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与物交流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Web3)的物与物之间交流不同于Web1的人与物交流与Web2的人与人交流,其主要区别在于:Web1的物主要指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打交道,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终端提供服务,交流之主体是人与计算机;Web2的人与人交流更凸现了实时性和多媒体特征,人们之间的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即时信息互动,超越了人机交互界面,交流之主体是人与人(图1);而物联网之物与物交流是通过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互联网络将具有感知的物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和生活体系”2,交流之主体则是更为广泛的包括人类在内之智慧物。
2.物联网使具有“智慧”之物成为可能
物(things)指客观世界中万物之总称,“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而物联网中的“物”是指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物”,换句话说,能否实现此物与彼物的相联,关键在于“物”是否具有相连的条件,即物联网中的“物”是否具有环境感知、身份识别、信息接收和行为决策等智慧特征。只有具有这些特征的“物”构成的“智慧地球”,才可能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的“对话”。因此,物联网中的“物”并非是物质世界中所有的物,而是具有一定智慧之物3。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4。按照这一定义,以产品类“物”为例,要使其具有“智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传感器的应用使产品有了“感觉器官”,RFID的应用使产品有了可识别的身份,再通过无处不在移动网络使产品有了判断和处理问题的大脑,原本无意识的物体变成了有智慧的物品。也可以说物联网中“物”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至少要让物联网络知晓你是谁(能识别)、在何处(能定位)和做什么(能感知和沟通)。
设计对象的更新:从常规智能产品到智慧型物品
从产品设计视角,为了区分常规的智能产品设计与面向物联网的产品设计,我们将后者的设计对象称之为“智慧型物品”。从本质上说“智慧型产品”的也属于“智能产品”一类,但其与一般意义的上智能产品有所不同。
1.“智能”有限的智能产品
常规的智能产品也可以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如智能导航仪、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冰箱等。这类产品是机械、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rman认为“由于机器的智能并不存于机器中,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大脑中;因此,当意外事件发生时,由于设计者不在场,所以机器往往就不灵了”5。机器的“失灵”并不等于机器完全没有“智能”,而是设计者使机器所具有的“智能”不能应对“意外事件”。理由有二:第一,设计者设定的或设想的智能处理程序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设计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的可能性;第二,特殊情况下超出了智能产品的应对能力,从而出现错误。譬如,GPS导航仪由于无法反映道路拥堵、交通管制或维护等实时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导航。
2.“智能”无限的智慧物品
与常规的智能产品相比,物联网中的“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工智能产品,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其智能与网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网络,其智能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以3G手机为例,如果没有了网络不仅不能上网,甚至电话都不能用了。另一方面,来自物联网的智能使产品更具有智慧,如物联网导航仪可以随时接收实时道路情况,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物联网冰箱会及时提示用户购买将要用完食物,进入商家购买界面享受商家自动配送服务。从“戴物联网‘表’保老人平安”到“‘智慧旅游’开启智能时代”无不具有“智慧”的烙印。对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说,与其称为智能产品,莫如定位于“智慧型物品”更为合适。正如前述,这种“智慧型物品”是物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完全依赖于物联网而存在。因而,“智慧型物品”的“智能”存在于物联网中之中。名为Nabaztag(后更名Karotz,图2)的无线智能兔子,法国Violet公司将其称为首款Facebook硬件。
Karotz是为社群网络整合打造的,具有“智能”的“智慧型物品”。当连接至互联网时,内置网络摄像头可在语音识别软件的指挥下拍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Facebook,且还能阅读Twitter信息流和天气播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Violet公司还推出了Android版和iOS版的一款应用程序,能在Android或iOS移动设备上向Karotz智能兔发送文字信息,从而让Karotz“讲话”。
从设计“智能产品”到设计“智慧型物品”,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变化:智能产品具有智能不再是固化的和有限的,而是动态的和可扩展的。设计者虽然不能让产品本身的智能应对所有情况,但可以让产品接收来自网络的“智能”变得更加“智慧”。设计师不只是设计产品对象本身,而是要设计好产品与物联网对接的形式和获得智能的路径。
设计策略的变革:从一体化解决方案到智慧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许多过去认为是天方夜谈的事情,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千里之外,人们可以看到家中的情景,智能家居让小偷们“失业”;凭借一部手机,就能远程轻松指挥智能家居,显示了智慧生活的神奇魅力1。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得益于革命性的“智慧解决方案”。
1.一体化解决方案产生的非“聪明”产品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创新方案”2。这种创新方案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对多个产品解决方案的评价、筛选、组合和决策,其根本目标总是为了满足产品服务的对象——产品消费者(间接用户或直接用户)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解决方案的选择问题。对于常规的产品设计来说,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主要立足产品对象本身,即利用产品本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实现设计目标。设计者基于独立的、有界的或者封闭的产品空间,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立足于产品本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在由用户、产品和场景构成的产品系统中,用户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产品总是为用户服务的客体,二者的主从属关系也总是恒定的。如家用智能洗衣机,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洗衣程序,但确不能保证一定能将衣物洗净;家用智能电冰箱,可以提供最佳的食品保存温度,但确不可能提醒用户食品是否超过了保质期。这是因为局限于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智慧”是不“聪明”的产品。
2.智慧解决方案催生的“聪明”产品
智慧解决方案超越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局限,将立足于产品本身的解决思路扩展到开放的物联网空间,利用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1的智慧方法来实现常规产品无法企及的目标。实现智慧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物-物之间的透彻识别和全面互联构成的有机网络,依托的是物联网海量、高速、实时的数据超常处理能力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智能决策和行动技术。纵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生活和智能家居等均是采用智慧解决方案的结果。
采用智慧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的各类智慧的应用系统,还可以设计出“聪明”的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正如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中所描绘的那样:“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海尔的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2。例如Wifi体重计(图3)就像我们的便携私人健身教练一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咨询健身相关资料。可帮助用户坚持完成节食和健身计划,还可以将数据共享到其他健身App中。凭借内置的Wi-Fi连接,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所有的体重数据和阻抗测量值,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用户的iPhone、iPad和iPodtouch上。用户通过下载免费的iTunesApp,便可随时安全登录查看完整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和肌肉量等信息。与智慧型物品需要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一样,设计师要实现设计能够理解人意图的“聪明”产品也必将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解决方案为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采用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了直接方式与间接支持、产品终端与网络系统的交集与整合。
设计思维的转变:从服务设计到智慧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命题的提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从为生存到为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设计理念变革之使然。从本质上说,立足于非物质的服务设计是为了“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3,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则为单纯的服务设计转换为智慧服务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1.从为“一次”到“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一次”,由于从“购买——使用——废弃”全过程完全由用户自主进行,产品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在有限的设计过程中完成的,用户的按受的服务也是在一个有界空间进行的。在服务设计之中,所谓的产品只不过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个节点或产品终端,设计不再囿于相对独立的产品和不可拓展的服务。可以认为,为“一次”的设计是有限的,而为“服务”的设计是无限的。从“有限的服务”到“无限的服务”促使了设计思维的转变与创新:首先,由于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设计是“包括服务模式、商业化模式、产品平台和交互界面的的一体化设计”1,因而这种设计必定是多学科的团队行为,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背景开发人员同力完成。其二,实现“无限的服务”,需要一个合适的运作平台,该平台允许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可以在平台上、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功能和内容,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苹果公司的AppStore和iTunes、GooglePlay以及诺基亚的OviStore等正是这种平台的具体体现。
2.从为“接受服务”到为“智慧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物联网的引入使服务系统的感知服务成为可能。接受服务的对象进入服务提供环境之后,由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构成智慧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接受服务的对象,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应用于北京故宫、成都都江堰、南京中山陵和杭州虎跑寺等景点的自动导游系统借助集智能多媒体导游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感知游客所处的景点位置,自动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只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雏形,但其“智慧”特色已见端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服务系统的设计不只是对用户需求、产品终端、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整合,其服务对象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服务对象将由消费者扩展为物联网中的“物节点”,如汽车自动驾驶、不停车自动缴费、宠物位置定位、远程信息采集和安全防护监控等。服务的形式将由接受服务扩展为基于感知识别的更智能的个性化“智慧服务”,如根据感知到的病人状况,提供医疗咨询和诊治建议、根据感知到的家庭养花的物理信息(品种、湿度、温度和养分等)提供自动养护等。物联网的引入对服务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真正智能化的智慧服务成为现实。
武汉侨亚百老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提出“信息化养老”服务模式,希望将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延伸至老人家中。E-脉手表的服务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该方案以网络和电话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社会上已成熟的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力量,结合信息化终端E-脉手表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搭建了一个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平台2。
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近年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的迅勐发展,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
一、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我国高校信息化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在最初的十多年间,主要是开发和应用CAI课件、校园网络以及开发和建设分散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本世纪开始,大部分高校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转到了数字校园建设。
这些年,数字校园建设对高校的教学及业务管理确实起到了一些变革,如解决了多点登录问题,解决了校园网内多个部门间进行应用系统管理的问题以及多个应用系统数据共享的问题(贾国荣,2012)。但数字校园还远没有达到高校信息化发展高阶要求,当前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胡钦太,等,2014):
1.数字校园建设主要是打通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对信息门户平台与部门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整合和数据集成,但对教与学两者融合度的改善不够,对变革教学模式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数字校园在开发形式上多采取的是集中式和并发式,导致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性和可扩展性受限,从而使得系统应用不够理想。
3.数字校园在建设思路上不是以最终用户的利益为主,而是以管理者的利益为主,一味地考虑方便管理者,为管理者解决问题,因而对最终用户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遇到了信息技术和业务融合方面的挑战(蒋东兴等,2015)。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校校园BBS被社交网络所替代,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受到智能终端、移动互联、海量存储、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些都对传统的信息系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业务融合的挑战。大量的信息技术已深入融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生活之中,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不断对高校信息化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挑战和心得应用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而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等新型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也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实现手段。
二、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策略
1.建设思路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校园一卡通”服务功能,从信息共享机制、全面管理业务和全新服务理念着手,通过信息流向管理流的数字化转变,管理流向服务流的融合,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物联感知、知识共享,资源得到整合和合理配置,校园信息利用水平和服务质量高,能为师生提供方便舒适生活的智慧校园。
2.发展策略
(1)从战略角度认识智慧校园的地位和作用,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要建设智慧校园,就必须从战略层面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提高信息化部门的统筹能力,将智慧校园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有效编制发展规划,通过信息化领导小组落实实施。同时,学校要充分整合信息化发展资源,统筹兼顾,彻底改变信息化建设各行其是的工作局面。
(2)智慧校园是建立在互联网络高速泛在的基础之上的。要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网络平台,使其安全、高校、快速、便捷,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新型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云服务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讨论、互动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运用大数据与数据挖掘对学校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活服务提供智慧和支持。积极开发轻量级的移动应用,提高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和简易型。加快物联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互通。
(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就地方高校而言,信息化队伍力量通常比较薄弱。因此,应借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引进、培养一批信息化人才,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5)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信息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要通过规范制度,落实职责,对信息化管理建设机制上出现的问题,边建设,边完善,边推进,规范化地建设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贾国荣.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差别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3]刘乐群,史君华,刘路路.互联网+时代智慧化校园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4).
