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有针对性的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组织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全面薪酬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索科研院所薪酬管理的新思路,最终实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人类社会迈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而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源成为组织生存、发展、赢得竟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随着国家各项科研任务的投人加大,各研究所都急需招聘到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在科研领域中能独揽大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提高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的竟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结合全面薪酬理论研究如何提高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1科研院所人才现状
科研院所作为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无疑在人才的市场竟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同各类竟争对手相比,如今的科研院所早已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各类跨国公司大举进人中国市场,国内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提供了优厚的薪酬待遇;同时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薪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这些因素均使得原本很受应聘者青睐的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步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受制于国家薪资政策的约束,以及各项科研经费在人力支出方面限制严格等方面的原因科研院所也无法在货币性薪酬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在一些应聘者看来,只有相对内向、适应环境能力差、没有报复、得过且过之人才会受雇于科研院所。因此,在一段时间来,科研院所招聘压力不断增加,骨干人才的离职率也节节攀升,这些都使科研院所的薪酬管理转变变的尤为迫切。
2全面薪酬体系理论基本内容
从狭义上说,“薪酬”指的是雇员因完成工作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它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福利)两部分。前者如工资、奖金、佣金、红利等;后者如医疗保险、公积金、年度休假、员工培训等。全面薪酬理论认为,薪酬可以划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所有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即外在薪酬;而内在薪酬指的是员工由于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思维状态,如较舒适的办公室、较宽裕的午餐时间、较多地参与决策、较有兴趣的工作、较好的个人成长机会、动听的头衔、较为引人注目的名片、配合良好的私人秘书、研究人员设计研发出新产品所获得的某种心理满足感,等等。
概括起来全面薪酬主要由四大类组成,由核心至边缘依次为:薪资、福利、事业、环境。其对员工的影响也由里而外扩散开来,类似于涟漪的传播方式,被称之为全面薪酬的“涟漪式”影响扩散模型。
3结合全面薪酬理论谈科研院所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薪酬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员工的薪酬水平不应该仅仅由薪资这一项内容来衡量,而真正可以影响到对员工长远激励水平的福利、事业、环境才是更加重要的非货币薪酬和内在薪酬。
全面薪酬综合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粗略的对比就可发现,从全面薪酬理论看,科研院所在薪酬方面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使一些内在薪酬在市场竟争及人才队伍培养中得以体现和实施,是提高竞争地位的关键。
首先,将科研院所的薪酬定位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在前期招聘和录用过程中的宣传,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应培训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专业水平,由于科研院所在内在薪酬方面的优势是隐性的,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与应聘者及时沟通,使其显性化。在招聘中,通过细致的宣传,与应聘者建立一种互动的交流了解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设摊收材料,联系求职者,组织专业面试以及介绍一些所宏观层面的情况。应特别对应聘者关注的薪酬给予全面地介绍和解释。这对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整合现有的福利项目。规范所、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各层次所开展的福利,将各类福利分门别类归入统一规章制度范畴内,编制适合员工使用的福利手册,充分发挥所各项福利设施和福利政策的使用。在新员工人所培训中进行详细的讲解,设立网站专栏,随时就员工的疑虑和关注热点进行解答。同时,增加福利的透明度,对于一些有选择性的福利项目可制定菜单式福利计划,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区分对待,增加福利的弹性,使福利也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非以往刚性的生活保障。
营销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经营优势的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营销模式,对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企业的品味,及开发企业的潜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石油企业也是如此。为此,将就石油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的展开探讨。
关键词:
石油企业;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77-01
核心竞争力在石油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是石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促进石油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石油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提高石油企业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石油企业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对于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观念淡薄。由此引发了诸多的问题,影响了石油企业的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石油行业发展。
2提高石油企业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石油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市场意识淡泊
我国的石油企业是随着我国石油行业发展,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曾经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此也导致了石油企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意识淡泊,缺少市场营销的理念,为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了一定障碍,也迟滞了石油企业自身的发展。
2.2传统营销手段的影响
石油企业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以宣传推介和价格折让为主要的方式,虽然在营销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日趋完善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仅仅依托传统的营销模式是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
3解决提高石油企业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提高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3.1建立市场观念
人们的观念对于提高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是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以市场为经营舞台的营销理念,改变以往指令性的营销模式,才能促进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架构的建立,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一定的条件。
3.2借助差异化营销提高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企业的营销是指企业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产品的营销和企业形象的营销,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资金和产品之间的良性循环。石油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结合我国石油行业的具体情况,借助差异性营销的手段,促进石油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2.1实现石油市场的细化,确立目标市场
市场的细化是石油企业提高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现在的石油产品的市场,厂家众多,产品繁杂,而且竞争对手不仅有国内的企业,还有国外的同行。因此,石油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开展生产及营销活动,走精品之路,以质量和服务为突破口,依托产品的性能优势,借助品牌效应,把企业发展成为石油行业某种产品权威。
3.2.2做好产品定位,提高企业竞争力
《孙子兵法》经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石油企业在充分的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有充分的认知。如果有了产品的市场,但是,企业没有生产能力或者有生产能力,但是产品没有竞争力,那么市场的细化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在确定了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挖掘企业的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革新方面加大力度。生产出市场需要,同时附近功能比较多的产品。只有这样,在市场营销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会成为可能。例如,钻具是石油企业常规性的产品,在石油的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石油开采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石油企业在钻具的制作过程中,不能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那么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在普通的钻具基础上,增加附属功能,如防腐化,防沙等,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石油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3强化服务是提升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服务的竞争,尤其是企业的产品功能,质量等方面十分的相近的情况,服务往往成为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借助差异性营销,提高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改善企业的服务水平,在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中,贯彻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服务已经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工作,应该在产品设计生产所有环节都体现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高标准的产品,赢得客户认可,为企业的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娥.中石油市场竞争力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2012,(8).
[2]张立凡.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8).
