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总体设计论文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总图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6-01

1总图设计

总图设计是在保证生产、满足运输要求下的总体布局,需要结合场地的地形等自然条件,合理地确定建筑物、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等设施的位置,达到节省经济支出、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设计、绿化布置、指标计算等。

2总图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理查德于20世纪提出了系统化布置设计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性设施规划理论基础,他随后又提出了简化的系统化布置设计方法和系统化搬运分析方法。这一阶段,设施规划对于搬运和仓储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数字化工厂等设施布置的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传播。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在工业工程学科下进行定量化的总图设计研究,设计人员往往通过一种模型或者一种算法即可计算出总图设计方案。在早期,总图设计方案优选是根据经验法定性分析或者简单分析一些经济指标确定的。

我国的总图设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参照前苏联当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等有关理论建立的。我国于1952年创建了冶金部鞍钢设计处,标志着总图运输专业的确立。为了适应从前苏联引进项目的需要,国内很多设计单位和高校增设了有关设计专业,比如在1956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就设置了工业运输学科,即为总图运输学科的前身。总图设计通过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工部于1960年成立了总图运输技术中心站,总图运输专业得到阶梯式的提升。

目前,总图设计既有对总图理论的系统完善,也有对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各国学者及设计人员将优化决策、模糊数学等数学理论和GIS等技术不断引入总图设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图设计方案优选也在量化工作方面取得飞跃进步和发展,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新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各种总图方案优选方面。

3总图设计布置研究

3.1总平面布置研究

总平面布置是在确定企业厂址和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安全、卫生、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和要求,合理地在场地中设置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和美化设施的平面位置。总平面布置的关键之处在于作业单位和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关系,进行总平面布置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设计人员的自身水平和素质对于总平面布置的影响巨大,优秀的设计应该杜绝依靠公式或模型来解决布置问题,可以以面积相关图为基础,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方法的作用。设计人员应在案例学习和实践摸索中,在合理应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只有将建筑依据其实际尺寸准确地布置在坐标系下,才能标注出相应的正确坐标。总图坐标出错的绝大多数原因均是由于建筑外轮廓与实际尺寸不一致或用地红线移动造成的。

3.2竖向布置研究

竖向布置是对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构筑物等进行垂直方向的标高布置和安排,满足工厂企业生产、经济、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在布置过程中,要重点参考建、构筑物的功能布置要求,同事要达到交通便利通畅、景观环境协调一致、减少工程量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多以场地平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始自然地形、平土标高和土方计算结果。自然地形分析是场地平土研究的重要前提,可以以TIN方法构建的数字地面模型为基础,采用函数解析的方法来开展编程计算。

3.3管线综合布置研究

工程管线可根据场地的性质划分为工业场地管线和城市管线,工业场地管线综合工程包括场地给排水、热力、电力、电信、燃气和其他工艺管线或管廊等管线。建设场地需要铺设很多种工程管线,一般工程管线主通道由于管线种类繁多且管径大,一般考虑用10~14m,次通道一般考虑用8~10m。基于最小土方工程量的布置方法适用于管线综合交叉口竖向布置方法。在管线布置中,埋设最深的为雨、污水管线,其余的压力管线或电力电缆管线相对较浅。

3.4指标计算

工程设计中的指标计算一般都要以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容积率的计算一般都要以地上建筑面积除以建设用地面积计算,机动车配车指标一般以地上建筑面积配车,这些计算是需要在工程设计中注意的。

4结语

总图运输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厂址选择、总图设计、运输工程和总图管理等方面。总图设计的理论研究进程关系到总图运输工程理论体系的完善,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总图运输工程理论体系,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是完善总图运输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厂址选择、总图设计、运输工程和总图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丰富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基础理论实现手段研究,重点研究总平面数据分析、土方计算、总图仿真建模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在总图运输工程中的应用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吴进朴.总图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曾友林.总图设计与规划中道路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20.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