[4]蒋东兴,付小龙,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投入,而且也要心智的展开,更需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有了知识、能力才能更好的打开智慧之门。许多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在学校学习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只能纸上谈兵,更何谈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有效教学的开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教学”、“耳听教学”、“一言堂教学”仍在延续,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能力荡然无存,课上听书、课下背书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试的雇佣,对知识缺少钻研、思考和探究,对问题避而不谈或简单处理,处理事情能力不足。在笔者看来,教育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如同社会上获得的学识一样是复杂而有深刻内涵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生活实践中去慢慢体味和积累,进而转化为智慧。鲜活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外的开放,来自于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可以让人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智慧品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铁芳一直以来认真读书、思考、写作,广泛涉猎,他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在他那里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自在的成长,他展现给学生的是:广博的知识底蕴,游刃有余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引申和利用,机智的开放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他的荣誉数不胜数,社会兼职三十多个,并且经常外出报告讲学,另外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何他干的依然那么轻松自如,潇洒出色?就是凭借他的教育机智、教育艺术。魏书生用“机敏和智慧”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得以诠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是应对偶发事件的临场迅速反应能力;而教育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我们学习教育知识,熟悉教育实践,是为了让我们以教育的“知”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是我们在实践的磨砺中审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知识在孕育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教育智慧。实现教育知识向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的转化。
二、升华教师教育情感,彰显智慧教学魅力
知识的获取始于教育感知,但不仅停留在教育经验上,也不仅局限在教育知识领域,而是生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情感,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教育情感是教师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教育情感不仅隐潜在内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你,就排斥你的教育,学生对你封闭了心灵的窗户,尽管你们吹的是清新的空气,也吹不进去”。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老师走向朋友,从批评者走向赞美者。教师情感是教师心灵的折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突显。作为高职教师,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彰显人格魅力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成熟自我,理性看待和认识学生,积极吸纳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让他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调整。人格是教育情感品质的提升,是“爱滿天下”,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散发出的光辉是任何邪恶都无法泯灭的。“人格是金,人格是教师最高的学位,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不能没有人格魅力”。高学位、高学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做事的本领和应付社会的技能,而人性、人情、人格带给学生的是终生享用的做人魅力,因为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美丽。教师伟大的人格就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反映着。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人的情感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位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工作时对教育的真挚和无悔。正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教育人的育人是硕果累累而且更深层孕育着教育人的光辉品质。
三、磨练教师教育意志,提升智慧应变能力
教师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教师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及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改中教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教师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磨练坚强的教育意志,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复杂性,一面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且“无路选择”的考试落后生,一面是教育理念论与经验论范导下的遵于教学考核的信息传递者。国人固有观念的落后性,让技能和业务能力水平教育遭遇冷落,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现象非常严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可能不是考600分的,可能是300分、200分的,但我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教育培训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技之长’。智慧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摒弃陋念、突破自我,在改变对所谓“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无条件地去热爱学生,接受学生,传授中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让教师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神圣的事业,让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王阳明为追逐圣贤之路,通过执着的坚持、艰苦的磨练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海迪,一位高位截瘫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能以坚强的意志来证实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是否也可把教师教育意志的磨练当做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愉快的体验;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想要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就需学会经受困苦、磨练意志;能经历磨砺生命才能变得坚强;能敢于挑战你才会更勇敢;能跨越挫折你才会握手成功。所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教育意志的磨练,高职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媒介繁多等意志行动绊脚石的基础上,用智慧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感悟中超越意志与意志行动的矛盾。
四、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自由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快递;影响要素;应对措施
当前,互联网经济下的快递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就业创业的新动力。据调查,快递业在我国2015年发展指数约为386,相较于2014年提高36%以上。自2010年发展指数持续5年走高,均超过31%。国家扶植和市场利好吸引下,快递业开始出现网络布局不合理,价格非理性竞争,管理粗放,服务创新不足等发展期后遗症,导致丢包、爆仓、加盟商与总部冲突频频出现。在国家邮政局申诉情况通告中显示,2015年全年共受理约28万件快递用户有效申诉,同比增长17.9%,挽回快递用户损失约3320万元。为了高速成长的快递业健康发展,实现二次飞跃,快递产业升级与创新应加快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1“互联网+快递”背景下智慧快递的提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指出“互联网+”快递是快递业未来发展方向,是全民创新创业的新途径之一,也是快递业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经济发展带动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经济需要依赖快递业实现虚拟向现实的过度,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依赖。随着web2.0向web3.0时代过渡,互联网与快递二者关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将为快递行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互联网+快递”,借助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终端互联网络、物联网络等技术,创新快递业经营管理模式,加速快递的提质增效,优化经营网络和产业布局,扩大服务对象的受益面,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智慧是发现和感知万事万物,规整和创新万事万物的能力。作者认为,智慧快递是利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使快递系统具有自行感知和规整快递事物的能力。智慧快递形成离不开感知、识别、传递、分析、决策等过程。在智慧快递范畴里,感知和识别过程要借助传感器、l形码标签及终端、射频标签及终端、视频音频采集器等设备,替代人的触觉、听觉、视觉,快速、准确识别和采集数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平台。传递过程中,移动终端互联网和物联网共同搭建了快递世界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最后,由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实现了快递领域决策过程中的计算、分析和决策。
智慧快递将“互联网+快递”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将现在“人找包裹”转变成的“包裹找人”。智慧快递不仅仅涉及快递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进行内涵式发展,实现快递企业提质增效,还涉及跨企业、跨区域、跨平台、全覆盖的快递信息流的自动智能化、可控可视化、共享资产化发展,从而刺激内需,促进全社会资源优化分配、产业合理布局及生产力提高,创造出社会新价值新财富的。
2智慧快递的必要性分析
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有很多现实的意义,快递业的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惠及民生工程,拉动市场需求,保障经济稳增。然而,2015国家邮政局调查结果表明,收派件服务、包裹延误和丢失短少问题严重,投诉率居高不下,三项合计占总投诉比例约为75%。快递管理粗放、运营成本偏高、设施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跨国经营能力不强等现象现在依旧存在,以现在既有的方式都已经力有未逮。
如何让快递业提高服务品质,做大做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以应对快递业全球化的竞争,发展智慧物流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快递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方面,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将经营管理和成本可视化、透明化,再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的可感知、可辨别、可分析,可决策;其次,快递目前存在一些盲区,我国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快递延伸不到,国际快递领域存在很多难题,智慧快递发展有利于农村快递和全球快递的快速布局,破除难题,为拓展我国企业内需和外需市场的提供条件;再次,我国快递业服务同质化明显,价格竞争激烈,竞争层次不高,快递突破当前困局,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快递智慧化发展是一个着力点;最后,快递智慧化发展,可以促进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让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让快递企业向综合、全覆盖快递方向发展。
3智慧快递发展要素研究
发展智慧化快递,首要是紧抓投入要素的发展。快递系统投入要素一般为人、资金、物、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智慧化物流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要素展开设计,缺少这些要素发展,智慧快递的发展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1人的要素
人的要素是快递系统最基本要素。提高快递参与者的素质,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快递系统的基础。通常,快递人的要素包含快递企业中作业和管理人员,而智慧快递要将人的内含向横向纵向延伸,投件方、收件方、信息与支付平台方、银行方、保险方等参与方都应包含在内。各方登陆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快递物流的方方面面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模型,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收件和派件环节,保障快件包裹的安全无误,完善服务产品线。以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GPS等技术,将快递参与方紧密互联互通,对人的行为和包裹状态进行信息化描述,砍掉原地等待等多余环节,甚至参考网络专车服务形式,让投件或收件人主动参与最后一公里物流,承担一定的收件和派件工作。智慧快递将引导更多人主动参与,为人们提供新的创新创业就业机会
3.2资金要素
物的流动伴随着资金的运动过程,快递公司通过提供的空间、时间和形质效用来换得资金,用于企业持续发展和建设。当前加速资金回流,保障资金安全,优化资金配置,成为快递公司关注重点。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快递公司在费用结算业务模式创新和转型。智慧化快递结算系统,采集和分析快递用户消费行为习惯或规律,构建方便快捷的渠道,全天候全方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与保险信息平台与手持POS机、手机、小区智能快递柜等设备互联互通,加强企业资金流可控性、可预测性和可视化,捕捉市场细微变化,通过智能分析和判断提升财务决策能力和资金抗风险能力。
3.3物的要素
物的要素在快递系统中指各类包裹快件。作为劳动对象,包裹和快件需要公司实时掌握其所处的状态信息和物流信息。围绕包裹智能化跟踪和调度,基于RFID、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以尝试开发包裹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表示线路的繁忙程度,直观地展示各快递节点收发货实时动态,通过线路拥堵调度来减少爆仓和设施。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公司实时掌握妥收率、在途率、妥投率等数据,事前、事中、事后反馈异常包裹。对于未来的用户而言,希望全程了解包裹位置状态信息同时,还想了解途中快件的温度、湿度、颠簸次数等更多信息,将测量温度、湿度和倾斜度指示标签、RFID电子标签、互联网GPS整合起来,让RFID电子标签成为快递过程的记录者和监督者,以便于追溯追偿。对于快递企业而言,透明、全面的包裹在途信息,可以预防丢包、盗包、货损货伤,快速追溯责任,对人员更好地进行绩效考评,有利于科学化管理和服务。
3.4设施设备
快递设施设备属于劳动资料,其中,设施包括节点和线路,快递节点是指连锁营业网点、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中心等,线路有铁路、公路、水路、航路。快递设备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与打印设备、网络设备、信息处理终端、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搬运设备、包装设备、运输车辆、存储设备、派件设备、工具、周转材料等。“智慧”设施设备就是将设备这种死物转变为活物,让设施设备拥有一定的智慧,其标志是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智慧化物流设施设备应具备数据感知、数据互联、规律发现、行为决策和自动执行等能力。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建立实验室研发快递智慧化O备,将分拣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智能快递柜等设备应用于智慧物流设施、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会出现快递节点和线路的无人化作业,从而大幅减少快递作业时间和成本,提高派件收件效率,提高包裹的安全性,为破解农村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新思路,为客户带来了便捷、高品质的快递体验。
