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1

YangXiaohua

(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

摘要: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对整个大学生活乃至将来职业生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应通过构建学生信息库、分级预警、制定干预预案,并针对不同的适应障碍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解决适应障碍问题。

Abstract:Whethercollegefreshmencanadaptthemselvestothecollegelifewillexertadeepinfluenceontheirlaterstudyandcareer.Inthispaper,thestudentinformationdatabaseshouldbethroughthebuilding,gradingearlywarning,developmentofinterventionplans,andadjustmentdisordersfordifferentinterventionstotakeadifferentapproachtoaddresstheproblemofadjustmentdisorders.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干预模式

Keywords:freshmen;adaptationobstacles;interventionmodel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32-02

0引言

大一新生刚进校,由于环境、理想、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原因,会产生各种适应障碍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根据危机理论,若能在当事人出现障碍时直接及时的干预介入,受助人是容易接受帮助并改变初衷的;相反,则当事人可能走向歧途。干预的介入可以防止个体精神的崩溃,还可提供一个成长的转机。因此,一旦出现适应障碍就应根据相关障碍类型,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和健康成长。

1构建学生信息数据库

新生进校前,应组织班主任、辅导员认真阅读学生档案,熟悉学生基本情况,全面分析总体生源的特点、个人特长、家庭状况等。新生进校后,就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心理咨询室、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普查,测量评定新生的心理状态,并建立相关电子档案。心理健康测量表应包括:个人心理卫生状况、个性特征和智力生活事件等方面。

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期,加之受到量表的科学性、适应性,测试者的专业性,以及新生的配合度等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并不一定准确。因此,不能将一次测试的结果作为结论使用,也不能把进校初期的这一特殊时期暂时的心理状态当做大一这一学年的心理状态。还必须通过与他们进行日常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不断充实、优化心理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采取适当的干预方式奠定基础。

2分级预警

通过普查,及时发现有障碍倾向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制定预警类别、等级判断标准,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预警,并使用不同预警颜色予以标注。预警措施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功能。通过对预警对象、范围、指标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确定监控对象,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监控对象跟踪调查和教育,实现对适应障碍学生的动态监控,并对监控对象信息进行评估,避免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依据是否为心理障碍者、学习困难者、思想偏执者、行为怪异者、家庭经济贫困者、单亲或离异家庭者、违纪者、优秀等标准,在心理普查和日常走访、谈话、观察的基础上,将大一新生进行类比及等级划分。

3制定干预方案

3.1干预的阶段大一学生的适应障碍干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障碍的形成阶段、适应障碍的处理阶段与适应障碍的重估阶段。其中,形成阶段是干预的基础,处理阶段是干预的核心,重估阶段是干预的产物。在形成阶段,适应障碍的形成源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此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情感危机反应的表现。在处理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根本上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去摆脱危机,他人干预只起辅助效果。在重估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危机干预结果的重估。危机处理的最后结果通常有两种:一是危机得以化解,个体得到成长。二是危机不能得到解决,保持原状,甚至出现恶化,最终造成学生不能正常进行学习生活直至退学等。如果危机重估的结果是消极的,这就需要分析其原因或考虑使用新的干预技术,并且及时进行再处理,最终尽可能使干预出现最佳结果。

3.2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障碍事件发生时,可以根据所预定的处理方法、路径和程序来实施有效干预。

3.2.1健全干预的组织机构。从学院层面上建立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干预工作。

3.2.2组建干预网络。从学院层面上组建三级干预网络: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为一级网络,班级心理委员为二级网络,各寝室心理信息员为三级网络。一级网络成员负责在学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整理各级网络上报的信息,评估障碍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干预方案进行处理。二级网络负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识别心理异常,对学生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并做好监控、跟踪与反馈工作。三级网络成员负责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上报,并协助辅导员做好监护、跟踪工作。

3.2.3建立干预运行机制。适应障碍有时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制定干预运行机制。机制包括障碍评估、障碍干预、障碍处理和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障碍评估是对信息进行评估,根据障碍严重程度,选择具体干预方案。障碍于预是运用干预手段对要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4干预模式

干预是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学生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平衡,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化解障碍的有效方法。

4.1学习适应障碍的干预目前,大一学生学习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危机、兴趣危机、意志危机、自我危机、学法危机等方面。因此,干预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需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学习方法不适应的学生,要及时给他们分析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异同点,适时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需要通过加大对专业的全面介绍培养其专业兴趣,对于个别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慎重进行转系转专业选择。针对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应加大进行大学学习特点的介绍,使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会自主学习,或者请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进行指导,提高自学能力。针对生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生,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校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从零开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角色重新定位。

4.2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由于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地域的差异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加之新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青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闭锁”,导致不同程度的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首先,在宿舍安排上要考虑年龄、来源地、家庭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同宿舍的舍友,并根据进校后新生在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及时调整宿舍成员。其次,积极组织新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培养团结、合作、互助、宽容、友爱、精神的集体活动,使其在活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学会如何尊重和正确对待他人,从而培养其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再次,应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使其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及时有效的解决冲突。当出现同学间无法解决的矛盾时,辅导员、班主任应及时出面干预,避免冲突升级。