关键词:掠夺性定价行为价格倾销行为成本标准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使得我国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而开始了不断扩张、兼并,从而加大其市场占有率,最终形成垄断,并开始了肆意的定价。此时企业为了能迅速占有市场并击垮竞争对手,通常会选择掠夺性定价的方式。所谓掠夺式定价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认为是指在市场经济下,已经处于市场占有率优势地位的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在没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以降低价格为前提,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后形成垄断并利用垄断的优势提高价格以平补在发生掠夺行为时的损失并取得高额利润的行为。也就是说掠夺性定价行为不仅会危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利,而且也会危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我国在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我们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也就是说公平竞争成为了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主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违反公平竞争的掠夺性定价行为进行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构成及其危害
(一)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构成
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的特征主要包括:首先,行为人处于市场的支配地位;其次,行为人从主观存在着故意,即故意排挤竞争对手;再次,行为人从客观上实施了不合理的降价行为;最后,该行为对市场的竞争造成损害。其构成具体如下:
1.行为人处于市场支配地位。掠夺性定价作为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在实施最初阶段,其定价是低于成本价值的,属于实施者自我减耗行为,并不是所有经营者都能够采取此策略进行不正当竞争。一般而言规模较小、产值较少以及市场占有率较低的中小企业不会选择此策略,其无法承受在掠夺性定价期间所带来的损失。由于规模限制使得这些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扩充产量来进行弥补损失,最终使企业走向灭亡。因此,只有经济实力较强并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才会选择这种策略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为,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也就是说构成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主要包括企业在市场中地位以及会对公平竞争带来影响。其实,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竞争出现。因为竞争的出现,势必会促使市场会淘汰生产效率低以及管理落后的企业,同时产生一批效率高管理先进的企业。但是这样的竞争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如果此时这些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利用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掠夺性的定价行为,势必会对整个市场的竞争带来危害。因此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首要条件即为行为人处于市场支配地位。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排挤竞争对手的意图。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价格竞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方式,是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有效方式。但是其前提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公平正当的竞争环境之中。正当的竞争不仅会促使企业提高现有生产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势必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价格。而掠夺性定价行为则属背道而驰,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限制竞争。此时,掠夺性定价行为并没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恶意将商品价格降低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做起了亏本买卖,违背了企业固有属性,其目的就是排挤竞争对手,具有排他意图。掠夺者之所以降低价格的目的就是为了击垮竞争对手并形成垄断,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因此行为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排挤竞争对手的意图成为了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核心。
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不合理的降价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的定价行为充分体现了市场自由竞争并表现为其自主经营权的体现。为了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定价时一般会选择高于自己成本的价格。因此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重中之重就是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不合理的降价行为。这里的不合理主要是指行为人没有正当理由,诸如处理积压物品,而故意降低价格,从客观上进行了掠夺性定价。也就是说,商品成本成为了核定是否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关键,也是唯一可以通过计量标准来认定的因素。这一认定的标准对于认定企业是否构成掠夺性定价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给正常市场竞争造成损害。如前所述,掠夺性定价行为实施的目的就是要击垮正常的竞争对手,迫使竞争对手退出市场,最终形成垄断。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体制下,经营者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来提高生产率,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促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因此在正常的竞争模式下,市场并不禁止正常的市场竞争,正常的竞争行为是可以促进我们利用市场的变化性淘汰一批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差等不具备竞争能力、落后的企业。在此我们反对的是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恶意压低价格、打击对手、破坏市场的竞争行为。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实施不仅会危害到竞争对手的合法利益,而且还会破坏正常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最终危害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检验科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医疗事业的深化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所谓市场经济,特指属于社会的全部生产要素和资源均以市场配置和调节为标准。而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检验科也不例外),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劳务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1]。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作为肩负着“为兵服务”和“为民服务”双重职责的军队综合性医院检验科,其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保证完成国家和军队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医疗任务之前提下,按照社会需要调整其服务功能和内容,力求满足多层次患者需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和贡献功能,求得进一步发展。
随着分级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的实施,医疗质量比市场经济调控下的其它领域质量更为重要。医疗服务是医院的主业,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力。同样,检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感受,检验资源的利用率和三个效益的体现。因此,检验科必须时刻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端正思想、文明行医、改进作风,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和低耗的一流服务。科室管理者应充分意识到,检验服务市场的竞争,必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增强以下意识。
1科学决策意识
决策行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固有行为。医院检验科是一个技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检验科的管理及改革需要科学决策,其目标、方法、步骤、组织、效果中饮食着科学决策[2]。尤其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要提高科室竞争能力。检验科管理者须不断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从发展方向出发,以宏观管理提案,经提高质量入手,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意识。
2质量致上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检验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检验服务质量的好坏是患者选择服务对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检验科须树立质量致上意识,重视质量、狠抓质量、巩固质量、提高质量。
3科技兴科意识
由于各种新业务新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常规检验技术上具有较大突破,而且在特殊检验技术上也日益提高。要提高检验质量,增强检验科的竞争能力,须始终坚持继续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形成科室特色,保证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检验医学技术的高科技人才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树立科技兴科意识是扩大检验科在不同服务范围内影响力,提高学术竞争地位的必由之路。
4拓展服务意识
检验服务项目的扩大和服务对象的增加直接意味着检验科参与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同时意识着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但是,参与竞争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检验质量高、检验价格好的基础上,必须树立拓展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防止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并坚持优质服务。
5价格调控意识
合理的检验服务价格能够调节检验科、医院和患者等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果检验服务价格长期背离检验价值,过于偏高和偏低,都将导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并导致检验服务行为和检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检验服务价格表现在检验项目收费等方面。一方面要求正确的成本核算,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不能擅自调整价格、巧立名目分解收费等,从而损伤患者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树立价格调控意识,并力争用最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服务效果。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的管理机制正由以往的“高度集中单纯福利型”向“开放式竞争经营管理型”转变。市场体系和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发挥的作用极其受限。因此,医院检验科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断改善管理方式,树立各种竞争意识,在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科室建设和管理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发电企业;电力市场;意义;策略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作为发电市场唯一法定购买方,其市场营销情况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影响较大。但由于电力企业存在工作管理上的漏洞,容易造成电力过剩等问题,阻碍了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进程,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提升竞争力度,改善电力市场的建设情况。
2.火力发电企业参与竞价的意义