3.5信息与技术
如果设施设备是快递的躯体,信息与技术则是这具躯体的灵魂。智慧快递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提高,为智慧快递实施提供了可能。智慧快递的信息技术来源于四个方面:(1)信息自动识别与采集,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位移、压力、速度、温度及气敏传感技术等;(2)信息传递,包括互联网、4G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等;(3)信息存储,包括云存储、数据库技术等;(4)信息加工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管理模型、人工智能、GPS和GIS技术等。
上述研究表明,人、资金、物、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要素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展智慧物流必须着眼于这些要素,正确、合理的配置和作用智慧快递发展要素,将要素间协调发展,是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优质服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智慧快递得以实现的关键。
4发展智慧快递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快递面临哪些挑战?作者认为,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问题,新技术在快递物流的应用正以点带面快速发展,但是有些技术商业化进程较慢或应用成本太高,制约了快递技术的升级,如RFID技术,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取代条形码;其次是信息共享问题,智慧快递高效运作有赖于多方协同、信息共享。快递企业间包裹信息共享平台由于竞争关系很难达成。虽然有菜鸟裹裹在做类似的事情,但主要服务员在淘宝或天猫购物的消费群体。另外在快递公司信息完整度、银行配合度方面问题较多。而智慧快递,将快递、卖方、买方、支付平台、银行、保险等各方打开信息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实现物联网信息管理;再次是政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快递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政策缺失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递公司按照现行的‘一照一址’将增加快递公司运营成本,如实行‘一照多址’将更有利于快递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最后是信息安全问题,智慧快递让人感到更便利的同时,往往个人信息面临泄露的风险。
发展快递业这一新的业态,是促消费惠民生的工程,而快递的智慧化让边这一新业态插上了双翅。快递业应全面推进“智慧+快递”,加强与电商和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工厂到消费者的互动创新,发展智慧终端、机器人、智能化分拣、无人机等技术,与其他新业态同发展共进步,一并为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嘉琦.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网购末端物流应用分析[J].物流技术,2015(9):58-6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2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Computing(The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以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05-02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笔者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探索以电子书包为基础的智慧课堂,研究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实施,实现翻转的课堂和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
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由电子书包、智慧课堂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微课大师软件、移动式充电柜和感知与控制模块等共同构成。依托智慧课堂提供的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师生使用移动平板电脑(Pad)就能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
1.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HappyClass智慧教学平台查看各学科的电子教学资源,观看教师制作的导学微课视频,并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在阅读电子课文之前,学生先完成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一份学习任务,包括对东西方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投票选出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学生可不定时地查看投票结果。学生还可打开教师推送的健康食物金字塔(Healthyfoodtriangle)图表,初步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接着,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电子课本,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次数等。然后,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观看教师使用微课大师录制的两个短视频,第一个视频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第二个视频是关于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反复观看,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最后,学生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学案,完成相关的练习,提交之后即时可以看到反馈的结果,教师可通过导学监控,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互动教学
上课时,教师打开HappyClass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上课软件及PPT,要求学生连接平板电脑的网络后,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
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时间就学生课前预习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电子书包(iBook)处于锁定状态。到课堂互动时间,教师才允许学生自由操作自己的iBook功能。课文中提到的烹饪种类很多,掌握其英文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师通过点击“教师提问”实时地把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把答案上传。教师根据教学屏幕上汇总的全班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打圈画线批注等,并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健康方式。
然后,学生进入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分组互动”,讨论某一观点,各组学生首先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将支持的理由通过输入、iBook手写和拍照等方式上传。学生可将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由于Reading部分课文的故事尚未结束,教师可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一小段话。打字快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写,然后上传;打字慢的学生先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拍照上传。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写作的情况下,使用“学生示范”功能,将学生iBook电子书包的屏幕传到投影上,实时查看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情况。一节课结束后,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软件可呈现“课堂教学质量报告”,自动生成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详情报告。
3.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
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完成后直接核对答案,对于错误之处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观看及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作业辅导的微课程。课后,学生还可参加在线考试,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错题集”,查看自己作业和测试中的错题,以及查看自己的课题错题报告,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可按人批阅或按题批阅,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
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通过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收集到的食谱在小组内汇总分类,交流讨论,制作出一份健康的家庭晚餐食谱,并填写在微电子书的图表里。微电子书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英文配音。在制作一本简单有趣的微电子书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二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1.学科认知工具,加强深度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无论是课前导学微课还是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都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和习得;智慧课堂的作业和测试的“课题错题报告”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训练自身的计划、修正和调整等元认知策略。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桎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认知、积极加工信息和全面建构知识的热情。智慧课堂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改变了学习者单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使之向创造者转化。上文提到的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就是典型的英语学习者深度思考并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多样化学习载体,支持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学习载体,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启了多元智能学习之门。智慧课堂的指导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课前、课后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什么时间看视频、什么地方暂停、什么视频内容倒回去反复看,而相关的练习和在线测试又能帮助学生智能检测所缺的知识点并及时补救。教师也能随时随处掌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的答题情况。例如,教师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细读“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勾勒出学生学习的知识地图,制作有针对性的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视频和微课程作业辅导等。智慧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个性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之处。
3.互动教学,实现社会化学习
智慧课堂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共享的文件、数据和信息,极易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智慧课堂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处连接信息生态,既支持小群体的讨论与交流,也支持跨区域的讨论与交流,创建了一种信息化时代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课中的互动教学就充分运用了智慧教学平台系统上教师提问、学生示范、分组互动、屏幕广播、课堂练习等功能,协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会知识建构,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更加凸显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智慧课堂将辅助个体的学习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交流协作。在这个学习社区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等存在着多种形态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家校互动”,学生可以查看学校推送的通知。
三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但是智慧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泛滥、交流互动浅层性、过多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压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教师备课刻意追求微课的完美而忽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智慧课堂摸索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但是,智慧课堂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教师和智慧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8、如何认识城市建设现状与需求
(1)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其实,从字面意义上说,智慧城市似乎有些神秘、抽象,但它的一些智能功能单项应用却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市民卡、校园通、手机银行、电子政务等,都早已在一些城市推广应用。
在未来,生病不用住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监控器让医生了解到病人的血压、心脏、脉搏等情况,交通流量大时可提前疏导,河流被污染时可马上发现排污口等,人们可以用手机移动接收和发送关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闲部变得方便轻松。人类的大量活动足不出户在网上即可办理,将大幅减轻交通压力,等等。
(2)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当前,“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应对的挑战,更是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也正是与当前城市的需求发展不谋而合。
其实,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实现更高效、节能的信息化水平,新一代城市的意义在于城市设施变得吏加“聪明”,通过采用和分析居民的信息更懂得居民的衣食住行,在投其所好进行优质市政建设的同时,开发新的商务模式,再服务于城市居民。
由于智慧城市理念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城市病的良好机遇,因此该理念自提出以来,即得到国内外城市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截至2013年9月,我国已有300余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应用也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尤其在交通、医疗、物流等领域,各类信息应用单项系统已逐步成熟。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将充分借助发挥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
19如何认识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1)智慧城市属性特征。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一切行政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最高效地提高市民的福祉水平。如果说企业经营的理念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那么城市经营的理念就应当是以最小的市民负担获取最大的市民福祉”,日本神户市长宫崎辰雄在他的《城市的经营》书中如是说。
如何以最小的市民负担获取做大的市民福祉呢?就是要以人为本,将创新的城市经营理念和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合起来,对关系民生的核心领域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战略投资。用智慧的方法处理好当前的交通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建设一个充满智慧的、和谐的城市。