4.3生活适应障碍的干预此类适应障碍干预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新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立以外,还要学会对时间的管理。首先,新生要从具体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做到能够合理安排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前提下,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适应环境。其次,老师、辅导员必须给于适当的关怀、关心与关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习惯。第三,有计划地支配时间和开支。大学期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要使新生合理的支配时间、实现自我管理,外部约束很关键。所以学生管理部门必须坚持课堂考勤、早操、查夜、卫生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早操、查夜确保学生按时起床、就寝;通过课堂考勤检查确保学习时间;通过卫生检查确保自己生活小事自己动手。

4.4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预警分级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入学教育模式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宣讲心理知识,正确引导新生,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同时,开展心理危机专题教育,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树立“有心理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观念。此外,还应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具备初步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心理隐患学生”应及时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联系,进行心理干预。

4.5利用学生社团,开展集体拓展活动。新生初到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而学院普遍存在学工人员较少、与学生接触有限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加强社团与新生的联系,强化对新生的干预和正面引导。一方面要去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性,合理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新生积极参加活动,冲淡消极情绪,增加人际交流和对社会的了解。通过这些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新生对大学生角色的认知,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学生正视现实,在精神上学会自强自立,增强自信心,更健康的成长。

4.6小组工作“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小组工作模式,是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及群体性支持解决新生适应问题。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协助组员在小组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行为和提升能力并促进自我成长的专业服务。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而发挥出来。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在小组成员的支持下,改善适应障碍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少量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而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等影响是其主要诱因。为此,构建以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m因此包括必理健康在内的高职学生的多类问题不容忽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严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较少量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户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他们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相对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的初步构建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见图1)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1.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n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2.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院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或学工部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

3.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使贫困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活动形式主要有: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分高职生心理障碍具有掩蔽性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障碍常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这些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常常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存在,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通过自我表现去掩饰那种歪曲了的自卑,形成掩蔽性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

2.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

物质保障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包括衣食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能力干预,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物质保障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在能力干预方面,国内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上远没有物质保障成熟和规范。能力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能力支持平台。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能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学习的扶持力度。②就业竞争力支持平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社会活动能力支持平台。“开散式”能力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与能力。

在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时,应根据不同学年和贫困生的特点,采用有侧重的干预方式(见图2)。在刚入学的第一年,对贫困生应以物质保障为主,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在第二学年,随着贫困生不断适应大学生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应适当增加能力资助,比如提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等。而在面临实习就业的第三学年,应以能力干预为主,创造相应条件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项目,真正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of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SystemofCollegeStudents

JIANGYumei

(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163319)

AbstractWiththecurrentsocialdevelopment,employmentpressureincreaseseveryyear,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hasbecomeincreasinglysevere,causedsomeimpactforstudentstolearnlifeanddevelopmentofnormalschoollifeandteachingorder.Therefore,thestudentsbuildasystemof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workofcollegestudentshasbecomeanimportantpart.

Keywordspsychologicalcrisi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system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1.1内因和环境引发心理危机

内因的实质便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环境因素,则主要涉及家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变革等方面。内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而外部因素是直接的诱因,危机通常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部与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环境方面、恋爱方面、经济方面等。其中社会因素包括:对社会变化的不适应、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①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有一定的特异性,如看问题比较表面和消极、过分内向、过于依赖他人、行为冲动等。这种类型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②

1.2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引发心理危机

主观因素包括: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差错、个性缺陷、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个性缺陷是指个体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在上述属性方面出现偏差,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更有一些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丧失了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伤害。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人际交往方面的摩擦、就业形势等。

1.3心理压力引发心理危机

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交费上学带来的经济压力、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二是学习压力。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在生源竞争和高校评估中居于更好的位置,于是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三是就业压力。近年来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为增加就业机会拼命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使得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从而引发心理危机。此外,还包括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人际关系紧张所带来的危机;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不完善产生的危机等等许多复杂因素,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才带来极大的影响,也常常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心理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一般来说,在当事人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整摆脱心理危机时,就应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制止不良后果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随着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频率增多,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应的重视,我校也设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也在逐步完善中。

2.1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组织机构

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组织机构是从制度上、组织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一个长期的领导和执行机构。

首先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领导机构,包括分管校领导、学生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各个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等;同时设立本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工作目标、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定期评估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工作,评价各有关部门的成效,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执行机构,要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场地等,能有效地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当他们在犹豫不决、万分痛苦时找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就可以立刻介人,采取紧急对策,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心理危机的进一步的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化解心理危机。

2.2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心理危机预兆识别的早期报告预警制度:学生工作干部、班级辅导员、教师等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成员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报告并在该机构指导下监控其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第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值班制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每天安排专业人员值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进行干预;第三,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快速支援制度:根据发生的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快速支援部门和人员的到位时间和地点;第四,心理危机处理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畅通的学校内、外部心理危机信息沟通对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事先制定各种类型和程度心理危机的报告层级和通报范围。

