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直接成本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直接成本范文篇1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学生直接教育成本

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教育、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教育不仅可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而且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远远不断的动力。教育部门在曾经公益、服务部门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角色――社会经济部门,不得不考虑教育上投入-产出比例,教育成本问题成为研究教育问题重点问题。

(一)个人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随着教育经济学的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成本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舒尔茨――教育经济学奠基人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经济价值》中首次提出“教育全部要素成本”这个概念。查阅文献得知:教育经济学中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界定是“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耗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教育的实支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1]本文研究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个人的直接教育成本。个人直接成本即学生为了实现受教育机会,学生或者家庭直接支付的用货币衡量的所有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1)学杂费;(2)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费;(3)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4)额外的吃穿住费用。[2]也就是说学生想上学必须支付这些费用。个人直接的教育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条件、不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学校管理等都对个人直接教育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每个学生的直接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所施行的照顾政策

1.“两免一补”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享受免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寄宿的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费。

2.“春雷计划”的实施

大公司、大企业对成绩优秀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助,并把这些学生整合成一个班――春蕾班。每个月补助定量的生活费;统一发放学生需要的生活用品;并定期看望被资助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二、对炉坪小学的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实证研究

收集炉坪小学15名同学直接教育成本信息,其中包括四年级13名学生和三年级的2名学生。这是一所村属的小学,里面就读的都是本村的学生,而且只有一至四年级,学生实行“走读”的形式,所以不需要支付交通费用。这所小学坐落于白族聚居区的偏远山区,所以享有“两免一补”政策,学杂费不用学生支付,而是国家统一拨款,但由于学校条件规模比较小,条件相对艰苦,不能给学生提供住宿的条件,再加上学生距离家都比较近,所以没有享受到寄宿制生活补助。奖助学金方面炉坪小学没有涉及。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这所小学里面的教师告知,学校几乎不会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最多的形式就是每个班级分一块菜地,在劳动课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劳动,会种一些应季的蔬菜或者是庄稼。

专属节日――“六一”儿童节,学校也不会让学生缴费来购买道具,都是教师带领学生用废旧的东西做的,或者用不用支付费用的东西代替,所以文体活动费也不用支付。学生需要支付的只是书籍文具费,大概在140-180之间。由于经济困难,所以没有学生上辅导班、培训班之类的辅导机构。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在大概在140-180元每一学年。或许看到这个数字,你会不以为然,会很惊奇为什么这么少?但是在偏远的山村,没有经济来源,这个数字对家庭来说还是困难的,至今都还有很多家庭年年收入不到1000,出去一家人一年的开销,几乎没有钱支付这个费用,不少孩子因为支付不起这个费用而辍学,老师都为之可惜,但毫无办法无能为力。为了让家庭支付更少的直接教育成本,让更少的孩子辍学,为了提高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少学生的直接教育成本迫在眉睫。

三、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措施

根据上述内容,虽然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很多照顾政策,在教育上给予很多倾斜,学生个人的直接教育成本相对于城市、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只是区区小数而已,但是辍学的现象仍然还是不少,由此可见,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成本十分有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国家层面

国家政府在大量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育经费投入时,要有针对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并且做好监督工作,以免发生钱到半路就被瓜分的现象。

(二)社会层面

当地的公司企业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要做好社会公益服务,对经营困难的学校要提供支援,帮助学校度过难关;或者积极参与“扶贫”的活动,帮助特困户“脱贫”;对于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他更上一层楼。

(三)学校层面

学校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奖助学金,让优秀的学生不失动力,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上学;扩大自身规模,学生越多,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也就越少。

(四)家庭层面

家长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减少由于孩子调皮捣蛋乱花钱而导致的教育成本的增多。

参考文献:

直接成本范文

关键词县级医院直接成本数据采集

一、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方法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第六部分成本报表参考格式中已经对医院各个科室直接成本内容进行了明确,直接成本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在对这些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取到准确的数据信息,通常采用人事管理系统、HIS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取。其中人员经费数据主要来源于人事管理系统,卫生材料费、药品费以及医疗风险基金数据主要来源于HIS系统,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数据主要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其他费用数据则是从财务系统中采集提取。

(一)人员经费数据采集方法

医院人事管理系统中有对各科室人员经费使用情况的记录,可以使用此系统进行人员经费数据采集。但是一些县级医院由于规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不设置此系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查看财务系统中医疗业务成本――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会计科目获取信息。同时,人员经费数据采集不能只是对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还应当考虑到离退休人员和实习人,医院应当要求各个科室负责人填写相关材料统计该科室离退休人员以及实习人员的经费情况,为提高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卫生材料费数据采集方法