(2)智慧城市技术特征。其一,业务的整合。智慧城市时代,必须全面梳理、统一分析城市各类业务,形成城市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这是产生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接口标准。
其二,技术的统一。智慧城市时代,应统一规范全市各类各网络中(内网、外网、互联与移动网)运行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标准,建设城市统一接口服务平台、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数据存储与共享中心。
其三,深层的感知。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其四,广泛的互联。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的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如有线网、无线网、蓝牙,发挥三网融合的优势,将传感器、个人电子设备等智能设备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实现互联互通,实施监控。
其五,高度的共享。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集中存储、共享计算资源等方式,对整个城市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存储、分类、整合,将政府不同网络上的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中所收集和存储的分散信息和数据关联起来,多方共享,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远程完成。
其六,智能的应用。通过使用传感器、先进的移动终端、可以实时收集城市中的所有信息,采用高速分析系统集成IT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把数据变成信息,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智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以便政府及相关机构及时做出决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20.如何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价值
(1)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提出,“一个百万人口以上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信息管理将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到3倍,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智慧的城市使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通过采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个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特征;物联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到广泛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适应发展,进入智慧校园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整体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以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数字校园、网络校园、智慧校园3个阶段。而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集成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终端、云计算等各项高新科技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园,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校园信息的挖掘、分析、管理、整合。
2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校园系统的有效手段。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项信息的相关性特征,结合各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有效地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进而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师生和学校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即时可见,互联协作,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撑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从技术上来看,智慧校园即通过感知技术、挖掘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结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图书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等,全面建设具有便捷性、及时性、高校性、综合性的院校。
3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是数字校园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智慧校园能对校园物理环境全面感知,对师生群体的学习进行智能识别,同时也包括对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的智能识别,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以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开放以及便利舒适生活环境的建立,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和深度融合。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
3.1智慧资源
智慧资源共生共享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建设、共享、管理和使用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作为知识存储、分类与分享手段,帮助创建各种资料和信息,实现资源的整合、分享和创新。通过智慧校园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让整个资源库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创造、分享、整合、挖掘、分析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资源系统内,形成学校智慧循环,推动学校资源创新。
3.2智慧学习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逐步泛在化。突破实践空间限制,个体与群组可以突破交流协作方式,实现有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讨论课上课下结合,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具备支持多模式、跨时空、跨情境的学习科研环境。
3.3智慧分析
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智慧校园海量数据,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推荐分析,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开展合理设计及分析,以形成预测方法的智能推理,最终实现决策、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
3.4智慧感知
智慧校园的网络基础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一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各种智能感应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监测信息,从而能够实现对现实中各类因素的习惯特征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全面感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状态,并能通过模型智能的建立对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5智慧融合
智慧校园的智慧融合体现在校园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内部融合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分析,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中应用的个性定制,达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应用,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通过智能推荐来提升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发挥智慧校园整体效能。智慧校园外部融合是在学校与外部社会的智慧融合,网络时代校园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互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外部融合的具体活动包括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学校和企业间的学习借鉴,多种手段的学习培训。通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学五定律后现代主义智慧服务
分类号G250
DOI10.16810/ki.1672-514X.2017.01.002
InquiryandReflectionoftheFiveLawsofLibraryScienceintheIntelligenceServiceUndertheEpistemologyofPostmodernism
XuZhengxing
AbstractThispapertakestheepistemologyofpostmodernismasthebasistoconductacomprehensivereflectionofRuan’sFiveLawstofLibrarySciencethroughtheassociationofmodernismandintelligenceservices,andaskscorrespondingquestionsbasedonthedeconstructionofthelaws.Ittriestoinspirethereaderstothinkaboutthepostmodernlibraryserviceconcept,andtoprovideforward-lookingtheoreticalsupportforthetransformationoflibraryintheintellectualeconomyera.
KeywordsFiveLawsofLibraryScience.Postmodernism.Intelligenceservice.
众所周知,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以下简称五定律)因精准概括了“服务”这个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而一直被学界奉为经典。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基础从知识应用式的“制造”转向智慧创造式的“智造”,人类已进入了以智慧创新为核心的后现代智慧经济即后知识经济时代,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也不断丰富着阮氏五定律的思想内涵。
后现代是一个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作为对“后工业”知识经济的文化逻辑回应,基于情境认知、动力学认知的后现代认识论以交互、生成的构建主义知识观扬弃了传统静止、单向的客观主义知识观[1],突出了知识的个体性,彰显了主体的智慧创新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智慧”相关理念和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以提高人类智慧为核心的创造性知识服务即智慧服务在对传统图书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作为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科学技术的交融,智慧图书馆所遵循的“服务”宗旨并没有改变,关于智慧服务的学术研究近年来不断升温。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大多研究只是以“智慧”相关术语对传统图书馆服务进行诠释、替换和重构,却很少通过智慧服务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进行追问、解构和反思。而基于“对整个反思性确证”的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以“问题为口号[2]”来表达其彻底的批判精神,从“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来阐发其永恒的超越理念。因此,在当今后现代文化与传统意识形态碰撞交叉的结构转型期,图书情报学更应该成为一门后现代科学,以问题为导向[3]。鉴于此,笔者以智慧服务为背景,通过后现代构建主义认识论对阮氏五定律在逐条解构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追问。
1第一定律:知识如何用?
“书是为了用的”无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其作为一个总的命题,具体展开到“何以用书”即运用知识的方式和“用书为何”即运用知识的目的,在不同时代却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并进而影响其认知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建立在物质“客观生产力”基础上的传统工业社会以产品“制造”的量变为目标,在客观主义的影响下将知识视作绝对常量输入导出到“公式化”的机械流程中。相应于这种知识“应用”型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图书馆也在传统分析性思维模式下将知与行相互隔离,使学与用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环节,从而沦落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知识“程序化”传递工具和遮蔽人智慧能动性的“流水”复制加工厂。
然而,在以人的“主观生产力”即智慧创造为核心的后现代社会,知识价值的形成并非遵循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原则,而是表现为社会主观意识决定的短暂性和动态性特征[4]。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和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加快,后现代知识呈现出从有形、显性的“书”向隐形、动态的“知识流”的转变,导致“后现代社会的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实践本身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改变着自己。”[5]在这种实践与认知加速融合的趋态下,原先工业时代个体对“静态书籍”的传统认识论已经无法满足后现代社会对“动态知识”的共时性创生。鉴于后现代知识动态、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研究者必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6],在分析性思维的基础上重建整体性思维,以整体性和过程性的思维引导分析性思维[7]。这决定了后现代知识运用的目的指向了知识创造的过程而非知识固化的结果,其运用方式也必然是“创造性应用”知识,而非“应用性制造”产品[8]。
相应的,后现代图书馆也应从传统行、知二分的维持性知识应用转向用、学统一的发展性智慧创新,使实践与认知共时性地能动转化于智慧创造过程中。因此,正如“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学会如何改变自然而发展的”[9],智慧并非是物化为凝固形态的知识成果,而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生发的创造过程。因而知识作为一种认知范畴外化的智慧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智慧作为一种实践范畴内在的能力不是用出来的,而是创造中得来的。智慧服务就是要通过作为知识创新场域(Ba)[10]的图书馆交流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应用中创新、创新中应用的“创新双螺旋”,从而推动读者思维从线性的单向认知转向立体的多维智慧,进而使知识运用手段和目标在“转知成慧”“转慧成知”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实现有机统一。
2第二定律:人应有何书?
以获取知识等同于掌握知识的传统“读者有其书”无疑是建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论之上:它将外在于人的抽象知识作为主体,人作为知识教化的对象客体,从而以普遍性客观知识同化特殊个体知识,实现当时图书馆“知识灌输”的社会职能。然而在这种“教化―控制”话语逻辑[11]下,作为个体智慧表征的“人化之书”(Embodied)却被绝对化甚至神圣化的“物化之书”所消解,本源于人实践的知识却作为人的对立去约束着人。这种剥夺个性自由的认识论实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知识异化,它必然导致读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地片面拾人牙慧,在思想涂抹别人知识色彩的同时却攫夺了自我的“能思”[12]智慧。因此,这种有知无慧的“为人找书”实际上只强调了读者拥有“他人书”的知识形式,却没有突出读者创生“自己书”的智慧内容;这种重物轻人的“无身认知观”下的“人有其书”实际上也仅是一种阅读教化论下的“学之为人”,而不是真正彰显读者主体智慧的“学之为己”。而“在文化、学术上如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读书再多,亦不过一书橱耳”,惟有“发明自性本具之义理”对原本经术加以引申发挥[13],才能将知识的生成要素及背景系统性的嵌入哲学理性的思考范畴,生成融合个体意识、理念的整体性智慧升华,而个体意识的觉醒正是智慧服务由人性化到个性化、从转识成智到转智成慧所依托的根基与动力。正是这种个体话语的兴起,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向后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14]。
综上所述,图书馆智慧服务不仅是为读者提供他物知识,还应依据读者的个体经验,在杨弃他物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智慧家园。作为后现代建构性品质的“读者有其书”也并非是“读取别人知识”的总结性结论,而是一个“开启自我智慧”的创造性进程。它激发着读者用智慧为知识注入生命,在“自我意识”的“返身直观”中重构自主的个性和智慧的人格,从而最终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在到自为,从有其内化的知识到有其内省的智慧。
3第三定律:书应有何人?