2.3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目前,我校已经开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系统,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对处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亲人、同学、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因此,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要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

从家庭角度来说,家庭是大学生的心灵最初的港湾,对大学生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与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心理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还过着集体生活,同宿舍的室友、同班同学、好朋友、班干、班主任、辅导员、学院、系有关负责人等都能够在学校支持子系统中起一定作用,都是学校支持子系统的成员。如果学校支持子系统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危机救助意识强的话,许多的心理危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干预。

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当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不能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时,就要及时地将学生转介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为此,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要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快速通道等。

2.4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教育

首先,利用公共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意识,帮助提高应对能力,使他们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了解当靠自身不能解决时懂得应该如何寻求帮助。

其次,对学生工作干部、班级辅导员、教师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心理危机的高发点以及救助办法。从我校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教育是必要并且有效的。

第三,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前我校通过对入学新生的心理问卷调查,识别出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并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帮助。此外还通过编排演出心理剧、放映心理电影、心理沙龙活动等教育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分享体会,切身感悟,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注释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4

【关键词】婴幼儿;综合干预;早期发展;研究进展

O~3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可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发育并持续影响终生”这一主要观点[1-2]已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共识和实证研究的充分论证。随着脑科学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相关学科的研究新进展,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本综述将从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国内外干预研究现状及比较、存在问题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梳理,并提出该研究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的启示和建议。本研究中“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是指为促进婴幼儿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向婴幼儿及其育儿者提供的经证明有效的多种综合干预方法和途径,是医疗保健机构帮助家长实现科学育儿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

1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研究的新进展

近二十年来,儿童早期发展的学科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发育儿科学”等全新的领域。这些学科进展[1-6]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整体表征突显的过程,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早期干预是环境因素促进发展的关键,存在不可替代和逆转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经历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养护人适宜的保护、照顾塑造了儿童的早期发育,因此父母育儿观念和技能是影响儿童早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儿童早期发展是一门系统科学,具备复杂系统的所有特性和原理,促进儿童早期的全面发展,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儿童整个脑全面成熟起来,因此要树立整体和系统的观念,构建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目标和策略;儿童发育的“编程理论”认为儿童通过编程实现系统化,构成了儿童发展固有的潜力和内在规律。这些最新的学术进展,为儿童早期发展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也为我们进行促进儿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婴幼儿,就必须关注他们的抚养人和所处环境。因此,早期干预的对象就不能只有孩子,更要指导家庭教养人,即通过早期干预工作,让婴幼儿的家庭教养人不仅从理念上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能掌握最适合孩子的教养技能与策略,从而为孩子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2国内外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的实践应用研究

国外许多儿童早期项目[1,3,7-8]都考虑到父母亲介入到孩子教养中来,早期干预定位从单一为儿童服务为中心转向以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干预群体从关注弱势、不平等到为所有的家庭和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欧美等国家已普遍开展诸如“抢先计划”等婴幼儿早期综合干预开发项目,早期干预模式从单纯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发展,向家庭提供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家庭支持与婴幼儿教养帮扶等综合服务,来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拥有良好的生命开端。该项目实施以来,有效扩展和提高了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后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出现保育与教育结合的早期综合干预实践研究,均取得了好的效果并具备了成熟的经验。

我国的早期干预应用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鲍秀兰牵头搞的“八五”攻关课题“0~3岁早期干预”研究,该研究作为一种成功的早期干预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我国卫生工作者在八五期间进行的多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研究[2,9-10]表明,早期综合干预不仅可以预防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智力低下,而且在促进正常儿智力发育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是促进正常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随着国内外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的深入研究,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儿童早期综合干预不仅包括对儿童发育及其养育环境的促进和干预,还涉及儿童发育问题的预防和监测。早期干预干预对象由过去的为儿童服务或是为家长服务,发展为今天的既为儿童服务同时又为家长服务,且注意到干预对象的全体性和干预内容的全面性。研究的范围覆盖3岁前婴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以往比较单一的机构教养研究相比,这些研究还涉及到家庭(包括家长)和婴幼儿生活的社区,充分肯定家庭影响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为各地探索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的有效模式提供了参考。

我国卫生部于2005年5月正式在全国启动了“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其目的是让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早期综合干预服务。项目的关键在于将儿童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融为一体,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家长接受正确的育儿方法和理念,从而促进早期儿童的良好发展。

3、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启示

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是针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对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神经心理发育等全方位的指导,因地制宜创造舒适的环境,开展科学的综合干预活动,使儿童的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的状态[2-6]。早期综合发展干预服务所采取的措施是综合性措施,其目的既要促进婴幼儿的身体生长,又要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发展。它不等同于过去的早期教育,也不是纯粹的儿童保健。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现有研究存在或提出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问题为我们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

3.1如何为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政策的同步措施是“优生优育”,但长期以来,0-3岁早期干预只是教育部门在做相关工作,实际上,优育更需要卫生保健工作者的介入。此外,早期干预实际上还停留在一般性宣传,并没有找到实现优生优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例如,如何建立指导者与家长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如何根据家庭需求拓展有效的干预指导形式?如何使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在实践中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和科学化?早期综合干预的形式和途径怎样开展更加有效等,后续研究应尝试对这些问题有所建议。