由于电力生产的垄断性较强,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竞争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除了用电结构缺乏合理性等主观因素,国家相关政策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较高要求,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着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生存发展更加艰难。企业只有主动参与市场竞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先进发展技术的领先性。企业能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以服务全社会的发展理念逐步改善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机制,防止盲目跟风,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情况围绕电力市场的运作机制良好发展,增强企业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为发电企业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建立发电企业市场营销机制的考量
发电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在充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满足更多用户的利益要求,在电力市场改革的新形势下,笔者提出以下两点主要内容为发电企业市场营销机制的新考量:
3.1发展策略的新考量
传统的发电企业市场营销方法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电力市场存在的矛盾性问题,发电企业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营销手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投入使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战略发展方法,同时使社会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拓宽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渠道。
3.2价格控制的新考量
由于电力商品的质量标准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检测,在电力商品进入不同企业的电网管理系统前没有任何差异。而在不同企业内部,各种类型的电力价格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发电企业在进行电力商品的改善与销售时,都要确保电力的清洁、高效,同时注意发电成本的监控,根据不同经营销售方式所反馈的利润情况进行调整,使企业在注重抢发多发电量的基础上提升经营效率。
4.电改9号文后,电力市场建设的方向及建议
电改9号文件对于电力市场发电等级、能耗水平以及产业政策的区域化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改革后,电力市场形成了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电力市场朝着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理顺电价形成机制的有序化特征方向发展,公益性质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电力市场逐步形成,辅助服务分担共享以及跨省跨区电力交易等新型营销机制进一步深入完善,形成了更加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就此,电力市场建设的发展方向对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与推广,并提出类似于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功能、提升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供需平衡保障水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以及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等创新性措施,从而切实加强发电企业的统筹规划,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氛围推进企业稳妥发展。
5.发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价的几点策略
在较为深入地对发电企业市场竞争的特征与现状后,笔者对电改9号文后的电力市场建设方向提出了一定建议。在此基础上,只有更加针对性地提出发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价的策略,才能始终保证企业以顾客为本,通过提升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1掌握电力市场规则,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只有充分了解自身企业所在环境的发展情况,才能了解电力市场的规则制度,从而强化企业对电力市场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加精准地把握企业自身的发电成本与价格控制。企业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分阶段地对电力市场技术系统的投运以及报价信息等内容进行掌握,尽量全面收集市场竞争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企业适应竞争环境,切实有效地制定价格策略。
5.2拓宽市场竞争渠道,提高电力营销能力
电力市场竞争中存在其他企业在正常购售电外的销售渠道,因此,本企业应主动发现其他方式或区域的电力商品需求,学会与其他用户或资源型企业合作发展,运用新的手段改变电力商品的销售形式,提高电力附加值。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企业在拓宽新的营销渠道时应当保证在国家政策的规定下进行,不得为了提升营销水平而做出违反法律规定的销售事件。
5.3加强市场竞争管理,降低市场营销成本
随着发电企业销售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的工作量会逐步加大,生产情况也会更加复杂。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政策并落实,严格加强市场竞争监督,规范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同时在市场监督的过程中反馈情况,探索新型经营方式,在不影响电力商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与材料费用,从而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计算调节的过程中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5.4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创新市场竞争手段
一个发展良好的发电企业离不开一组高素质的企业人员,企业在注重营销手段与竞争实力的同时需要保证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与鼓励,制定适当的赏罚措施与先进技术的交流学习机会,定期调节企业内部的人员配置,促进企业人员创新潜能的发挥,保障工人主动、积极、负责地对待企业不同阶段的工作,统筹考虑市场竞争的新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电企业的电力市场竞争与营销工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存在机遇与挑战,只有全面转换企业发展理念,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综合效益。相信在国家、企业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得到改善,企业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能够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
作者:黄川单位: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热电厂
参考文献:
[1]袁晓奎.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探讨[J].经营与管理,2013.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有”版权所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摘要: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两个总体原则的指导下,遵循三个具体原则: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主要由产品与创新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五大要素构成。由能力与绩效的辩证关系,可建立与五大要素相对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市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市场营销竞争力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而市场营销竞争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献资料,但至今尚未见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在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科学研究中实证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两个总的指导原则,一个是科学性,另一个是实用性。为了满足这两个指导原则的要求,在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理论在继承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以管理为导向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思想。其中,核心的营销理论思想主要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定位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逻辑一致性和内容完整性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以及关系营销理论,不仅体现了企业市场营销的价值观,而且揭示了市场营销竞争的真谛。企业之间的市场营销竞争,实际上是不同企业所提供的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通过提高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和服务价值构成),降低顾客总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构成),实现与企业利润目标相匹配的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是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顾客满意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都是以留住老顾客、培养顾客忠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营销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在研究顾客满意心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次、多方位实现顾客满意的方法。关系营销理论从系统论、价值论和过程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处理好与众多利益关联方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而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则最直接而精僻地指明了获取营销竞争优势的方法。定位理论阐述了在广告泛滥、信息爆炸、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有效负载量有限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营销环境中,通过对产品、品牌和企业进行巧妙设计并赋予其一定的特色,为它们树立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它们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位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实现“商品到货币惊险的跳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之所以是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柱,主要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企业通过合理的营销组织结构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营销传播的统一信息和核心创意,协调运用多种传播形式,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即促进销售,创造和提高品牌价值,建立和巩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良好关系。上述理论都围绕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交换,本质——需求管理,以及最终目标——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原则和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可证实(证伪)性,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经验证据的获得与处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资料的支持。在正常的竞争性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了证明和获得这种普遍适用性,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按照行业和企业规模进行合理抽样,在样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评价实践中反复应用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补其所缺,增其所益。