第一,通过HIS系统的物资库导出卫生材料代码和名称。为了能够确保卫生材料代码的唯一性,对于医院中同一种卫生材料的不同规格或不同产地使用同一代码,采取医院本身的卫生材料代码和规格代码、产地代码的并集作为材料代码;第二,通过HIS系统的卫生材料进价库对卫生材料购入价进行导出。医院如果在一个月内多次采购某一代码卫生材料,在对购入价计算时将多次采购价的加权平均价作为购入价,使卫生材料代码能够与卫生材料平均购入价相对应;第三,通过HIS系统对本核算周期各科室所消耗的各类卫生材料的消耗量进行数据信息采集。这里要注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卫生材料消耗和病房卫生材料消耗之间的缺乏,必须注意要在“消耗方式”上填写门诊/住院。

(三)药品费数据采集方法

药品费数据可以通过HIS系统的物资库中对药品代码和药品名称进行导出。如果遇到同一种药品的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使用同一代码以及某一代码药品在本周期内采购多次的情况可以参照卫生材料费用数据信息采集方式。

(四)固定资产折旧数据采集方法

在对此类成本信息数据采集时主要是从资产管理系统中对各科室名下所拥有的各类固定资产在本核算周期的计提金额提取出来。在采集时首先要注意正确填写各项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是否属于财政资金、科教资金或自筹资金;其次还要重视资产类型信息填写,资产类型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最后对于一般设备,其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要作为器械科成本向各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的系数。

(五)其他费用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其他费用信息数据采集都是从财务系统中提取,在财务系统中查找核算周期费用类――管理费用中的其他费用,其他费用包括本核算周期内的办公费、差旅费、物业管理费、公务接待费以及水电费等内容。

二、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系统细化不够

相当一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核算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因此一些医院会计部门在财务系统录入凭证时为了减少工作量没有将各项费用成本细化分摊到各个科室中去。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管理有待加强

首先,一些医院在录制固定资产管理卡片时没有完善内容,诸如经费来源的信息数据都没有体现出来,致使成本信息数据采集工作质量降低;其次,一些医院还存在着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只是进行整体计提折旧,难以反映出各个科室实际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情况,直接增加信息采集难度。

(三)医院HIS系统信息不全

首先,一些医院存在着医生不通过电子病历将成本数据录入HIS系统而手工开单以及个别科室不将检查信息录入HIS系统的情况;其次,个别医院在采购医院耗材后不将诸如数量、价格及消耗量数据录入信息系统。这些行为都会直接造成医院HIS系统信息不全,进而导致成本数据信息采集难度增大情况的发生。

(四)医院卫生材料管理松散

在采购环节上,一些医院没有按照先申请再采购的正常流程进行采购,一些科室在采购时先对卫生材料采购后再后补申请手续,规范性较差,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领用环节上,一些科室只在领料单上填写领用数量,价格一栏则空出,致使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进行信息采集难度加大;在使用环节上,一些医院并没有在库存管理上进行细化领回科室后均以库房为准,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落实到具体科室无账可查,间接使成本数据信息采集难度增加。

三、对于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对医院财务系统进一步细化

县级医院会计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自身财务系统内容,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核算工作,安排足够的会计人员对自身各项费用成本进行细化,将各项费用成本凭证分摊到各个科室中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成本数据采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管理力度

首先,医院要对录制固定资产管理卡片提出一定的要求,不仅要要求相关人员在信息录入时填写资产的金额、数量、使用年限等信息,而且还要填写如经费来源等信息数据;其次,要加大对各科室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力度,会计人员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不能只是进行整体计提折旧,而是应当分科室进行计提,使信息具有全面性,进而提高成本数据采集工作质量。

(三)完善医院HIS系统信息

首先,医院应当加大对HIS系统信息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向各个科室贯彻相关内容,促使各科室积极配合医院工作,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医生不通过电子病历将成本数据录入HIS系统而手工开单、个别科室不将检查信息录入系统以及采购耗材后不将诸如数量、价格及消耗量数据录入系统的情况;其次,医院可以建立考评制度,一旦发现以上情况要给予相关人员一定惩罚,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HIS系统信息质量确保成本数据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

在采购环节上,科室应当先向院长提出资产及物资申请,讨论审批通过后再进行采购;在领用环节上,保管员必须严格把关,材料领取人必须完善领料单内容并逐一填写材料领取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实物会计制消耗报表报相关科室;在使用环节上,会计部门要定期与各个科室进行核对盘点,设置材料明细账,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院长,查明原因后进行必要会计处理,为成本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卫生局)

参考文献

[1]黄运仪.关于医院实施标准成本的探讨――以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标准成本核算实践为例[J].现代医院,2013(1).