3.2如何丰富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理论当前,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理论关于干预的目标、内容、原则、形式等诸多理论点,都还处于总结架构阶段,要深入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婴幼儿到对整个家庭的干预转变,不仅要思想上接受和深刻理解,更需要通过实践的不断尝试才能真正掌握。依据目前国内外研究及我国儿童保健任务,需要我们在现有保健模式基础上探索一套适宜社区儿童保健医生使用的早期儿童发展综合评价标准及干预模式,在初级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项目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的技术干预途径,如母亲安全、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等,使之成为一个更为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妇幼保健技术行为规范。后续研究应试图为该理论的丰盈添枝加叶。

3.3如何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借鉴国外早期干预的实体是不同服务部门的一个融合体,包括医疗、教育、福利、社区等各个部门协同开展,服务内容才有可能以平面推进的形式展开。而我国主要则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开展0-3岁早期教育服务,实际上婴幼儿早期发展综合干预更需要儿童保健专业机构的介入。我国妇幼保健系统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拥有一套广泛的基层服务网络,并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同时由于承担围产期保健和婴幼儿保健的独特专业特色,对0~3岁儿童早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十分了解,并有接触0~3岁婴幼儿的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与儿童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十分必要。我们应将早期综合干预服务应用于儿童常规保健门诊,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一体化的早期综合干预模式,加强对社区早期干预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父母接受早期干预的制度,健全家庭干预指导网络,提高父母及看护者科学教育儿童的能力,使每个家庭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早期综合干预指导,让儿童享有高标准的健康咨询、保健、教育指导等各项服务。

参考文献

[1]Alsh,DuffyFH,McanultyGB,etal.Earlyexperiencealtersbrainfunctionandstructure.Pediatrics.2004,113(4):846~857

[2]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236~248

[3]BurtonL.White.从出生到3岁[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290

[4][刘湘云,陈荣华,薛沁冰,等.儿童保健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228.

[5]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13.

[6]刘湘云.现代育儿新理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01):36~37

[7]O'MaraL.AcognitivebehaviouralparentinginterventionreducedconductproblemsinChildrenandimprovedparentingskillandconfidence:[J]EvidBasedNurs.2007,10(2):46.

[8]GardnerF,BurtonJ,KlimesI.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ofaparentinginterventioninthevoluntarysectorforreducingchildconductproblems:outcomesandmechanismsofchange[J].ChildPsycholPsychiatry,2006,47(11):1123~1132.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五位一体;社会工作;专业自组织

“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身亡”、“高校舍友投毒”……当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我们不得不对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健康成长产生担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构建并完善各种危机干预机制。单就从发展时间上来看,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虽然我们国家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余年时间,但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这也为之后从事这一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提供了有利的学科条件。

1单一主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不足

1、学校成为单一主力的原因

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力单一化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把问题单一化,不能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第二,忽视丰富的社会资源。第三,忽视“案主自决”原则。

学校虽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却不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唯一力量,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原因,找到造成相关问题的主体,即找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其他主要力量。所以,针对此种缺陷,我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即联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力量,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的损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多元联动干预――“四位一体”危机干预模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石油危机引发了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在此之前,主要强调国家政府在福利提供当中的作用,忽视了非政府力量,政府独自承担着国家福利的资金消耗,难以长久维持。在石油危机之后,在对福利国家的批判声中,主张引入非政府力量来弥补政府部门的缺陷,反对过分强调国家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提升其他部门的福利提供功能,发展一种多元的、混合的福利制度的观点日渐兴盛。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逐渐成型。

首先,学生自身是心理危机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

其次,学校要建设专门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部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细化到班级,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同学心理情绪,当学生情绪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被及时告知,并采取相关方式进行干预。

另外,从家庭来说,家庭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有些家长会有盼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

综上四方的职能,加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方的联动干预机制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力单一性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多种诱因,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要从整体论的视角去看待相关问题,问题产生原因的多样性,也必然导致解决问题主体的多样性。避免将问题全部压在学校的身上,用多元化的视角组织多方力量参与问题的解决。只有联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力量,才能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成长。

3新活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形成的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大学学习期间承担起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责任,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二百余家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遍布全国,在地域范围上,扩大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组织这一群体的广度。但是,这些学生自组织的限制条件在于,组织成员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最好是完成该专业大部分几乎是所有课程的学习,处于大二以上年级,并且每一次的活动必须要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形成的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一自组织群体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的理论优势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中具有自身的理论专业优势。在四年的理论学习中,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工作概论知识、社会调查方法知识,专业的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知识,另外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之一。

(二)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的实践优势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形成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自组织具有一定的实践优势。第一,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优势。第二,发挥社团优势。第三,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拥有丰富的专业师资力量。第四,充分发挥大学生危机干预自组织的活力。