图书馆学家Chernik认为:在知识社会里,“书”是“物化的知识”。然而知识的乐律却随着后现代的变奏而越发趋向于不确定性,知识的“动态化”趋势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历史的源起与流变。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介于感性和主永硇约粗腔壑间作为“被动理性”的知性。而康德则在批判传统理性的基础上指出了认识不只是关于物的知识问题,更是关于人的智慧能力问题。随后,杜威沿着这条“认识论转向”提出了认知不应是个体被动的“旁观”,而是主动的智慧“探究”。这在后现代构建主义中得到了充分认可与深度回应。由上而知,知识并不是孤立地自我维持,而是始终围绕着主体的扩展和伸张,在生命智慧的涌动中生生不息地绵延。而传统第三定律“书有其读者”却从“二元论”的视角将人与知识断裂开来,使对象化的知识被“读者”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静观”。后现代主义则否认这种遗世独立的“无身知识”概念,强调作为一种解释、假设的知识都是依存于具体情景的个体“意义制定”(meaningmaking)[15]。因此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并不是传统“主从关系”下的客观“发现”结果,而是主体在社会“主体间”交互中的智慧“发明”过程;读者也不仅仅是“绝对真理”的“信奉者”,而是以“能思”智慧表达“不同意见”的知识建构者。
因此,知识只是被动诠释的适应性生存,智慧才是主动进化的创生性生命,没有知识的质疑,就没有智慧的思辨;没有智慧的思辨,就没有知识的创生。后现代作为对现代性存在的质疑,其语境下的“书”所需要“有”的也不应是“尽信书而无书”的“读”者,而应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建设性问题的“问”者和独具慧眼,善于以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者。由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后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16]。其中,作为读者的人是一个基于“我问故我思”“我思故我在”的智慧主体间存在,他不仅通过描述性到评价性语言的“语用学转换”推动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复制式学习”到以智慧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转向,还在发掘外部知识意义的同时提升着内在智慧的能动性;而作为中介的智慧图书馆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文化符号去创设个体、社会、知识的主体间协商互动情景,以后现代开放的人格突破传统客观主义的壁垒,进而打通书与人之间的思想界限和价值隔膜,使读者在“转知成慧”的同时实现知识自觉、系统的“有意义构建”。
4第四定律:节约读者何种时间?
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读者获取知识的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移动互联、智能网络等一系列泛在知识传播工具极大地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在以传统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授受教育转向以后现代建构主义为依托的生成性智慧教育(Smarteducation)之际,我们节约着客观知识输入时间的量变却忽视了主体智慧超越时间的质变;我们高扬着图书馆工具理性的外在技术尺度却淡漠了读者自为品质的内在智慧尺度。这种单向度的功率追求势必使理性从人肯定自身的手段僭越为否定自身的目的,导致图书馆技术理性对读者主体智慧的遮蔽,进而消解人作为创造性存在的本真价值。
由此可知,节约外在知识获取时间的“泛在”智能技术只是支撑并促进后现代学习的工具理性;而以后现代“交互建构”认知观提升内在智慧转化时间的创造性“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才是引领和驱动后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性。后现代图书馆就是要通过智慧服务从节约知识获取时间的外在之器转换为迸发着智慧气息的“学习场”和“探究式”内化之道[17],从而将形而下的知识由外而内地点化为超越性的智慧,将形而上的智慧自内而外地转化为知识的超越。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外在空间的场域去节约知识获取的时间,还要从精神思辨的论域去节约智慧内化的时间。我们可以节约的外在知识获取时间是有限的,但重塑读者内在“智慧”的超越理念却是无限的。智慧图书馆就是要以“转知成慧”的内在理念创设后现代“泛学”(Ubiquitouseducation)文化氛围,使读者通过有限的知识空间参悟与体认那超越时空的无限智慧,进而实现“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的后现代图书馆“巅峰体验”。
5第五定律:图书馆本体何以存在?
众所周知,解构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内核和中心,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营垒,都难免被解构的命运[18]。那么,以“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渲染着图书馆本体论色彩的第五定律是否也难以豁免?在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的后现代社会[19],图书馆的本体又何以存在呢?
不难看出,后现代作为现代性“未竟的事业”(unfinishedproject)[20],其历史“自反性”并不是外在力量否定的使然,而是其内在理性发展的必然。作为现代性对人性压抑的逆叛,后现代的根本旨归就在于实现人对建构世界及其意义的主导地位。而反观图书馆界诸如“客观知识论”“知识集合论”等众多被“实证科学化”的本体学说却无疑都是剥离了人的抽象存在。然而,“上帝是诗人,不是数学家”,一切本体的选择都无法摆脱人价值取向的“前结构”影响。因此,图书馆本质作为这种永远不可确定的东西,与其说它客观存在,不如说它“没有”[21]。然而,后现代虽然崇尚多元差异化,但却绝非虚无相对主义。它不仅通过反思与追问对现代性进行着解构,还通过创造性与破坏性新事物的融合对现代性进行着重写;它不仅展现了现代生存方式中知识的开放性维度,还开辟了主体不断超越的智慧创造空间。由此,笔者认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再通过将图书馆存在专题化为对象来追求其先验的知识本质“是什么”(What),而是在充满异质性的认知中通过追问其存在何以可能(Why)来思考知识生成的意义,并进而在寻求“如何改变”(How)的实践智慧中促进生活更加完美[22]。因此,解构并不是以你的眼睛囊括别人的世界,而是以你的智慧建构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以界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方式不断地追问图书馆学的本质并不是在寻找本质,而是在制造本质[23]。
由上可知,只有不断被人建构的“基础”,而不存在抽象永恒的“本体”。本体只有在不断解构以建构的智慧创造中才得以涌动般的存在。因此,后现代图书馆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智慧服务使人在对世界的创生性理解中从“我与他”的主从认知“独白”走向“我与你”的主体间智慧“对话”,进而驱动不同情境下多元个体的“视阈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生成、建构一种内在的文化世界,这也是后现代图书馆文化意识建构性品性的应有之举[24]。
6结语
作为对体系化元叙事的拒斥和消解,后现代的真正旨趣绝非陈述、阐释以建构知识,而是在于追问、反思以启发智慧,因而针对五定律的上述追问必然没有绝对不变的确定答案,也无所谓绝对正确的具体答案。相反,在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的后现代视域中,“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5]。
因此,面向不嘌荼涞暮笙执社会,我们追问是为了更多的追问,我们反思是为了更多的反思;我们唯有拥抱变化,才能拥有未来。同样,面对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升级,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的风生水起,我们也惟有不断追问和反思图书馆智慧服务转型中的新问题、新观点,才能在以后现代“超越精神”不断“解构与重写”五定律的基础上赋予图书馆全新的智慧内涵,从而引领读者从直接的解悟走向构架的思辨,从知识图式的渐获上升为智慧境界的顿觉。
参考文献:
[1]袁维新.从授受到建构:论知识观的转变与科学教学范式的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19.
[2]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J].学术界,2000(2):14.
[3]WERSIGG.Informationscienceandtheory:aweaverbird’sperspective[M]//INV,BLAISEV.Conceptions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history,empiricalandthetheoreticalperspective.London:Graham,1992:205-208.
[4]王蓉光.后现代社会与图书馆知识服务[J].兰台世界,2009(18):79.
[5]ANTHONYG.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M].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38.
[6]朱伟珏.信息社会学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5):7-14.
[7]韩震.全球化与后现代哲学语境中的高等教育改革[J].新华文摘,2005(22):137-143.
[8]崔新建.从创造性应用到应用性创造[J].哲学动态,2004(8):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
[10]NONAKAI,TOYAMAR.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G]//Ma-
nagingindustrialknowledge:creation,transferandutilization.London:Sage,2001:43.
[11]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26.
[1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智慧[M].刘烨,王劲玉,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439.
[13]马一浮.马一浮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83.
[14]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27.
[15]Bruner.教育の^程[M].东京:岩波店,1985:78.
[16]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43.
[17]邱景华.后现论与中国图书馆学[J].图书馆杂志,2011(9):8.
[18]蒋永福.不再追问本质:图书馆学理论的后现代走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0(1):6.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20]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45.
[21]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25.
[22]于秀艳,王明文.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实践哲学阐释探要[J].长白学刊,2013(4):22.
[23]陈立华.论现代图书馆学的实践论与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的冲突及延续[J].图书馆,2011(2):41.
近年来,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在湖南已渐渐兴起。作为新生事物,智慧社区的建设生气勃勃,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南乃至全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智慧社区的第一阶段是把物业服务搬上手机,打造网上物业服务中心;第二阶段是实现小区设备智能化改造,让居民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第三阶段是链接到足不出小区的服务,居民在家就可以办理社保、看病挂号等。”作为湖南省首家智慧社区平台运营商创始人,乐住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乐住网络”)CEO曹志远对智慧社区做了如此阐述。
自2014年10月起,“乐住智慧小区”在长沙雨花区试点,成为湖南省首个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并首次搭建政务信息公布与办事功能。通过下载“乐住”App(下称“乐住”),居民可享受到杳看通知告示、报事报修、房屋租赁、生活缴费等物业服务,以及寄收快递、干洗、家政、保姆等便民服务,同时,还能在线办理生育证、暂住证等社区事务或参与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
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政府试点的智慧社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乐住”覆盖了长沙500多个中高档楼盘,并成功进驻岳阳。与此同时,绿城、万科等物业公司也开发了各自的App,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位,智慧社区在湖南渐渐兴起。
新生事物的朝气蓬勃不可小觑,然而,覆盖其上的厚厚泥土也难以冲破。打造智慧社区,缺口在哪儿?