直接成本范文

[关键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43-02

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中日经贸合作。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入了由国际直接投资引导国际贸易的新时代。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迅速崛起,曾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且经历了资源型、成本型到综合型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利弊加以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征

1对外直接投资的恢复期。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复兴,国内对于资本具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在政策上对资本流出进行限制。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食品、纺织等初级产品部门,而且投资区域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

2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期。自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内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转移,这反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其动机是利用投资目的地资源以及低成本优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投资国。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度化、多样化以及服务化的特点,第三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同时发达国家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

4对外直接投资的缩减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对欧美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而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却有所上升。从投资结构上看,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追求廉价劳动成本以及向第三国出口成为对外投资主导。

5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弹期。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急剧下降,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源自日本国内经济的低迷以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压力。对外直接投资加速流向资本稀缺且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借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对日贸易和投资需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以带动日本经济的复苏。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法律体系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经营为目的,与被投资对象有长期的利益关系;二是对投资企业或资产有实质影响;三是尊重投资者的意愿,将占总投资比10%的证券投资也纳入对外直接投资范畴。

在多年积累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日本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两部分。

国际法规范日本与投资目的国之间在投资方面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国际条约、区域条约、双边投资协定和税收协定等组成。国内法则主要是规范国内投资,一是确定投资或资本进出的基本管理法,如外汇法等;二是普适性法律,规定涉及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如税法等;三是规范政策及实施管理的法律;四是明确有关管理部门职责的法律。

虽然目前日本逐步放松了对外直接投资管制,但是同时建立了特许、事前申报、事后报告以及统计调查制度的一系列的严格监管体系。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的法经济分析

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如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交易形式,它不仅影响到一国资本存量和贸易流量,同时也对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产生作用。而从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以“成本-收益”作为基本工具,进行成本和收益及经济效益分析,可以对特定法律及其制度安排作出评价。而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础工具,也是法律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更偏向于分析企业或产业的政策需求,强调同特征的企业或产业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那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如果立法的净收益大于其他可供选择方案的净收益,人们会产生强化现存的法律体系的需求,寻求法律安排以期达到最佳效益。法律的目标是公正,经济学追求效率,公正和效率有时会发生很大的冲突,但在许多法经济学者看来,二者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认为效率即正义。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可以较好地审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经济发展的诉求。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稳定经济秩序成为首要任务,通过“贸易立国”战略,拉动了本国经济发展,使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在贸易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的纺织产业、70年代的电子产业到80年代的汽车产业等迅速壮大。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以及对美、日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能够促进东道国贸易,对提升当地经济起正面作用,而且能够加速提升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日本效仿美国早年的发展模式,以海外投资的方式避开贸易保护。但1985年的G5“广场协议”的签定,不仅导致日本进入经济衰退期,更是对其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美国为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流入,1988年通过了《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1989年美国再一次通过“超级301”条款,把日本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加剧了美日的贸易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日本经济衰退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速产业转移,从过去的单纯市场,不断向生产、销售境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降低管理成本的诉求。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要逐一审批。此后根据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日本开始逐渐放松管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由多个部门法以及行政规章作用构成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环节的综合法律体系,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一是“分工管理,一个窗口”模式,其目的是掌握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现状,了解此类经营活动对当地和国内带来的影响,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对海外投资的统计调查,日本的财务省和经济产业省对企业和个人在海外的投资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及。财务省每季度定期公布按国别和产业划分的海外投资数据;经济产业省对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调查。这对企业及各界了解、研究、评估对外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经济活动的目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此,积极的对外投资自由化会得到各国的支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源于经济活动多样化以及投资主导的世界经济使得要素流动及其利益创造进程复杂化。本文以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极为复杂,这来源于其直接投资的性质以及东道国的制度特征。其次,一味地以国家利益名义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法律体系的设计应将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不仅能够发展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再次,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对企业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文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经济效应似乎并不确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非经济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一些非经济因素如国家安全、国家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应在考虑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国平,田边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2):146-150

[3]亓长东,周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及行政管理体系的经验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09

[4]丛中笑法与经济之学: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J]当代法学,2011(2)

  • 上一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范例(3篇)
  • 下一篇: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