这样的实践,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爱孩子,做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必不可缺的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的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引起他们教育孩子的共鸣。
1.1真心体会孩子的可爱。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为家长们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教师则往往会把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去评价孩子,有了比较,就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这就是教师觉得“某个孩子不太好”的根源。但教师不应该因此而歧视那些“相对较弱”的孩子。就像我们拿五个手指作比较,就会发现小指的作用最小,但我们不会因此歧视小指一样。
其实每当我们新接到一个班级,也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他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老师面前,在新的教室里,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新的成长。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定位:“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宽容孩子存在的不足,真心体会到孩子的可爱。
1.2理解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1错误的“好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扭曲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他们总是“好心”地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这些教师从潜意识中否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
1.2.2差异的真实存在。在一个集体中,有些孩子擅长学习,有些孩子则擅长音乐、绘画、运动、实践操作等等;有些孩子守纪律、很听话,而有些孩子则好动、喜欢表现、喜欢做出一些自认为别出心裁的事,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教师往往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守纪律,听话一些的孩子,而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上课不专心、调皮捣蛋的孩子,时间一久,就在心里形成“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的印象,这些孩子也渐渐变得不再可爱,甚至对他们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1.2.3教育的失之偏颇。其实,有的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有的孩子调皮一些,有的孩子行为习惯差一点都是正常的,这些孩子内心也希望上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久而久之,老师对他们从善意的提醒,逐渐到声色俱厉的批评,还往往因此而生气:内心激动,语气中充满火药味,甚至言辞尖锐。这么做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既伤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又影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2.4教育策略的改变。其实,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因为社会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这时需要调整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师只有承认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把这些“差异”存于心中,就知道自己的“生气”、“严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了,唯有理解、宽容、耐心地引导,适当地鼓励,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特长,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1.3对每个孩子提适当的要求。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又不能像家长那样一味地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有所要求,让每个孩子有所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要分层次,有梯度。基本的要求人人都能够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决不放松,否则就会产生无序的现象。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根据其情况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1.4用心跟孩子沟通,引起孩子的共鸣。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宝。鼓励要因人而异,这是由孩子的个性差异所决定的,对自我感觉太好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提醒他们以后该注意的;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则一发现闪光点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同样,批评也要因人而异,得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光是跟他们讲大道理,虽然你讲的都是正确的,但哪怕你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孩子所想,用心跟孩子沟通,才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家长考虑
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其实就是把孩子交给教师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就是教师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那么,怎么与家长共同教育呢?我觉得除了爱他们的孩子,还要经常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为他们考虑。
2.1不能让家长难堪。
2.1.1曾经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很生气,然后一个电话把家长请来,把学生的所有缺点都向家长诉说个遍,更有甚者会把家长也批评一顿,搞得家长很难堪,从此不敢面对老师。其实,作为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最怕老师告孩子的状,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千万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告状的结果要么是家长把孩子教训一顿,要么让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良的印象,再也不敢跟你沟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结果。
2.1.2委婉的沟通。不跟家长告状,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缺点,所以我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委婉一些:
“您的孩子个性挺好,作业习惯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上课时再专心一点的话,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更好一点的。”
“您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如果您的孩子在跟同学玩的时候,能够注意动作的轻重,不把同学弄疼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会喜欢跟他玩的。”
“您的孩子挺热心的,如果孩子跟同学玩的时候,说话再友好一些,同学们一定愿意跟孩子交上好朋友的。”
……
这样,既能保护家长的尊严,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2.2变说教者为耐心倾听者。
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喜欢好为人师,喜欢说教。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往往喜欢说:
孩子“应该……”“应该……”“不能……”“不能……”
希望家长要求孩子“应该……”“应该……”“不能……”“不能……”
这样说话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许多家长并不认同老师的某些“应该……”和“不能……”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师跟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跟家长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教育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有些教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跟家长沟通时滔滔不绝。家长想讲话,却苦于无从插嘴。这样,也是不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
教师应该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所谓“沟通”,是要让沟通的双方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综合双方的观点得出一个平衡的、一致的看法。所以,我们的口才再好,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倾听家长是怎么说的。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要求是很合理的。这是基于孩子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符合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特点的要求,才是合理的要求,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才会起到真正的教育的效果。
2.3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
有些家长的工作是服务行业的,别人休息的时间往往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孩子放晚学回家以后存在着无人照顾的现象。这段时间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无法很好地落实的,也是无法很好地检查的。
有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有许多的问题,他们教育不好,也不会经常跟老师联系。因此,我们会认为这些家长没有责任感。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我们要主动地、经常地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参谋工作,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2.4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
想要家长能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想要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应为家长做好参谋的工作,特别是当家长在教育孩子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教育的方法。
例一:家长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孩子放学后也不爱学习,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很无奈,我们有的老师生过气,但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后来,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与孩子达成一项协议,放学后在家里要完成某些要求,家长回家以后要检查。”“有空的时候打个电话给孩子。”“孩子一有进步及时表扬。”……
例二:孩子写作不太好,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时,我就会为家长做好参谋: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动物以后,跟孩子一起说说观察到的情况,样子、活动情况,喜欢吃什么等等,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观察,再讨论;观察人物,比如“今天见了哪位客人?穿着打扮是怎么样的?他说了些什么话?他喜欢怎么样?有些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同学中你喜欢跟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观察力,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例三:孩子作业拖拉,家长很无奈,则建议:让孩子作业进行计时,孩子作业计时后,家长对孩子的做法加以鼓励,当孩子的作业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家长更加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