功能多却欠实用
“本周去植物园看大黄鸭可领名品哦!”“小主们快点来拿包裹,包裹房要爆仓啦!”“明天停水,请提前做好储水准备”……通过业主App“住这儿”,家住长沙万科金色家园的王女士第一时间知道了物业工作人员发出的通知。以前,她要通过新闻、物业通知、小区公告才能了解的信息,如今只需点开App就能实时获取。不仅如此,如果想要预交物业费、投诉报修、进行二手货品交易等,直接通过App对应功能,就能轻松搞定。
App方便了业主,也方便了物业员工。“我处理完一件事情后,看手机就知道下个任务地点在哪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长沙万科金域蓝湾目前有近1000名业主,物业管家“佛光草”使用“住这儿”App后,工作方式发生改变,“系统使用了类似‘滴滴打车’的抢单模式,抢单数量越多,业主给出的评分越高,我的经验值就越高,薪水也会有所提高。”
然而,看上去方便实用的App,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王女士却卸载了。究其原因,她表示:“大部分功能并不常用,点开App反倒耗费很多流量。我添加工作人员的微信号后,信息、报修、物业费缴纳通过微信也能完成。”和她一样,家住长沙华悦城的刘先生自从下载绿城物业的App“幸福绿城”后,也很少点开,“虽然这个App的功能很多,可以叫外卖、找维修工,还可联系周边商家,但是做得都不够专业,优惠力度也很小,所以如果真的有需要,我会使用更有针对性的App。”
为改善用户体验,提高使用度,乐住网络下足了功夫。“物业公司开发的手机应用只能做内循环,我们在此基础上还与外界取得联系,与中国银联、苏宁易购、环保局、城管局等开展合作,是一个内外循环的大系统。”曹志远认为,这是“乐住”最大的竞争优势。
“大家都在说智慧小区,感觉挺虚的,但用过后就找到了感觉。”华雅花园业主刘先生笑言,前不久他去物业领了三张新的“一卡通”,家人人手一张,可以刷门禁、缴费、买东西;通过参与App上的活动,他还领到了滴滴快车50元红包。家住锦雅苑的周先生对周边制造油烟、噪声的餐厅烦恼已久,在App上投诉后,第一时间得到了有关部门快速执法整治的回复。
但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并非适合所有业主。曹志远表示:“‘互联网+’实现的是传统物业的优化而非替换。手机应用的操作对老人和小孩来说并不简单,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找物业、打电话等传统方式来实现。”App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但老人和小孩作为家庭的特殊成员,他们更需要贴心、便利的服务,然而,智慧社区的关注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意识落后于趋势
要实现智慧社区,物业的作用不可替代。万科、绿地等大型物业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选择开发独有的App,中小型物业公司就成了乐住网络的合作对象。可是,和物业打交道并不容易。
乐住网络长沙副总经理段贵阳曾在厦门负责“智慧城市”项目,2015年5月来到长沙后,他最明显的感受是,“大部分物业只注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更别提运营。”在谈业务的过程中,一位物业经理的话让他印象深刻,“我又不住在这个小区,弄这么好干嘛?”中小物业市场意识偏差,要么不愿配合,要么配合不好,以致工作开展不顺。乐住网络社会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谈业务时,经常会遇到一件事:花了几个月时间和物业公司各级工作人员都达成了共识,到最后双方签订合同时,对方管理层发生变动,一切又得从头再来。一般来说,与物业公司谈合作,从见到物业前台的那天到最后签订合同,至少需要2个月。
物业公司的服务意识不够,也鲜有创新意识。打开手机蓝牙解除门禁对某些物业负责人而言已是高科技,对于直接用手机刷门禁,甚至远程开锁等功能,则像是不可能实现的“花架子”。段贵阳总结了一条经验,“外地的物业公司,或是管理者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他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度高,沟通会比较顺利。但某些本地的中小物业公司就很难达成合作。”他曾与长沙一家物业公司交流多次,不仅免费提供物业管理系统,甚至以App的下载人数为标准返利,但对方仍不为所动。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打破了物业原有的工作习惯。以前发通知只需张贴在小区告示牌上,现在还需线上实时。业主的投诉是否得到处理,结果如何,以前物业对这方面的管控较为缺失,而通过信息化系统,业主的评价都会在线上实时显示,对物业的运营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物业公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智慧社区拒之千里。实际上,社区服务属微利行业,需要靠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营才能获利,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小物业的观念亟待更新。
智慧社区的主要参与者除了物业,还有业主、商家,但后者的表现也不积极。今年8月,乐住网络与惠生国际达成合作,将鲜肉囤放在业主家中,以销售额的13%~15%返利,业主不需要任何投资,在家就可以开设“宅超市”。但两个月后,合作中止。“家庭中上了年纪的人做饭次数多,但用智能手机的少,习惯去超市买菜。每天的手机订单量只有几单到十几单,供货商吃亏,乐住的初衷也没有实现。”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居住在生活艺术城的戚女士认为,这种模式看起来很好,但现阶段操作性不强,“等我们这代人老了,应该就能做起来了。”
华雅花园作为乐住智慧小区的示范性楼盘,其App上开设的华雅超市有清晰的商品类目、价格,可通过手机直接下单。但其他小区的住户就没这么幸运。目前,“乐住”平台上的商家大部分是从百度抓取,还不能直接看到商品或是实现网上购物。“技术已经成熟,但商家不愿意接入。”段贵阳很无奈,“我提供一个平台,让你开网店赚钱,可你还不愿意干。”对此,不同的商家各有考虑。芙蓉兴盛、锦和属于小型连锁超市,有加盟商表示:“平时就一个人打理店铺,没时间送货上门。”规模较大的鲜果零食店虽不缺人手,但有商家表示:店内有上千种商品,每天要更新库存,已经忙得团团转,如果还要时刻盯着手机处理订单,麻烦得很。而已经在“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平台上尝到甜头的商家则持观望态度。
App难做“无米之炊”
没有智能化的设备,就谈不上智能化的社区,对定位高端的新楼盘而言,几百万元的投入成本并不高,难题就出在老旧社区的改造上。特别是10年前建成的楼房,小区内采用的道闸、门禁、摄像头等设备多为模拟信号,与现在的数字系统不匹配。这些基础设备要升级,花费需要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业主不愿买单,物业不可能承担,国家补贴也不现实。
部分沿海地区打造的智慧社区内,不仅是门禁、道闸,连广播、监控等都派上了用场。“一个老人在小区内散步,身上没有携带通信设备,当家人要联系他时,就可以打开App查看小区内的监控视频,发现目标后,选择距离最近的广播进行呼叫。”段贵阳说,这样的场景对老旧社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求,年代久远的监控系统无法将信息输出到手机,难得一用的广播系统也早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乐住”覆盖的500多个小区,大部分是近5年内建成的中高档楼盘,基础设备的升级改造并不难,但智能路灯、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备并不多见。“现在的路灯一般都是定时开关,智能化改造后就可以分时间、分路段,实现点对点控制,如在人流量少的路段间隔照明,晴天推迟照明,这些都是节能环保措施。而引进充电桩后,物业可以按充电时长等方式对车主收取费用。”曹志远认为,充电桩、智能路灯既能极大地提升小区形象,也是一种生财之道,但很少有物业能看到这点。目前,安装了充电桩设备的小区多为商家投资并负责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只在30多个小区试点,还没有得到普及。
智慧社区的建设虽然都尽量涉及到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多方面,但在每一个体系下,具体可提供的服务仍乏善可陈,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社会事务的办理很不通畅。家住长沙鑫远尚玺的李女士抱怨道:“我的户口不在本地,报考驾照时需要暂住证,为了这事我往社区办事处跑了三次,前后花了近10天。”生育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等的办理更加费时费力。虽然雨花区试点的百余个智慧小区在App上相继开通了社会办事功能,居民可在手机上提交部分材料、简化办理程序,但长沙市的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仍处于建设阶段,大部分居民无法享受到网上办理的便利,智慧政务的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多方尝试促发展
曹志远记得,“2014年和物业公司谈合作时,大家都像在听故事,但现在大部分人对智慧社区的概念有所耳闻,不再那么难以接受。”据市场调查,长沙500户以上的中高档小区还有400多个,曹志远有信心在2016年将它们全部纳入“乐住”平台,在扎实做好网上物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将智慧社区推向第二、三阶段。
和乐住网络一样,在第一阶段发力的还有大型物业公司。2015年11月,万科物业“一键直呼管家”以低调的方式出现在了“住这儿”上,App首页界面的变化仅是原先的拍照功能被替换成了一个象征网络化服务管家的小领结。“住这儿”产品总监郭鑫说:“虽然业主拨打管家电话或给管家微信留言更简单,但不稳定,功能也很单薄,新功能可以让业主和管家的沟通更顺畅,而且积累下来的数据可以驱动今后长期的用户体验改善。”虽是小小的一步,但体现了这家物业公司做好智慧社区的坚定决心。
一、智慧资本文献综述
(一)智慧资本观点演进智慧资本的观点来源常被认为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及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是以知识为中心,研究如何产生知识及如何将知识转换为有价值的资本,以量化的方式来表达经营的绩效(Roos,Roos,EdvinssonandDragonetti,1998)。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的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有形以及无形的资源,包括所有资产、能力、组织程序、知识等(Wemerfelt,1984;Barney,1991)。这些资源一旦具有价值、稀少、无法完全被模仿及不可替代四种特性时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1991)。就智慧资本而言,智慧资本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具有价值的创造性。虽然每家企业都拥有智慧资本,但拥有高质量智慧资本的企业尚属少数,因此具有稀少性。个别企业所拥有的智慧资本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又具有不可替代性。最后,由于企业智慧资本中除了人力资本外,其他资本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累积以及长期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形成,难以被其他竞争者完全模仿,于是还具有无法完全被模仿性。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在发展智慧资本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资源的个别特性(个性),有效地管理具竞争优势的智慧资本应当具有针对性。
(二)智慧资本发展与定义智慧资本最早由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智慧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并将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距解释为智慧资本(Edvinsson,1997),但当时并未受到重视。1990年斯图尔特(Stewart)在《财富》杂志(FortuneMagazine)上发表“脑力”(Brainpower)一文时开始使用“智慧资本”一词,在该文中,他将智慧资本定义为“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并认为凡是能用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知识、技术、经验等都可称之为智慧资本(Stewart,1991;Stewart,1997)。1991年9月,全球第一个独立运作的智慧资本部门,及第一份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的智慧资本年度报告由“斯堪地亚保险及财务公司(SkandiaAssuranceandFinan-cialServices;AFS)”成立并发表,从此确立了智慧资本在财务会计的地位及重要性。