(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性格活跃、思维敏捷、行动积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另外,当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自组织,这对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可以实践和锻炼自身能力的方式,在该组织中,他们可以接触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等专业的社会工作内容,也便于他们将课堂上专业老师教授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也便于专业老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的实践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5多元联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社会工作专业自组织,“五位一体”的新模式,五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扶持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图1“五位一体”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危机,增强其社会能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待解Q的重要问题。“五位一体”的结构模式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操作,在逐步的实践操作当中,慢慢发现问题,逐个攻破,进一步完善该模式。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社会工作专业自组织,“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完善,合理划分每一方的职责,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帮助大学生解决相关心理危机问题,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6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预期效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本文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10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给予不同的护理,其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均为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65例为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岁。将10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于研究组。对照组40例患者,研究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体征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对照组4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研究组6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两种护理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BI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BI的差异明显,其中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护理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对比情况

组别例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对照组40(28.12±8.01)(24.87±5.68)(40.03±10.03)(46.31±9.02)

研究组60(30.01±6.87)(8.94±3.62)(39.98±7.32)(81.05±8.22

3讨论

3.1心理健康干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干预护理,是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的护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不同的患者,其心理状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的干预护理时,我们应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况或者实际的心理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去掉消极的情绪,减少消极心理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培养积极的情绪,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鼓励、安慰患者[1]。在患者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患者感官的刺激,分散患者对治疗前后不良事项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的恐惧、焦虑等等。

3.2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必要的一项工作,当患者的心理趋于缓和时,护理人员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更深一层地理解整个疾病,掌握治疗前后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事项,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3.3上肢功能的训练上肢功能的训练必须具备一定的节奏性,其速度不能过快,同时可以可以进行一些过度的运动,如从大关节的被动运动慢慢过渡至小关节的被动运动等等。

3.4行走训练行走训练主要提高患者机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在行走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需集中精力,头要抬高,眼睛应集中于前进的方向。第一阶段的行走训练,其目的为基本巩固,当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后,患者的已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因此其行走的强度可以适当的增加,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站立及下蹲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3]。此外,还可以进行原地踏步,尽可能地抬高两腿,这样有助于患者机体平衡协调能力的提高,促进患者的身体的康复。

总之,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使患者的MBI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1篇7

门诊是为病人提供服务的第一站,静脉输液是为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自身自理能力比较差,在门诊输液治疗过程中会存在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多数患儿哭闹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必须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工作,从患儿的角度出发,同时要对家长进行普及教育,掌握和患儿沟通的方法,并适当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为了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形式对门诊输液患儿心输液效果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将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输液的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儿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形式,对临床输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输液的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在3个月-9岁,平均年龄(4.1±1.2)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4个月-10岁,平均年龄(5.1±1.2)岁。其中年龄在3个月-3岁的患儿34例,4岁-7岁的患儿43例,7岁以上的患儿2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只需要做好静脉输液的一切常规要求即可。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患儿心理护理

多数患儿由于年龄比较小,自主能力比较差,在输液中会存在心理压力大的情况,恐惧感和焦虑感倍增,大多数患儿严重哭闹。针对此类情况,医护人员要积极和患儿进行交流,积极观察患儿的小细节和情绪变化,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其次必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部分患儿在注射过程中心理高度紧张,因此医护人员要用和蔼和亲的语言关心患儿,做好基础性沟通和交流工作。使身体放松、有利于治疗[2]。

2.1家长心理护理

在门诊静脉静脉注射过程中,患者要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很多患儿过于依赖家长,因此家长的辅导和安慰至关重要,必须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3]。

1.3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中合作例数38例,合作率为80.1%,对照组中合作人数30例,合作率为63.9%。两组患儿合作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观察组的合作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两组患儿合作情况比较分析

组别例数(n)合作(n)不合作(n)合作率(%)

观察组4738980.1

对照组47301763.9

P值―――

X2―――12.4

3.讨论

由于儿科本身具有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多数患者必须在门诊进行输液,因此做好门诊输液管理至关重要[4]。针对患儿而言,由于年龄比较小,在输液过程中会存在恐惧的心理,针对此类情况,在临床研究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心理护理干预对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于患儿不愿意主动接受治疗的现象,要求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在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必须给患儿一种亲切感,在和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态度温和,说一些易懂的话,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亲切感。其次对医护人员的实际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护士对各项操作技术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动作达到稳、准、轻、快,尽量

避免一些不利于患儿情绪的恶性刺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反应不一样,针对比较小的患儿可以采用食物诱导法,针对年龄比较大的患儿则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注射结束后必须积极鼓励患儿,让其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5]。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近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危机现象及分析

通常人们把心理危机分成两类:发展性危机(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意外性危机(指由于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等引发的心理危机)。高职大学生之中所发生的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危机。

从近年高职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超过3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高职学生中心理障碍主要为学习危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高职学生中心理危机的发生常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二是紧急性。心理危机出现如同急性疾病发生,它需要紧急处理。

三是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而且可能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

四是无。心理危机常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心理危机到来常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破坏。