第二,典型个案的佐证。在作为调查和应用总体的企业中,选取若干企业进行典型调查,结合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深入分析它们在市场营销管理的所有环节和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与企业各种营销努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验正、修订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第三,矛盾个案的合理解释。对于已经建立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对矛盾个案进行合理解释,不仅是为了捍卫该指标体系的权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既是检验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步骤,又是修正乃至重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线索。因此,对矛盾个案的解释工作,其所真正捍卫的不是现有的营销理论和指标体系,而是市场营销领域中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发展性。
3.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对可操作性的理解是,建立起来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兼具行动上的可行性和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前者表现为评价指标的可观察性和可计量性。后者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指导性。因为可以观察,所以可以记录并形成连续而全面的比较客观的资料;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价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状况。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结构分析以及动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帮助预见企业市场营销的机会、问题和挑战,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1.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产品创新与开发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是只有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和人的本性相吻合并具有区别于竞争者的优势时,产品创新和开发才能成功。因此,简单地说,产品创新与开发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运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战略驾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方向和速度的能力。
(2)质量管理能力。质量分为工程导向的质量和市场导向的质量。前者是指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和规范的程度,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定义;后者则不仅意味着质量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特征的集合体,更强调产品或服务要具有满足现实或潜在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定义。我们从后者的定义出发来理解质量管理能力,即它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要求和期望来塑造和控制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使它们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满意与利润增长相统一的能力。
(3)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如果说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的主要是产品力的话,那么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则主要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形象力。各种品牌在市场上的力量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品牌资产越高,则品牌忠诚度、名称认知、可觉察质量、品牌关联及其他资产如专利、商标和渠道关系等状况就越好。高度的品牌资产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非价格竞争优势。在企业之间产品的技术、功能和质量差异日益缩小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化创造差异化优势,是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一种战略投资和必然趋势。品牌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并提高品牌价值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营销传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配合质量、服务和承诺,营销传播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连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逐渐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品牌管理能力与营销传播能力应归为同一大类。
(4)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供应链是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价值增值链或价值让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别以一定的成本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现代市场营销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已经扩展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所准备的提供物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要看该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是否能够在与供应链利润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下最大化。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管理,旨在提高整个供应链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销售管理不仅包含对分销渠道的管理,还包括对销售的组织、人员、服务和过程的管理。从顾客价值的传递和商品价值的实现来看,供应链管理不仅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品力,而且与销售管理一起,共同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销售力。
(5)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服务可能与有形产品相伴,也可能单独被提供。服务具有许多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服务是一种表演,服务人员就是“演员”,顾客就是“观众”,因而服务是“演员”与“观众”之间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服务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顾客关系的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结合,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面向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主张企业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只有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从概念变为现实。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商务模式。对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考察,是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2.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能力决定绩效,绩效反映能力,一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是与一定的市场营销绩效相对应的。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市场营销各个方面的绩效来判断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相对应,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五大类:
第一大类: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R&D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成功率、新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销售额占全行业新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年均投资收益率。
第二大类: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质量优良率、由质量改进投入带来的效果增长率、产品质量口碑优良率、产品性价比满意率、消费者满意的功能项数占产品全部功能项数的百分比。
第三大类: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主力品牌知名度、主力品牌美誉度、名牌数量占企业全部品牌数量的百分比、名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每万元营销传播成本带来的销售增长率、新品牌推广成功率、品牌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百分比。
第四大类: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采购品品质优良率、采购品准时供货率、产销周转率(产销周转次数与全年月份数的百分比)、产品产销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占有率、销售回款率、销售利润率。
第五大类: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服务营销培训时间占企业培训时间的百分比、服务销售占产品实体销售的百分比、服务增值占全部服务成本的百分比、顾客回头率、顾客满意率、顾客忠诚度(铁杆忠诚者和摇摆忠诚者占全部现实顾客的比率)。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一个大类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具体指标在该大类中的权重,第二个层次是各个大类指标在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中的权重。为了使指标权重更贴近实际,可以用两种基本方法加以确定、调整和改进:(1)综合意见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专家和各个企业不同方面管理人员的意见,然后加以综合,从而确定并调整指标权重。(2)实验法:一是横向对照实验法,当两个企业起始条件基本相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企业保持不变,而另一个企业改变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从两个企业营销绩效的差别中确定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二是纵向对照实验法,在一段时间内,改变某个企业的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同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根据企业营销绩效的改变程度来确定和调整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
4.时间尺度及评价指标的计算
数据及评价指标所代表的时间尺度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等级,1年及1年以下为短期,1年以上5年以下为中期,5年以上为长期。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计算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计算每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t=αm。Smjm=1=α1.S1+α2.S2+α3.S3+……+αj。Sj
上式中,Ct表示第t大类指标的分值,α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S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实际数值,后面以此类推。
然后计算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βn。Cnkn=1=β1.C1+β2.C2+β3.C3+……+βk。Ck
上式中,C表示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的分值,β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C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后面以此类推。
5.评价指标的比较
纵向比较:以过去某个时期为基准期,分别考察企业现期各个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相对于基准期的进步率(提高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进步率=现值分值-基准期分值/基准期分值×100%
横向比较:以同业平均分值或平均进步率为基数,以及以竞争对手的分值或进步率为基数,从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三个层次考察企业的相对优势(劣势)率。其计算公式是:
相对优势(劣势)率1=企业数值-同业平均数值/同业平均数值×100%
相对优势(劣势)率2=企业数值-竞争者数值/竞争者数值×100%
应当说明的是,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计算出来的数值有正数、零、负数三种可能性,分别代表进步、持平和落后三种状况。
6.发现问题和机会,提出决策建议