但由于不同学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截至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智慧资本的定义、组成要素等尚未达成共识。智慧资本,简单来说,可以被视为或按一个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总价值与财务价值间的差距来计量,是企业市价超出账面价值的部分(Rossetal,1998;Brooking,1997;Booth,1998)。智慧资本可以指企业员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或企业拥有的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可以指企业对顾客关系的掌握(Agor,1997;Stewart,1997;Edvinsson&Malone,1997),对企业而言,智慧资本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竞争的优势。
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本,一个企业掌握的知识的总和代表企业的能量,而智慧资本则是知识的蓄积。这些知识包括已经存在于企业内部或是由企业自行发展出来,也包含企业向外购买的知识。会计学上的资本是指投资者为使企业营运而投入的资金,是所有者权益中由资本家(业主)投入的物质资本。笔者认为智慧资本既然称为资本,是投入资本中的非物质资本,是有知识(技术)的员工对企业的投入,也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之一,具备资本的特性。
(三)智慧资本组成要素与内涵笔者将不同学者对智慧资本组成要素的分类列表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所有学者皆认为人力资本是智慧资本基本的、必备的要素。就企业组织而言,影响绩效的因素来自组织内外,所以智慧资本组成要素之二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资本。至于组织外部,组织和最终顾客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生存的要件,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但除了顾客之外,企业和其外部社会组织如供货商、投资人等的关系也密切影响着企业的营运和发展,因此智慧资本的第三个要素为组织和其所有外部的关系,即关系资本。
(四)智慧资本计量企业由智慧资本创造的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的“盈利”、“收益”和“累计营利与盈余”上,但却无法由财务报表中任一个会计项目加以表述,因为智慧资本只可看作企业未来无形价值创造的投资手段(要素)。与一般有形价值创造的投资手段(如土地、机器设备等)存在差别,后者一般可以独立计量,而智慧资本需由企业长期培育,并非只靠投入大量金钱才可形成,如员工向心力需由企业主适时掌握员工的工作心态及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且在公司制度方面需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及激励方案,才能降低员工离职率进而提高员工向心力。以往对于智慧资本的计量多是利用无形资产的间接评估,但由于在实际运用上未得到共识,因此会计界极力寻求统一的方法来计量智慧资本,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对于智慧资本计量多分为内部(个别)评价及外部(整体)评价两部分(Shaikh,2004)。
通过内部智慧资本评价方式可以了解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内部信息。内部评价主要是评估一个企业内部的单一智慧资本,而非整体的状况。常用的方法有:(1)人力资本会计,即运用会计方法来计量企业人力资源(葛家澍、杜兴强,2004),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以协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外界使用者;(2)无形资产监测系统,即将企业分成外部顾客、内部组织和员工能力三部分,分别配合计量指标来计量智慧资本(詹文男、范铮强与张朝清,2002);(3)斯堪地亚导航者,即利用财务焦点、顾客层面、流程层面、更新与开发层面、人力层面5个
不同的层面、多个细分指标计量企业的智慧资本,但层面的结果预测和平衡计分卡相似(Shaikh,2004);(4)平衡计分卡,即通过卡普兰和诺顿在1996年提出平衡计分卡使智慧资本和财务绩效联系起来,从而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一个全面评估智慧资本的框架(Shmkh,2004)。
外部智慧资本计价主要评估企业整体的智慧资本,提供现代高科技型企业目前的智慧资本状况,而不针对单一项目深入探讨。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按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或重置成本比(Tobin’sQ)来计算。这两种方式虽然简单、数据容易取得,但影响市场价值的原因很多,并非全是因未表述智慧资本而产生的,而且企业重置成本的取得是否能保持客观,多数人仍存有疑虑,所以并未被大众认同。二是无形资产计算值法(CIV),该方法虽然可作为产业内及跨产业的比较,但无法衡量个别价值。三是智慧资本附加系数(VAICTM),是由AntePublic(1998)提出用来衡量智慧资本绩效的方法。该模型以斯堪地亚智慧资本分类中,市场价值为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总和,智慧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理论为依据。公司价值的增加(VA)由产出和投入的差额而来,以此推算组织内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效率系数,并进一步衡量公司智慧资本。智慧资本附加系数越大,代表企业运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越高,相应地,企业利用其智慧资本产生的价值也越好(Pubhc,2004)。该方法不仅被奥地利智慧资本研究中心(AICRC)用来计量智慧资本,还开发了一个应用软件。其优点是提供了一个标准、一致的衡量基础,可以运用于不同企业,使用简单易懂,且可运用于与财务相关的信息,不涉及主观判断,从而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智慧资本。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智慧资本一个企业拥有的知识、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大多存在于有知识有能力的员工的头脑中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上,即存在于人力资本中。企业可通过筛选、发展和使用人力资本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来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绩效(HitLBiermanandShimizu,2001)。如表1所示,人力资本是智慧资本基本的、必备的要素。缺少了人力资本,企业的智慧资本将无法建立。因此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员工的高新科学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发挥,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可使企业保持并发展竞争优势。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投资员工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的高新科学技术和能力;二是可以从企业外部劳动市场获取。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对员工投资,提升员工技术和能力的同时将增加额外成本,因此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即当投资增加的报酬(如生产力的提高)超过成本的投入时才可行,否则企业只需从外部劳动市场上寻求所需的技术。至于增加的生产力则视员工的贡献来决定,员工对公司的贡献越高,则公司投资人力资本的意愿就越大,将产生较高的生产力和经营绩效。当人力资源被视为人力资本时,相应地,也赋予了人力资源在会计学上“资产”的概念,这样,公司财务报表中资产方除“物质资产”外应有“人力资产”,在所有者权益方除物质资产投入构成的业主/股东权益外,还应再增加员工投入的股东权益(员工权益)。
二、智慧资本相关问题
(一)智慧资产与智慧资本的区分问题“资本”是业主的所有权,“资产”是企业可控制的资源。智慧资本既然被称为“资本”,就应具有资本的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应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若认为智慧资本能创造更多新价值的企业资源,则还应在企业资产方反应智慧资产。但以往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智慧资产与智慧资本,这不符合复式簿记原理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原理。如不少文献将企业(组织)资本分为智慧财产(包括专利、版权设计权、贸易机密、商标及服务标志)和基础设施资产[包括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及财务关系(Dzinkowski,2000)],智慧资本同资产混为一谈。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只有企业的资产才可分为几项资产,而不是其资本能分为许多资产,本文未严格区分智慧资产和智慧资本是因为要把两者加以区别,并在会计上分别确认、记录、计量以及在表内列示将涉及一系列重要的经济与会计理论问题,在传统观念上也会导致很大的难题。如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含财务资本)的人确认为投资(资本家或业主)是肯定的,而企业的员工一向被认为是受雇于企业。如果认为员工也投入“智慧资产”(有些员工至少投入“劳动力资产”)并将其也视为企业的投资人(所有者),可能引起极大的争议。无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科斯理论都是以资本雇用劳动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资本雇用劳动(资本家剥削员工)的批判,也未曾认可提供物质(货币)资金的资本家与提供劳动力和知识技术的员工同属于企业的业主。
(二)智慧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问题由于智慧资本的建立、累积、储存都是由人力资本所完成,似乎可以说智慧资本是由人力资本所建立,人力资本所涵盖的范畴应该比智慧资本大。完善人力资本与智慧资本的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智慧资本拥有者是否成为公司股东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是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措施产生影响,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并增进经营绩效。由于企业的员工是由企业所聘雇的,因此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这些人力资源应该属于企业,所以是企业的资产。由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员工可以因为投入其知识为企业增加利润,企业为了维持竞争力,减少员工流动率、提高生产力是首要的课题,尤其是留住具有高质量的员工更为关键,因此传统上的雇佣关系会因考虑智慧资本产生变化。企业可以利用员工分红配股的方式,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增加对公司的向心力。这样,使传统财务报表中的业主(股东)权益除了投入物质(财务)资本投资人之外应再增加员工因投入“知识”而成为股东一项成为可能。
三、智慧资本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福乐智慧;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中国少数民族在探讨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起始以及人类的来源的时候,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发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认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汉家、军事家,有丰定的文化典籍。”[1]