五是危险性。心理危机常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心理干预模式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各种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的心理危机之中的一种形式。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化解危机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根据前人模式的原理及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我们设想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是在学院学生处、团委、“两课”教研室和班级设立多层次的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咨询员(师)”,使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从而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使心理干预模式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我们将干预按危机的形成、危机的处理与危机的重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的形成。这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据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介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迫切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继续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大多主动放弃提升学历,但认为自己学历较低,对就业的心理压力较大,并容易陷入感情危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是学校及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不突出,就存在学习障碍;二是人格的缺陷、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三是人际沟通能力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面对困难等。当他们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我们注意观察,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这些症状在高职新生中更突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激、精神病性、敌对、焦虑、躯体化、恐怖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对心理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

第二阶段是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它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在这一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是起辅导效果。在危机产生时,我们要注重两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危机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如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应试目标的合理性丢失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发生学习危机。在这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干预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同时,我们要发挥各级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和考试的心理卫生等方面来化解他们的学习危机。

第三阶级为危机的重估。它是危机干预的产物,通过有效的干预,能使心理危机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化解,即使一次处理不能化解危机,通过及时重估和再处理,多次干预,最终使危机得到较为合理和满意的解决。危机的重估也可能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的起点。

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总的框架,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新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生可称为“心理委员”;教师可称为“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多级防护网,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预防教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制度。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之一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

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是起到筛选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的进一步面谈。

二是SCL(症状自主问题)。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

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例如,开展“四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咨询、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建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4.选择干预对象,正确选择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主要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前者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它包括暗示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后者则是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危机的技术。通常用干预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选择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以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热线电话、BBS等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9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2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54-02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要求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需求寻找预防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我院从2004年--2009年间,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开展咨询义诊活动,经常编制慢性病知识处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健康园地,病人随时可取宣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慢性疾病造成的综合因素,把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医学干预,运用健康知识彻底改变过去只管治病的卫生服务方式,采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疾病治疗,经实践收效很好,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人中选择116例糖尿病人其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及健康生活,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与对照组(自然治疗),采取发调查表(美国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无抑郁症有抑郁症合计

对照组49958

治疗组56258

合计10511116

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211,P=0.000

1.2从2004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名肿瘤病人中,进行自我病情了解及抑郁情况测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2

病人数无抑郁症有抑郁症患病率

不知病情的50381224%

知道病情的70145680%

70例了解病情的患者不同程度有轻生念头,我们对其进行开导,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结果有近半数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我们做治疗。

2.结论与体会

2.1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更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患者为此很烦恼。我们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分析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配合治疗及疾病愈后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2〕。可见,开展健康教育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很好的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了知识讲座、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形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所采取的健教形式有单一健教干预方法或多种健教干预方法。

2.3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通过几年来我们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如针对问题的、针对情绪的、针对反应的、有针对治疗等很多方面。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俱乐部、健康教育受益患者现身交流等。

2.4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心理干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院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干预(表1)证明其有效性。

2.5深入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专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不能约束生活行为,更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疾病不稳定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心理焦虑恐慌不能及时化解,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主动而产生心理抑郁,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健康知识更加普及,我们将在运用健康教育干预、防治、控制疾病上下功夫。对慢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教育卡,并依靠和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指导及疾病干预调查研究,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干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10

【关键词】糖尿病;一级预防;生活方式;护理干预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1]。美国同行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治疗负担正在逐年增加,但其治疗效果是否同比好转,则是未知数。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预确实为“无本万利”。唯有重视预防,才有可能使我国的糖尿病大军逐年缩小规模,在投入上也能达到卫生经济学要求的最低标准[2]。国内,护理人员从干预对象看,多数报告为住院患者,或为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一级预防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未见报道。本课题采用PDCA循环干预方式,对体检人群中符合糖尿病一级预防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取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07年3月在岗职工体检人群中符合一级预防标准重点人群标准[3]的138例,发放自愿参与一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问卷表,选取自愿参加生活方式干预56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年龄40~50岁26例,50岁以上30例;男38例,女18例;干部32例,工人24例。再从余82例中抽取相似人群56例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健康体检表,反馈健康指导内容。

1.2.2干预组

1.2.2.1基础资料建立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档案,认真填写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等)、有无糖尿病家族史、FPG、BMI、TC、TG、血压值;女性表明年龄是否≥30岁妊娠,分娩巨大胎儿;家庭支持系统情况、主要生活方式。

1.2.2.2干预组成员培训干预组成员为医院部分护理人员及社区医护人员组成,请省糖尿病协会专家进行业务培训。

1.2.2.3干预分组(1)干预对象分组:按住宅区及参照个人自愿结合意见进行分组,每14例1组,共分4组。(2)干预成员分组:每组3例,高年资护士1例(为组长),新毕业护理本科生1例,社区护士1例。

1.2.2.4干预方法采用PDCA循环干预。(1)计划(P):根据干预对象基本情况制定干预计划,首先进行1次集中健康教育。分组后,由干预组成员对其干预对象进行详细的干预计划讲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干预对象对干预计划的依从性。(2)执行(A):家访、电话随访,指导干预人群实施干预计划,并进行沟通交流。每周电话随访1~2次,每月至少家访1次,节假日前后各增加1次随访(根据实施情况选择电话随访或家访)。(3)检查(C):通过随访检查执行计划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计划时忽略的问题。(4)处理(D):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护理计划。每季组织1次干预组成员交流会。连续干预2年至次体检。