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其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计算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问题和机会,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尤其以下三个方面千万不可忽视:
(1)发现水桶效应中的“短板”,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根据水桶原理,在市场营销竞争中,当企业在其他方面与竞争对手差距很小,而只在市场营销的某一个方面明显薄弱时,那么这个方面就是妨碍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根据需求、竞争和自身条件,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以合理的代价弥补“短板”,乃至变“短板”为“长板”,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尽快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预见企业生存的危机和挑战,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的某些重要指标向着接近或低于自身的历史平均值或行业平均值的方向下滑,那就很可能表示企业即将遇到比较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领导者进行战略反省,并“求医问诊”,及时根治企业病症,摆脱危机,增强企业“体质”,迎接挑战。
(3)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所有方面成为第一,因此,对于每一个竞争参与者来说,通过差异化的创新而带动经营业务的良性增长,其可能的空间是十分宽广的。通过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可以发现每一个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领域、对象、产品(业务)和经营特色进行最佳定位,从而创造并保持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
三、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根据前面所述的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有以下两条基本途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实行了厂网分开的制度,进行竞价上网,有效的引进了竞争机制,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及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电力企业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一、我国电力企业特点
(一)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呈一体化特征
电力行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及消费特征,无论是发电、送电还是配电、变电,所有的过程都是同步的,因而电力产品缺乏实效性。此外,电力产品也缺少追溯性,电网中的电能不能区分来源和生产者。这种一体化特征要求电力企业有着较强的管理集成信息的功能。
(二)原料及辅料供求关系复杂
电力行业的产品虽然比较单一,可是生产过程非常复杂。比如发电环节中,电厂不光需要相应的锅炉、燃料、发电机、汽机等,还要相应的通信、热工等多个功能部门进行相互配合,所以数据流程及管理流程都非常复杂。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外要面对配件及燃料的采购及供应,对内又要同各个生产部门保持比较严密协同的合作关系。
(三)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电力产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造成电力企业产品的供应、传输、生产及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对经济发展有着菲比寻常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对军事及政治也有着较强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工作中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效率比较低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不能统一设置职能部门,组织结构比较臃肿,职责交叉比较多,人员冗余现象非常普遍,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组织效率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平台,促使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可以实现规范化及标准化,实现较好的内部管理,积极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组织结构的效率。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垄断性地位,因而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较多弊端,比如,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平均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觉得电力企业中的激励机制效果非常一般,一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甚至认为激励机制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三)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人才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主动性及独立性,这些特点对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部分电力企业目光短浅,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愿意花费高薪聘请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在职培训也没有充分重视,造成电力企业员工工作的时候缺乏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新方法,技术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无法推动企业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策略
(一)积极建设企业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早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影响范畴及涉及领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电力企业一定要将文化建设及创新至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建设电力企业的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将服务顾客的理念当作宗旨,积极的把服务社会当做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员工,有效平衡各个利益方面,全面弘扬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员工进行各种创新。从本质上讲,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提升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及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很多过去有用的经验都不再适合现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因而,为了有效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效提升企业所有员工的学习能力,积极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制度
近年来,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的经营及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传统的管理体制很难再促进企业发展。因而,积极创新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在制度上确保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要想有效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例如在原来的激励形式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将精神激励同物质奖励相结合,把奖励同惩罚有机结合,将个人激励同组织激励进行有机结合等等。此外,还应积极改革电力企业的用人制度。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改革电力企业用人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积极建立健全同市场平行的相关人才考核、招聘、晋升的管理制度。
(三)实时关注市场,进行创新营销管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因而,电力行业相关的营销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深度、广度等,同其他行业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可是以企业营销学角度看,认真的对待顾客的忠诚度,同顾客建立较好的关系依然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充分创新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就要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电力企业的领导层及所有员工都要充分重视创新营销管理,强化有关研究工作力度,提升所有成员的市场意识;第二,积极学习并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及经营理念;第三,必须提供足够有知道服务,建立相应的客户满意度测评制度及方法。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电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秦健.谈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现代管理科学,2006(3).
[2]邱建军.要重视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3]李媛媛,牛东晓,李韩房.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竞争力影响要素系统结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品牌象可口可乐一样,长命百岁;让自己的品牌象微软一样强悍无敌?这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认识有多高,你将品牌是不是置于市场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什么市场这个角度去理解。
什么是市场?好象这个问题并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学校里面就学到过,记得不太清楚,好象市场就是消费供需的总和。作为一个营销或企业管理的学生对这个概念了解程度至此就够了,因为他们或她们的认识只是在纸上的,而并没有走向掌控市场的岗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个体对象,他们或她们最紧要的问题是面对如何考试通关。但作为一个市场操盘手(营销总监、企划总监等)甚至企业老总,把自己的认识仍停滞在学生时代就远远不够了。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具体的市场,你要了解:什么是需要,目标消费群体需要是什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有什么规律、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有什么新的发展等等?为了叙述的方面,同时借鉴哈佛商学院的理念,我们还是从具体的案例中来认识。
我在《品牌价值建设与品牌价值管理》一文中提到了微软的品牌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微软是如何赋予其品牌的生命力的。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有最高品牌价值,这就要归就于比尔.盖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计算机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人”的需求层次等等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有了深刻地认识和研究: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尚属于凤毛麟角,但社会是在发展进程中的,因此比尔.盖茨坚定的认为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尽快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心理,但排除计算机价格不菲的因素不说(正是因为当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发达,计算机消费市场小,购买力低,计算机生产和硬件新技术研发的企业没有经济来源去实现工业化生产和科研拨款,因此计算机价格不菲),每个国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不一样、母语不一样,这些都是消费者当时对计算机需要的心理障碍。因此,微软在研发Windows98操作系统这一产品上整合了相关厂商的许多产品:Web-Aware用户界面、高级的因特网浏览功能、个人化的因特网信息、SuteofToolsforInternetCommunication用于因特网通讯的成套工具、升级包括更新管理器、对虚拟专用网络客户的支持(VPN)、基于超文本链接的在线帮助、故障检修向导、安装过程增强SetupEnhancements、FAT32和FAT32ConversionUtilityFAN32转换工具、SupportforIntelMMXProcessor对Intel的MMX处理器的支持等多达40多处突出Windows98操作系统产品亮点,使很多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母语不同等原因而不敢用计算机的消费者也能方便的使用。微软在提高和普及计算机及技术的过程中凸现出品牌价值,消费者对微软品牌这种不断创新及让用户友善地操作的产品表现出愉悦、舒服等精神及心理上享受,因此对微软品牌的表现出极大忠诚度,使蓝顿、红帽子等品牌的操作系统产品商目前无法与微软抗争,这种表现在消费者心中的忠诚度就是微软品牌的生命值,因为微软品牌生命是根植于亿万消费者心中的,所以强悍无敌!