(一)文化对设计的支持

设计应该具备个性,利用设计语言传递产品信息是设计的关键所在。不同的设计蕴含不同的设计语言和不同的传达方式。文化总结着人类的习俗、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而从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人们无形中的关注点。因此,文化信息的传递成为信息传递的焦点。

(二)文化对设计的引导

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的设计总是依赖于当时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并强烈地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经典设计作品。

二、设计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设计文化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设计主体的唯一方式文化教育引领知识教育的理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据的。其含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知识论和认知论的缺陷

设计方式和设计技巧是没有主体的认知。所谓“没有主体”,是指知识本身是没有主观意识的,是完全客观存在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认知都是如此,这样的知识无法成为设计作品和消费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因为它独立存在于消费者和设计师的意识之外。因此,这种知识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没有教育主体的教育观,从而形成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结构,这在强调沟通、交流和认同的设计中是有致命缺陷的。

2、从设计知识教育向设计文化教育的转变

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化实际上是从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转化,其关键在于教育首要任务是构建学生的认知主体,通过认知设计文化而认知客观世界,通过设计文化的教育培养树立学生的设计文化底蕴。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以设计文化教育为基础,有机结合设计知识教育的教育体系。

3、创新来源于文化

没有文化依托的知识教育第二个特征是缺少创新。对于没有认知主体的知识来讲,只有对错之分,然而创新是超越对错的存在,因此,缺少认知主体的知识是缺少创新主体的。设计知识教育则会变成一种经验教育,设计作品的判定则会变成一种经验判定。事实上,在正确的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和经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设计经验和设计合理性的标准判定很大程度上蕴含在设计创新思维中,并随着创新的进程而改变。离开创新思维,就很难判断设计作品的合理性、进步性和美观性。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而设计文化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设计文化教育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4、人文因素实则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文化依托的设计知识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缺乏人文因素。缺少认知主体的客观事物是纯粹理性的存在,是完全排斥人文因素的。而设计作品是为人所服务的,完全缺失人文因素的设计作品就只剩下其功能性,只有功能性的产品是称不上设计作品的。总之,设计文化教育优先于设计知识教育是一条凸显认知主体,鼓励创新和激活人文因素的教育理念,是对设计教育理念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设计文化教育的方式

1、凸显设计本体的设计文化教育

设计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凸显文化、充满文化,进而将教育的过程转变为文化传导的过程。设计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对其追根溯源,然后在通过对设计文化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身设计本体的认知。在设计文化教育中,凸显设计本体并非要抛弃设计知识教育,反而要利用设计文化的深入了解过程填充设计知识,使得知识论人性化,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

2、凸显创新的设计文化教育

在了解了设计文化中不同或相同的设计文化本质后,创新则是对设计文化理解的多样性组合、展现和推动,尽管各种设计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成果有所区别,但设计文化的母体确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创新的同时,也在推动设计文化的进步。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文化教育将创新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以创新为导向,力求专业知识人性化,通过设计创新来推动设计文化。

3、凸显人文因素的设计文化教育

设计文化教育中,特别对于认知主体和创新而言,每一种设计文化都有深刻的人文本性。显然,从认知主体到创新再到人文因素,他们是连贯和具有一致性的,强调了认知主体和创新,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对人文因素的强调。强调人文因素并不是要忽略理性因素,而是希望让理性回归人性。

三、总结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

1课程设计以设计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地点可在设计室或由组长确定,并作好小组讨论记录;

2“工艺流程选择及论证”由组长组织进行,首先要广泛查阅情报资料(包括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市公司说明书,各生物技术论坛,企业黄页,上国外相关技术网站等),然后提出几种可选方案,最后小组讨论通过工艺流程的选择;注意网上搜索、出版物和文献等要尽量采用近几年的资料,最好能采用5%左右的英文文献;

3“给出工段的设备选型和计算”由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某些衡算可能需要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计算数据;设备选型多采用成熟的技术,同时也要体现一些新的技术和工艺;应尽可能通过图书馆的期刊杂志,以及上网落实各设备的具体型号、工艺参数及厂家等;