1.2.2.5观察指标于2年后体检(距2006年体检24个月16天),对两组人群进行人群最关注指标χ2检验统计。

2结果

两组人群干预效果见表1。

3讨论

3.1护理干预对一级预防人群的效果高血脂、高血压、肥胖、不良生活行为、家族史作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子,已引起广泛关注[4]。预防是最实际,最少花费的方法,是不用药物而健康生活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的愿望知识和能力,让其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纠正过来,将其导入正确的轨道。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组研究表1显示:通过连续2年对糖尿病一级预防人群的生活方式护理干预,较单纯一次性书面健康指导效果有明显差异,各项检验指标得到明显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达到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目的。2年后,体检人群中同等条件自愿参加护理行为干预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P

3.2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价值的体现我国护士平均年龄偏低(

4.3护理干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健康知识教育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仍然是预防糖尿病的薄弱环节,仅仅靠一般说教及简单举例不足以使保健意识薄弱的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贵在坚持。家人的支持对改变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要鼓励家属参与,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家庭成员的督促、关心、照顾,提高了干预人群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有效地提高了干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阶段性准确评价干预效果,修订干预措施逐渐。以此通过干预人群、家属、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使干预人群逐渐形成“知己健康管理”[8]。

4.4建立可持续的会员制管理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趋势向低龄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9]。糖尿病一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很强,在护理干预中要为服务人群讲解和答复关于糖尿病的诸多相关知识。随着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干预人群数的增加,建立会员制管理,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分级干预机制,可节省专业人员资源,同时能促使干预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监督,使得此项工作得以可持续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4.5糖尿病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延伸护理专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保护环境,指导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防御疾病和伤残的能力[10]。护理人员对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在预防疾病工作的作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楼青青等[11]报道的由全院各科室选派1名或2名糖尿病护士组成的医院糖尿病小组,在糖尿病护理专家的带领下,推动全院糖尿病护理水平的提高。若将医院、社区形成一个糖尿病三级预防健康教育网络,让老护士的热情成为专业的财富,让新护士的热情成为专业的活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既可以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促进护理专业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护士在人类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又可以实现有效开展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卫华,李福玲.糖尿病风险评分与糖调节受损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2007,20(8A):1995.

2李乃适.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贵.健康报,2009,5(4):232.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18-19.

4曹卫华,李福玲,郭英.糖尿病风险评分与糖调节受损的相关研究.护理研究,2007,21(8A):1994.

5孟玉倩,郑显兰.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7.

6王爱玲.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412.

7刘煊.浅谈PAC相互作用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中国护理管理,2008,8(6):70.

8常青.“知己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中国护理管理,2008,3(8):684.

9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5.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篇11

【关键词】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社区护理干预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人们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及防治行为的依从性却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现象,研究显示,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1]。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针对影响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而采取措施[2]。国内外研究表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3]。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所在辖区范围内随机筛选了343例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的影响,为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的社区化干预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本中心于2007年起对辖区内的居民全面建立健康档案,经统计筛查后筛选出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2年。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共随机筛选了343人接受本中心的社区护理干预,其中男195例,女148例,平均年龄均>45周岁,bmi指数均≥24,均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1.2资料筛选依据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本中心所筛选的指标为:(1)超重: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2)高盐膳食: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为7~8g。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3)中度以上饮酒: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4)其他指标:①父母患高血压者;②食用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的人;③从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噪音等不良刺激者;④吸烟者。

2方法

2.1干预形式

2.1.1设立护理干预小组护理干预小组由若干护士组成,每位护士分管一定数量的干预对象,由责任护士完成自己所干预对象的全部干预措施,做到医护了解配合。

2.1.2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我中心与辖区街道居委会合作,由高年资医师和护士每年下社区开展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干预对象保证全部通知到,具体参与情况不强制。

2.1.3定期上门跟踪监测血压对干预对象定期上门测量血压,同时进行健康宣教。有发病倾向者增加上门干预力度,一旦发现高血压发病者立即转入社区慢性病监控组继续监控。

2.1.4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在辖区内大面积发放宣传资料,其中干预对象保证资料到手,做到点面结合。

2.1.5组织干预对象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分居委组织相邻的干预对象在小区的卫生服务点开展座谈会,预者可互相交流预防高血压的经验,相关负责护士进行现场记录和指导。

2.1.6不定期电话回访宣教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的干预对象进行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干预对象的血压监控情况并释疑。

2.2干预的内容

2.2.1饮食干预高危人群的膳食应限盐,每日控制在6g以下,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猪、牛、羊肉等)<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

2.2.2运动干预增加运动量,bmi(体重指数,kg/m2)保持在20~24,高血压患者普遍偏胖,高危人群通过降低体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一般来说,每周运动3~5次,每次保持20~60min,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能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4]。