在本土品牌也有同样的案例:当手机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沟通工具,伴随着3G浪潮的到来,手机将凭借运营网络的支持,实现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服务内容更将多样化,同时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资料,中国移动在众多的消费群体中进行窄众化细分,更有效的锁住目标客户,以新的产品和新的文化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新的业务形式吸引客户:锁定15岁—25岁年龄段的学生、白领的市场,推出中移动“动感地带”,培育明日高端客户。
中移动在推出“动感地带”这一产品时,对目标消费群体作了细致地心理分析:15岁到25岁的年轻一族追求时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渴望沟通,他们崇尚个性,思维活跃,他们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是容易互相影响的消费群落;因此,在产品品牌命名上,他们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的心理,以正、稳,以奇、特彰显,充满现代的冲击感、亲和力的手法,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以目标消费群体崇尚个性,思维活跃、对时尚崇拜的心理特点,赋予了“动感地带”的“时尚、好玩、探索”品牌个性发,和“我的地盘,听我的”,及“用新奇喧泄快乐”、"动感地带(M-ZONE),年轻人的通讯自治区!”等流行时尚的品牌语言;携手阳光、健康、在年轻一族中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又有点放荡不羁的周杰伦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和600万大学生“街舞”互动、结盟麦当劳冠名赞助、“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等活动,回应了目标消费群体强烈的品牌意识,容易互相影响群落特性;以中移动运营网络的能力,实现了“动感地带”产品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满足了目标消费群体渴望沟通的需要。中移动“动感地带”推出后,用户已远远超出一千万,由于“动感地带”品牌注入主张、属性、文化、个性的品牌文化,实际上是迎合了消费群体的心理情感,消费群体的好感度,使中移动“动感地带”品牌生命值急剧上升,表达在市场上就是联通“CDAM”无法抗争的力量。
无论是微软、中移动“动感地带”等,“品牌”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已。也就是说,品牌的生命值不在于品牌的自身,而是存放在消费者的心中;品牌生命值的高低不是虚拟的,品牌生命值在于有多少消费者偏好此品牌,品牌的生命数值高低就是有偏好于此品牌的消费者人数的累加值。表现地市场竞争中,就是竞争对手无法改变在消费者心中对品牌好感度的事实,因为微软、中移动“动感地带”的品牌已经根植在目标消费群体心中。
本文将高职院校学生假设为一个营销项目,结合就业市场环境、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运用STP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定位,使其找到明确的就业方向,进而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工作岗位。
2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本人担任辅导员或授课的:2009—2014级金融与证券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2.2调查结论。经过对调查对象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学生面对实习与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一是专业技能能力较为薄弱;二是形象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好;三是对于工资待遇要求较高;四是对于劳务派遣方式存在抵触;五是普遍期待银行等体面职业,对专业对口性要求不高;六是创业意识较差;七是职业规划不清晰,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甚了解;八是简历及面试能力一般,自我推销能力一般;九是自筹职业积极性差;十是家庭或人际关系安排占有一定比例;十一是人脉拓展能力一般。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自身定位及自我提升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下面本文将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3理论分析
3.1理论引用。第一,STP理论。成熟的STP理论包含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它是战略营销的核心内容。第二,6P理论。“大市场营销”理论,即6P营销策略。6P分别代表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hip)、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与4P相比6P更具有时代性。了解政治、经济政策的规定和变动,也是企业在营销中应给予重视的问题。积极与政府配合,了解国家政策,可以根据现状作出较快的决策。3.2理论分析。综合以上市场营销学理论引用,接下来将从两个理论方面入手,详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如何明确的自身定位,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全方位提高就业竞争力。3.2.1STP分析。(1)市场细分(Segmentation):根据目前就业市场情况,可将高校就业岗位情况按照单位类型、用工形式以及工资水平三个要素划分如下: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编内用人需求: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通过国家或地方统考。薪水2200~3200元。第二,行政事业单位派遣用人需求:本科或以上学历,无编制。薪水2200~3200元。第三,国企/外企用人正式员工需求: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薪水2200~3200元。第四,国企劳务派遣员工需求:专科以上学历。薪水2200~3200元。第五,国企/外企/私企实习生需求:本科以上学历。薪水1200~2200元。第六,中小型企业编内人员:专科以上学历。薪水2200~3200元。(2)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根据高校毕业基本情况,可将高校毕业生能力矩阵划分如下:划分因素如下:第一,文化水平: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第二,年龄水平:20~22岁、22~24岁、25岁及以上。第三,专业技能水平:生疏(无经验)、一般(有接触但无经验)、熟练(有一定程度经验)。(3)定位(Positioning):根据就业岗位矩阵划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供给情况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区间,应主要集中在国企劳务派遣、中小型私企编内人员区间,薪酬水平一般为2200元左右。在这个区间中,高职院校学生是比较容易寻求到就业岗位的。根据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矩阵划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普遍属于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小、技能生疏或者一般的能力区间。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专业技能较弱、年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文凭就成为了就业市场主要的衡量标准。如何能够规避文凭这一硬伤,取得更大的就业优势,那么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就成为了所有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迫切问题。以下将运用6P理论详细分析,如果全面提升高校就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及整体竞争力。3.2.26P分析。(1)产品根据STP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应将自身定位为,高技能型熟练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具体提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多取得专业相关技能凭证。调查发现,在技能证书取得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导游专业学生导游证取证率普遍偏低、国贸专业学生也同样存在专业技能证书如报关员取证率低的问题,以及商英、会计等专业等,而这些专业的取证对于专业就业及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往往降低了对于取证的要求,而这恰恰给了学生一个不正确的信号,建议高职院校在入学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使学生明确专业技能取证的必要性,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调查同样发现,在一些对于取证上岗要求相对较低的专业,拿市场营销专业举例,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又普遍不足,如具体的文案写作能力、方案策划与制作能力、推销展示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课程实操性较差,实训课程实用性不高,以及学生课余时间的自我社会实践意识差,大三毕业实习积极主动性较弱,往往敷衍了事。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专业授课中,应做到与本科院校的定位不同,着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培养,多与专业对口企业岗位寻求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充分的实操机会,提高专业技能熟练度。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也应明确自我定位,在课余假期多需求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切莫虚度光阴,措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大好机会。其次,学会包装自己:充分了解岗位需求,按需介绍展示自己,塑造良好职业形象。(2)价格根据岗位需求矩阵可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一定要摆平心态,低入位,以积累自身能力为主,切莫眼高手低。(3)渠道如何利用渠道将自己推销出去,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巨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就业渠道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可完全依赖学校单方面渠道,应多注意积累应聘渠道资源,建议如下:一是家庭亲友关系;二是社会实践中积累就业资源;三是多参加社会招聘活动。根据调查发现,在就业渠道选择上,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优势,原因在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北京高职院校,大部分以本市生源招生为主,而本科院校绝大多数为全国统招。因此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渠道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地域人脉因素,以取得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4)促销面对如何推销自己的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理想的用工单位,可以适当地采取自我推荐、薪资调低等方式先就业,积累经验,后择业。对于决定创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我国特别是北京市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有很大力度的扶持政策,高职院校毕业在资源、时机契合的情况下,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4结论
进过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可得,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供给情况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区间,应主要集中在国企劳务派遣、中小型私企编内人员区间,薪酬水平一般为2200元左右。在这个区间中,高职院校学生是比较容易寻求到就业岗位的。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将自身定位为,高技能型熟练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就业过程摆平心态,低入位,以积累自身能力为主,切莫眼高手低。利用渠道将自己推销出去,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巨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就业渠道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课完全依赖学校单方面渠道,应多注意积累应聘渠道资源。
参考文献:
[1]季辉.市场营销[M].北京:科学出版社:10-13.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竞争力理论动力源
An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ofcompanycompetitionandurbancompetition
Abstract:It’scompanycompetitionthatpromotesurbancompetition.Beingthemaincompetitorsinthemarket,companyallgrowupinaparticularurban,attheverybeginningwhenitwasformed.Asthecompanygrowingstrongerorevenbeingaglobal-wideone,itwilleventualbecometheinstrumentalistofthecapitalinformationandtechnologythatcirculateintheglobalmarket.Thedevelopmentofthecompanyinaparticularurbanortheentranceofaglobal-wideonewillincreasethecapitalinformationand
technologylevel,soit'sgreatlyadevelopmenttothecity.
