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67-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当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应用性,使物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物理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然而,无论在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学困生,这严重困扰了教育工作者。我在教育实践中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对策作了一些探究,现提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生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以后,在物理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内部的因素。学生本身存在智力缺陷,无法接受正常的学科知识,这部分学生是先天性的学困生,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学困生
其次是外部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再次是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和价值观等造成的。
二、有效地转化物理学困生的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
教师要用真爱去关心和帮助学困生。物理学困生多表现为课上反应慢,课后无法独自完成作业的共同特性,他们对物理学习不太关注,反而更关心教师对尖子生的态度并进行比较,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不满。因此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备好“学困生”这一课,充分了解学困生的状况,把握好学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掌握学困生的认知规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教学画面尽可能新颖,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以吸引学困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力求有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设法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要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进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点成绩,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上只要是学困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鼓动学生通过掌声进行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3、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树立学困生主人翁精神
在物理课教学中力求分层教学,让转化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对需要转化的学生心中要有数,课上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后辅导要有目的性,抓重点,促局部。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把习题系统分类,采取难易筛选,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受益。课堂上把简单的题目让给他们做,让学困生也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作业有目的布置,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教师加以指导。转化学困生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切不可流于形式。
4、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密切联系家长,学校家庭双结合,共同辅差。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家长沟通联系,互通信息,及时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为进一步转化做好信息储备。同时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好坏也从侧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关系好就会让学困生消除对老师的看法,而主动地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对学困生学习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大多学困生都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的普遍现象,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校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在家则需要家长配合教师监督做好这项工作,所以,与家长关系的好坏也是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5、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总有一部分“学困生”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
总之,物理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学困生的转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其效果也大不一样,尽管方法不同,可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为他们服务,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程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
关键词:成因激发学困生兴趣
“指有长短”,何况一个班上的学生。学生由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存在差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都有成功的欲望,但为什么有些学生成为优生,有些却成了“学困生”?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归纳如下:
一、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1.由于学科科目增加使部分学生掉队。小学生满怀信心步入中学,带着梦想和报负,但由于中学比小学新增加了许多学科,并且课程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以至于原来小学中成绩优秀者也逐步地掉队,使他们的锐气受挫,失去了信心,挤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2.环境不适应而导致。(1)对新的生活不适应。在小学时学生吃住在家,有父母的关怀照顾,衣食无忧,而步入中学部分学生要住在学校,一个方面他们想念父母(部分同学从小没有离开父母半步),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另一个方面在饮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在家中吃小灶,而现在不但吃大锅饭而且饭菜质量较差,生活要自给,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导致成绩下降。(2)对新的任课教师不适应。由于初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也会使部分同学不适应,听不懂,再加上对新任课教师不了解、惧怕等,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3)对新同学不熟悉。一方面由于各个小学的同学升入初中又要按名次重新分班,在新的班集体中又要认识新同学,比较内向的同学在交际环境中产生了障碍,也是造成成绩下降的原因。另一个方面,小学班中人数较少,而初中班中人数较多,原来部分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也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到学习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由于学习上形成陋习而导致。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养成了一种懒惰、不爱学习的习惯,升入初中后我行我素,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不够重视,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他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不指导不过问,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二、从多方面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转变学习观念
1.设立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如果有了一段出神入化的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气压强前,先设问:把纸盖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倒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水不会流出来的原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会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设计练习、提出问题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说要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去问“学困生”,来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3.伟人轶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讲述爱因斯坦制小板凳的故事和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说明伟大的物理学家并不是天生就聪明过人的,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告诉学生人的天资是差不多的,更主要的是来自后天的努力,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4.利用外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能够明确制造原理及其结构,将电流从不可视变为可视,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5.讲述科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给学困生讲述科技发展成果,激励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例如讲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生化武器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科技与军事等,以诸多方面的知识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6.通过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通过三棱镜折射,将白光分解为七彩光。观察到奇异的现象后,他们也会产生好奇心,去追根究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7.知识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判定物质的质地;在讲到电学部分时,让他们了解用电器上铭牌的含意以及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困生转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放弃一个学困生,对教师来说只是放弃了一个,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意味着失去了全部希望,而对国家而言,有可能留下了一个隐患。因此,关注并转化学困生意义重大。本文从关注和转化“学困生”的角度,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谈谈转化英语学困生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学困生的“成因”
导致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风气,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因素。而农村中学则是学困生的高发区,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学困生常见的类型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困生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
(一)高能型学困生
智商较高,反应能力、接受能力也很强,但其成绩却一般或较差。特点有懒惰、好动、贪玩、调皮,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自己的学习是被家长或老师逼迫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课后在学习上不能投入太多时间,即使是自己会的知识也不愿意动脑筋,作业经常抄袭。
(二)智商型学困生
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也不少,但成绩却远远不如别人。这种类型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反应迟钝,他们注意力虽集中但理解接受缓慢,加上记忆力差、概括能力不强、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与其付出不成正比。
(三)偏科型学困生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他们的理科成绩非常突出但对英语不感兴趣,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随着所学知识越来越多,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在思想上对英语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热爱学生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教师要把爱心、关爱和微笑带进课堂,尊重他们,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反过来说,要使学生信其道,就得先使亲其师。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抽时间、挤时间深入到学困生当中,主动去亲近他们,用真诚的心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多与他们谈心,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与学困生亲密接触,主动向学困生伸出友谊之手,用心去换心,春风定能拂融坚冰,他们才会易于、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学困生也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积极⒂耄让他们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对他们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言语,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感受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因材施教是导向
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高能型学困生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们对英语的看法,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让他们的神经紧张起来,并想方设法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为了在同学们面前一展风采,课前他们会积极的查找各种资料、进行激烈的讨论,老师再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让他们在练习课中充分展示自己,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智商型学困生大都自卑,易“破罐子破摔”。对这部分学生需要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要不切实际的与他人比较或提出过高的期望。引导他们开展自我竞赛,实现自我超越。同时还要经常主动与他们谈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对他们的作业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作业的批改尽量采用面批。
在偏科的学困生中以男生居多,他们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对于这类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他们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具体做法是:
1.作为老师要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增强他们信心斗志。偏科生中男生居多,他们善于分析、思考,要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在学习英语上最大问题:思想上的懒惰。英语学习最基础的就是单词,他们觉得背单词很无聊,没有挑战,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为他不定期的更换单词背诵的partner,每超越一次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在每节课教授新单词是让他们寻找一些快速记忆单词的方法与大家共享。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针对性任务的设置,充分利用其潜能或特长,多让他们参与进来,使之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2.学英语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在完全忘记之前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如此反复,才能形成永久的记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跟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因人而异,因教材内容而异,施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提高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成为主动、自信而又独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
[2]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苏联]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