一、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人具有特殊的意识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逐步认识了自然界,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物质形态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2]由于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游乐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才初步形成了朴素的物质观和自然辩证法观。古代维吾尔人的“四素”、“四性”等思想由此产生的。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把古老的维吾尔哲学中组成宇宙的四元素火、水、气和土,与四季春夏秋冬巧妙地结合起来,要人们顺从真主的“天理”,相互间不要再“敌对”,要明白四元素相互之间谁也消灭不了谁;呼吁“敌对的双方”,在那个时代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不要“你争我斗”,应“按正道行走”(146),“和睦相处”(145)。作者在这里把“天”与“人”连在一起,巧妙运用了汉语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宣扬“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是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纲领统领全书,呼唤停止战争。解读《福乐智慧》精髓的钥匙就在这里。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四大物质”(火、气、水、土)、“四种气质”、“四种体液”是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只有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身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得到调节。对上述各种关系作者用辩证法得以阐述,书中多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
139白羊是春天之星,其次是金牛,双子和巨蟹,结伴行走。
140天狮和室女,二者是近邻,天秤、天蝎、人马,结成了朋友。
142三者属春天,三者属夏天,三者属秋天,三者为冬天所有……
143三者为火,三者为水,三者为气,三者为土,由此构成了宇宙。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有形物体。在《福乐智慧》中,“四要素”同样并不只是在某一个地方谈到,而是在全书中加以贯彻的确定观点。这观点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多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是由于四要素之间的。‘内讧”;即相互关系的矛盾与变化,才使事物发生变化:
1052团明月走向亏缺;明丽的夏日变为严冬。
1053和谐的四要素发生内讧,其一得胜,制服了其余三种
这种观点,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韵辩证法联结起来了。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是一种笼统的猜测与断想,并没有科学的论证,甚至也缺乏应有的说明。如“四要素”的“内讧”具体指的是什么?何以恰好是一个得胜、另三个被制服?它们如何推动日月、四季的变化等等,都没有得到必要的说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生命本身也直接是四要素构成的:
60四位同伴于我,好似四种要素,四要素组合,才能构成生命。
早在十一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哲学家,诗人玉素甫·俣斯·哈吉甫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在其长诗《福乐智慧》中把正义、幸福、知识、美德喻为“四个良友”,并将其与构成宇宙的四要素相比拟,说:这四个是我良友如四元素,四元素相合才有真正的命数,就阐述了古代维吾尔人的朴素的物质观,他说“三个火,三个水,三个风,三个土,这样才形成世界。”就是说,火、水、风、土等四种物质元素是客观世界的本原。显然,它是唯物主义观点。古代的维吾尔人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空气”四素所组成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它,它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根基,没有“四素”就没有一切,缺一素也不行。同时,“四素”还有变化。这种变化叫“四性”即:冷、热、湿、干。“四素”是主,“四性”是“四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生命的存在取决予四种物质的存在。这四种元素是什么呢?他认为是水、空气、火和土。“四种元素的结合便构成了生命”,这就肯定了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学思想是与自然科学知识分不开的。在他看来,科学知识犹如“黑夜里的明灯”,会把人们的心灵照亮。所以他要求人们学习和掌握古代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同时,去探寻字宙的“秘密”。
128天上的星体,一些是点缀,一些是向导,一些是斥侯……
147如今再让我讲一讲人类的事情,人的价值须从聪明才智中寻求。
因为伊斯兰教信奉真主,认为真主是“万能、独一的”,《古兰经》是穆斯林的最高信典,打开每一章都是神的声音。真主至高无上,控制着整个人类。如果不崇信真主,就要堕入火狱。所以伊斯兰教和《古兰经》是以神为本的。基于这种思想,认为:
154谁若有了智慧,谁就受到尊敬,谁若有了知识,就能获得高位。
1958人类本身都一样高大,优异者借知识横空出世。
显然,《福乐智慧》已经把人的努力和勤奋推到前面,把真主的“万能”放在次要地位,所以,《福乐智慧》实际上是在召唤自己的同胞,应该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增加知识,去改变现实生活和命运。这是人本思想的逼真流露。透过现象看本质,《福乐智慧》实际上是一本呼唤伊斯兰教进行改革,要从“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的宝典。
二、把人类的本质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阐述了认识世界的前提是掌握知识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是由善德与才德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德性造就的。而善德与才德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为用。才德的重要功用,也在于为善德提供了才智上的条件。因此才说:
151真主赋予谁意识、知识和智慧,他就能打开美德善德的门扉。
才德的含义,既有认识方面的意思,也有才干、能力方面的意思。在《福乐智慧》中,没有加以准确地说明。但能肯定包含着高尚的精神内容。此外,才德有时也称为才智,或才能。按照文化人性的观点来说,人性既有先天性,又有后天性。后天性的人性是由文化造就的,主要是由知识与善德两个方面造就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其中心就是一个善字。所以,道德也可以说即是善德。只有行善,才合乎于人的德行,人的行为,都必须贯穿善行。而知识则以其“知”而见“德”。
1827世人靠学习增长知识,再勤历也学不到智慧心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性是由知识与善德造就的。由此,他极端强调知识对于人的决定作用。认定,人与牲畜、动物之问的区别,就在于有知识,从而占据牲畜所不能有的优势:
1845知识使人区别于牲畜,人类借知识而占据优势。
去吧,别做畜牲,要求取知识,说话要有知识,语言要有价值。由此可见,
6605知识是人类维护自身的屏障。
凭借这道屏障,人类才不致沦为动物;如失去这道屏障;人与牲畜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所以,人的价值,也就在于他所获取的知识。反之,人若没有知识,便算不得是人类,他和牲畜没有什么别。没有知识的人,是僵尸,是盲人,是瞎子,和泥巴没有两样,无知识的人个个都是病人。因此:
260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将是奇耻。
不仅知识使人成为人,而且,进一步看,也还是知识才使人高大了起来。他说:52须知知识极为高尚,理智极为珍贵,这二者使真主的仆民高大完美。
这话是在说,有知识的人多不管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如何,都是高大而令人尊敬的,反之,无知识的人即便踞于人上,实际上也是低下的。
3168用知识可以解开一切难题。
有了知识,就可以用知识去理解、洞悉事物,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知识去解开难题。这样,办事就可以遂心愿了。是这样的。极而言之,如果有了知识,人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已的手中。正如书中之说:看一看我们之前过世的人们,无论是御世的帝王,还是黎庶,251他们之中谁若获得了知识,谁就能把世界,岁月掌握在手里。有知识就可以掌握世界、驾驭岁月。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语言!所以,人类正是凭借知识的力量才生存、才开拓前进、才兴旺发达的。可以说:
208有了知识,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阶梯。
上天,何其难也。这里是说,再大的难题,也可以凭知识的力量加以解决。游乐知识,天大的难题,也不怕。
160智慧对人的好处,一言难尽,人若有了知识,才会显得高贵。
这里的高贵,说的已经不是人品上的高尚,而是指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中的高贵了。所以书中又说:
220今此以前的任何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曾有崇高位置。
这里说的是“位置”即社会等级中的高位。这样,意思就更明白了。有知识的人就可以得到高位,比别人显得高贵。
因此,人,就是要学习知识,以便当人上人,免致沦落为人下人。
2451人依靠知识而尊贵出名,居人之上,百事昌盛。
所有这些,最能表达书中所要告诉予人的劝告之意,最能表达学习知识对于个人命运的社会意义。
218御世者借智慧去统治世界,治人者知识去治理庶黎。
因为,智慧和知识统治者借以实现统治的手段。既然如此,反过来作为与着仪命题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命题便是:统治者要实现统治就必须有智慧和知识。
224为了统治世界,就该有智慧,为了治理人民,就该有知识。
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知识就是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把知识作为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这可以说是对知识的社会价值的最高评定。
2713国君用知识将法度推行,用智慧理好国家的事情。
255他处理国事考虑周全,运用知识来引导庶黎。
这样说来,求得贤才是比什么事都要难的;反之,比之于求贤才,其它的愿望就都成为易事了。他认为,繁杂纷纭的国事,需有高尚精明的智者才能办理。他希望,世上的英才都聚积在他的周围,聪明博学之士都来为之献身。他要求,有智慧者都召在身旁,有知识者都奉为上宾。
按照《福乐智慧》的看法,人本来是由知识造就的。知识是真主赋予人而使人就得高大的特别财富。人的区别,也就在于知识的不同。由此看来,人之能否成为英才,决定的因素也就在于知识如何,即有没有知识以及知识的状况、程度如何。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知识越多,才干也就越大。才与知是成正比的。才是知的表现,知是才的根本。它认为,有知识、智慧之人才是“人中上品”。(第1830行)出类拔萃也罢、人中上品也罢,都既是指的社会地位的高贵,同时又是指有才干的英杰一类。所以,《福乐智慧》要求对于人及其才干,需“以智慧为准尺,判别清楚。”(第1839行)“智慧是明灯,给盲人赋予眼睛”(第1861行),有了知识和智慧,连盲人也会象获得了眼睛一样。可见,有知识、有智慧,人就会有聪明才干。
4341他们用知识为世人将道路指明。
4347他们的知识是照亮世人的火炬。
5551学者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综上可知,《福乐智慧》对人才的重视和强调程度,将知识作为使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是知识的人格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