Keywords:CompanycompetitivenessUrbancompetitivenesstheoryofcompetitivenessEngin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有关竞争力的问题已上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在相互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外学者就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层面上,对介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城市间的竞争过程中,企业在其中所表现的作用是否如同其在国家竞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作用一致呢?为此,本文试图就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为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和环境
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地方化的基础;对于城市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寿义,2000)。城市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必须以企业的竞争力为基础(李显君,2002)。
1.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如更优的产品质量、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等等,因此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如表1)。
1.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相对于国家或城市竞争力而言,由于在竞争主体、作用范围、运转机制等多方面的差别,企业竞争力有其自己的特征(如表2)。
企业竞争力特征:作用范围及强度:特征说明:
系统性市场中的所有企业;
各种企业强度相同;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是一个庞大的簇,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总起来说,企业竞争力包括资产竞争力与过程竞争力两个分系统[3]。(注1)
1.3小结
上述已有概念中就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多,但多未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环境因素(如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市场结构等)作出论述。可是,现今的企业间竞争更多的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的企业间竞争,企业间所具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往往不同。而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就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功地占有资源并成功地将现有资产用于转换过程,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多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包括该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
2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2.1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定义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非常复杂,涉及到城市发展所有的重要因素,具有隐含性、专业型和复杂性等特点。但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不同研究人员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的一些标准:
2.3小结
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理解。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时,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如进行以城市产业结构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时,我们可以选择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作研究的理论基础;若是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则可以选择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理论体系作研究理论基础。
3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城市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企业作为竞争市场上的主体首先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甚至于跨出国门成为跨国公司,企业也就成为了资金、信息、技术及企业发展资源在大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载体或媒介(郝寿义,2002)。城市中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或城市成功地吸引某一跨国企业的进入,必将使该城市的竞争资金、竞争技术和竞争信息大大充实,从而极大地促进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3.1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是企业内在能力的提高,即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加快等。其直接表现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和对市场机会的更有效把握;而最终表现是企业前台竞争力的提高,即企业总能适时适量地向市场提供质量优、价格低、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而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桥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能花费最少的金钱而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因此,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是企业能否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单位资源效用的上升和企业可支配生产资本的增加,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则说明企业在保持原有的产品利润率或获得一个更高的产品利润率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原来更多的利润。而连续不断的利润积累在达到一定数量并进入地区资本市场时,可供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本也就增加了。另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在资本市场上也具有强大的资本吸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对区外资本的引用。
3.2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所谓人力资本是跟自然人力相对应的概念。自然人力是指未经任何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则是对劳动力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支出和为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的凝固(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我们一般讲的劳动力都是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自然人力的复合体。企业对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企业为地区中能达到某种特定职业要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企业中某些特定的岗位需要企业从地区外的人力资源市场输入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在岗劳动力的技术、职能等的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能根据市场要求设计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因此,在企业不断的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也就在这个竞争发展的过程的同时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3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地区产业的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使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求城市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城市的三次产业部门按市场需求结构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第二是在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比例协调,即由一个平衡状态上升为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调整演进过程(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宏观方面可以由政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主动的调整,但若要在微观上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则要要求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通过加强企业竞争实现——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地区可供企业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区域中竞争实力最强大的企业往往会实现对生产资源最强有力的争夺,并以较高的利用效率将之用于生产,最终获取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一些企业虽然也有能力实现对经济资源支配,但若是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于一般市场均衡水平时,企业无法实现利润,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其原有的经济资源将会由竞争力更为强大的企业所接收。这样经济资源实现了在区域产业间的自发流动并达到了最优;地区产业得到了演进和更新,并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向最优结构发展;另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往往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新生产技术首先会应用于传统产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其次是技术创新使得具有竞争力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决定着供给结构的产业结构相应变化。
3.4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单位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以及相关的产业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区内的延伸,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城市中企业竞争力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竞争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检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综合形成的,其服务能力是各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子系统的大小比例恰当、子系统间有效的相互协作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一物质载体,因此竞争中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功能变化最为敏感,功能完善并具有较大潜在服务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往往能在一段时间里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第二是随着地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并不断地促进其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对城市中的能源、供水、通信和运输等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企业对所在地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只有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不断改善并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第三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资金来源的保障。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的上升,最终结果是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而随着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政府通过税收形式获得的建设资金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企业已实现了作为投资主体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4总结
城市内以及区域内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城市的资本积累、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而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三个要素:“资源”、“能力”、“环境”提高的体现。
