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超级秘书网

5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希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柱式

Abstract:theancientGreekcivilizationfromdifferentextentbytheAegeancivilization,theancientEgyptiancivilizationaswellastheeffectoftworivervalleycivilization,severalthousandyearsoftradeandtheexchange,mutualstimulationofthecivilizationoftheregionalandintegration,inbuildingformcanreflecttheinfectionbetweencivilizations,andtheseandarchaeologicaldigintheancientcityofthesitehasbeenverified.

Keywords:theancientGreek,Egypt,Mesopotamia,civilization,pillartype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希腊柱式简介

希腊柱式是希腊建筑艺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改进,不断对立柱样式、比例以及组合形式的和谐美感的追求,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做法,之后的罗马人称之为“柱式”。希腊三柱式包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以及科林斯柱式。

希腊化时代时期,希腊柱式传遍了欧亚非大部分地区,很多周边国家都受到希腊文化和技术的冲击,罗马在扩张之前就一直学习希腊文化,所以,在之后的罗马时代里的建筑柱式是对希腊建筑柱式的沿用,并演化出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并称“罗马五柱式”。很多建筑师对古典柱式进行研究与总结,追求完美的柱式比例。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柱式就有详细说明,克洛德・佩罗认为,各柱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比例关系的不同,建筑师们也通过不同建筑去验证这种关系,以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黄金比例。

2不同文明对希腊柱式形成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无论从农业、文化、建筑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它是爱琴文明(包括了米洛斯和迈锡尼文明)的传承者,古老的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明也对古希腊文明有着久远的影响。几千年的贸易与交流,区域间文明的相互刺激与融合,都可以在考古挖掘出的古城市遗址中体现出来。

2.1爱琴文明的影响

克里特岛的克罗索斯宫殿(约公元前2000年)与迈锡尼卫城是爱琴文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宫殿内院的柱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粗下细,这和著名的希腊古典柱式是恰好相反的。这时的柱子的柱础比较薄,是一个圆形的石板,柱头的圆盘上有一块方形石板,柱子整体比较敦实,细长比类似于多立克柱式,爱琴文明时期的希腊乃至地中海地区都流行与这种柱式,太斯林城,奥克美纳斯城等一批建筑群的建筑立柱特点亦是如此,这无疑是对希腊柱式的直接影响。

古希腊文明后期,建筑立柱在经过多年改进之后,在公元前5世纪基本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柱身有三段组成,即基座、柱子和檐部,其中基座由柱础、基座身、柱石鼓以及檐口组成,柱子又分成柱础、柱身和柱头三个部分,檐部包括额枋、檐壁及檐口。由此可见三段式的柱式划分已经非常清楚,对于每一个部分的尺寸都有详细的划定,有分度模数和划分等量关系两种计算方式,柱式整体和部分的比例关系,根据不同柱式都有不同的模数值,比例怎么样才完美,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柱式比例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但是在形式上并没有大的区别,直观上是根据柱头的样式来辨别柱式的类型。

2.2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埃及文明可以视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整个埃及帝国分为四个时期,即古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公元前2660年)、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60-公元前21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公元前1640年)和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公元前1070年)。尼罗河流域的石材资源丰富,古埃及有很多巨石的纪念性建筑,很多高大的方尖碑,这些柱子是用长达5米多的石材制作成的,高达二三十米,有的甚至是50多米的建筑纪念物,细长比1:10。柱子的装饰在中新王国时期,因青铜器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石建筑的装饰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柱头的样式趋于精致,这些柱头式样对希腊柱式的柱头构成肯定有比较大的影响,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中王国时期曼都赫特普三世的陵墓,运用柱廊与柱厅的设计营造庄严令人崇敬的气氛,柱子成方形。这个时期的柱廊在住宅宫殿陵墓都广泛运用,细部装饰日益精巧华丽。新王国时期女皇哈特是怕苏的陵墓中的柱廊比例和谐,方形柱,柱高是柱宽的5倍,柱间是柱宽的2倍,二层平台上的柱廊柱子前有女皇立像身穿彼岸之神奥利西斯服饰――奥利西斯柱。中王国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间最高柱子高达21米,直径3.57米,其余高12.8米,直径2.74米,细长比1:7,柱间距2.5倍直径,柱头纸草花式样,柱身浮雕讲述皇帝的事迹以歌颂。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柱子的比例关系,还是柱头的样式对希腊柱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埃及的立柱上细下粗,柱头雕刻样式繁多且细致,柱身雕刻很多历史事迹,一些柱廊列柱前有立像,是人像柱早期的形式。总之希腊柱式与埃及立柱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埃及立柱对希腊柱式的构思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3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建立了苏尔美城邦、基什王国等,后来的征服者中最著名的是汉姆拉比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595在赫梯帝国的攻击下古巴比伦王国崩溃,美索不达米亚处于混战状态,于公元前1300年被实力比较强大的亚述帝国统治,公元前600年,巴比伦王国复新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但是时期不长只有半个世界。米底王国不断强大,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在以后1000年的统治中,有四个王朝,虽然后来的光辉被希腊所掩盖,但这个时期的波斯对以后的希腊时代文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乌鲁克伊安娜圣区(公元前3千纪末期)的“柱厅”,是出现较早的立柱,由千万个陶土钉构成,再经过焙烧后染色,表面形成不同图案的马赛克形式。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时代,基什宫殿配有高大的圆形砖柱柱廊,直径1.65米。在亚述浮雕中看到部分带有柱础和涡卷柱头样式的立柱,这很显然是从希腊或腓尼基地区引进的形式。从伊朗高原上强大起来的波斯帝国,最著名的宫殿是帕赛玻里斯宫殿,其中最显著的是“百柱厅”,柱子细长比达到1:13,间距有10米,柱身有凹槽,柱头占柱子高度的2/5,柱头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牛柱头。

历史久远的两河流域文明地区,建筑立柱在这个地区有独立起源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古城的挖掘考察中,很少找到有立柱形式和柱头样式的描述,波斯的立柱很大程度上受到小亚细亚等地影响,在之后的创作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帝国的衰落,最终没有形成完善且成熟的形式。

3总结

希腊柱式在今天看来是欧洲建筑装饰的代表,是欧洲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腊罗马时代的光环远远超过了周边地区的成就,伟大时代中留下了大批可供研究的建筑案例,就是因为希腊时代有罗马时代的传承(罗马人是学着希腊文化长大的),才使得文明体系延续的完整。

希腊柱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埃及立柱的启发,波斯立柱很多方面也受到了希腊柱式的帮助,可是它们都没有像希腊柱式那样受人关注,这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方面因素造就的。所以,希腊柱式的美并不是偶然的,这其中包含了太多人的创造。

参考文献

[1].(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2].(中)王瑞珠著.世界建筑史:西亚古代卷(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篇3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二、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三、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四、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五、小结新晨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 上一篇: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例(12篇)
  • 下一篇:策划公司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