2.2.3不良行为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尽量不吸烟,男性每日饮酒量<30g,女性<20g,吸烟饮酒都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2.2.4起居干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保证,起居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定时就寝,保证充足的睡眠。(2)注意保暖,冬季室温最好维持在15℃左右。(3)穿着要宽松。(4)居住环境应安静,尽量避免噪声和干扰[5]。(5)居住空气要新鲜。(6)注意季节变化,冬春季及秋冬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期,干预对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寒冷是高血压的克星,所以应特别注意在早上起床、如厕、等车、沐浴时尽量避免骤然接触寒冷空气。(7)预防便秘。

2.2.5心理干预许多高血压病病人都具有a型性格特征[6]。矫正a型行为,运用放松训练,如音乐治疗、兴趣培养、气功、催眠、暗示等方法可以放松人的紧张情绪,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7]。

3结果

343例干预对象在经过2年的社区护理干预后,至2009年12月共有10人被确诊为发生高血压病,其中男6例,女4人,发病率为2.9%,确诊患者随即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监控,社区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达97.1%。

4讨论

在我国高血压病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的特点。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这些数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持之以恒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改变预对象的不良行为方式,提高其对高血压病防治的认知和自觉实施干预措施的依从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因患高血压病而产生的开支,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指数。因此,对易患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一种切实、可行、积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20(11):76-79.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5.

3陈晓华,傅爱瑛.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家庭护理.中国康复,2002,17(4):249-250.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5马桂芬,罗薇,张华平.对高血压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421-422.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1篇12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0-248-03

ObservationofeffectofimprovednaiKancognitivetherapyonmentalsub-healthteenagers

DAIJuanSHIQiaoZHANGDan

ZhongshanPeople'sHospital,Zhongshan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curativeeffectofNaiKancognitivetherapyonmentalsub-healthteenagers.MethodsMentalsub-healthteenagerswerescreenedbyCornellMedicalIndex(CMI)and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ith20ineach.ThecontrolgroupwasgiveninterventionofgeneralpsychologicalcounselingwhiletheinterventiongroupwasgivenNaiKancognitivetherapy.SAS(self-ratinganxietyscale)andSDS(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weregiventopatientstotestandtestresultswereobserved.ResultsSDSscoreandSASscoreofteenagersafterprofessionalintervention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bothdecreasedcomparedobjectivelywiththosebeforeintervention(P

[Keywords]NaiKancognitivetherapy;Teenagers;Mentalsub-health

青少年期属人们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尽管部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已趋向于成熟标准,然而其心理发育水平也明显较慢,在身心未能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至于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自我调节功能较低的情况,除了会使其心理层面产生矛盾外,还可能会有行为偏差情况、心理偏差情况等出现[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适应问题、社交问题、叛逆行为等,如未能及时处理,其心理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现象[2]。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进行不同模式的干预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最后确定此次调查有40人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干预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2~22岁,平均(15.0±1.5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1~23岁,平均(15.5±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标准: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干预,干预

组采用改良型内观认知疗法,改良型内观疗法利用传统疗法结合体验式行为治疗:(1)在专用单独房间内进行(约5平方,房间内仅提供一桌一垫及笔和笔记本),在隔绝外界干扰因素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内观疗法,频率为每天两次,上午约4h,而下午约3h左右,持续进行5d。(2)内观疗法涉及对象:患者兄弟姐妹、患者父母等。(3)鼓励患者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回忆:问题一,别人曾给予我怎样的恩惠?问题二,针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我曾做出什么回报?问题三,我曾为别人增添何种麻烦?针对上述问题,以年代为线索,指导患者站在别人角度对上述情况进行评价,再进行自我分析。(4)展开系统性回顾、系统性内观等,通过情绪体验,对别人提供的帮助、给予的关照详细回顾,确保内观对象能够重温、产生被爱体验,以此方式唤醒其责任意识、自信心等。同时,通过回顾自身曾经创造的麻烦事件,还可使其羞愧感重建,除了能够形成非病理状态的罪恶感外,还会建立起关爱意识、同理心意识以及共同意识等,并且形成报答意识、后悔意识以及内疚意识等。内观疗法实践中,医师要定期与患者交谈,时长为5min左右,间隔期则以1h为标准,并在交谈中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再加以疏导。(5)最后一天让患者带上眼罩,使其全天所有活动和生活处于黑暗当中,让其体验盲人的生活,从而让其学会珍惜现有的条件,同时在下午的集体体验式治疗将前几日的静态治疗转向动态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连接,起到升华的作用。需要解决问题要有具有专业经验的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晤谈,同时需具有集体治疗能力的治疗师来知道、引领参与者进行体验。

1.3观察指标

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以及干预1、4、8周后,选择SAS表以及SDS表对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并于干预8周对两组青少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3.0软件对两组对象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分数、SDS分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干预1周后SAS、SDS评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干预前比较(P>0.05);两组干预4周、8周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

2.2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70.0%(P

3讨论

  • 上一篇:电竞赛事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下一篇:<线上课堂教学总结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