(注1)沈西林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企业核心竟争力和前台竞争力两个层次。核心竟争力由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方法与促销手段等要素构成;前台竞争力则由产品的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要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根本、是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前台竞争力是表现形式,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
(注2)李显君指出内部来源、直接来源和外部来源是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来源。而其中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结构、技术、文化及教育体系、行业因素和外部联系。
(注3)张寿荣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并指出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必须做到利用开发机遇和抵御威胁而增加价值;具备获得具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郝寿义.2002年.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开发导报,2002(3).
[2]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詹继生.企业竞争力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2(9).
[4]沈西林.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2(3).
[5]张寿荣.企业竞争力与创建型学习组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3).
[8]李怀健,刘鸿君.2003年.城市竞争力的结构和内涵.城市问题,2003(2).
[9]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经济科学,1998(2).
[1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1]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1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2).
[13]李晓.经济发展与政府质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14]安增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职能的定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5]王君.知识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国家竞争优势创造.经济问题,2000(5).
[16]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2002(7).
[17]周家雷,顾广玲.论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东南亚研究,1999(3).
[18]顾杰.论影响我国政府效率的深层因素.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随着我国粮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粮油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我国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核算存在很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粮油企业的发展产生出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工作不够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粮油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粮油企业逐步认识到,要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首先就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明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核算是粮油企业开展粮油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是防范和化解粮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也会对粮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粮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期,很多粮油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会对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粮油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核算不够重视,把会计核算等同于生产经营费用的支出以及收入状况等的核算,而没有从粮油企业发展战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全面认识会计核算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受到较大局限。
(二)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由于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涉及面广、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因此,有些粮油企业为了提高会计核算速度,降低人工成本及相关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有些粮油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数据进行人为操控,通过虚增成本等方式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修改。这些违规行为会对粮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不利后果,造成粮油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使人们对粮油企业的利润情况以及经营状况缺乏全面真实的掌握,而且会造成粮油企业的税收及利润分配的混乱。同时,一些粮油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制度的规定对粮油生产经营等费用进行核算。例如,有些粮油企业没有将粮油商品的损耗或溢余正确计入成本费用等。这些违规操作情况会对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三)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的范畴及内容也应当不断改革和逐步完善。但是,大多数粮油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之后,虽然也开展过简单的岗前培训,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及经验等还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和积累。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会计岗位的需要,造成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严重滞后。例如,有些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以及会计核算过程中,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以及对法规知识不够了解,对违法违规所造成后果的严肃性认识不足。甚至粮油企业还有些业务直接经办人以及财会人员受个人利益得驱使,有意寻找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漏洞,通过有些不能报销的项目篡改为能列支的项目,或者编造虚假凭证等方式,损害企业利益,侵吞企业资产,严重阻碍了粮油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乏
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会对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这就需要建立起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粮油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可以有效控制财务会计核算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极易诱发更改会计账目、肆意修改利润等违规违法行为,最终造成粮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粮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利润水平,更不能有效制定出科学的粮油企业发展战略,无法真正提升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粮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近年来,粮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实力,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在粮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粮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会计核算对粮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粮油企业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通过自上到下的影响,会使广大员工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全面准确的认识会计核算工作,深入理解会计核算不仅能够明确企业的收入及支出状况,同时还能够对粮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粮油企业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粮油企业全体员工中开展与会计核算相关的知识讲座,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确保粮油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推动粮油企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对粮油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建设。但是,应当看到,粮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粮油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主要由承担着监督检查职能的相关部门组成,建构起粮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既有各自明确的职责权限又可以相互协作的机制,使粮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其次,要不断完善粮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及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维护粮油企业资产安全,而且要提高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努力提高粮油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要认真开展内部监督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可以使粮油企业内部监督的思路更加清晰,不断提高粮油企业内部监督效果。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粮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企业的日常核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就应当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重视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粮油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会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和会计核算方法,鼓励会计人员结合粮油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完善核算方式,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其次,粮油企业要认真开展会计人员的选拔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会计人员选拔制度,真正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会计人才。最后,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奖惩制度。对于日常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粮油企业应当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奖励,而对那些在工作中损害粮油企业利益的会计人员,应当进行相应的惩罚。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善粮油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四)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信息质量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监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要确保粮油产品存储、销售、购买等凭证手续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合法性,加强对粮油企业内部各财务管理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督促粮油企业的会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规范操作行为,提高粮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要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适时对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记账规则,从而真实全面反映出粮油企业的财务状况,坚决杜绝瞒报、漏报、错报经营业绩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