4遇到问题应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实在不行再问老师,各小组长要对本小组任务工艺流程选择的正确性负责。(学院办公室501)

5说明书的格式和图纸要求见教务处网页“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规定”和“广东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五、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并参考教材。6各小组长的说明书和图纸由指导教师检查;各组同学的说明书和图纸经小组长检查同意后,打印装订后交组长,并由组长召集组织课程设计总结会,对本次课程设计的经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进行总结并有总结记录。

7各小组设计总结会之后,由组长在9月12日(星期一)上午将如下资料交到501办公室:

(1)装订好的设计说明书与图纸;(2)小组讨论记录与总结记录;(3)各小组设计资料的电子版。

8(1)设计组织:组织好本小组成员的设计讨论与分工合作;(2)数据核实:注意核对工艺流程的可靠性与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检查设计说明书与图纸是否规范;(3)给分与签名:上交本小组成员装订后的设计说明书时,请组长在课程设计封面背面黑色签字笔“评分依据”左边一列的“组织纪律”、“收集资料”、“计算准确”、“协作精神”4项的“得分”一栏打分与“设计小组负责人签名:”。

9严禁抄袭。

评分标准:(100%)

1纪律;(10%)

2收集资料的质量和数量;(10%)

3物料衡算的准确性;(20%)

4协作精神。(5%)

5工艺流程的正确性和先进性;(20%)

6设计说明书的格式;(15%)

7图纸质量;(15%)

8小结。(5%)

其中前4项由设计小组长给出参考分数,后4项由指导教师给分,最后汇总成绩并给出等级。

时间进度(共15天):

第一阶段(2天):收集资料,复习“生物工厂设计”相关内容;重点是工艺流程的选择及论证、物料衡算与设备选型,图纸绘制等相关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

第二阶段(3天):由各小组长组织实施,小组成员分别收集情报资料(包括图书馆,中国

期刊网,市公司说明书,各生物技术论坛,企业黄页,上国外相关技术网站等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选方案,集体讨论并通过拟采取的工艺流程;

第三阶段(2天):小组成员分别完成相关工段的物料衡算,发现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工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小组集中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为下一步设备选型和分别画图纸作准备);

第四阶段(3天):分头进行设备选型并作出规定图纸一张或两张,完善设计说明书(15-20页)。

格式与装订要求

1封面、任务书、设计总说明、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按模板格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有关项目:“题目名称”为“本小组题目——副题”(注:小组题目加上自己所在的副题(封面题目同));“一、课程设计的内容”同上填写“本小组题目——副题”即可;“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填写“基本数据”的内容;“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基本包括“工艺设计:”与“绘图内容:”两部分,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任务进行填写。具体可见文件“课程设计任务书样本”,并请注意字体大小与行距设置。

2目录:按三级目录编制,注意左右边缘对齐工整;1.5倍行距;

3页码:封面、说明书、设计总说明、目录不编页码;正文开始才编页码(注意要设置页码以免左边的页码被装订后看不见:“插入”-“页码”-“对齐方式”-“外侧”);

4正文:每一章另起一页;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页眉页脚各1.5厘米。51)三级目录要正确表示;

(2)图表等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的要求;

(3)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对应位置以上标标注,具体格式按毕业论文要求,并注意至少要有2篇外文参考文献;

(4)图纸明细栏格式:按教材图纸格式,其中“(单位名称)”统一为“广东工业大学”;“工程名称”填写设计题目的正标题;“设计项目”填写副标题(即本人设计工段名称);“设计”和“制图”填写设计者姓名,“校核”填小组长姓名,“审核”填指导教师姓名,并填写各项的“日期”一栏。“(图号)”应按照全厂总工艺流程图分配的车间或工段序号来编码;“第张”“共张”按本工段的图纸张数来确定;并请注意文字大小应适中。

6打印说明:封面、说明书双面打印;设计总说明、目录为单面打印;正文和参考文献为双面打印;

  • 上一篇:公司年会通知(整理14篇)
  • 下一篇:<总体方案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